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源之水何在?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1. 我国水资源现况: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
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
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
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徐康宁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
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
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
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
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
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
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
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
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
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许多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之最,被众多专家誉为“中国奇迹”。
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那么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增长的源泉是什么那?1、资本存量的增长改革开放至今这段时期,中国资本积累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据有关文献表明,中国人的储蓄意识和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较,其风气相当浓厚。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储蓄意识不但在居民心中而且对于企业来说都相当强。
从短期来看这对消费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客观上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积蓄了大量的资本。
资本存量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本积累尤其重要。
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很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也维持了较高的投资率。
2、有效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总劳动力数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年均增长2.1%下降为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1.2%。
如果我国是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劳动力数量增长率的这种下降本身就会使GDP增长率下降至少0.5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目前我国依然有大约40%以上的劳动力留在农业部门,无法有效地提高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率。
2007年,我国仍有3亿以上的劳动力在1.3万公顷的可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每个劳动力平均可耕地0.4公顷,也就是6亩左右。
相比之下,美国在1990年仅有310万农业劳动力,而他们的可耕地总面积与我国基本相当。
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均土地资源异常匮乏,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低,平均仅为制造业的1/8或服务业的1/5。
但是,反过来说,我国能够在基本不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率的情况下,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来。
这种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到非农业部门的迁移,提高了我国有效劳动力的数量。
3、人力资本的增长前述我们所讨论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似乎仅仅与工人的数量有关,而与他们的技能水平无关,但是实际上,改革以来我国经济成就的很大部分与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迅速提高密切相关。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程,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 提供生产力:水是各个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需要大量的水来支持正常的运营。
例如,农业需要水来灌溉农田,工业需要水来冷却和生产,服务业需要水来提供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2. 推动经济增长:水资源的充足和有效利用对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支持农田灌溉,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收入。
同时,对于工业发展来说,稳定的水供应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利润的增长。
3. 促进投资和创新:由于水资源对经济的关键性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水资源的开发列为优先事项。
为了更好地应对水资源的需求,政府和企业会投资于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水资源利用的挑战1. 水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世界上有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挑战,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着水资源过剩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分布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困难,需要注意合理调配和跨区域合作。
2. 污染与环境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城市排水等问题都对水质造成了影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3. 水资源管理的挑战: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然而,水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政策缺失、管理衔接不畅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发展水相关产业: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水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处理技术、水务管理和节水设备制造等。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解析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奥秘,既要借助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要吸取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营养,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归因于中国的高资本形成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日益提高的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理论,则侧重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体制改革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如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成长的贡献。
具体来讲:首先,“高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应该说,较高的资本形成率是许多亚洲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同特征。
日本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高达35%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
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超过40%。
马来西亚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几年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它在此时期的固定资本形成率也超过40%。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都认为,高资本形成率和大规模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高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且来源于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
众多的外国公司被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吸引,大举投资中国。
据中国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180亿美元。
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而且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比较优势,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不仅每年都有近1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而且在广大乡村有超过1.5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到城市就业。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多种因素,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市场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促进生产和销售的增长。
因此,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可以有效地把握市场需求的趋势,从而为企业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等。
因此,我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和引进一流的科技人才,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全球化。
全球化给予了我国企业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通过开放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扩大贸易规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政府的支持。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的发展。
通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各个方面。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交通、通信等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加经济活力。
第六,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布局的合理和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
通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着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全球化、政府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等因素。
只有通过综合利用和发展这些因素,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四大条件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四大条件在经历了较为频繁的经济波动,特别是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动后,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些条件是: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以内需拉动增长模式是否建立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旦当靠着行政的、外在的力量将经济启动起来,需要内在机制引领经济继续发展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内在机制的不足和无力。
这里所讲的内在机制,就是靠内需,主要是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内在机制不足和无力的情况下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唯一的选择就是按照既有路径继续加大行政性的投入,于是就陷入了凯恩斯主义的依赖症,即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继续进行更大的投入。
消费不足意味着企业不景气,企业不景气意味着税源的缺乏,在税收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只能是开动印钞机器,接下来就是通货膨胀。
本次启动内需的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基础建设,在启动国内消费的方面虽然也有着力,但明显着力不足。
鉴于消费拉动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需要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需要社会保障以无后顾之忧,难以一蹴而就,相反对于“保八”而言,靠政府投资型的基础建设却有着立竿见影、刀下见菜的效果,但这却不是持续增长的机制的建设。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所以对我国影响甚大,原因尽管是多重的,但过度依赖外需,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为了中国持续健康发展,长远地看,我们必须着力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的建设。
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企业活力是否恢复起来什么是经济的真正恢复?经济的真正恢复在于企业活力的回复,而不在于GDP的增加。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有充满活力的强大的企业。
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在于有一批历经风浪,久经考验的知名企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以经济发达,同样在于有一批充满活力的知名企业。
相反,GDP却是可以通过其它的途径,例如单纯的政府投资就可以增加GDP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和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和趋势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人民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
