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天人合一”观对于中国书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书法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书法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书法中国人的哲学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从来不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把它看作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递贯、有机联系的整体。

“天人合一”观就是在这样的哲学环境中生成的。

这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永恒不息运动的,而这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则是浩浩荡荡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这个宇宙又是有规律地化育着天下万物,人生活在这样的宇宙中,感受着宇宙的博大、体认着宇宙规律,便形成了与自然宇宙本体息息相关的认识论、人生观,建立了与天道自然同构的融真善美于一体的社会理想及其人格理想。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给定了中国人具有政治伦理属性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以“天人合一”为框架,把自然、社会以及人的个体心理的、物质的需求联结成了一个整体,使人们坚信自然的普遍规律与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当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曲折地影响书法的发展以后,立基于儒家世界观的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之时,便无疑会自觉追求那种能蕴涵天地大美的庄严、磅礴、中和、辉煌、华贵的书法风格,譬如,颜真卿的书法,稳健、雍容、雄浑、端庄、阳刚,充满蓬勃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和谐壮丽的美感。

而中国古代的道家学者,从生命自由的角度,给定了中国人具有人本自由属性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以“天人合一”为框架,把自然与人的个体精神、心理的需求联结成了一个整体,同样使人们坚信自然的普遍规律与人性的自由、自然属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所以,崇尚道家观念的书法家一旦捉毫挥翰,便能令书法风格自由舒展,使书法能够“任自然”,表现出“自然之妙有”之态,譬如王羲之、杨凝式等人的书法即是如此。

所谓“任自然”,是说自然有自然的运动的铁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的生命气息及情感变化也应当与自然规律同构,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核心,在这样的天人合一式的思维范畴中,文化生产与人的精神心理运动是与自然法则同构的,因之,在他们看来,历史人文的影响则又与人们对书法自然美的规律的体认通融无二。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摘要: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

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书法山水画园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方面更是如此。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最终归宿。

这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最初构想,师承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母体,人们对自然美的信仰和追求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

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

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

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

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

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

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

二是用笔节奏美。

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

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

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

三是结构组合美。

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法星空中的北极星。

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巫 极(广西师范学院艺术系,广西南宁530001)[摘 要]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

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关键词] “天人合一”;山水画[中图分类号] J2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6)S -0074-03一东西方社会无论地域多么遥远,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蒙昧时代,原始先民们都有类似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原始先民没有能力认识自然、驾驭自然之前,他们面对自然的各种力量,能够做的就是崇拜自然。

而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为了更多地创造财富,战胜自然,为了某些功利性目的而崇拜祖先。

邹华先生在《中国传统美学原点解析》中说到“在上古的宗教崇拜中,对自然崇拜的偏重,就是对人的思维认识的偏重,……祖先崇拜是计较的,功利主义的”。

这样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提供了又一个方法,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画提供了又一视角。

原始崇拜的理性发展产生了对自然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

“自然崇拜面对的是天和地,而祖先神面对的是人和事。

与天和地相关,自然神是攀升的、流动的和超脱的。

与人和事相关,祖先神是下沉的、稳定的和计较的”[1]。

自然崇拜的发展产生“天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理性发展,促使人去探索自然的原理和奥秘,从而发展成为科学的精神。

祖先崇拜形成“人德”规范,它使人具备认祖归宗的自然本性,明了自己的人生根本。

而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两种上古文娱,因对这两种不同的崇拜采取了不同的侧重方式,西方人侧重于自然崇拜,由此衍生出理性的科学精神。

东方人侧重于祖先崇拜,由此养成了感性的、功利的行为方式。

邹华先生已经论述了中国人的文化中的“天道”与“人德”的结合的“天人合一”特征,这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方式,它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之一,这样的方式影响了包括中国传统绘画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最新文档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最新文档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最新文档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且也是其意境的体现与升华,人们对于天人合一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一副好的作品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提倡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使绘画超越了对客观物象表象的描摹,以显现主体内在精神,追求意境的显现。

