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中国古代史复习2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第一节先秦时期一、早期的人类(l)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已学会使用天然火。
(4)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会钻石取火和制造骨针。
二、氏族公社(1)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
(2)河姆渡氏族,发现于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
(3)大坟口文化中晚期,发现于山东泰安,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明显的贫富分化。
三、夏、商、西周王朝1.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亲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以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6世纪,夏架统治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商汤起兵灭夏。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商朝实行残暴的奴隶制,如“人牲”和“殉葬”制度。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自商朝。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十分发达,代表作品为司母戊大方鼎和四蚍阶稹?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封王残暴异常,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反抗,周武王兴兵,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这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四、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1,大国争霸与战国七雄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的齐桓公第一个成就霸业,因其北伐戎狄,南御荆楚,成为公认的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国的宋襄公欲继其霸业,被楚国打败而身亡。
晋国的晋文公、楚国的楚庄王又相继称霸中原,后晋、楚长期争霸。
接着,秦国的秦穆公想争霸中原被晋国打败,遂专力经营西方,成为西霸。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复习1. 请学生翻阅课本,自主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四、课堂练习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自己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课堂讲解1. 针对上节课学生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针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程度。
中职 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
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历史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禹- 特点:奴隶社会,使用青铜器-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汤- 特点:使用象形文字,发展商业贸易- 周朝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建立者:周武王- 特点:分为西周和东周,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建立者:秦始皇- 特点:统一六国,开创封建帝国- 汉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建立者:刘邦- 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开创了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特点:中国分裂成多个王朝,政治动荡不安定- 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建立者:杨坚- 特点:统一北方,修建了大运河-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建立者:李渊- 特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开放对外交往- 宋朝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建立者:赵匡胤- 特点:南宋和北宋,科技文化发达- 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建立者:成吉思汗- 特点: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王朝-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建立者:朱元璋- 特点:大航海时代,万里长城修建- 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建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特点:满族建立的中国王朝,闭关锁国2.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农业革命 (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4000年)- 特点: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 特点: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封建帝国- 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 特点:毛泽东发动的运动,导致社会动荡和文化破坏- 五四运动 (1919年)- 特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 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 特点: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辛亥革命 (1911年)- 特点: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先例- 丝绸之路的开通 (公元前206年)- 特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3.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特点: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倡仁爱和道德修养-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 特点: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毛泽东 (1893年-1976年)- 特点:中共创始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领导人- 刘备 (161年-223年)- 特点: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创始人,仁德之君- 玄奘 (602年-664年)- 特点:唐朝时期的高僧,西行取经的主要人物以上是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复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3)商业 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②战国时, 货币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 集了大量钱财。 ③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4.商鞅变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2】 (1)背景 ①政治: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 分封制开始解体。 ②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 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③诸侯国: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展开改革。 (2)代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都主持变法。
(3)内容及影响
5.选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98】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军功 大小授予官职。
知识点二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1.孔子 (1)主要思想
史料情境·练思维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社会急剧变动,各诸侯国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齐、 晋两大诸侯国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晋国由其卿族韩、赵、魏三家 瓜分,是为三家分晋。齐国由田氏一族取代,是为田氏代齐。两大事件成为 由春秋时期向战国时期迈入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齐光《论三家分晋 与田氏代齐之异同》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 及其意义
凝练要点
内容索引
1强基础 固本增分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3练经典 强化提升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考点二
栏目索引
4.影响 (1)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并非自古就有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自古就 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重 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考点二
栏目索引
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发明了用水力作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误区警示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种植业的重要补充,其产品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 缴纳赋税;二是供自己消费;三是少量出售,贴补家用。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三、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⑤ 土地私有
制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 人祸能力差等。 (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 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 害。
考点二