那么,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和趋势是什么?一、根源: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了外资和高新技术,使得原本封闭的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端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市场经济激发了中国民间的经济活力和创新精神,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从以重工业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服务业和轻工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拓展了中外贸易和合作。
中国的出口和创新能力也因此迎来了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趋势: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能过剩等。
要想走出这些困境,必须加速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
一方面,中国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步伐,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另一方面,优化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和个性化消费,推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和创新成果频频亮相国内外舞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中国创新实力的认知。
国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使得中国制造向着中国创造转型,中国产品向着中国品牌转型。
三、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中国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数字经济和大数据应用,打造数字中国。
同时,中国还将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建设。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个驱动因素的推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投资驱动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近几十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化进程等手段,不断增加资本投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投资的重要性体现在投资对于推动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提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有效需求等方面。
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吸引外来投资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出口导向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出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大量外资和技术进步。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同时,中国政府通过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措施,拓展了出口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出口的贡献率。
三、内需扩大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提升内需的力度,以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消费和城镇化进程,中国成功扩大了内需市场规模,成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居民收入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购买力,促进了消费需求的释放。
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大研发投入等举措,加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五、人力资源和人口红利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了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为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是什么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是什么——回答普遍关注、争议大的五个经济增长问题核心观点●判断经济增长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对于审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未来趋势是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在中国经济增长水平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所谓的高估,也有所谓的低估,看法不一。
●增长是数量的扩张,发展是在扩张的同时一定有结构升级,有现代化、工业化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经济三十几年的增长,具有结构升级和效率提升的支持。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就是高低之间的变化,和国际经济、本国经济约束条件的变化,和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密切相关。
●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是双重风险,既有通胀又有经济下行,这个双重风险是总量问题,总量失衡,但根本原因是结构。
●在制度创新条件下,才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才能真正缓解、克服中国经济失衡,为中国总量失衡的控制提供有效的支持,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来,关于“十三五”的讨论日趋活跃。
我想围绕着国家的远景,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提出五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这五个问题人们普遍关注,争议也特别大。
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判断经济增长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对于审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未来趋势是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在中国经济增长水平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所谓的高估,也有所谓的低估,看法不一。
中国GDP总量去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超过63万亿人民币,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28倍,这36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9%以上,确实创造了奇迹。
折算成美元,按照汇率法则算大概是9.8万亿美元,不到10万亿,占全球GDP12%以上,排全球第二位。
但是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结果就不同了。
2014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折算中国GDP 在2014年年末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就有一个很大的争议。
因为我们知道按照汇率法则折算下来,即使到2020年中国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时中国GDP折成美元是17.6万亿,去年美国GDP是17.4万亿,按照汇率折算,我们的总量至多赶上美国现在的水平。
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一、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高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GDP的增加能够带动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方面的增长,提高就业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GDP的增长会带来诸多问题,如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环境等。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让GDP不再成为过度增长的重要标志。
二、能源消耗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能源的需求增加。
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业和家庭依赖于高能耗的燃煤和石油。
但这些资源有限而且难以再生,因此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也难以弥补。
因此,在绿色发展的时代,非可再生能源的削减和再生能源的发展则成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有效手段。
例如,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广绿色工艺,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都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因此,投入技术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政府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的发展政策直接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政策能够引导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支持环境保护出台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确保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
政策的不合理则可能导致投资流向高消耗产业,大量的污染排放等问题,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人口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活力可能会减弱,因此需要寻找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法。
同时,年轻人口的就业市场情况和教育水平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五个国内案例的相关分析:一、中国环科院发布《2018年中国财富绿色指数报告》该报告监测了中国26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并综合分析考虑各公司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社会指标等,创建了一个绿色指数。
该指数的综合排名发现,卫星导航产业、新能源等具有很高的绿色产业含量。
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
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怎么才可以靠效率提高来支撑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很大。
关在屋里想当然也是一种办法;但更巧的办法是看一看人家为什么能够做到。
在19世纪风雨飘摇的那些西方国家,为什么到了19世纪末期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好像又恢复了一些生机与活力,以至于整个20世纪都度过来了,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活力。
这是怎么回事?所有的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大致上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库兹涅茨所说的基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很多书,研究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怎么发生的。
一个是科学和技术本身的进展。
研究这个问题时他们都共同指出一条,就是叫做有利于科学或者学术繁荣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在19世纪中期这个制度化就大致上完成了。
科学这个东西是有很强的外部性的,能为全社会造福,怎么来奖励它呢?不是靠利用商业利益,因为用商业利益是说不清楚的。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去中科院调研的时候,数学所杨乐所长就问我一个问题,说你们什么都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数论呢,你说不清楚怎么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所以对于科学家来说,他的动力是人类的一种求知的欲望,对他的激励最重要的是看谁最先提出了这个定理、发现了这个规律。
那么怎么来做呢?办法就是同行评议了。
这个激励科学进展的竞技规则就叫做学术规范,学术规范的建立、学术规范的执行和对于首创权的奖励靠谁来做呢?靠科学家的共同体。
而对于技术发展来说,它的激励、它的推动力量确实是商业利益,所以技术这个东西的发展要靠整个的市场制度,当然也包括一些法律制度,比如说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前年我去浙江调查,一些技术创新的积极分子很苦恼,就是我们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太差,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什么技术创新。
第二个来源就是服务业,就是所谓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异军突起,而且很快就超过了整个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所以工业化后期发展最快的不是重工业,甚至不是工业,是服务业。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
这种增长势头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仍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那么,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呢?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源泉。
一、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大规模流入,促使投资活动的不断扩大。
大规模的投资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且改善了国内外部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转向市场化和国际化。
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放宽对私营经济的限制,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开展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和融合。
