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贴的近才会走得远连日来,广大群众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新闻报道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
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问题。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实践是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人民群众是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
只有扎根基层沃土,置身火热实践,新闻作品才能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有少数记者没有“与大地贴得更近”,写出来的报道不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是“贴近网络,贴近电话,贴近材料”。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大报跟着小报走,小报跟着网络走,网络跟着微博走……有的记者因热衷于网上喧嚣热闹而迷失了方向,报道出现偏差;有的记者写稿子,靠鼠标点点,电话打打,材料抄抄……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给记者带来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我们应该懂得“每一种对方便的礼赞,都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其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只有当“走”变为记者采访的自觉行为、变为一种采访习惯、变为记者个人性格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命运。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是指该报在社论版面上所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的社论部分是传达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宣传党的主张、指导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渠道。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通常反映党和政府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对一些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的问题发表评论。
社论部分呈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思路,强调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解释了党的政策举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的文章通常以中央政府的命令性的口吻发表,以明确的主题、笔触强烈的语言表达,力求将中央政府的决策引导直接传达给全国人民。
社论部分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旨在传达中央政府的指导思想、思路和政策,引导人民群众的舆论,关注国家大事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结来说,人民日报社论部分是一种权威的宣传工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导向性,用以传达中央政府的决策思路和指导方针,引导社会舆论,为全国人民提供思想指引和政策方向。
人民日报社论: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 读后感
人民日报社论: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读后感
作为一篇人民日报社论,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发展的一种鼓舞和号召。
文章从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开始,强调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但是,文章也提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比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环境污染等。
文章的重点在于展望未来,号召全国人民朝着新目标再出发。
这个新目标是什么呢?文章提到了两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斗拼搏。
文章还强调,新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在机遇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应对挑战,保护好中国的核心利益。
总的来说,这篇社论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文章,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要抱有信心和决心,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 1 -。
人民日报5篇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社论
人民日报5篇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社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
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
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
“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
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
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人民日报社论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论)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
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
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总之,本次演示通过对跨界营销和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分析和研究,探讨 了跨界营销如何赋能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通过案例分析和技术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跨界营销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和价值。未来,随着新媒体的不 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跨界营销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为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 索新的营销理念和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机构之一,在跨界营销方 面有着独特的策略和做法。首先,他们善于寻找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 合作伙伴,通过联合推广、联合活动等方式,实现品牌传播的倍增效应。其次, 他们注重跨界营销的创意性和新颖性,善于挖掘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和结合点, 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营销活动。
参考内容三
主流媒体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双向沟通作用:以人民日报社属媒体对“延 迟退休”政策的报道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 的加深,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作为主流媒体 的代表之一,人民日报社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和探讨。
从人民日报社属媒体的报道来看,它们在延迟退休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客观 和中立的。这些报道不仅介绍了延迟退休的相关背景和政策动向,还深入分析 了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这些报道还注重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 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延迟退休的问题。总的来说,人民日报社 属媒体在延迟退休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沟通和舆论引导作用。它们的报道不仅 为公众提供了权威的信息来源,还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开放、理性的讨论平 台,有助于推动社会政策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2、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日报社论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必须站在人民的 立场上,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为人民服务。
人民日报社论《向海洋科学进军》内容
海洋,是地球上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神秘蓝色世界。
在这片广袤的海洋中,蕴藏着无穷的资源和未知的奥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我们迫切需要向海洋科学进军。
向海洋科学进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的奥秘。
海洋中蕴藏着未知的生物物种和地质现象,仍然有很多待解开的谜题。
通过海洋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和便利。
