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历史:专题05 国际共运世界多极(含解析)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历史:专题05 国际共运世界多极(含解析)

考点一:《共产党宣言》01.(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综合测试(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下图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幅漫画。

根据所学知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A. 马克思领导着第一国际B.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C. 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D. 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此漫画的时间为19世纪末期,可以判断出A项错误。

第一国际的领导人不是马克思,而且1864年第一国际就已经解体;马克思主义指引无产阶级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从漫画内容并不能看出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并且工人阶级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所以可以得出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的结论,所以D项正确。

02.(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学业水平第三次模拟试卷)“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步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共产党宣言》)这段材料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B.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C. 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D.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答案】C【解析】由“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定为无产阶级;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03.(2017届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卷)门德尔逊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叙述1825年的英国:“工业空前萧条,工业区的许多工人无工可做,忍饥挨饿的工人发生了公开的暴动。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二Word版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二Word版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二)(时刻: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势力的地理散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那么演变成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转变说明合理的是( )A.长江流域取得开发B.经济重心显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25.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正是反儒教的法家原那么。

作者揭露出中国封建社会(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猛烈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26.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代中央政府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中央政府特意“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对材料明白得准确的是( )A.与琉球的贸易带有朝贡贸易的某些特点B.政府利用“商帮”推动贸易进展C.此类贸易有利于市镇经济繁荣D.“闭关锁国”政策致使贸易萎缩27.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

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说明军机处( )A.能够幸免大臣擅权B.慢慢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28.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转变,另一个那么止于外形。

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样子……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作者意在( )A.对洋务运动失败进行痛彻反思B.对西学东渐进行确信C.确信进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D.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29.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业工厂数量的转变表。

2017高考仿真卷 历史(三)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 历史(三)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三)(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25.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26.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27.以下是明清时期的戏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

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A.教化功能B.娱乐功能C.程式化特点D.虚拟性特征28.下图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当时正值太平军威胁上海,清朝海关瘫痪。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D.外商利用租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29.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到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期间,更是大规模地加入,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

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 )A.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B.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C.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D.维护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30.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

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4.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5.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一、单选题1. ( 2分) (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

故B项错误。

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

在往年高考中出现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规划演变的真题,郡、县在不断增加。

它告知我们中央集权在加强。

材料措施反映了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呐,矛盾是缓和,故A错误。

B选项,大家睁大眼睛,本题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出题人太阴险啦。

D错误,不知诸位怎么看出来区域面积扩大了。

边患指的是匈奴为患,攘外先安内,加强中央集权后,汉武帝开始有更多精力和实力着手解决匈奴问题。

故本题选C。

3.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2017年全国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7年全国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7年全国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思想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共24题)1.(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2.(2017·江西九江模拟)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析: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

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那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

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

材料强调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为D。

答案: D3.(2017·江西南昌模拟)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解析:题干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八)(含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八)(含解析)

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八)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

这反映()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2.古雅典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无法偿债的债务人60天,在此期间债权人须连续三次于市集日将债务人带到审判官前,若仍无人替债务人还账,则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砍成块。

”这些规定()A.说明了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保护B.揭示了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C.体现了对财产权利的极度重视D.蕴含着人文精神的逐渐发展3.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

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

”这反映出清政府()A.试图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4.“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

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

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5.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6.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7.清代海关货物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三)(时刻: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万万世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以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说明( )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仍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保护统治25.李白以神仙自夸,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红尘,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说明那时()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26.宋朝,在战国时期显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趋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进展,土地租金被举高,出租土地变得加倍有利可图。

这一转变()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趋加重B.是高产农作物推行的结果C.无益于农业经济稳步进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27.以下是明清时期的戏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廉价不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

这要紧表现出古代戏曲的()A.教化功能B.娱乐功能C.程式化特点D.虚拟性特点28.以下图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那时正值太平军要挟上海,清朝海关瘫痪。

以下对此明白得正确的选项是()A.美国此举进一步损害中国关税主权B.清政府授予列强进出口免税特权C.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D.外商利用租界阻碍中国经济进展29.自1904年以后,地址督抚便以踊跃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到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期间,更是大规模地加入,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早召建国会,将宪政改革的时刻表提早了三年。

地址督抚的这些活动()A.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利的旁落B.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C.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阻碍D.保护了清王朝的全然利益年,国民政府前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

2017高考仿真卷 历史(四)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 历史(四)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的主张(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了宗法世袭制度D.导致涌现出大量人才25.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

这说明了当时( )A.儒教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26.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

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

这说明中国古代(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27.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流入的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

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 )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B.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D.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28.鸦片战争后的头十年,中国人口依然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头,到咸丰元年太平天国革命的前夕,人口达到43 200余万,比1840年净增1 900余万。

这一状况表明当时中国( ) A.受到外国侵略影响 B.农耕经济继续发展C.阶级矛盾日益突出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29.甲午战争是朝廷的战争,败在一个私字,私则弱,弱则败;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胜在一个公字,公则强,强则胜。

据此可以推知( )A.人民战争是战争胜利的基础B.晚清专制统治导致甲午战败C.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保障D.近代中国政府与国民的进步30.在“五四”以前中国农业合作运动已具萌芽,至20世纪20年代,其鼓吹与试验者日见增多。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

”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B、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C、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D、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2、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3、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

”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B、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D、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4、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

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5、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6、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2015-2017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2015-2017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答案】B“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0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答案】B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2017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历史)6

2017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历史)6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效果比较好。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但体现了①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汉初经济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懂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A 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6)表1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Word版含解析

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2017-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2017-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2017-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含解析

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含解析

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01。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学习器物【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东西方交流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

2017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7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7年全国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三,以人教版为序)罗定中学城东学校周荣清整编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7上海等级)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解析】A项重义轻利是有关个人的品德修养,D项正心诚意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不符合题目“仁政”要求;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政治方面的主张,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主要观点,C项错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2017北京卷)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明代对柳宗元的评价主要受到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有关,夸大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力,A项表述不准确。

以政治成败决定文学成就的评价,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也和材料意思不符,B项错误。

明朝对柳宗元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唐宋八大家这一说法的影响,可以看出,历史评价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受到当时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故C项正确。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评价,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柳宗元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明朝则忽视了其思想成就的评价,D项错误。

(2017江苏卷)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 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考点定位】儒家思想演变【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绝密★ 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24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17哈尔滨六中)《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

"该规定表明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宗族在维护地方治安方面,起到了政府和法律的补充、辅助作用,故D项表述正确,答案为D项.宗族作为民间组织,没有成为基层行政机构,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

【答案】D25.(2017衡水中学)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解析】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错误;材料并不是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而是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排除B项;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D错误.【答案】C26.(2017海南文昌中学)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B。

2017历史高考分类(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2017历史高考分类(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4.A1[2017·全国卷Ⅰ]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A[解析] 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D项。

1.[2017·湖南长沙模拟]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1.A[解析] 根据材料“族坟墓”可知,社会生活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 项正确;在宗族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黄山一检] 有学者认为,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统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答案】B【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0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04.(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A. 行为规范B. 施政之术C. 人伦秩序D. 价值准绳【答案】D05.(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06.(安徽省合肥八中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D. 儒家和法家有洲源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A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C. 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D. 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答案】C0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即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它家的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04.( 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答案】C考点三:宋明理学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

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03.(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答案】A【解析】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

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0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

这是因为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答案】B【解析】据材料“尊孟排荀……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致良知,人性本善,故B选项正确;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