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去世
阅读报告——林海英的《城南旧事》
阅书报告——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们组共同阅读了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
因此,我们把它作为此次阅读报告的主题。
首先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林海音这个人。
林海音于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结婚。
1948年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2001年在台湾病逝,享年82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城南旧事》这本书及对它的感悟。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主角小英子所看到的成人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借此折射出社会的蜕变与时代的变迁。
小说洋溢着一种温暖的乡土气息,字里行间蕴含着孩童特有的天真,却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感。
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兰姨娘》、《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
开篇,作者翻开五十多年前的记忆,于是在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之间,一个个人物穿越岁月的尘埃,出现在我们面前——因失去丈夫与女儿而发疯的女子秀贞;小小年纪就被养父母用鞭子抽打着逼迫习艺的小女孩妞儿;为了供弟弟上学而沦为小偷的青年;为了养家,为了不遭丈夫的打骂而忍痛离开亲生骨肉,去给别人的孩子当奶妈的宋妈;三岁被卖,沦落风尘,而后勇敢摆脱姨太太命运的兰姨娘。
他们的命运,深深地烙着那个年代的印记——秀贞好不容易与妞儿母女重逢,却在逃离的路上双双葬身车底;草丛中隐匿赃物的青年最终因盗窃事发,被捕入狱;宋妈的孩子,死的死,散的散,不得不忍着悲痛,回家去继续为丈夫履行生育的义务;兰姨娘幸运地遇到了进步青年德先,打破了“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束缚,一起奔赴日本迎接新的生活。
那是一个被黑暗与丑恶笼罩的年代,尘世的心灵无一不是沉浸在迷茫与绝望的情感之中——因为传统观念,深爱的人们被硬生生分离;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人得不到怜悯同情,反而却被世俗的眼光所鄙视;肩负家庭重压的妇女被迫离开儿女,愚昧的丈夫却依然故我;被践踏尊严的年轻妇女几经抗争才得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简介林海音林海音(lin hai yin)林海音,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林海音生平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代表作:《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并且她的《城南旧事》节选——《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小学教材参考资料:国家数字文化网已出版书《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心灵的童年永存——《我们看海去》赏析
心灵的童年永存——《我们看海去》赏析介绍: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22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掌握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播送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很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2022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原文选摘】还是那个老地方,我观察了他。
“是你!”他蹲在那里,嘴里咬着一根青草。
他又向我身后张望了一下,然后招手叫我也蹲下来。
我一蹲下来,书包就落在地上了。
他小声地说:“放学啦?”“嗯。
”“怎么不回家?”“我猜你在这里。
”“你怎么就能猜出来呢?”他斜起头看我。
我看他的脸,很眼熟。
“我呀!”我笑笑。
我只是心里觉得这样,就来了,并不真的会猜什么事,“你该来了!”“我该来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惊讶地问。
“没有什么意思呀!”我也惊讶地答复,“你还有故事没跟我讲哪!不是吗?”“对对对,咱们得讲信誉。
”他点点头笑了。
他靠坐在墙角,身旁有一大包东西,用油布包着。
他就倚着这大包袱,似乎宋妈坐在她的炕头上靠着被褥那样。
“你要听什么故事儿?”“你弟弟的,你的。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编辑杂志及文学出版事业,不仅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上成为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功臣,而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培育台湾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成为参与台湾新文学奠基工程的作家之一,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者之一。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曾回故乡台湾苗栗,5岁随父母到北平生活、读书、工作,1948年与丈夫何凡(夏承楹)回到台湾,开始台湾文学的耕耘,与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及与同代人张秀亚、张雪茵、徐钟珮、琦君、繁露、潘人木、刘枋、孟瑶、胡品清、毕璞、钟梅音、艾雯、郭良蕙等一起主持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揭幕典礼”,共同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
在这个拓荒群体里,林海音的身份、成就与贡献突出,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旗手。
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台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和文艺周刊《周末》《联合报》的副刊主编、《文星》杂志编辑,后又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杂志及纯文学出版社。
