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鉴: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注意的问题
主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个方面 : 第一 要用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 、 基本理 论、 基 本 立场 、 基本 观 点 、 基 本方法 来认 识 、 研究 和解 决中国在革命 、 建设 和改革 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 二, 要把 中国革命 、 建设和改革实践 中创新发展 的基
本 理论 、 基本经验与实际经验上升 为“ 中 国化 的 马 克思 主义 ” 理 论 。第 三 , 要 将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深 深
主义 。 ’ ’
体实际相结合 , 深入研究和解决 中国革命 、 建设 、 改 革不同历史时期 的实际问题 , 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 ,
形 成具 有 中国风 格 、 中国气 派 的 马克 思 主义 。 ” 我
们在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成果 时 , 绝不能 采取简单态度 , 应该认真学习 , 潜心研究 , 大胆地积 极 地富 有创 造性 地对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理论 成果
义 中 国化 理 论 之 所 以 能 在 中 国发 挥 巨 大 的指 导 作 用, 不 仅 因为它 是科 学 , 而且 中国社会 条件 有 了这种 需要 ,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理 论 被 中 国共 产 党人 和 中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3一l 2 [ 作者简介 】 张多来 ( 1 9 5 0一 ) , 男, 湖南省衡南县人 , 南华大学政治 与公共管理学 院教授 。 ①南华 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 生。
鉴意义。在研 究主体的视 角下分析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存在理论 与实证 研 究不 具协 同性 、 研 究思路 和方 法的狭 隘性 、 研 究
内容 和深度 的局限性等 问题 。为进一 步深化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研 究 , 还 需要从 主体 的角度 来发 散研 究思 维, 拓 宽研 究方法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核心理论问题的学术文章。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十个重要理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后,文章逐一阐述了十个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建设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和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等。
在每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中,文章都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
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把握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而言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一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丰富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普遍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然而,这种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存在的问题《概论》课小论文【摘要】中国人做什么都讲究接地气。
在中国搞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话那就叫不接地气,注定是搞不好的。
但在二者结合方面有的人严重的既不懂马克思主义,也变得不懂自己传统文化的丛生现象。
在这种条件下,是从根本上谈不上如何适当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
所以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两方面;一方面,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要让人们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有在理解二者之间的结构差别和它具有的牵动全局的意义基础上,才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会找到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大国生根发芽的适当话语和可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问题,危害,解决之道【题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存在问题(一)不能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熟悉,甚至不理解,断章起义。
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简单的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就是简单的追求简单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种想法是及其错误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急于求成。
这非但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而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
对于马克思主义,应该先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且在长期的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永远记住,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伟大的中国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出的伟大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规律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发表、出版了很多论著。
当前,不少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如何“化”?既不能教条化,原封不动、照搬照抄;也不能另起炉灶,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
肖浩辉认为, 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强调必须认真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序言中,他写到“以科学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张焕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一文中,他写到:“坚持继承、捍卫和发展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一个重要公式。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理论创新这种观点是从实践出发,以现实的视角来总结经验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柳国庆认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
它既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
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他讲到:“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需要廓清的七个基本问题
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09年第3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需要廓清的七个基本问题涂小雨(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市100091)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七个基本问题必须予以廓清,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成果、飞跃、本土精神资源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科学发展砚的理论定位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问题中国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l“O(2009)03—0l O l—08自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各种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不断涌现。
笔者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几个基本问题需要廓清。
主要包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问题;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问题;三、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问题;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问题。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精神资源问题;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飞跃”的理解问题。
七、关于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定位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起点问题看似简单,但起点问题若弄不清楚,很容易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主观臆断,脱离客观实际。
因此,起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廓清的第一个基本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的四种观点评介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问题,学术界主要有这样四种观点:l、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说。
毛泽东在1938年l O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他在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2014-11-02《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作者:杨耕内容提要: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五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由“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问题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必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实践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三是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不仅与意识形态批判,而且与资本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
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批判。
四是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以历史规律为前提,但它不是仅仅基于历史规律的推导,而是直接建立在资本批判的基础之上,由于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成为一门“科学”。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前提,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为内容,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五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生根发芽,就必然产生一个民族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包含着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而不是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犹如夏夜的群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这个群星闪烁的理论星空中,领域不断扩大,观点不断推出,问题不断发现、层出不穷。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代。也正是这样 , 在所 谓的 “ 历史终结” 、 现代性 获 得全 面胜利 之后 , 马克 思 的作 为 “ 批 判 的武器 ” 和“ 武器的批判” 统一 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反而 将 经历 一种 复兴 , 这 种 复兴 有 助 于 开启 现代 性 前 景 的新 视野 。一句 话 : 面 向人类 现代性 的未来 , 我 们 既需 要阿 伦特 , 更需 要 马克 思 。
( 王摘 自《 人 文 杂志》 2 0 l 3年 第 1 期
白刚/文 )
当前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研究过程 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对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 化 性 质问 题 存有 错误
观 点 关 于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性 质 问题 , 学 术 界