栏目索引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课件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 玉’‘规言矩行’等意”,可知明朝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说明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推进社会流动,排除 B项;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生员的服饰体 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 制的限定,排除D项。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 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体现了 政府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题干材料“抄札制度是宋朝的赈灾户 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介绍的是宋朝的赈 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介绍的 是宋朝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项。
3.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 期并立,但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4.元明清 (1)元朝结束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版图在 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服务于国家,而不是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西 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兼并土地,故B 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 方便征税,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 错误。
2.(2021·福建厦门一模)汉朝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 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朝
高中历史前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前2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代中国的著名文明有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良渚文化以及三星堆文明。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文明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文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一带。
黄河文明的特点是祭祀、钧陶、青铜器和甲骨文。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江文明是指长江上游地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
长江文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楚国楚文化,楚文化是古代中国最有名的地区文化之一,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文明。
良渚文化的代表作是良渚玉器和青铜器。
良渚文化是古代中国工艺和农业的代表。
三星堆遗址是全国唯一的纺车时代城邦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制品和青铜器。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玉制品和玉器数量之多、品质之好、制作工艺之高、各种器型之多、材质之多的情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古代中国政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最初,中国古代政治的形成与氏族联盟、封建政权、王权中央集权化等相关。
氏族联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固有形式。
早期社会有三大组织形式,它们是:氏族联盟组织、部落联盟组织和封建国家。
最早的政治形态是氏族联盟,它是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组织的最早形式。
外族与中国融合,王权中央集权化,首先是就西周的政治制度而言。
西周的国家形态是一个封建、农耕社会的国家。
西周王室最初是一个联盟政权,直到文王取代商朝统治者后,在这一地区统一了较大的疆域。
然而,周室毕竟是游牧民族占据着一块汉地,难以扩张,来年国家开始了分裂。
这些众多的分裂国家最终重新联合,周室便重新确立了王权集权化的政治形态。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部门。
农业生产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手工业则是农业生产的有力补充。
农业的发展极大地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以农作物的耕种、畜牧业和农村手工业为主。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初中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总结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变革1.1 夏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它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相传是由大禹的后裔夏启建立。
夏朝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世袭制”为主,夏启和他的后代成为了王位的继承者。
1.2 商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是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的一个王朝。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一个独裁的家庭制国家,国王的权力非常大,国王是当时人民生活的主要供应者,商王享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
1.3 西周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西周时期大致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在西周时期,政权开始从商王手中逐渐转移到周王手中,周人不断扩张领土,最终发动西周灭商的战争,取得胜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二、黄河流域的聚居地2.1 从黄河流域到流沙河流域的迁徙和聚居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游牧民族开始迁徙到黄河流域,并开始在这里聚居。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聚居地,黄河流域的居民拥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地区。
2.2 黄河流域的社会变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在此期间,社会分工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冶金、磨制石器、纺织、制陶等。
2.3 黄河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日益壮大,人们开始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开始饲养牛、羊、猪等家畜。
此外,手工业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陶器等工具制作。
三、土地所有制的变革3.1 从个体经济到公有制的转变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以个体经济为主,农民们使用自己的土地进行耕作,生产的产品也全部属于个人。
但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集体合作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于是开始逐渐转变为公有制。
3.2 农业社会的出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并且开始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 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 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 “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 ④制作、规 模、样式。 • 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①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 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梦 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 作社会。……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②有时指信仰 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如《醒世恒 言·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 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 ③更多 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如果从社会发展 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 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 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 制)。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取 妃契《
. ……
• 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而 ,史 吞 母记
• •
商人的起源:书中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 之
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 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鲁地
, 因 孕
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生Fra bibliotek契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 。 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
82皇王部引《竹书纪年》。也有“继世十七王,四 百三十二岁”之说,见《汉书·律历志下》。又有 “夏代凡四百八十有三岁”之说,见《绎史·后记》 13等等,一般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叶之间。
2022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人教版)2
2022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人教版)2时期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文明起源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
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第2讲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_秦汉时期练习
第2讲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
答案:B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A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是使地方权力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排除C项;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答案:A3.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外朝制。
材料体现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排除D 项。
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第2课
