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如今提倡读书,也是有功利目的的。每个人都应当读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功利阅读,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使自己工作得胜任而愉快,那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功利吗?如没有这样的功利,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如此美好。此外,所谓非功利阅读,则有关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汉代有个儒生叫夏侯胜,汉武帝死后,他讲了汉武帝的许多坏话,被关到了大狱里。当时有个叫黄霸的官员,因为不肯随大流参劾夏侯胜,结果与夏侯胜同罪,一起关进了监狱。黄霸是吏员出生,没有读过什么书,最初的官位也是捐钱买来的。他崇仰儒学,在狱中请求夏侯胜传授他《尚书》。夏侯胜对他说,这一次恐怕都要判死罪,又何必学呢?黄霸就以孔子的话回答夏侯胜:“朝闻道,夕死可也。”像黄霸这样的人,孔子说的那个“道”,对于他来说是有形而上意义的。阅读儒家经典,对于他来说,是非功利性的。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黄霸一样,作这种非功利性的阅读呢!作为读书活动,提倡人们作这种非功利性的阅读,恐怕还要适可而止。其实,阅读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并不全在阅读的是什么书,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红楼梦》是部文学作品,但也可以提倡用功利的目的去读的。有人喜欢斗蟋蟀,但早已洗手不干了,可是看到有关蟋蟀的书,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这算是功利呢还是非功利呢?
文学究竟是有功利性还是无功利性,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我觉得这又取决于审美者的知识水平和高度,又取决于审美的视角,也就是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其他两个属性,同样左右着审美者有无功利性的判断,不同人的认识和感知是不同的。 诗歌是文学表现形式中的其中一种,以唐诗中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来讲,专家、学者如果从理性分析来讲这就是一首典型的功利性诗众审美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出发,所以又可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功利性。
非功利的追求合乎社会发展趋势,功利性追求则满足了社会的现实需要而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我们不能放弃非功利的追求,否则新一代建设者就不能在目前的社会困境中找到出路;我们也不能离开功利化的实现,否则人们的创造行为就失去直接的驱动。非功利的追求要在探索其对功利实现的促进与变革基础上去贯彻,而肯定功利实现的意义要在非功利的追求所确定的新的价值观上去认识。
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性
文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属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之一,在<<文学概论>>中,只做了这样的描述:"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的指向某种功利,功利性是间接的".这是一种叫权威的观点,但仍然没有否定文学的功利性,那就证明了文学功利性的存在.
诗歌是文学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唐诗中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就是一首典型的功利性诗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功利性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有功利性,是指人们的活动在追求实际利益。从诗中“近试”可知诗的本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并将己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余此诗是在科举考试前向张籍请教而写的求援求荐之作。诗借用情诗形式,以新妇自况、公婆喻主考、张籍喻夫婿。首句、次句以叙述语出,既交代情况又含心境。三四句新娘向夫婿低声寻问,“画眉深浅入时无”,好一个低声,胆怯之心境已初露,揭示了她忐忑不安,惟恐不适的心态。这首诗再一次证明了作者创作它的用意,用文章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追求某种利益。郭沫若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实质上的功利性,文学的“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鲁迅在日本的“幻灯片”事件中受到很大刺激,决定弃医从文。鲁迅深知文学大有用焉,只有通过文学才能拯救国民,才能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于是拿起文学武器,先后发表了 <<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译外国短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译这些作品,乃是为了借他人之“新事”,除国民之愚昧。<<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批判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道德,推动思想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文学究竟是有功利性还是无功利性,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我觉得这又取决于审美者的知识水平和高度,又取决于审美的视角,也就是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其他两个属性,同样左右着审美者有无功利性的判断,不同人的认识和感知是不同的。 诗歌是文学表现形式中的其中一种,以唐诗中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来讲,专家、学者如果从理性分析来讲这就是一首典型的功利性诗众审美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出发,所以又可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功利性。
非功利的追求合乎社会发展趋势,功利性追求则满足了社会的现实需要而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我们不能放弃非功利的追求,否则新一代建设者就不能在目前的社会困境中找到出路;我们也不能离开功利化的实现,否则人们的创造行为就失去直接的驱动。非功利的追求要在探索其对功利实现的促进与变革基础上去贯彻,而肯定功利实现的意义要在非功利的追求所确定的新的价值观上去认识。
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性
文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属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之一,在<<文学概论>>中,只做了这样的描述:"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的指向某种功利,功利性是间接的".这是一种叫权威的观点,但仍然没有否定文学的功利性,那就证明了文学功利性的存在.
诗歌是文学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唐诗中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就是一首典型的功利性诗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功利性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有功利性,是指人们的活动在追求实际利益。从诗中“近试”可知诗的本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并将己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余此诗是在科举考试前向张籍请教而写的求援求荐之作。诗借用情诗形式,以新妇自况、公婆喻主考、张籍喻夫婿。首句、次句以叙述语出,既交代情况又含心境。三四句新娘向夫婿低声寻问,“画眉深浅入时无”,好一个低声,胆怯之心境已初露,揭示了她忐忑不安,惟恐不适的心态。这首诗再一次证明了作者创作它的用意,用文章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追求某种利益。郭沫若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实质上的功利性,文学的“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鲁迅在日本的“幻灯片”事件中受到很大刺激,决定弃医从文。鲁迅深知文学大有用焉,只有通过文学才能拯救国民,才能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于是拿起文学武器,先后发表了 <<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译外国短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译这些作品,乃是为了借他人之“新事”,除国民之愚昧。<<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批判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道德,推动思想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