三、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的推动中国具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中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在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逐渐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城乡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中国在城乡发展和消费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潜力。
中国不仅致力于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功能,还注重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此外,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也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能
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政府的战略规划: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并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如“五年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指导。
政府注重促进经济
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内外需求等方面的工作,从而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市场的活力:中国市场庞大、需求旺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强大动力。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消费者和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
巨大。
同时,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市场的
活力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科技创新: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政府制定
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科技研
发能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和提升。
4. 人力资源: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5. 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政府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战略规划、市场的活力、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水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水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挑战。
一、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基础。
在农业中,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对于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生产中,水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能源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工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供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影响。
首先,缺水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歉收,进而影响粮食供应和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其次,工业生产对于水的需求量庞大,缺水将限制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降低国家的竞争力。
此外,供水紧张还会限制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策略为了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需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首先,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推动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此外,加强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推动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协同发展。
四、全球水资源挑战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中国GDP增长的动因分析
中国GDP增长的动因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中国GDP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GDP增长的动因。
第一,投资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并建立起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了支持这一政策,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和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通过扩大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经济的运输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卫星、高铁、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升级。
这些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产出,推动了中国经济GDP的快速增长。
第二,出口也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的出口业一度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出口来实现国际分工和资源优化,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水平。
中国的加入WTO和与主要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开放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但是,出口过度依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对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和安全风险等。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出口和内需的平衡,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第三,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加快实现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需要增强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投资,加强对高科技、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支持,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同时,中国还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消费结构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
第四,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解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必须从以人口规模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向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确保可持续经济增长。
首先,水资源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
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城市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农业是最大的水资源消耗者,因为农田灌溉需要大量的水。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水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来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用水的需求。
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促进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正在威胁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许多地区的水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殆尽。
此外,工业和农业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不仅对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如限制企业的发展,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如限制日常用水和饮用水的供应。
因此,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是关键。
政府应加大投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改善供水和排水基础设施,并加强监管力度,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其次,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和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推广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如雨水收集和水资源再生利用,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式。
跨国河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河流流域的合作,通过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和政策,解决河流流域内的水资源分配问题。
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平衡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保护环境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共识。
首先,环境可持续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如水、空气、土壤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等。
这些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了这些资源,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不可行的。
例如,水是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污染,将严重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环境可持续性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保护好环境资源,才能够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其次,经济增长需要依赖环境可持续性。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支持。
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将限制经济的发展空间。
例如,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直接导致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环境,避免将来面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崩溃。
第三,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可以进行良性互动。
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当经济繁荣时,政府和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意愿去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用于环境治理和保护。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例如,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要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同时,政府还需要鼓励企业投资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业,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来引导经济增长朝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其次,企业要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环境管理和减少环境污染。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及路径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及路径一、前言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本文将从原因及路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1. 适应新时代需求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需要适应新时代需求。
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2. 提升国际竞争力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中国更具影响力和话语权。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 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打造创新型国家。
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要加快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3.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加强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
4. 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水平。
5. 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加大环保投入,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结语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题,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方向。
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源之水何在?
