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教学内容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2.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
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编排特点1.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到此为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基本结束。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单元《有多少名观众》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千位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千位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调查观众人数这一任务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细心,导致数据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着重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并教授学生们一些实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改进。
2.数学思维:在千位数加减运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策略。
3.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4.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众人数调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有效沟通技巧。
5.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的数据收集与展示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千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
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
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
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单元
整体
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Leabharlann 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教学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课题
复式统计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司会权一、背景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学会用表来反映生活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掌握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与方法。
教材注重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初步认识和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经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知道它的优点。
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2.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二)学习活动1.以4人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并解决问题,每个月重新分组并转换角色。
2.按照学习进度参加1分钟做哪些事情等实践活动。
3.上网查阅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资料,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完成一次实践操作作业,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数学日记.(三)课程评价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性评价占70%。
一、过程性评价(30%)过程性评价= 课堂评价(10%)+作业评价(10%)+速算能力表现与单元检测(10%)复式统计表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主题:复式统计表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司会权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2、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学会用表来反映生活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掌握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及其说明1、教学内容(1)简单的数据分析(2)求平均数2、说明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及其说明1、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4)、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说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是: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三、教学问题及说明1、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2、说明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把它回归于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的意义所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1)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1、复习旧知问题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统计的知识?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新课做准备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统计知识(举手发言);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3、
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联系。
单元教பைடு நூலகம்难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学会填写信息。
单元教学重点
学会文字和表格之间的转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复式统计表
课题
复式统计表
教学复案
教学内容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三)单元内容教学分析(数学)
单元教学内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
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司会权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学会用表来反映生活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掌握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与方法。
教材注重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初步认识和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经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知道它的优点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2.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二)学习活动1.以4人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并解决问题,每个月重新分组并转换角色。
2.按照学习进度参加1分钟做哪些事情等实践活动。
3.上网查阅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资料,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完成一次实践操作作业,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数学日记.(三)课程评价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性评价占70%。
、过程性评价(30%)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10%)+作业评价(10%)+速算能力表现与单元检测(10%)、结果性评价(70%)复式统计表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主题:复式统计表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司会权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2、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学会用表来反映生活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掌握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与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3
复式统计表
教后反思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单数双数》说课稿
《单数双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数双数》。
本节课主要学习单数和双数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单数和双数的概念,能够辨别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数和双数的定义,能够辨别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单数和双数的定义,能够辨别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衣服、鞋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这些物品是单数还是双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数和双数。
2. 教学新课(15分钟)(1)讲解单数和双数的定义(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单数和双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单数是2的倍数加1,双数是2的倍数。
(2)辨别单数和双数(5分钟)(3)探究单数和双数之间的相互关系(5分钟)3. 课堂练习(10分钟)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单数:2的倍数加1双数:2的倍数单数和双数:相邻,相邻的两个数之间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双数七、作业设计1. 请用单数和双数填空:(1)我的年龄是____岁,我是____数。
(2)妈妈买了____个苹果,她是____数。
(3)一辆公交车上有____个乘客,他们是____数。
2. 请找出生活中的单数和双数,并拍照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购物时,挑选双数商品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期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理性地分析问题,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实际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从图表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知识目标1.体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补充和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掌握分析数据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P38页例1课时目标1.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并尝试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通过创设情境,引学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重点: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简单的分析。
难点: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纵向条形统计图。
学生自制或者收集学过的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哪些知识?把你自制或收集到的一些统计图表进行简单展示。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如横纵轴、一格可以代表多少等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内容:P38-39例1、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平均数(P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主备人:投放日期2021年3月29日
1.14×12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可借助点子图。
2.找到各种算法的相同之处。
三、小组交流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你能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是怎样计算的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实投,请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来说)
四、展示点拨
请结合点子图再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并将答案填入中。
5.试一试:任选2个题。
6.小结:今天我们借助点子图来研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五、训练拓展
1.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鸡蛋?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题目——自己做——讨论
发现:第一步,先算:3个2的和,再算3个20的和。
第二步,先算:10个2的和,再算10个20的和。
最后,把两次的得数相加,就可以求出13个22的和。
”(先算3个22的和,再算10个22的和,最后把两次的和相加,也就是13个22的和。
)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逐一出示三道题.