向海洋科学进军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洋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海洋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并研究开发利用的最佳方式,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同时,向海洋科学进军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海洋环境的变化。
目前,全球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等严峻的问题。
通过向海洋科学进军,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海洋环境的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海洋环境的健康稳定。
向海洋科学进军是我们面对海洋挑战和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该加大对海洋科学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培养更多的海洋科学人才,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海洋,实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目标。
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能够重视海洋科学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向海洋科学进军的征程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1967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推翻极少数反动派的疯狂进攻》。
这篇社论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表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和群众运动的发展情况。
在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它说:“我们要坚决地团结起来,把极少数反动派彻底打倒。
”这句话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所追求的目标。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政治上的分歧和斗争。
有些人认为这种分歧和斗争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应该被鼓励和加强。
但是人民日报认为,这种分歧和斗争只会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并给“极少数反动派”提供机会。
在社论中,人民日报还谈到了群众运动的意义。
它说:“我们要坚决地支持群众运动,以便更好地推进革命。
”这句话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是推进革命的重要手段。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群众运动,例如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揭露反革命黑帮等等。
这些运动虽然有时会引发暴力冲突,但是它们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做出了贡献。
最后,在社论中,人民日报呼吁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仰”。
它说:
“我们要坚定信仰,不断地推进新中国的建设。
”这句话表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并不是为了破坏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而是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并推进新中国的建设。
总之,在1967年元旦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团结、支持群众运动以及坚定信仰等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和群众运动发展情况,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新闻宣传机构,多年来一直以鲜明的立场和权威的发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社论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人民日报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富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
社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社论呼吁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此外,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关注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社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呼吁人民保持警惕和冷静的头脑,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原则。
人民日报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社论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
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很可惜,我们还有许多同志不注意这个问题,在他们所用的语言中有许多含糊和混乱的地方,这是必须纠正的。
为了帮助同志们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我们决定从今天起连载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的关于语法修辞的长篇讲话,希望读者注意。
我们的语言经历过多少千年的演变和考验,一般地说来,是丰富的,精练的。
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并且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如散文家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韩愈等,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王实甫等,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
他们的著作是保存我国历代语言(严格地说,是汉语)的宝库,特别是白话小说,现在仍旧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着深刻的影响。
我国现代语言保存了我国语言所固有的优点,又从国外吸收了必要的新的语汇成分和语法成分。
因此我国现代语言是比古代语言更为严密、更富于表现力了。
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是使用这种活泼、丰富、优美的语言的模范。
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现了我国现代语言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并给了我们在语言方面许多重要的指示。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继续发扬我国语言的光辉传统。
但是,如果根据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关于语言问题的指示来检查目前的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字以及党和政府机关的文件,就可以发现我们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
先拿词汇来说。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30年前,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主席总结我们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条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毛主席反复强调指出:“要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犯了错误的人,大多数是可以改的”,“打击面要小,教育面要宽”。
要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除了极少数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敌人和屡教不改、不可救药的分子外,对一切犯错误的同志,不论老干部、新干部,党内的同志、党外的同志,都要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采取教育为主的方针。
对犯错误的同志,第一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分清是非,目的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第二还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努力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欢迎进步。
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
要提倡顾全大局。
对犯错误的同志的处理,要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以党的利益高于个人和局部的利益为出发点。
要关怀他们,教育他们,只要他们认识错误并决心改正,就要信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
“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机构,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内外走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近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社论中,人民日报有力地呼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要以更加强大的力量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面我将就此社论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是在目前阶段下,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提出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地位上升,我国的发展进程也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注意。
