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02_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02_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

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

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

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

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

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

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二、古代著名的工程1、灌溉工程: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学习探究
材料一:《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 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1)材料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 本:农业;末:商业。 (2)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形成政策后带来了什么不利影响? 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雍正帝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清朝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依然固守重农抑商 的政策。 影响: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 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内容 (1)明太祖屡次宣布“ 通番禁令 ” 。 (2)清朝 顺治 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 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3)明代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 放,但是严格限制。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 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 保守 和 封闭的面貌走向 近代化的世界。
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
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 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反馈训练
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考情分析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辉煌灿烂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但到明清时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以及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在复习时,还要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脉络(一)知识结构(二)重点强调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④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经营形式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③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④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3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含解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3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含解析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

明朝的“海禁"政策规定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均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

由于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尽管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兼并。

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但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都严厉推行抑商政策,在某些时期,抑商可能有所缓和。

另外,统治者的抑商政策主要是针对民间工商业。

官营手工业由于是向官府提供手工业产品,并不会受到抑制。

而官府的专卖制度,就是官府垄断下的商业活动。

政府可以从中渔利,并不是不愿发展壮大,而只是不允许民间资本涉足。

对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注意的是,“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贸易活动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

1。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土地买卖具有合法性.故答案为D项。

A项与本题材料无关,排除;统治者“不抑兼并"是某些朝代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封建社会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B 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可以加重土地兼并现象,但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高考历史考点21 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考点21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规范练21古代的经济政策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2.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这一政策的实施()A.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B.直接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C.使小农经济有所恢复D.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3.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这一规定()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化C.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4.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

这反映了()A.古代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宋代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5.(2021四川泸州三模)清朝雍正时期开始实行摊丁入亩,乾隆帝即位后在《大清律例》中增加一款新的条例,把地方政府重新清丈田亩和强令农民自行开垦荒地列入违法行为。

该条例()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B.标志着古代法律体系完善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6.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

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

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

嘉靖二年(1523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

【精品】高考历史考点解读 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精品】高考历史考点解读 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考向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命题热点突破一】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1)经历了“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阶段,后者成为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成长因素:生产技术和工具的改进、自然地理环境、水利建设、天文学与农学的发展、社会稳定与动荡、政府经济政策的扶植。

(3)影响: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开创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辉煌。

规模小、分工简单,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延缓的重要原因。

3.土地制度(1)井田制:盛行于商周,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趋向瓦解。

(2)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分为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以北魏、隋唐的均田制为代表。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古代农业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经济重心的变迁是近两年高考关注的新热点问题。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考点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考点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考点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①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外来物种的引进,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

数十座较大商贸城市的出现,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2)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3)发展状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有了缓慢的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2.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4)影响①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②消极影响:a.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b.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贸易经济。

农耕经济: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普遍的经济模式。

农耕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种植、畜牧等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劳动为主要生产力,以农业技术为主要生产工具。

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贸易为主,以商品交易为主要内容,以商人的劳动为主要生产力,以商品流通为主要生产工具。

贸易经济:贸易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贸易为主,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内容,以商人的劳动为主要生产力,以贸易货币为主要生产工具。

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高考押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高考押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2.元朝赵孟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答案】D【解析】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答案】D【解析】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4.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末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C项正确。

5.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答案】B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1。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4。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 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重点、难点剖析】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铁犁牛耕(发达铁制农具(发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

土地制度(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

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2012 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2012 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讲课目标【内容标准】认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解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由。

【知识与能力】(1)认识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2)初步认识、认识历史领域的考古资料、文件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件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原由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育学生的阅读历史文件的能力和借助历史文件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经过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一样样的地区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一样样政治结果,理解地区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与统治企业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培育学生的历史比较和历史鉴别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别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考古资料、历史文件资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解析,英勇地比较论证,主动研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察见解、比较法、阅读法(包含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当重视指引式讲课法,指引学生踊跃主动地进行研究、思虑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向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恩赐合适的讨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迫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理解我国今日的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经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崇尚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的要点与难点要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地区经济管理方式,培育学生的历史解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修业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行的原由,其余,不可以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要素;理解地区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企业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

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答案: B4.(2012·北京西城抽样测试)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 )解析:A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耕作工具;C项是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答案: D5.(2012·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了某一历史时期“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和券乃取之,号飞钱”。

同属这一时期的成就是(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B.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C.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D.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A是在西汉时期;B为北宋成就;D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的形式,出现于唐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 ) A.当时欧洲国家已能够产生瓷器B.当时欧洲国家的手工业发展极其缓慢、落后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D.当时中国的青花瓷出口量最大解析:据题干可知,三件器皿都来自中国,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仅凭三件器皿也不能表明出口量最大,故D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7.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B.明朝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民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向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 D8.(2012·北京海淀区模拟)《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 ) 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业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答案: B9.(2012·江苏南京调研)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包办婚姻的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废除,③错误;明代商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存在“重商”思想形成的问题,④错误。

答案: A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远东是世界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 (注:内奸)。

”以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欧洲很难在远东地区扩张,即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

但闭关锁国的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C、D两项无关。

答案: A11.(2012·湖南邵阳一中模拟)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

那么“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解析:“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12.(2012·福州一中模拟)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动的运动半径很小。

下列对其解释不准确的是( )A.实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的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解析:A项描绘了古代小国寡民的原始纯朴风气,用其形容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对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的夸大,故A对其解释不准确。

答案: A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工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一指出所记载的纺织业中心的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6分)(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出处为汉朝,得出纺织的原料应为丝,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可知为棉,并对二者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反映的齐国的有关史实分析出其首都临淄,结合所学答出清朝时的丝织业中心为苏州,联系经济中心的转移加以分析;第(3)问从经营方式上加以比较,根据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出结论。

答案:(1)丝。

棉。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8分)(2)齐国的临淄。

苏州。

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6分)(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

故其食贱者(而)钱重。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

……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

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吴日法《徽商便览》材料三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

——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材料四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

(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商鞅有何建议?(6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分)(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解析:本题以安徽本土文化——徽商为主题,考查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

第(1)问的回答读懂材料是关键。

由“末事不禁,则……众”“苛能令商贾……无繁,则……”等,即可看出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

由“食必贵”“征必多”“租必重”概括商鞅的建议。

第(2)问,由材料二,不难回答徽州人经商的原因;后一问“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难以禁绝的原因分析要注意角度。

第(3)问回答“有利条件”,从材料三中容易找到,回答时注意语言要简明。

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再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原因。

由返故里、建宗祠、置田产、兴土木联想到宗法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后一问的消极影响要结合明清社会经济的有关特点来说明。

答案:(1)核心:重农抑商。

建议: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务农者获利;对商品谋以重税,抑制商业活动。

(6分)(2)当地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供应更加困难。

迫于生计,徽州人多外出经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