一、天人合一的概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最早是由庄子来阐述的,后来被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中“天”代表着大自然,“人”就是指的人类。

天人合一的意思可以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使人和自然能和谐的相处。

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精神性和表现性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天人合一”观念铸造了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质,这一观念也贯穿着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

因此,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绘画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创作(一)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把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看做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家在观照万物时,不仅要简单地观看,同时也要远近取与和仰观俯察。

古人讲“山行步步移,山行而而观”,要了解山的构造,就要多角度观察,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盎然的生命,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

表现生命精神也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呈现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呈现
的透 视 法 则 是 完 全 不 同 的 。 中 国 画 家 对 大
自然 是 移 步 换 景 的 全 方 位 、 多 角 度 的 观 察 。 在 创 作 时 , 运 用 俯 仰 远 近 的 方 式 对 自然 描
作 为 《春 秋 繁 露 》。 “ 天人合一 ” 观 念 , 是 中 华 民 族 五 千 年

”这 一 思 想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庄 子 阐 述 , 后 被
汉代 思想 家 、 阴 阳家董 仲舒 发 展 为天 人合 由 此 构 建 了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体 。对 于 这 个 概 念 , 董 仲 舒 之 所 以重 视 是 因 为 他 是 儒 家 最 早 言 说 五 行 者 , 战 国 以前 的儒 家 只 言 阴 阳 而 不 论 五 行 。
在 “天 人 合 一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中 国 画


“ 天人合 一 ” 观念
家 轻 视 对 物 象 外 在 表 象 的摹 仿 , 把 自 然 山 水 人格化 , 追求主客相融 的审美境界 , 中 国 传 统 的 山水 画 更 能 体 现 这 一 点 。 中 国 画 家 与 西 方 画 家 对 大 自然 的 表 现 方 法 不 同 , 中 国传 统 山水 画不 是 对 现 实 中 的大 自然 客 观
2 0 1 4年 2月 第3 1卷 第 1期
枣庄 学院学报
J O URN AL OF Z A OZ HU AN G UN I V E RS ⅡY
F e b. 2 0 1 4
V0 1 . 31 NO. 1
“ 天人合一’ ’ 观 念 在 中国 山水 画 中的艺 术 呈 现
的思 想 核 心 与 精 神 实 质 。 首 先 , 它 指 出 了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曾提出了天人合一以及中和论的思想观点,并把目光聚焦在人和自然的生命关联上,对人的生存处境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实质上就是基于《易传》中的生命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生态论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古代的生态人文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有具体的反映,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为鲜明,并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的生命感、人本思想以及高远境界的追求等多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思想意识,汇集了中古哲学思想的综合精神力量,它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儒、道等思想派系中,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

天人合一所诠释的思想主要通过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的方式来进行疏离和解释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性,并从人和自然在发生学上肯定了一致性的视角全新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并能相互交融,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内涵,即中和论,在这样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自然能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其二强调人处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并应和自然保持统一的关系。

而《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处,并在这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太极化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

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的立场都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宇宙是生命本原的视角出发,从而进一步确定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同时都积极地提倡天地人是统一的和谐关系,这对中国以后的思想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刍议书论中“天人合一”的书法之美

刍议书论中“天人合一”的书法之美

【摘要】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绎概括,那么自然物象的美则包蕴于汉字之中,这便是书法在汉字的基础上与自然物象之美建立的第一层关系。

但是书法不单单是造型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凝结了古人对生命律动的把握与表现,通过文辞、用笔、结字、章法等可以感知其中的情感意蕴。

书法与自然的第二层关系就在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自然观中得到展开,而这种审美自然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思想中。