面对国际形势的逐渐恶化,我们需要更加明确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也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观点。
其次,人民日报社论中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国家不断推进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这个改革,才能推动我国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革,努力把改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积极落实改革目标,让社会各方面都能够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力量和效果。
最后,人民日报社论中提到的“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观点也是当下所需要的。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和人口,自然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加强合作和交流,让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总之,人民日报社论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思考,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深入认识社论中所包含的内涵和要义,及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强大和自信。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民日报三篇社论
人民日报一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贯彻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精神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
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
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
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
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原文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这篇社论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社论中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影响的观点和理念,至今仍是我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这篇社论进行全面评估,从浅入深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从最初的简要概括开始,然后逐步深入详细讨论。
社论的标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对哲学观点的一次重要诠释。
社论首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在社论中还提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理念,这直接引领了后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
这是一种宽广的思维方式,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论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只要有利于人民的,即使是部分的真理也应当肯定”这一观点。
这个观点消除了以往只讲究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教条主义观念,为我国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也是对传统思想的颠覆,但它们却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篇社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文献,它提出的许多理念和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转变思想观念、放开思想的开始,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深刻地启发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并引发了我对当代我国发展的思考。
这篇社论不仅仅是一篇在当时引起轰动的文章,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通过对社论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背景,也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发。
它不仅是对当时思想观念的重要突破,更是对后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指引。
在社论的指引下,我国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开放包容的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今天我们回顾1977年10月21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论,不禁感慨万千。
解读人民日报社论
三、坚强、伟大之思考
1. 政党是政治组织,其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2. 行政组织发展也有其规律性: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途径和要求。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途径和要求
(1)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价值: 为群众提供快捷、方便、优质服务
(2)行政服务中心的生命力: 体现价值,项目实质运转是灵魂
二、风雨砥砺中见坚强、见伟大
(一)历史上四次挫折 (1)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 (2)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 “右倾” 投降主义、王明“左倾”错误 (3)58年大跃进及之后文化大革命 (4)89年资产阶级自由化
(二)近年来,空前严峻的考验
洪涝灾害、非典、雨雪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实践充分证明: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途径和要求
(3)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思想难认同、职能难定位、人员难管理、 部门难协调、效能难监察
(4)行政服务中心的探索之路: 优化外部环境,解放思想、调整利益,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强化内部管理:能力作风建设。
结束语:
风疾雨骤旗更红,中国共产党人,永远 不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所吓倒,任何艰难 险阻都能将中国共产党人锤炼的更加坚强。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也需要一批努力探索, 辛勤耕耘的中心人,天道酬勤,行政服务工 作的硕果值得期待。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一、87来,党组织的发展与成就
(1)人数:1921年中共一大 全国50多名党员
2008年
7300多万名党员
(2)成就:经济、政治、文化
自2001年7月13 日成功申办奥运以来,奥运对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就绝 不仅仅是一场运动会,而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是中国向全世界展 示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最佳橱窗,是吸引全世界观众进入中国、了解中国、 接受中国的黄金时段;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吸引世界、与世界一体的最佳 机会。
人民日报社论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读后感
人民日报社论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读后感《人民日报》的社论《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
这篇社论旨在呼吁人们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而努力。
社论指出,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需要更多的奋斗者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社论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却充满力量。
社论提到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但也指出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
社论鼓励人们坚定信心,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同时,社论也提出了“新目标”,即要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
社论指出,中国需要更加开放和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人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些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读完这篇社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也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群众,我们也可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发展献计献策。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中国就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 1 -。