她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利用文学阵地呕心沥血培养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完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海音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时期,其主要作品的题材都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及作品介绍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 落了》。《城南旧事》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通过 20世 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了 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 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 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 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
林海音的作品
﹡散文集《窗》(合作) 《两地》《作客美国》 《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 《家住书坊边》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 ﹡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
事》《绿藻与咸蛋》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 ﹡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于日本 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 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 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 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 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于2001年12月1日因 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 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2岁。
林海音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林海音作者简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
林海音(lin hai yin)(1918—2001)林海音,台湾作家。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精通日文。
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
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原文阅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原文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林海音的小说,选自《城南旧事》,小说的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
《城南旧事》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京味气氛,它所描述的北京城乡习俗、杂粮面食制作、民间谚语传说、土语方言以及胡同街坊里的趣闻轶事,都活现了一个老北京的面貌。
《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
我告诉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
我问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了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
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
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是。
”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很使我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
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
《血的故事林海音》阅读答案
《血的故事林海音》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测试题及答案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这本书是由(林海音)写的。
2、这本书主要写了她(小)时候的故事。
3、在“惠安馆”一章当中妈妈叫“惠安馆”是(灰娃馆);宋妈叫“惠安馆”是(惠难馆);爸爸叫“惠安馆”是(飞安馆)。
4、主人公小英子最喜欢吃(八珍梅)。
5、秀贞的“小桂子”背上有一块(青记)。
6、“我们去看海”中的把皮球踢掉的是(刘平)。
7、秀贞的女儿是(妞儿)。
8、英子在草地上看见的人是(坏人)。
9、秀贞口中的“小桂子”是(妞儿)。
10、林海音有(三)个兄妹。
二、选择题1、谨此献给(A )A 先母林黄爱珍女士 B林海音的父亲 C宋妈2、“一位中国的女儿,中国的妻子,中国的母亲”指的是( B )A兰姨娘 B母林黄爱珍女士 C 宋妈3、暗示爸爸病情严重,将要离开人世的句子( A、 B )(多项选择)A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B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C、爸爸的花儿被驴踩坏了。
4、一文中,我的爸爸是个( A、B、C、D )的人。
(多项选择)A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B 鼓励孩子要坚持,战胜困难。
C 很重感情,为弟弟被日本人害死而吐血;D 特别有爱心,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5、的体裁是( A ) A、儿童小说 B 、散文 C、诗歌三、判断题1、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2、讲述的疯女是秀贞,妞儿是她的亲生女儿。
(√)3、选自。
(√)4、一书中的兰姨娘年轻、聪明、美丽,是个时代觉醒的反抗人物。
(√)5、小说由五个短篇组成。
用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旧北京20世纪30年代末的几个故事。