【关键词】书论;天人合一;书法之美【中图分类号】G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7-0028-03【作者简介】吉人,江苏电视台(南京,210000)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刍议书论中“天人合一”的书法之美/吉人责任编辑何诗云兼职编辑王延智E-mail:jsjyshufajiaoyu@书法和自然的第一层关系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以文字的象形为中介。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面为字。

”仓颉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用四只眼睛来看世界,意指他对世界有极广的观察力,而他创造文字是汲取大自然的各种物象,从天上的星象造型到地上的鸟兽形状,都成为他采集美的形态来造字的素材。

从这个神话性质的解释中显而易见的是中国文字具有象形的特征,这也是书法形态之美的第一步:将自然界的美投射到文字之上。

许慎《说文解字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

”(此依大徐(徐铉)本,段玉裁据左博正义,补“文者物象之本”句),文和字是对侍的。

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孳乳浸多”而来的。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

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用抽象的点画表现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作者:胡松洋王莹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

天人相通的“天命观”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学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由老庄阐述了这一思想概念,后来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本文对“天人合一”的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儒家和道家在此学说之上的观点展开了阐述,并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美学;中国山水画【中图分类号】J20-02 【文献标识码】A原始社会劳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认识活动的发展。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要求支配自然的幻想,神话传说因此产生。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比如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造人的女蜗、指天射日的后羿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被人类所神化。

后来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了破坏,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随着我国原始公社的崩溃,出现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奴隶制国家。

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在思想意识领域中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化。

大约在夏代,奴隶主已经开始利用宗教来欺骗和压迫人民。

到了商代,形成了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迷信。

这种宗教认为宇宙之间有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上帝”,它是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最高主宰,日月、风雨、山川和商王,都是上帝所统率的天神,辅佐上帝统治世界,这种“神人合一”的观念被统治者所利用,具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

西周时期,周奴隶主贵族取代了商王朝的统治以后,在继承过去思想的同时也有所修正。

西周统治者自称得到了天的保佑和支持,才灭掉商王朝,商王朝是不服从天命,才失去天下的。

周人以“天”来代替以往的“上帝”,自此产生了“天命观”的思想,使“神人合一”转向了“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人物画意象空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人物画意象空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天人合一”思想金岳霖在《中国哲学》中说:“最高、最广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

”“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是视万物为一体,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从整体出发,着眼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在艺术上,将“意”与“象”紧密结合,是不离物象基础的“意”与“象”有机结合的意象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中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等理论对中国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象的创构在审美活动中是主客体高度统一的产物,讲求物我统一,注重直观感悟。

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思维注重整体性与联系性,注重直观与体悟的具体反映。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象化传达中国传统人物画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对主观精神的表现,而非对客观真实的模仿,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传达。

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改变物象的客观形态,以达到表达主观思想和表现客观对象内在神韵的目的,是人物画家对物象真谛的观照。

由此,画家力求在空间表现中取得“传神”和“气韵生动”的效果,特别强调“达意”,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注重虚实的有机结合。

如,《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渔翁于小舟上独钓,寥寥几笔水波,此外别无他物,画面笔墨简单,利用大量空白空间的表现,形成强烈的虚实变化。

画面中水天一色,渲染了冷寂的气氛,空间无限延伸,意境深远。

中国传统人物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整体的多视点观察,把握现实空间,而不拘一点之观,在同一画面中展现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体现出全方位的观照意识,达到主客交融。

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主客体高度融合后所产生的意象,即主体在观照客体时对其产生联想和想象,并寄情其中。

这是客观的主观化表现,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对意境的追求过程即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过程。