一月夺权名词解释
一月夺权名词解释
一月夺权,即一月风暴,这一称呼出自《人民日报》社论,又被称为一月革命。
由张春桥、姚文元指挥的,以夺取上海市党、政、财、文大权为开端的全面夺权风暴,并由于毛泽东的赞扬导致全国掀起了夺权之风。
历史背景:
1966年11月初,王洪文等人筹划成立“工总司”时,便宣称“集中目标攻上海市委”。
1967年1月初,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的造反派相继“夺权”,宣布“接管”报社。
1月4日,张春桥、姚文元以“中央文革小组调查员”身份前往上海,明确提出要“工总司”等造反派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权。
1月6日,“工总司”等上海市造反派组织联合召开“彻底打倒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批斗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几百名领导干部。
大会发出的通令公开宣布:“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必须彻底打倒。
”上海市委、市政府各级机构被迫停止办公,上海市的党政大权随即落入由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操纵的造反派手中。
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名发出贺电,肯定上海“一月夺权”行动。
此后,《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连续发表社论、文章,宣传和介绍上海“一月夺权”的“经验”,号召“展开全国全面的夺权斗争”。
上海“一月夺权”的先例,拉开了全国范围“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序幕。
随着“全面夺权”的开展,无政府主义急剧膨胀,全国动乱迅速升级。
梦想人民日报金句
梦想人民日报金句介绍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于1948年6月15日。
从创刊至今,人民日报一直秉承“党的喉舌,人民的知音”的宗旨,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记录时代的变迁。
作为党的重要喉舌,人民日报的报道和编辑评论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金句是人民日报编辑和记者在报道和评论中用力捕捉重点表达的精华部分,经常被人引用、传播和琢磨。
这些金句凝练了人民日报的立场和观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民日报金句的来源、特点、影响以及对人民日报的意义。
人民日报金句的来源人民日报金句的来源主要包括人民日报的社论、评论文章、报道和编辑选题等。
1.社论:社论是人民日报最具权威性的文章形式,代表着党的立场和声音。
人民日报社论的言辞犀利、论述深入,经过编辑和审核的社论常常被人们引用,并成为金句。
2.评论文章: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对于时事的分析和评价往往具有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编辑和记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撰写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评论文章,其中的金句被广泛传播和引用。
3.报道: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力求客观真实,但也有一些报道将问题点名和评论进行结合,形成具有金句特点的报道。
4.编辑选题:人民日报的编辑根据各类热点事件和重大新闻,选择并组织各类报道和评论文章。
在编辑选题中,他们会注意提炼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金句,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观点。
人民日报金句的特点人民日报金句的特点主要包括:1.简明扼要:人民日报金句通常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将复杂的问题和深奥的道理表达得明白易懂。
这些金句经过编辑的精心挑选和修改,凝练了无数编辑和记者的智慧。
2.推陈出新:人民日报金句往往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给予人们新的观点和认知。
它们开拓了思维的边界,引领着社会对于重大问题的讨论和认识。
3.富有感染力:人民日报金句在表达上往往充满了感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这些金句代表了人民日报对于社会变革、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首要原因
人民日报: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首要原因
2011-04-29 08:11:45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有69836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292)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20多年来,城镇家庭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超过30平方米,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然而,近年来住房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房价上涨过快。
中央从2003年开始出台土地、税收、信贷、市场规范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实施了更加密集的、直接针对房价的组合调控。
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和住房价格的调控措施,需要深入分析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
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
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住房的有效需求得以释放,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又扩大了住房需求。
这是房价保持上涨态势最显而易见的原因。
同时,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
当房价超出与居住需求相符的水平时,投机就会出现,进而导致空置率偏高、租售比倒挂、房价收入比超过国际警戒线等现象。
这样,房价就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攀升,早买房、买大房的住房消费行为成为居民应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选择。
宽松的信贷政策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低,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而银行体系也很看重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调整资产结构的作用,并因手持土地抵押物而对房地产开发给予高杠杆支持。
同时,我国住房消费信贷政策非常宽松,银行大都按照央行规定的最大贷款比例和远低于其他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可以说,宽松的住房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是促成住房市场产销两旺、房价节节攀升的重要推手。
而且,房价不倒、地价不垮的预期使手持抵押物的银行不仅没有动力落实央行的调控政策,而且会采取各种对策来消化“不利”的调控政策。
“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在很多城市,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在城市开展“三旧”改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土地资源。
如果说早期阶段是房价拉高地价,那么,现阶段已是地价推高房价了。
应该说,居民的住房消费和投资行为、银行的信贷策略、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至房地产开发商的逐利动机,从其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理性的,但从经济和民生的整体来看则产生很多矛盾,其重要根源就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扩张,而且长期依靠外延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土地供给来支撑。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竞相对工业给予包括用地优惠在内的政策扶持,工业用地价格低廉甚至是无偿的。
这就需要用房地产建设用地的“招拍挂”收入来补贴工业发展,即所谓房地产业反哺工业。
这是不少地方房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为缓解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在中央主导下,近年来各地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套数创历史最高,“十二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保障房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房价过快上涨造成的部分居民居住困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形成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但应当看到,如果以工业粗放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改变,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式不改变,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就难以扭转。
房价持续上涨,住房的投资品属性就会强化,不仅进一步加大了住房市场的投机性,而且诱使资源过度投入房地产业,不利于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根本上看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工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