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_______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曹丕、曹植合称“_______”。

2.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

字太白,号_______,被称为“_______”。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_______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_______。

4.王湾是_______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

是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______》;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_______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被人称为“_______”之一,更被时人誉为“_______”。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_______、马致远和_______。

二、文体知识1.乐府,原来是_______帝时掌管_______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_______律诗、_______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_______联、颔联、_______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_______。

3.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

曲有_______曲与_______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_______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_______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 2 页第 3 页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分析。

《次北固山下》预习导学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拓展探究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你认为诗人“惊”的原因有哪些?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天净沙•秋思》预习导学一、常识填空。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四首:《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体会其中的美好。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题内容。

2.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深入了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诵读,使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静夜思》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孤独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Step 1 课前准备 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静夜思》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Step 2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出示《静夜思》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用普通话读一遍。

Step 3 学习课文 15分钟1. 集中注意力,学习《静夜思》。

2.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3. 学生朗读《静夜思》。

Step 4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的注释。

3.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登鹳雀楼》的意义和寓意。

Step 5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望岳》。

2. 学生阅读《望岳》的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

2.熟练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了解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观沧海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描写。

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

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与夸张进行虚写,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达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特色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作者将对大海的实景描写与丰富的想象相结合,借大海的壮阔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巩固练习1.诗中描写岛上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描写风起波涌,表现大海的壮阔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通过夸张想象,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交代观海地点,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若”字表明是虚写,说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导学案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学习目标】1、勒戒曹操及其思想主张,扎实背诵诗歌,提高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2、深情诵读,合作探究,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壮丽的意境。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悟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预习案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朗读诗歌,弄懂诗歌的大意。

2、在存在疑惑的地方,做好批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2、3、4 题书面完成,5 题只需自查记忆。

4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疑问处。

5、限时 15 分钟,独立完成。

一、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2、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4《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4《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诗歌。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二、文学常识1、《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内容探究(一)《观沧海》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意:东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

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

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

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1-4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1-4课时

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导学案《观沧海》【学习目标】1.学习《观沧海》,了解有关曹操的文学常识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自主学习】1. 曹操,末年家、家、诗人,字。

2.给下列字注音:碣澹竦峙3.解释下列词语东临:何:竦峙:澹澹:若:幸甚:至:【设问导读】1.读畅诗文。

读准字音,直到能顺畅朗读这首诗;听读体会重音节奏,感情基调,再跟读,组内校正。

2.读懂诗意。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内理解诗意,记下疑问,再全班交流。

3.体会诗情,感悟写法。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本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气概?(3)《观沧海》一诗写了哪些景物?所写的景物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当堂检测】1.《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曹操气吞山河。

囊括宇宙气概的句子是:,,,。

2.这是一首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再写海而上的,最后写天空中的。

3.翻译下列诗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导学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目标】1.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3.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1.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1. 李白,字,号。

代主义诗人,被称为“”。

与合称“李杜”。

2. 标题中“闻”的意思是,“左迁”的意思是。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观沧海》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曲《次北固山下》五律《天净沙·秋思》四言古诗★任务二:知作者、识背景①曹操(155220),字,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②李白(701762),字,号,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

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朝代)诗人。

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

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④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并称“元曲四大家”。

《观沧海》选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3无解答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3无解答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过程中体会作者感情诗歌的意境及主旨。

知识准备预读练习册“我的瞭望台”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预习指导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2、搜集作者相关情况。

任务导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秒。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温故知新)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标题解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2.背景介绍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3.作家作品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

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

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4.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1.通过以优美的语言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读、说、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列,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方法指导:主旨句主旨句是文章中心所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来概括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要结合全篇内容并联系作者思想来理解主旨句。

素材积累:游侠曹操少年曹操,有着通常少年都有的游侠梦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曹操所扮演的游侠与我们理解的游侠应该不一样。

这里举三个曹操所谓“游侠”的例子:例一:逞强好胜,率性而为。

少年曹操曾在大宦官张让的庭院中,当着张让的面,舞了一通手戟,尽兴之后便翻墙而出,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擅闯私宅。

例二:劫持新娘,胆大包天。

看着别人家正在举行盛大婚礼,曹操竟心生“歹意”,等到夜幕降临,大喊一声“有贼”,来了一个声东击西,在大家寻贼之际,曹操抽刀在手,劫了新娘就走。

例三:游手好闲,耍小聪明。

曹操的叔父对曹操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大为不满,经常向曹嵩告状,让他管束好自己的儿子。

一次,曹操碰到叔父,假作中风。

叔父赶忙去告知曹嵩。

父亲匆忙赶来时,曹操已恢复了常态,控诉叔父的造谣中伤,父亲对叔父失去了信任,曹操便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自由。

三个例子反映出曹操的游侠特征是:诡诈,顽劣,嬉闹成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突破】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入境生趣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自学生疑: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三、学习释疑:1、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2、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1、能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五言律诗、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能理解诗、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能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能了解五言律诗、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学习难点】能理解诗、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王湾,唐代人,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2。

知人论诗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

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方法手段】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讲解《观沧海》【知识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三)研读与赏析4,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

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讲解《次北固山下》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一)疏通文意,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划出节奏。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5.“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颔联:颈联:尾联7.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三)研读与赏析8.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四.新课总结1. 《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达标检测1.填空:《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5.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检查课文背诵二.讲解《钱塘湖春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一)自主学习,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

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2b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二)研读与赏析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

3.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4b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三.讲解《天净沙•秋思》【知识链接】作者和元曲介绍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

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

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

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

三是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

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一)初读古诗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5.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6.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请赏析。

7.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8.“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9.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四.新课总结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2.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五.【反馈练习】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六、达标检测读(一)《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