三、“传神论”“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主体充分融入客体,在人物画上重表现精神内涵、轻模仿形象。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并从书法,绘画,园林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天人合一 书法 绘画 古典园林
Abstract: The Chinese has a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splendid culture,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infilt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y of a unity of human and nature on the profound impact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And analyzes it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alligraphy,painting and garden. Keywords: the idea of the un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alligraphy, painting, classical garden Internet 检索:/
现在画作中。 中国古典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写意” 与“写实”,追溯到东西方文明哲学发源中表现的就是东方思 想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哲学中的“天人分立”。徐复观先 生曾经指出:“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象得以成立的 神,灵,玄,通过某种形象,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 境,不是模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这一论述 精确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精髓。一幅画画的 像不像无关大局,甚至可以置透视,光影和颜色于不顾,但一 定要活泼传神。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在人物画领域提出的理 念,但是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更加强调这一点。与顾恺之同时代 的画家王微在《论画》中就曾提出,山水画应融入画家的心思 情感,传达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审美愉 悦,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山水画家长时间生活 在山水之间,终日相对,所观之景自然就成为画家的知己。画 家通过自己的笔将他眼中的自然万物描绘出来,借山水表现自 我的情怀。谢赫在《画品》中专门评定出中国绘画的标准“六 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 置,传移模写。从中就可以看出谢赫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 位,气韵生动指画人物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 为目的,画作要尽量传达人物的内在情性,使作品具有艺术感 染力。 中国绘画与书法一样,主要讲究用线条与用墨。用线通过 粗细、疾徐、顿挫、转折的相互变化,来勾勒事物的外形轮 廓。而物体的具体质感则通过干、湿、浓、淡等不同的墨色, 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配合皴、擦、点、染多种笔法来表 现。这些技法与现实景物的结合全赖于画家日常的观察积累, 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自然,与景物心灵相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Leabharlann 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影响。一、书法

设计美学之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中国画的由来

设计美学之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中国画的由来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中国画的审美特色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1“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二中国画的由来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和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

解放前称中国画为“国画”。

三中国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四中国画的特点1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3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

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作者:孙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道德理性的培养、个性情感的抒发、对自由解放的追求,这是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作品中人文精神体现的三个显著的方面。

那么,天人合一与古代中国绘画之间有什么联系,二者之间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美学观呢?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文精神;宗教崇拜;庄子;山水画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41-01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马克思为美学的发展展示了灿烂的前景,他说:“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呵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同样地,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人与自然都是相融为一的。

于是,人在把自然作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便播下了美的种子。

人与自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统一?我们还是看董仲舒的论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跟自然世界构成相类:“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多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同样,人之道德情感也与自然相类统一:“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

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董仲舒是“天人合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人的一切活动都被他拿来跟天(自然)联系在一起,从物质到精神,人与自然表现出高度的一体化。

在他看来,天人一体是个不成问题的结论。

谈人与自然合一的还有道家。

总之,“天人合一”学说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何谓“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就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对侍之物,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其间没有判隔;天人相类,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

天人相通为天人相类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相类则是将天人相通便布于人与人之间。

正像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此来看人与自然是同一性的。

所以,我们的书法家们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学习书法走向巅峰有所启迪和帮助。

说到书法线条的质感美,其实就是从自然界取象,又合于自然之象,这是中国书法产生的审美思维依据,它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

正是这个“象”,才使得中国文字在体现自然的法则中诞生,也是这个“象”,使中国文字具有了耐人寻味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美感。

书法艺术它始终蕴含着阴阳大道,蕴含着哲学,蕴含着文化。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因此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讲究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是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当我们看到书法线条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彼此渲染等等。

这些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都充分说明是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7 l$ Z* Q/ n" ~* n5 v7 o& O从历史与现状两方面来看,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是当之无愧的。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国的文字是从简单的描绘自然的物象和自身的形体而发展起来的,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字艺术从来就没有把刻画自然界的外在形象作为艺术的终极目标,而更看重的是心理感受和主观再创造,强调主客观的“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并不是数量上的重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汉字不再起到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逐渐离开了具象成为抽象图形,书法线条也抽象为艺术符号,溶人艺术和哲学的理念之中。

