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三读,创设多维的历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力“三读”,创设多维的历史教学设计

摘要: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课,肯定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共同营造的一个开放性、容纳性、生成性的课程。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进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智慧,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反思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老师说:“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就是与我原先计划的有些不一样了。”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的机智》这本书中曾说过“课程的计划与机智的教学并非不兼容”。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课,肯定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共同营造的一个开放性、容纳性、生成性的课程。

那么,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进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智慧,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此,笔者结合自己两年的新课程实践来谈谈。

一、读透教材,拟订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历史教材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工具。新编的历史教材,由于是专题史,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读透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一)领会课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所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遵循“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将三维目标统筹考虑,融为一体。这样使每节课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并努力去达到这一要求,才能为实现历史教学的任务打下结实的基础。

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七单元第二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非常简洁。因此在“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时,就应分解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如何掌握?必须通过展示材料、设计情景、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一一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其中也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设计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通过采取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方式,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在启蒙思想指导下并结合国情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这一探究题;又设计了“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必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是可以借鉴的。

(二)设计问题,化解教学重难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课程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化设计,来化解疑问,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笔者认为首先利用教材的原有问题,如导语、学思之窗、本课测评等,不过不能迷信教材与教参,并且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其次教师自己创设的问题,要注意对问题的分解,做到化解为易,注意问题的挑战性、思考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处理好学生“制造”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通过教师的“预设”问题来促进学生“生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因地制宜,利用开发教学资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除正文外,还配有引言、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注释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以正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正文来选择,但也不要忽视对这些补充资料的运用,使课文的这两部分运用达到和谐统一。如图片是形象化的教材,设计运用图片,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图片的能力。如讲选修1古代希腊《梭伦改革》的背景时,提到了古代希腊城邦形成的原因,就可以结合地图《古希腊海陆概况与城邦分布示意图》来分析其环境、地形特点,理解“海洋与重叠的山峦”造就了与尼罗河文明和中华文明截然不同的古希腊文明,也可理解希腊城邦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方面原因。

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

综合。如讲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请君入瓮”等成语俗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如必修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时,政治课也恰恰在其前后讲到“经济危机”方面的内容。历史、政治教材这种紧密的联系,便利了两科知识的相互联结。

还可以运用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如校本课程,社区资源等等,加强学生的历史现实感和历史的生活化。如讲必修3《儒家思想的形成》,就可以利用本校校名的来由“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和校训“忠、信、勤、毅”来进行导语的设计,来证明儒家思想的印迹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之,我们的设计应该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将课堂历史学习与课外学习相

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课堂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结合,这样的课堂设计就有利于学生不断转换分析问题视角,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维历史思维能力。

二、读透学生,注意差异,培养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会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给一模一样的东西”。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完全全相同的学生。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本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首先要了解学生过去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估计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困难,新知识中哪些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在课堂上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思考问题,课后提出相应的练习题等等。

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即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抓住一些倾向性问题,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再次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多种学习途径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如影视欣赏、即兴表演、组织小组讨论、参观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如2006年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于是笔者设计利用当时的大片《东京审判》来再现当时二战结束后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艰难的审判历程,学生从历史情境中对日本法西斯的丑恶嘴脸深恶痛绝,对梅律师的爱国情操,凛然正义产生深深的敬意,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再如必修3《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是通过设计组织一场现场辩论赛来充分感受当时新旧势力的唇枪舌战。还有在讲授《五四运动》时,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表演了历史小品《中国人的独白》来进行课堂教学,升华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正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一条幅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积极地参加更多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在“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读透自己,反思、调整、再设计

面对新课程,新的要求,新的理念,笔者深切感到教育理论的重要,知识的重要,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自己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型,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除专业知识外,不应画地为牢,而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