阅读测试题一、判断题1、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2、讲述的疯女是秀贞,妞儿是她的亲生女儿。
(√)3、选自。
(√)4、一书中的兰姨娘年轻、聪明、美丽,是个时代觉醒的反抗人物。
(√)5、小说由五个短篇组成。
台北探访病中林海音
台北探访病中林海音北京香山的红叶红了,可是对香山魂牵梦萦的“英子”却躺在台北的病榻上。
林海音病了。
多年的糖尿病以及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击倒了这位海峡两岸读者崇敬的女作家。
带着鲜花和祝福,记者来到台北振兴医院。
陪同前往医院的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提醒记者,先生的语言和认知已被病魔无情夺去,最近以来,他甚至吃不准母亲是否还认识他。
进入病房,眼见八十三岁的林海音瘦削的脸上罩着偌大的吸痰器,鼻子上插着鼻饲管。
而她的面部神态却始终平静端庄,精心修饰的弯眉仍是那么好看,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似乎还会说话。
“先生,您还记得北京吗,记得您的城南,记得香山红叶吗?”握着老人枯瘦的手,记者期待着。
林海音的大眼睛盯着记者,稍顷,她明白无误地点了点头。
是的,林海音不会忘记她的第二故乡北京,不会忘记北京城南的历历往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直至一九四八年返回台湾。
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象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
五十年代至今,林海音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四十三部。
她以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城南旧事》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出版。
林海音这样评价自己在台北写就的回忆北京的系列作品:“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说,母亲喜欢别人称赞她比“北平人还北平人”。
林海音的儿子、作家夏祖焯告诉记者,在台湾的任何时候,她都毫不掩饰地大声说:“我是一个中国作家”,以此自励。
一九八三年,《城南旧事》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
那份美丽、感人的乡愁和情思打动了大陆的每一位观众,影片上映后,林海音在大陆家喻户晓。
一九九0年五月,已经七十二岁的“英子”回到北京。
【课外阅读】一部动人的《城南旧事》--告别林海音
【课外阅读】一部动人的《城南旧事》--告别林海音20世纪80年代,因一部动人的《城南旧事》,北京人记住了林海音。
著名作家、出版家林海音女士于12月1日晚间因脑中风并发肺炎与败血症,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当时她的儿女与先生何凡都守在她身边。
振兴医院心脏功能科主任黄健铭介绍,林女士已经有20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病史,住院后因为感染肺炎、呼吸衰竭、败血症,经抢救不治于12月1日晚上11时46分病逝。
黄健铭医生说,林海音在今年7月31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引起脑中风,并发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败血症,住院后在医院“加护病房”急救,积极治疗后,偶尔还有心室短暂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但经治疗已渐稳定,并曾一度神志清醒、气色正常转入普通病房。
但因林海音抵抗力不佳、心脏功能不稳,加上肺部感染等现象反复发作,10月27日再度发生脑中风、感染肺炎与呼吸衰竭,只好再次转入加护病房急救,此后,又出现糖尿病非酮酸性中毒合并急性肾衰竭,最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今天中午,本报记者从西单图书大厦获悉,从明天开始,西单图书大厦将开辟专柜集中展示林海音的作品,从今晨开始已有不少读者前去问询并购买《城南旧事》。
林海音的北京情结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
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直至一九四八年返回台湾。
当代的北京人熟悉并喜爱林海音,是通过电影《城南旧事》。
这部电影是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1982年由吴贻弓成功导演。
它透过一个小女孩纯真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和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许多观众现在还记得影片中饱含京味京韵的许多细节:吃草的骆驼、小学生们齐唱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影片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曾在47个国家放映。
怀念林海音
怀念林海音河北铁凝得知林海音先生于12月1日晚病逝台北的消息,我深感悲痛。
1995年夏天,应高雄文艺家协会邀请,大陆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时,我与金坚范、蒋翠林二位曾在台北林海音先生家中受到她热情的款待,并在台北湿润的小雨中参观了她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
还记得她在出版社对我们说:“只要你们带得动,这里的书有你们喜欢的就随便拿。
”回大陆之后,我在一篇关于林海音的散文里写道:在台北,当我与我喜爱的作家林海音会面时,这位身材娇巧、雍容端庄的小老太太给了我特殊的亲切之感。
她那幽默活泼、口齿清晰的纯正京腔,骤然间把台北与北京拉得如此近切。
我惊奇地倾听她的闲聊,揣度她何以能够在离开北京近50年的岁月里执拗地捍卫了北京的口音。
她的《城南旧事》感动着我母亲那一辈人,也每每令我感动。
回家之后,在秋日的夜晚读林海音送给我的未经删节的原版《城南旧事》,耳边尽是台北细雨中她那毫不造作的京腔。
思绪又岔开去想起大陆的一些节目主持人和影、视、歌星,其中越是未曾离过大陆者,却不知为什么越要先在说话上把自己变成这块土地上的生人。
这时我方才明白林海音捍卫的何止是一种口音呢,她不敢忘却的其实是影响了作家一生的那种根底结实、平凡热闹的童年生活。
只可惜时间太短,参观纯文学出版社是匆匆的,在林海音家看她情趣盎然的照相簿也是匆匆的。
我曾指着一帧林海音穿黑色薄纱晚装的照片,对她说她穿这套衣服有种特别的韵味,她马上说:“咱们先去吃饭,一会儿回来看我的衣服!”中午,林海音在一家德国馆子请吃西餐时,知道我们喜欢海鲜,还特意叫了香蒜明虾。
还记得我胃口大开,刹那间就将盘子吃光。
林海音问我好吃吗?我说这只空盘子就是证明啊。
林海音笑着说可是你还没拍巴掌儿啊。
于是我拍了巴掌。
饭后因为另外的约会,我却再也没有机会欣赏林海音的衣服了,这于我来说是遗憾的,我真想看的也许不是衣服吧,我想看的是林海音说起衣服时,那种女孩子样的活泼与清新。
又读《城南旧事》,深深为林海音叙述语言的简洁、质朴和温暖的幽默所感动。