神采上升为第一位,形质则下降到次要的地位。

只要有利于神的传达,创作主体可以在汉字的形体上进行大幅度的简化和强烈的变形,中国的汉字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的优长。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书法线条的艺术承载力,比如,点如高山坠石、撇似钢刀利刃等等,它像戏曲的程式动作一样,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感。

这种把书法的线条与自然界的某种现象直接对应的审美方法,只能满足一定层次的审美需求,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或整体上显示出超现实的精神需要,不少朋友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唯物”的道路而误人歧途,他们把书意简单地理解为重点描绘汉字初创时期的自然形态,比如写龙字,好像画一条龙,写水字好像画一条河。

如此发展下去,毫无道理非常勉强的变形和非书非画的写真,不是归为“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孙过庭《书谱》),就是误人野狐禅。

清代刘熙载有一段名言,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

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这是说明初学者必须有严格的基础技法训练,这好理解。

字写得工整了为什么要求不工,而且还说所求的不工整是工整得到了极端的表现呢?回答的理由:一是书法技法的学习和掌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分强调技法而忽视神韵、意境无疑等于舍本求末,最终是理智压制了情感,法度左右了性灵,而走上人工雕琢的工艺美术道路上去。

二是由工求不工的动因,是精神在起主导作用。

由工求不工,求的是精神、求得是气格、求得是意境。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画创作状态的阐释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画创作状态的阐释

2019第10期下中国画的整个创作过程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画家的审美水平和价值塑造,体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精神,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曾在《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出处。

后来,也逐渐地被用来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命题,对我国画作的创作发展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在不断地发展应用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画性质的代表,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画家在创作状态中的一种感受。

另外,在我国道家哲学中,对“天”的定义也超出了人类的生命范围,认为其是超乎自然的一种存在。

而“天人合一”思想则指的是人和天的统一,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状态。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一)实现了画家和创作对象的融合上文也提到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画作创作的一个命题。

因此,在中国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也实现了画家与创作对象的完美融合,打破了画家和创作对象的形态拘束。

另外,“天人合一”思想也使得画家打破了外界环境的约束,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庄子言论中的“独”。

最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帮助画家实现了精神和宇宙的交融,最大程度地突破了形体束缚。

(二)有利于画家的修身养性“天人合一”思想除了是一种体验以外,也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作画的指导思想,也有利于画家的修身养性。

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画家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摒弃功利心,让心安定下来,只有心静了,才能进入超然的创作状态。

关于修身养性这一说法,我国宋代著名画家米友仁也曾经提到过:“画之老境,于四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摘要:“透视”是绘画活动中的一种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

在西方传统的绘画中,他们多采用焦点透视法,西方人的哲学重理性,于是就形成一种目极无穷的空间。

中国人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观照方式,体现到中国山水画中,就是采用多视点和以大观小的方法。

提倡利用活动的眼睛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散点观察。

画面表现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的景我浑融、神理相通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思维根基,它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是深刻的。

关键词:天人合一;散点透视;循环往复中图分类号:J2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105-02作者:李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研究生美术学专业;河南,开封,475001“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而透视法就是把在自然空间占一定比例的客观物体看作平面形以移上画面空间,西方传统绘画多采用透视法。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透视法为“远近法”。

画家所呈现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用心灵的眼睛鸟瞰全景,把全部景色组成一幅有节奏的、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这是中国人宇宙空间意识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画透视法观察方式、创作方式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以“天――人关系”为核心来研究宇宙与人生的问题,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它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观照方式。

例如《易经》里讲“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又如嵇康的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等等这种中国哲人和诗人对宇宙循环往复的、俯仰自得的特殊观照方式,正是对中国画透视法的一个影射。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一史前时代培养起来的基本态度,使中国人把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万物的生命运动和循环往复构成变化无穷的自然本身。

在中国古代的这种整体美学观念看来,艺术和科学都是宇宙自然和谐的反映和表现,人的美感和艺术活动,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相互感应、相互渗透”。