出示——观察——说一说,纠错——改正
3.
出示题目,独立用竖式计算。
六、小结反思
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一.背景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学会用表来反映生活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掌握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与方法。
教材注重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初步认识和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经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知道它的优点。
三.课程内容实施内容课时安排复式统计表2课时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2.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二)学习活动1.以4人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并解决问题,每个月重新分组并转换角色。
2.按照学习进度参加1分钟做哪些事情等实践活动。
3.上网查阅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资料,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完成一次实践操作作业,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数学日记.(三)课程评价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性评价占70%。
一.过程性评价[30%]过程性评价= 课堂评价[10%]+作业评价[10%]+速算能力表现与单元检测[10%]评价项目评价要素评价等级二.结果性评价[70%]课堂评价[10%]1.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举手发言,并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过程中,有质疑精神,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A.好 [5分]B.比较好[3分]C.一般 [1分]2.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和同学讨论数学问题,乐于帮助他人,遵守数学活动秩序。
A.好 [5分]B.比较好 [3分]C.一般[1分] 作业评价[10%]1.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差错少。
能及时订正课堂及家庭作业中的错题,并主动请老师再次批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3)完成课本第36页的表格。
2、下面是实验小学三(1)班同学跳绳达标成绩记录单。
男生跳绳成绩记录单 女生跳绳成绩记录单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优
10
良
19
良
28
良
2
良
11
优
20
良
29
及格
3
良
12
及格
21
及格
30
优
4
及格
13
良
22
及格
31
优
5
良
14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36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流程】
备 注
■自主学习:
1、认真自学课本第36页例1,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个统计表分别统计了什么内容?
课题:复式统计表
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复式统计表,会填写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
2、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及格
23
优
32
良
6
优
15
良
24
优
33
良
7
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作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复式统计表1课时复式统计图教材第36、第37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件。
出示教材第36页情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三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2.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
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时安排 7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1) 1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2) 1课时求平均数(1) 1课时求平均数(2) 1课时统计的整理与复习 1课时过程性检测 2课时主备人:俞亚萍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1)教学内容:课本38页例1,P40页练习十1题。
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了!你们喜欢喝什么品牌的矿泉水呢?师:是的,市场上有这么多品牌的矿泉水,超市的李叔叔也统计了6月3日~9日的几种矿泉水销售情况。
师:说说,你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师: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纵向条形统计图吗?(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统计图)在纵向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你们还有什么疑问?统一矿泉水的销售量是多少?B矿泉水的销售量是45箱。
你能将B矿泉水的数据填入统计图中吗?(格子不够)2.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1)二、自主学习1.自学教材P3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说说,你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纵向条形统计图吗?(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统计图)(3)在纵向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4)你们还有什么疑问?B矿泉水的销售量是多少?B矿泉水的销售量是45箱。
你能将B矿泉水的数据填入统计图中吗?(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你们想到了哪些方法?2.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3.自学检测,生独立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解决问题.(1)横轴表示什么?一格表示的数量是多少?(2)纵轴又表示什么?(3)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4)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5)请你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三、合作探究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A:交流汇报展示自己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B:师肯定学生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C:全班学生再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横轴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3.生生互探,质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请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好吗?四、达标训练1.练习十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题后的三个问题。
2.练习册P28第三单元评价1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表格填完整。
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P40页练习十1题。
六、板书设计简单的数据分析(1)横向统计图:横轴代表数量纵轴代表项目第二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2)教学内容:课本39页例2,40页练习十2—5题。
教学目标: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大家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能够看得明白、清楚吗?2.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二、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纲(1)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它格呢?这样画有什么好处?(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余的条形补充完整。
(4)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形下使用这种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5)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6)与课本39页下“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2.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合作探究1.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2.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思路与方法。
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四、达标训练1.课本40——41页2题、3题。
2.课堂小结: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五、作业40页练习十4、5题六、板书设计简单的数据分析(2)纵向统计图:横轴代表项目纵轴代表数量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可以不一致第三课时求平均数(1)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
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
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
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2六、板书设计平均数(1)(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第四课时求平均数(2)教学内容:课本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