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第2课第2课:古代人类的迁徙与繁衍一、远古时期的人类迁徙与繁衍1.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迁徙与繁衍a. 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直立人b. 老石器时代:旧人、新人c. 晚期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d.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迁徙:亚洲、欧洲、非洲2.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迁徙与繁衍a. 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b. 新石器时代的其他文化:洛阳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c.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迁徙:中原地区、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二、夏、商、周的兴起与发展1. 夏王朝的兴起与特点a. 夏王朝的建立者夏禹b.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王室、贵族c. 夏王朝的经济特点:农耕与手工业d. 夏王朝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2. 商王朝的兴起与特点a. 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商武丁b.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王室、贵族c. 商王朝的经济特点:农耕与手工业d. 商王朝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商代的家族制度3. 周王朝的兴起与特点a. 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b.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c. 周王朝的经济特点:农耕与手工业d. 周王朝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三、亚洲与欧洲的远古文明1. 亚洲远古文明的发展a.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b.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明、摩亨佐-达罗文明c. 埃及文明d. 黄河流域文明2. 欧洲远古文明的发展a. 克里特文明b. 希腊文明c. 罗马文明四、考古学的发展与意义1. 考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考古学的发展历程3. 考古学的意义与作用五、汉族的迁徙与民族融合1. 河姆渡遗址与中国最早的农耕村落2.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合流:东周时期3.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点复习(中国古代史)讲第2讲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计算 方法
(1) 如果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 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 - B = C。 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 年成立,到2022 年多少年了? 2022- 1949 = 73 ( 年) 例2: 秦朝于公元前221 年建立,公元前207 年 灭亡,它存在了多少年? 221- 207 = 14( 年)
4. 【2020·福建·2 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
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B )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兵家
5. 【2019·福建·2 分】下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 A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契丹文 D. 西夏文
6. 【2018·福建·2 分】下图所示内容中的“圣人”是指
子 (2) 公元25 年,0 + 1 = 1,所以是公元1 世纪
定 年 义 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 代 例 0 ~ 19:初期;20 ~ 29:20 年代;90 ~ 99:90
子 年代( 末期)
定义 一个世纪内,前50 年为前期,后50 年为后期 (公元前与公元相反)
时
(1) 公元2070 年为公元21 世纪70 年代( 处于公
期
例子
元21 世纪后期) (2) 公元前2070 年为公元前21 世纪70 年代( 处
于公元前21 世纪前期)
课标2 司母戊鼎 甲骨文 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
最早的汉字。( 识记 )
司母 铸造时期
商代后期
戊鼎 地位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定义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 文字
历史课件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3.(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 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 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答案 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 无为而治。法家:法治与中央集权。 阐释: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 发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兴起。政治上,礼崩乐 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造成混乱局面的同时,推动了民族交融,华 夏认同观念增强。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实 行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社 会变革,加速社会转型。而百家争鸣中,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 论基础。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12345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 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 变,C项正确; 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 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视角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指出图二的史料类型,并简要分析一下它的史料价值。材料中的图片说 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这 一新现象对当时的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
答案 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支撑研究春秋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新现象:经济领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影响:阶级关系: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上层建 筑:出现了变革的风潮。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理清:知识结构基础全通关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概况“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①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②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2.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③”。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④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概念阐释 1.华夏观念华夏最初是指史前时期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若干部落或政治共同体,这些部落被后世视为汉文化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左丘明在《春秋左传注疏》中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汉代之后,久而久之,“华夏”便成了汉族和中国的代称。
“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
当时“华”已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也为国名。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
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
“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
2.“春秋无义战”所谓“义战”就是指正义的战争,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链接贯通先秦的官员选拔(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0)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⑤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社会变革(1)目的:富国强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监察 (3)强化 制度: ①在中央设立 ,监督和检举 司隶校尉 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②在地方设立刺史 ,监督地方官员,打击地方豪富,直属皇帝指挥 。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 到巩固和发展。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在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 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王朝推到了最为鼎盛 的时期。政治上: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巩固了国家的 统一。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 营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 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限 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文化上: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 兴办太学,主要学习五经。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同时开发南疆,开 拓疆土。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