“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元审美味象

“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元审美味象

“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元审美味象
刘正军;李娜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9)003
【摘要】“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多元性,衍生出了不同的绘画美学范畴.在“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视野下,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谢赫论述的“气韵生动”、宗炳主张的“澄怀味象”、陆机倡导的“情景交融”和宋代的“心物感应”都追求人与自然、心与物的和谐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点.“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生命性、创新性、深刻性和崇高性具有现代价值,这些美学智慧是现当代绘画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总页数】4页(P158-160,封3)
【作者】刘正军;李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1
【相关文献】
1.从“物与神游”到“天人合一”——浅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类心灵状态 [J], 张锴祥
2.浅谈"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J], 王惠彬
3.文化·思维·艺术表现——"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J], 徐学凡
4.中国传统佛教绘画视野下的丰子恺佛教题材绘画 [J], 陈星
5.大众文化视野下对审丑异化的梳理与探析——以网络\"吃播丑象\"为例 [J], 李欣;刘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各 家优 点之 后 作 为 最“ 灵化 ” 艺术 又综 合折 射 出“ 心 的 天人 合 一 ”
观 的 影 子
因了 。除 此 之外 , 为 重要 的 是道 家 所提 倡 的 “ 泊人 生” 更 淡 的观 点 , 即养成 虚 怀 空灵 的心 境 。 以 出世 的心 态抵 消 入 世心 态 所带 来 的 世 俗 性 , 个 人 意志 从 世 俗 的 束缚 中解 放 出 来 。 思想 、 神 处 于庄 把 使 精 子所 讲 的 “ 性抱 朴” 体 的状 态 , “ 怀虚 静 ” 以 澄 的心 态 自 由地 驰骋 于 艺术 的 天空 。此外 , 家 思 想交 替 的时 期 , 旦儒 家 思想 失 去 了 在儒 一 垄断 地 位 , 家 思想 便 当仁 不 让地 占据 了艺 术 文化 的 阵地 , 道 无论 是
画 后 , 国书 画综 合 吸收 了各家 之 优点 , 在 各个 方面 彰 显 了我 国 中 也
书法 与绘画 可 谓 中 国文化 之 精 粹 。这 二者 的身 上也 必然 承 载 着传 统 文化 的基 本精 神 内涵 。儒 、 、 三 家 以各 自和 而 不 同 的天 道 释
人合 一观 为 为 中 国书画 打下 了深 刻 的烙 印 。
可 以发现 中 国绘画 苞 含天 地 的精神 特 点 。 方绘 画 主形似 , 方绘 西 东
画主 神似 。 西方 主 张将 主体 与客 体对 立起 来 , 然后 对客 体进 行 客观
再现 , 求逼 真以 达形 似 。而 中国绘 画侧 重 神似 , 形 神兼 备 , 力 尤其 因 此 中国绘 画 考虑 的 不是 如何 将 主 客二 体对 立起 来 .而 是如 何 更好 地让 主体 与 客体 进行 沟通 , 到物 我 交融 的状 态 。 国绘画 的重点 达 中
神 的 形成 。
