河中石兽教案附板书设计修订稿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教案标题: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河中石兽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观察和描述河中石兽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河中石兽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
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河中石兽;
2. 实地考察河中石兽栖息地;
3. 课堂展示相关模型或标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河中石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河中石兽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描述河中石兽的生活环境;
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河中石兽的特点,并讨论如何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
6. 拓展: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实地调研,拓展学生对自然生态的了解和关注。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关注自然生态,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河中石兽 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案标题:河中石兽教案目标:1. 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掌握河中石兽的特征和分类。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河中石兽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通过讲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3. 介绍河中石兽的特征和分类,包括形状、材质等方面的特点。
讨论活动: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河中石兽的特征和分类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实践活动:6. 给学生提供一些黏土或其他可塑性材料,让他们尝试制作自己的河中石兽模型。
7. 学生完成模型后,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总结与评价:8.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河中石兽的特征和分类,并讨论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的影响。
9.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其他的中国文化遗产,并进行展示或分享。
教学资源:- 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黏土或其他可塑性材料- 讲解PPT或教材教学评估:- 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制作的河中石兽模型的创意和完成度- 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
- 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充分,包括图片、视频、黏土等材料。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 在评估学生时,注重对他们的积极表现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学科素养,提高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思维品质。
3.深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修辞练习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妙处。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石兽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理解迁移:如何将课内学到的文言文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举例:
-在讲解句式结构时,以“石兽,河中物也”为例,解释“也”字在句中的用法,表示判断或强调。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通过分析“石兽怒目而视”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如何赋予石兽以人的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在文化背景的理解上,教师可提供有关石兽在古代建筑、雕刻中的运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或雕塑中的石兽形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奥秘。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和背景;(3)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石兽的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保护意识;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课文;(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 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石兽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石兽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石兽的故事,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河中石兽》。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理解并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对“实践出真知”道理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实践出真知”道理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对石兽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河中石兽》的背景和作者纪昀。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三、课文讲解(20分钟)1.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跟读并模仿句式,加深理解。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河中石兽》并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在课文讲解环节,通过逐段讲解和句式模仿,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在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通过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于学生的作业,要进行仔细的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教案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河中石兽”主题的兴趣。
2.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河中石兽”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与河流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河中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河中的石兽有什么想法?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兽的了解和故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分享。
第二章:石兽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讲述石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变化。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不期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变化了吗?3. 讲述石兽的起源和发展故事。
4. 引导学生讨论石兽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讨论。
第三章:石兽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讲述石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不同形态和结构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形态和结构了吗?3. 讲述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4. 引导学生讨论石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讨论。
第四章:石兽的生态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2. 讲述石兽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石兽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活。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了吗?3. 讲述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完整版)《河中石兽》教案.doc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张婉婉【教学目标】1、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3、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2、难点: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1、查字典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通读文章。
3、查看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读准字音圮( 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出句中停。
(如:州南一寺∕ 河干;山∕圮于河⋯⋯)3、借助工具和注理解疑。
4、在理解疑的基上翻文章。
5、将不能解决的或句注出来,小合作探究。
6、生共同解疑。
(、句解疑)第二合作探究,思考。
1、故事了一件什么事?示例:的是一个口的石,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找石的事。
2.故事中主要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各自找河中石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的?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3.故事是如何展化的,文可以分几个次?概括各次大意。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河中石兽教案初中
河中石兽教案初中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河中石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河中石兽》,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河中石兽》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言词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大意。
3. 字词落实: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落实重要字词的含义。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探讨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6. 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实践出真知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河中石兽》,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对于实词的含义掌握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加强对实词含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较好地掌握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情况,包括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领会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和教案。
(2)实地考察和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1)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河中石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知道河中石兽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授河中石兽的来源和特征。
(2)讲解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物展示与讨论(10分钟)(1)展示一些真实的河中石兽,供学生观看。
(2)让学生围绕河中石兽的特征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实地考察(20分钟)(1)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河中石兽雕刻群,进行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雕刻工艺和细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收获,并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河中石兽的短文,包括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
2. 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其他传统建筑文化的材料,进行展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河中石兽的来源、特征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设计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设计在河中,有一种神秘而神奇的生物,它的外形酷似石头,被称为“河中石兽”。
许多人对这种生物充满好奇,而且它的存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河中石兽”的优质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认识和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外形特征,比如颜色、形状等;2. 利用实物模型或手工制作,让学生亲自感受“河中石兽”的质地和重量;3. 带领学生到河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中石兽”的生活环境和习性;4. 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同发现“河中石兽”的奥秘,并整理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这种神秘生物的兴趣;2. 学习活动:教师介绍“河中石兽”的外貌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河边进行实地考察,“河中石兽”的生活环境和特征让学生亲身体验;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河中石兽”的奥秘,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激发他们对自然界更多生物的兴趣。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观察细致等方面;2. 收集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展示作品,评价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认识和理解;3.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河中石兽”,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希望这个教案设计能够为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河中石兽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二.作者及作品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预习检测:(见课件)1、给下字注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2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有关石兽的传说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全文背诵《河中石兽》;(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了解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石兽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深入了解;(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2)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2)详细解析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石兽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一篇与石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全文《河中石兽》;3. 选择一篇与石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综合素质:通过课后访谈、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表现。
河中石兽创意板书设计(通用10篇)
河中石兽创意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创意板书设计(通用10篇)《河中石兽》告诉我们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好的教案能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原文。
希望能帮助朋友们。
河中石兽创意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募棹曳钯杮携湮啮坎溯臆欤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引导语:《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下面是有关文章的教学教案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一、读准字音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二、在阅读中积累下列词语:1. 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古义:经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是: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 一词多义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三、探究结构第一层:和尚重修庙门难寻石兽;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已深埋;第三层: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兽;第四层:阐述遇事不能主观之理。
教案 河中石兽
教案河中石兽教案标题:河中石兽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河中石兽的特征、起源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河中石兽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河中石兽的相关资料。
2. 河中石兽的模型或图片等实物展示。
3.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兴趣。
2.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河中石兽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1. 使用PPT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河中石兽的特征、起源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形态特征,例如头部、身体、尾巴等部位的构造。
3.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讨论与思考: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河中石兽的文化意义以及为何需要保护文化遗产。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河中石兽这样的文化遗产。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以是制作模型、绘画、写作等形式。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项目,并准备展示。
展示和总结:1.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 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寻找其他文化遗产,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活动。
2.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了解更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于河中石兽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延伸:1. 将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2. 组织学生参加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比赛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案附板书设
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
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
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
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嘲讽)圈出笑一词读两个笑句子(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
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
(2) 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创读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现)
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
(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细节等)
互相评价
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五、背读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
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 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 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
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
凡______,当________之于_____。
盖______,沙性____ 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 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
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 _____乎
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
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
板书设计:
僧?人:水
讲学家:石?沙?讽刺?高傲?自以为是?嘲讽
老河兵:水?石?沙?胸有成竹?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