4.(2016•四川)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 产生的方式是( B ) A.世袭继承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5.(2016•湖南)从西周实行分封制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 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C )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奖励功臣的需要 6.中国古代书法有多种书体,下列属于国家强力推行 的是( C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行书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考点4.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
发。(识记)
1.原因;东汉末年 ,北方 战乱不断,南方却相对 安定 2.人口南迁: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 南迁,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形成迁徙浪潮,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最远 到达岭南一带。 3.民族交往: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 ,互相以影响,各民族之间逐渐融合。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考点1.秦兼并六国,(识记)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 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1.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以“连横”(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打破了六国的“合纵 ”(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先后兼并了韩、赵、魏 嬴政 、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王 (秦 一 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个 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朝, 定都咸阳(今西安)。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2.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 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 央设 丞相 、 太尉 、御史大夫,分别管 行政 、 军事 和 监察 。③地方推行 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在全国统一以 圆形方孔钱为 标准样式的货币。 (3)文化上:统一 文字 ,把 小篆 作为全国规范 文字。后来又推广 隶书 。 (4)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结 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B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11.(2016•山东)《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 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 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 目的是( A ) A.加强中央集权 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 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考点2.张骞通西域 (识记)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 中的作用。(理解)
1.背景:西汉时, 张骞 (人名)两次通西域( 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 和更远的地方),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 2.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 (今西安)→河西走廊 → 今新疆地区 →中亚、西亚→大秦(今欧洲罗 马)。
展的贡献。
南宋 丹经 宋元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环节三:实战训练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D.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1.目的: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 汉 族 局面,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 先进的文化。 2.人物: 孝文帝 (拓跋宏,后改为元宏)。 3.措施:①迁都 洛阳 。②说 汉语 、穿 汉服 、 改 汉姓 、与汉族通婚。③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和 律令)、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4.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 进程;促进了民族 交融 。
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 17
全书”。(关注度★)
世纪的工艺百科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考点8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李冰
分水鱼嘴
临洮
鸭绿江
隋炀帝
通济渠 洛阳 江南河
明成祖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考点9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
西汉 蔡伦 金刚经 毕昇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 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奠定了基础。
江南开发的原因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 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考点5.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1. 前提:
张骞通西域
。
2. 路线:(关注度★★★)
长安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3. 交往: ①西传: 丝织品 、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雕塑、音
②东来:毛皮、汗血马、瓜果、 佛教 乐、舞蹈、魔术等。
4.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关注度★★)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考点3.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第二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 立与民族融合
路虽远行必至,事虽难做必成
历史复习
环节一:明确考纲要求
历史复习
考纲要求
1.秦兼并六国,(识记)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2.张骞通西域 (识记)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 中的作用。(理解) 3.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运用)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12.汉武帝时期,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与诸邑公主等人 勾结,埋木偶人于专供汉武帝车马通行的驰道上,诅 咒汉武帝,大逆不道。汉武帝派去追查他们不法行为 的官员是( C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司隶校尉 D.刺史
B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13.(2016•广西)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 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 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B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14.(2016•湖南)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建设“一带一路”。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 重要贡献的是( A )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霍去病
4.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识记)
历史复习
考纲要求
6.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识记) 7.《齐民要术》(识记) 8.以都江堰、长城为例,体会中国劳动古代人民 的智慧和创造力。(理解)
9.了解“四大发明”,(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 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理解)
历史复习
考点突破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 西域的商路,也促使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 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 各民族的联系。 但是,在他统治的后期,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 虚,经济衰退,不得民心;到了晚年,为追求长 生不老,信奉谶纬之学,迷信方士之言;听信谗 言。 虽然在统治的后期犯了一过错,但是不可否认的 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总体而言是 功大于过。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考点6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
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伤寒杂病论
麻沸散
本草纲目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考点7 《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 农学成就:贾思勰著《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第一
部内容完整的农书。
2. 《 天工开物 》: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集权 制度(如下图),对后世影响
(1)政治:秦朝建立
深远。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5)军事上:为防御匈奴进攻,修筑了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 长城 。 (6)交通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 3.秦统一中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 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 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 民共同的愿望;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 交流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首页
末页
历史复习 历史复习
2.右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 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 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D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