越 反 而沦 为 下等 。于是 在这 种 “ 空物我 , 泯主 客 ” 的浓 浓禅 意 之 下 , 唐 代 怀 素深 得 张 旭真 传 , 其 豪 迈 , 狂 继 颠 , 极端 简化 抽 象 的 继 取 以 纯 线 条般 的草 书 开启 了犹如 “ 禅 ” 的的 中晚唐 书僧 狂 草之 风 。 狂 般 当众 多学 派 以各 自不 同的 天人 合 一观 持续 不 断地 影 响 中 国书
艺 术
试论 “ 人合一” 对于 中国书画 的影响 天 观
赵 岩
( 山东 师 范 大学 文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 0 1 ) 5 0 4
摘 要 :天人 合 一 ” 不仅 是 中 国文化 的基 本精 神 , “ 观 更是 中 国哲 学的 基本 精神 。 漫 长 的历 史进 程 中 , 、 、 各 家都提 出 了 自己 在 儒 释 道 的“ 天人 合 一 ” 并对 中国 书画造 成 深远 影 响 。 而 当 中国 书画吸 收 观
视 “ 治”注 重 自身修 养 , 倡和 谐 的人 际 关系 , 人 , 提 在政 治 上 推行 “ 仁 政 ”重视 君 君 、 臣 、 . 臣 父父 、 子封 建伦 理 等 级 制度 。儒 家 强 调 “ 子 制 天命 而 用之 ”强 调 在 顺 从 自然 地 的 同时 更 要 利 用 自然 , 一种 积 . 是
文化 的基 本精 神之 核 心
“ 天人 合 一” :
从 主体 表现 客体 的方 式来 说 。对 比东 西 方绘 画 存在 的明显 便
儒 家 思想 可 以说 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中 国几 干 是 年 来 影响 最 为广 泛 的思 想 流派 。儒 家 维护 “ 治”提 倡 “ 治 ”重 礼 , 德 。
土 。 一 观点 类似 于道 家 一切 应顺 应 自然 之意 的主 张 . 为 强求 超 这 认
所 在 , 为全 民 族 集体 拥 有 的意 识形 态 , 影 响 了 中国 古代 的政 作 不仅 治、 伦理 、 德 、 尚 , 且 也深 深 影 响 了 中 国 古代 的 美 学和 艺 术 。 道 风 而 它渗 透到 审 美和 艺 术 领
生 晚 年曾 以 天启 之 感 , 悟 “ 澈 天人 合 一” — “ — 实是整 个 中国传 统 文 化 思 想之 归宿 处 。” 天 人合 一 ” 为 中国 古代 文 化 的 精髓 与核 心 作
佛教 自西汉 传 人 中国 , 断与 中 国 的政 治 、 济 、 相 融 合 , 不 经 文化 直 至唐 初 , 众 多 佛 学流 派 中 , 成 了最 具 中 国文 化特 色 同时 最 具 在 形 有 影响 力 的禅宗 。 禅宗 认 为世 上一 切事 物是 缘起 而 生 , 性 本来 就 人 是佛 性 , 碍 于世 俗 的观念 和欲 望 而不 能 自觉 。 一 旦觉悟 到 这 只是 入 些 观念 和欲 望 都 不是 真实 的 ,真 如 本性 就 会 自然 显现 ,处处 皆 净
期 , 晋 书法 笔 端含 情 , 尚 自然 而 又飘 逸 狂 放 的 风 格特 点 , 创 魏 崇 开
了 以“ 王 ” 二 为代 表的 一代 清丽 俊逸 的 书风 。
起 了 推动 社 会发 展 的作 用 , 为历 史 发展 的 内在 思 想源 泉 , 是 成 这就 中 国 文化 的基 本 精神 。 中 国的 文化 精 神 可以 概括 为 以 下几 点 : 天 人 合 一 的宇 宙观 ; 以人 为本 的 道德 观 ; 刚健 自强 的人 生 观 以及 以和 为 贵 的价 值观 。 中天 人 合一 观更 是 中 国哲学 的基 本精 神 。 穆先 其 钱
对 文 化还 是 对书 法 艺术 的 影 响 ,这种 斗 争结 果 所带 来 的 首 当其冲 的便 是 “ 魏晋 风 度 ” 。魏 晋 时期 是 中 国书 法艺 术 的 一个 迅速 发 展 时
关键 词 : 天人 合 一 , 主体 , 客体 , 意境
中 图分 类号 : 5 文献标 识 码 : j o A 文 章编 号 :63 2 (O 0- 2 4 0 17 - 1 12 l)6 0 6 - 2 1 1 张 岱年 先 生 曾经 说过 , 国文化 中的 一些 思想 观 念 , 历 史上 中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