五年级语文窃读记
林海音
林海音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
(1918—2001)
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 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
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
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
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
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
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
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
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
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
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
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
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
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
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
《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以上为林海音部分作品名录,不包括其编选的作品集, 出版年代为首次出版时间)
炒菜 锅勺 踮起 脚尖 腋下 恶狼 贪婪 惧怕 倾盆大雨 充足 饥肠辘辘 支撑 屋檐 哟 皱起眉头 一碗书柜 依依不舍
;舟山包船捕鱼 舟山包船捕鱼
《薇薇的周记》(1968)《窗》(1972)《林海音自选集》 (1975)《剪影话文坛》(1984)
《家住书坊边》(1987)《林海音童话集》(1987)《一 家之主》(1988)《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 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 集》(1997)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 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 窃读的滋味!
2024年《城南旧事》读书笔记_11
2024年《城南旧事》读书笔记2024年《城南旧事》读书笔记1最近我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的原名是林含音。
她生于1918年,去世于。
生于日本。
她曾经担任过实习记者成功主持了《联合报》副刊10年。
她的代表作有《城南旧事》、《海藻与咸蛋》、《冬青树》、《晓日》等。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叫英子的小女孩,小英子在惠安馆认识了丢了孩子而精神失常的秀贞,胡同里的人都认为她是疯子,可小英子却不这么认为,她天天去找秀贞,接着又认识了妞儿,以后小英子每天早晨去找秀贞说话,下午和妞儿一起玩,晚上描红字。
接着小英子上学了,讲了他们从一年级到毕业的许许多多的事。
通过英子的双眼让我们看到了老北京城南区大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城南旧事》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老北京人们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很想念在北京城南的景和物,也让我知道了生活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所组成的,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一去不复返,但我们可以记住,在我们的童年所经历过的不管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事,让它成为美丽的回忆。
2024年《城南旧事》读书笔记2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
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城南旧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
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去世
新华社台北2001年12月2日电(记者赵卫赵丹平)深受两岸民众喜爱的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因中风并发肺炎及败血症,于12月1日深夜11时46分不治辞世,享年83岁。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苗栗人,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3岁的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后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两年后林海音又随家人迁往北京。
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青年时代,直至1948年才和丈夫夏承楹一道回到台湾。
林海音做过记者、编辑,在她纵横文坛的半个世纪里,留下了包括小说、散文、游记、人物特写及儿童文学等在内的大量作品。
1983年,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大陆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打动了无数观众,林海音也成为在大陆知名度最高的台湾作家之一。
林海音生前一直以自己是一名中国作家而自豪,并为两岸文学交流做了许多工作。
1993年,75岁高龄的林海音到北京参加了《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并与冰心、萧乾等同为此套书顾问。
目前,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设有林海音文库。
林海音多年来一直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
今年7月,她因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
入院后,林海音病情曾一度转趋稳定。
10月27日她再度脑中风,病情急速恶化,终于12月1日夜与世长辞。
林海音追悼会将于5日在台北举行。
她的长子夏祖焯表示,是日林海音将会被安葬在台北的金宝山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