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导学案
29满井游记导学案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六、作业
一、复习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
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
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讨论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鲜妍(yán)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二、导入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满井游记》导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简述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揣摩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省)人。
明代文学家。
(2)背景知识袁宏道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做“公安派”。
提出了“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二月,是郊游的好去处。
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
【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及郊游所感。
第三段:议论,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2)中心意思这篇课文紧扣景物的季节特征,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
(3)写作特点融情入景,比喻新鲜、贴切。
白描笔法,形象鲜明。
(4)课文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成排地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匣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语文:第29课 满井游记 导学案0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9 《满井游记》导学案自读课文: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
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
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明朝人。
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
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1、细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
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
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
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 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满井游记》1.请为下列生字注音。
廿()鹄()鬣()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堕()2.直接填空。
①廿二日天稍和,,至满井。
②清澈见底,。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如。
④柔梢披风,。
⑤风力虽尚劲,。
⑥凡,,悠然自得,。
3.解释词语。
重点实词:①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 ②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____________ 波色:__________ 乍:_________④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新开:____________ 匣:____________⑤娟然如拭娟然:______________⑥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_________________⑦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重点虚词:①作则飞沙走砾则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为③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之而之于④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虽而者⑤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而之4.翻译句子。
①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麦田浅鬣寸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是:2、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3、文中写水、山的比喻句分别是:4、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6、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体会白描、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
一、自学环节:(解决目标1)1、题目解说: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2、《满井游记》的作者是,代文学家,文学流派创始人之一。
3、给以下生字词注音。
廿()靧.()面鹄()鬣()罍()蹇.()呷()堕()恶.()能汗出浃.()背髻.()曝()鬟()4、给加点字解释。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始解,波..()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5、翻译以下句子。
(1)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3. 学会运用描写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导学内容1. 阅读《满井游记》。
2. 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分析《满井游记》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三、课堂导学1. 导入新课:通过导师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 学生独立阅读《满井游记》全文。
(2) 学生小组合作,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展示复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梳理出《满井游记》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如:“碧潭映绿,蓝氛如染”、“历史的琥珀”、“石阶上翠华繁盛”,等等。
通过描写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课文中活泼生动的描写语言带来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
如:“我生在乡间,究竟是生在天上”、“人间繁华似海,而我却如此偏僻寂寞”,等等。
通过对比,课文中的旅行者更加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及对自然景色的难以抵达的渴望。
4. 小结与拓展:总结课文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强调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拓展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例子,并创作自己的游记。
四、作业根据学习的内容,写一篇自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满井游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散文游记。
萧红,原名谢娇娥,1911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她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被誉为“鲁迅之外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在《满井游记》中,萧红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展示了一个偏僻寂寥的村庄中的一口井,以及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丽和哀愁,引起了读者对于生活和心灵的思考。
《满井游记》以一名旅行者的眼睛讲述了他探访乡间偏僻的村庄,被村民引领到一口琥珀色的井边。
尽管这口井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它因为周围的环境和历史而显得格外深远,成为了旅行者心中无法忘怀的地方。
【游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9满井游记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游记《满井游记》导学案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燕.( )地寒花朝.( )节飞砂走砾.( ) 廿.( )二日百步辄.( )返偕.( )数友脱笼之鹄.( ) 倩.( )女靧.( )面浅鬣.( ) 罍.( )而歌者红装而蹇.( )者汗出浃.( )背呷.( )浪之鳞曝.( )沙之鸟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三、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之”的用法(见课后第三题)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3、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五、达标检测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请为下列生字注音。
廿()鹄()鬣()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2、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____________ 波色:__________ 乍:_________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____________ 匣:____________娟然如拭娟然:______________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_________________ 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鹄、匣、靧、髻、鬟、罍、呷……②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③小组探究文言实虚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学习重点: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学习难点:小组探究文言实虚词学法指导: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文体简介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2、背景资料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3、读准加横线字音燕地()廿()二月花朝节()呷()浪鲜妍()明媚堕事()恶能无纪()飞沙走砾()曝()沙之鸟浅鬣寸许()髻鬟()()靧面()红装而蹇()者脱笼之鹄()汗出浃()背罍而歌者()4、本文作者,朝文学家。
字,号,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
二、课堂学习研讨1、(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