文章来源:南京服装租赁/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之后新一轮增长动力的释放与挖掘,既有赖于在战略转型中以深层次改革释放增长新红利,更离不开基于新型发展理念的增长框架的确立与实施;唯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性技术进步上,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并实现这种福利效应的全面有效覆盖,则中国的可持续增长才能获得有源之水。
今年一季度7.7%的经济增速低于8%的市场预期,说明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速度情结之后正向适度增长的区间靠拢。
在无法回避经济数据的真实世界里,GDP这个天使兼魔鬼无论如何是不会告别人间的。
好在最近两年,从最高决策层到普通民众开始逐渐接受经济增速可以低于8%这个所谓的“增长底线”,尤其是京沪这两个最具符号意义的指标性城市率先将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放在施政第一位,其在全国产生的示范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例如,广东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已经不再刻意做大GDP蛋糕,而是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调低成较为理性的8%。
笔者预计,十年之后,上述三个省(市)的经济将会迈进5.5%-6.5%的中速经济增长区间。
不过,就全国而言,“GDP唯上”、“投资依赖症”依然深深植根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的增长理念中。
正如“2013·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所揭示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及与此相关的“与GDP挂钩的政绩考核制度不科学”是妨碍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主要阻力。
而从今年一季度的有关经济数据来看,投资依然是第一增长动力,20.9%的同比名义增长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消费同比名义增长12.4%较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创下较上年同期超过5%的下滑幅度,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依然没有改观。
今日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困难,既是既往发展模式负效应的逐步表达,也是中国经济迈向新发展周期之前的常态性存在。
眼下,当务之急是要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上述问题与困难。
其实,全面负责经济工作的李克强总理日前再次强调,在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
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李克强总理的上述这番话,其内在的经济政策含义是:各级各地政府必须承认中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趋缓的事实,在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第一要务的情况下,新一轮增长动力的释放与挖掘,既有赖于在战略转型中以深层次改革释放增长新红利,更离不开基于新型发展理念的增长框架的确立与实施。
笔者曾说过,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未来十年的增长动力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环视当今世界经济规模排在世界前六位的经济体,中国无疑是其中经济制度最不完善和整体技术水平最为薄弱的国家,国民福利水平亦是最低的,且还存在福利分配的严重不公,这就
为经济持续增长种下了不利条件。
另一方面,在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国际经济秩序主导权以及重要产业控制力和财富符号争夺的今天,简单的GDP总量排名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譬如英国,其去年的GDP只有2.5万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30%,若以规模来衡量,早已降为二流经济国家;但英国仅仅凭借全球第二金融大国这一项就值得中国追赶好多年,更不用说英国人的福利安排远远胜于中国了。
还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和技术今天,像中国这样的特殊大国是决不能满足于经济规模的简单扩大,而应从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角度正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资源供给约束。
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并不那么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显性风险正陆续表达出来。
很难想象,假如适应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迟迟不能到来,则劳动生产率大约只有美国的1/12、单位GDP能耗却是美国3倍的中国,要维持年均8%哪怕是7%的增长率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假如中国不能克服资源供应瓶颈,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则一旦在资源获取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国际阻力,中国经济发展又将如何得以持续?
如今,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趋缓已是不争事实且经济增长动力的不确定性日渐显现的情况下,唯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性技术进步上,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并实现这种福利效应的全面有效覆盖,则中国的可持续增长才能获得有源之水。
从发达国家的先行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应是一种内生性的选择,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
凝聚隐含性知识的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对中国来说,既要通过深层次改革使得民间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营商禀赋由于政府政策空间的解放而大大释放出来,进而成为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更要进一步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提高技术进步的产业化转换能力;密切跟踪全球技术变迁与分工发展趋势,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在参与全球分工过程中以原始创新技术求得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技术源动力。
至于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并实现这种福利效应的全面有效覆盖,更是各级各地政府的必修课。
原文地址:/productShow.aspx?id=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