2、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三、当堂训练巩固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波色乍明()靧面()髻鬟()罍而歌()浅鬣()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ăn()者pù()沙之鸟xiā()浪之鳞泉而míng()者wū()能无纪汗出jiá()背课堂小结1、学生小结2、教师小结:方法链接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9课 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燕.(yān)地花朝.(zhāo)节飞沙走砾.(lì)廿.(niàn)二日鹄.(hú) 波色乍.(zhà)明倩.(qiàn)女靧.(huì)面髻鬟..(jì huán)浅鬣.(liè) 茗.(mínɡ) 罍.(léi)蹇.(jiǎn) 浃.(jiā) 曝.(pù)呷.(xiā) 堕.(huī)事恶.(wū)能无纪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冻风时作.:起。
29满井游记的导学案2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
反思
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文本。
课堂预习合作交流完成问题导读单
10分钟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的文体知识;检查导读单里问题的解答情况。
【旁白】同学们,请把你们了解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本文的文体知识告诉大家。
【旁白】这是一篇小论文,请各组的学科长根据老师提供的导读单,把你们本组的预习情况汇报给我们全班。教师点拨。
【旁白】同学们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完成“生成单”里的问题。
请每组的5号学生把答案在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补充。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并及时纠正自己翻译错的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希望所有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学科长在本组做好指导工作。
教
学
方
法
1、采用“六字诀”朗读法做好结构化预习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关
键
问
题
1、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
教
学
准
备
一案三单 课本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有效教学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
年级
八年级
学
科
语文
课题
《满井游记》
任课
教师
课型
问题解
决 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教师版)
《满井游记》导学案【题目解说】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走进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作品有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背景链接】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字词全解】⒈生难字词飞沙走砾(lì)辄(zhé)返二日倩(qiàn)女髻(jì)鬟(huán)乍(zhà)明出于匣(xiá)始掠(lüè)披风(pī)泉而茗(míng)者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⒉虚词脱笼之鹄(助词,的)之倩女之靧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郊田之外(限定关系,以)局促一室之内(限定关系,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⒊一词多义波色乍(zhà)明(初,始)冻风时作(刮起)①乍②作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忽然)属予作文以记之(写)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地)冻风时作(时常)③鳞呷浪之鳞(代鱼)④时时而献焉(到时候)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鱼鳞,这里指鱼)于时冰皮始解(这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于时冰皮始解(开始)⑤虽⑥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死则已后矣(即使)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欲出不得(能,能够)⑦得悠然自得:(得意)得道多助(施行)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ã)我而为(wãi)之(通“德”,感激)⒋词类活用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煮茶;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举杯;红装而蹇者:名词作动词骑着驴;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走;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程25-《满井游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程25-《满井游记》哎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满井游记》,这篇文章可是很有名的哦。
讲的是作者李白去游玩,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满井,然后就写了一篇游记。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吧!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开头。
作者说:“余幼时即嗜好游览,每逢假日,必出门寻幽探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喜欢旅游,每到周末就会出去玩。
你看,作者还是很有个性的嘛!作者开始描述他看到的满井。
他说:“一日,余游于山谷之中,忽见一泓清水,碧波荡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我在一个山谷里玩,突然看到一池清澈的水,水波荡漾。
你看,作者描写得还挺形象的嘛!作者开始写他对这个满井的感受。
他说:“心驰神往,不觉已入其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看到这个满井就觉得很美,心里想着就进去了。
你看,作者还是很有感觉的嘛!接着,作者开始写他在满井里玩的事情。
他说:“忽见一片荷叶飘然而至,上有一只蜻蜓停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突然看到一片荷叶飘过来,上面还有一只蜻蜓停在那里。
你看,作者还是挺会观察的嘛!作者开始写他的感受。
他说:“心中不禁生出一股喜悦之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看到这个景象就觉得很开心。
你看,作者还是很感性的嘛!作者总结了他的游玩经历。
他说:“此番游历,实为人生一大快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次旅游真是太好玩了!你看,作者还是很会总结的嘛!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李白去游玩,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满井,然后就写了一篇游记。
文章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满井和作者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趣呢!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喜欢旅游哦!。
满井游记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一、自主学习1、朗读训练听读自由朗读抽读齐读2、给加点字注音燕地()廿()二月花朝节()呷()浪鲜妍()明媚堕事()飞沙走砾()曝()沙之鸟浅()鬣寸许髻鬟()()靧面()红装而蹇()者脱笼之鹄()汗出浃()背罍而歌者()恶能无纪()3、作者袁宏道,字,号,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
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弟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
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课时二三、展示讨论结果1、关键词(1)一词多义:时: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始:冰皮始()解髻鬟之始()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乍: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得:欲出不得()悠然自得()然:晶晶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2)词类活用: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作则飞()沙走()砾(3)重点虚词:之:若脱笼之()鹄局促一室之()髻鬟之()始掠也夫:夫()不能以游堕事(4)其它:土膏()微润恶能()无纪()2、翻译重点句子(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课时三探究文意(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满井游记
一、作者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公安派: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
“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
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
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重点字词:
泉:泉水,名词用作动词。
汲水。
茗:茶,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酒杯,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蹇:跛足,引用为驴。
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犹:还冻风:冷风作:起局促:拘束辄:就稍和:略微暖和
偕:同、一起膏:肥沃于时:在这时乍:初、始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娟然:美好的样子靧:洗脸掠:梳掠披:开、分散始:才
三、重点句子: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水面亮晶晶好像明镜刚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4、柳条将舒未舒:柳条的嫩叶将要伸展, 还未伸展。
四、重点问题。
1、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2、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春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
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按由景及人,再由人及物的顺序来写。
白描、比喻、排比、拟人。
3、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主旨句)回应首段,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4、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吗?
不好。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无意追求仕途功名,只求寄情山水的兴趣。
(表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
)
1、古诗积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
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
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B A N I A N J I Y U W E N Z I Z H U
C A N 组编:校对:审核:
八年级语文自助餐
基础梳理
古诗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