存 在一 些误 解或 歪 曲 , 这 主要体 现在 两个 方面 。 是有 人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理 解 为 儒 家 化 。持 此种 观点 的人 认 为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就 是 在 中国去 “ 马克 思 主义 ” , 强调 “ 儒家化” , 认为 中 国化的本质就是“ 儒 家化” , “ 没有儒家文化就不 可 能有 马克思 主义 的传 人 和 中国化 。所 谓 ‘ 中 国 化’ 在 一定意 义上 就是 马克 思主 义 的儒 家化 ” 。 二是 站在 中国近 现 代 史 的角 度 , 把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理 解 为 2 0世 纪 “ 西 学东渐 ” 的一 个 部 分 。“ 成 功把 马 克思 主 义 与 中 国革 命 和 建设 实 践 结合起 来 , 创 造 了马克 思 主义 的 中国化 , 成 为近 代 以来 引进 ‘ 西学 ’ 的成 功范 例 。 ” 这 是所 谓 站在 “ 更 高视 角 ” 的对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严 重 曲解 。这 种误读 本质 上是 不 了解 马克 思主 义在 中国 的传 播 史 。马克 思主 义传人 中国与 上世 纪 的那 场声 势浩 大 的西学 东渐 运 动 有 密 切关 系 , 但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 国并 很快 被 国人所 接受 和认 可有更 为 宏大 的 历史背景和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决不 是 西方 列 强 入 侵 的伴 生 物 , 是“ 十 月 革命 声炮 响 , 给 我 们 送 来 了 马 克 思 列 宁 主义 ” 的 宏 大历史 背景 下 的 客 观产 物 , 也 是 当时 先 进 的 中 国 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的主观追求。 二、 对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研 究 的 学 术 定 位不 够端 正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是一个 历史进 程 , 但从学 术 的视角 如何 定位 和研 究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是 当前 该领域研究 必 须要 正视 的一 个 问题 。在研究 的 当 下, 一些人 主张从学术层 面和 政治层 面 区别看待 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 , 认 为政治层 面 的马克思 主义中 国 化主要 的着眼点是解决中国革命 、 建设和改革过程 中所遇到 的实 际问题和理论 问题 , 其重 点是把马 克 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 它属于革命家和政治 家的事情 ; 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指从 哲学 、 政治学等学科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核心 是吸取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探讨的是如何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 建立具有 中 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 学, 这属于学者和相关研究者以及理论家的事情。
站在新起点上砥砺前行
思想·文化·新闻专访⑤站在新起点上砥砺前行——包心鉴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8日02 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根本法宝,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包心鉴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可概括为理论成就、道路成就、制度成就三大类记者:包教授,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学者,曾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有关研究论著,其中不乏独特的视角和见地。
对于90年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您觉得如何概括和表述更为科学?包心鉴: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道路、创立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解放和中华民族带来复兴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将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总结概括为理论成就、道路成就、制度成就三大类。
所谓理论成就,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条件下进行的。
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革命、怎样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这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条件下进行的。
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科学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的伟大历程。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11479 沈宝祥 沈宝祥,1932年生,江苏武进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1965年1月到中央党校工作。
1977年6月起,参与筹办《理论动态》,后任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主编。
多年来,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兼及党建理论和中共党史。
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学习纲要》等十余部。
专著有《温故察今论党风》、《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等。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此,笔者也很关注,这里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提法在怎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有两个重要的提法。
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两个提法的含义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先讲第一个提法。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演讲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95页)这是对我们党的历史所作的重要概括。
在此之前,即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就讲到,我们党的干部已经“更多地学会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同上,第611页)我们翻阅毛泽东的著作就可发现,他是坚持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提法的(在各篇文章里文字表述略有差别)。
在“文革”期间,有些人头脑发热,要求各国党都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毛泽东却说:“对于一切外国人,不要求他们承认中国的思想,只要求他们承认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该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毛泽东文选》第八卷,第433页)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定和可贵的清醒。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李西祥2008年05月16日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程,既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面临着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在近代社会的主要任务。
在种种思潮的比较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为中国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道路。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使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其核心内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结合世界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种种挑战。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把当代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
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就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之间的本质关联。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学院派,它永远指向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与人们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必须立足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实践提出的问题,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者:郭重阳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4期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更加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一、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全新解读,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内在性关联的思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入新鲜血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潮。
研究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其实,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定义有不同的说法,然而,采用比较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其实这两个概念有很大的相似度,但是,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需要区别对待,不能混淆。
还有的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具体化为中国式或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了。
当然,也有的人从哲学的角度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结果。
无论是哪种理论,都有其欠缺的地方,当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点思考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点思考分析作者:李欣隆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2期李欣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应用的具体体现,这种实践指导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是哲学思想通俗化的体现,还是哲学研究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广大民众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曾经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思想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时代发展问题,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引领。
马克思创设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需要根据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情况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化”强调的是不能够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需要根据国家发展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意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思想在指导中国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体现了哲学历史上的革命变革发展,是人类社会思想文明的高度统一发展,这一先进的思想能够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涉及社会转型发展问题,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得到了重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命运的一种革新。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发展对思想理论追求的需要。
the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guide download
2009年1月 理论学刊 Jan.2009第1期 总第179期 Theory Journa l No.1Ser.No.17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马拥军(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
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错误理解导致了普遍性误区和片面性误区,对“中国实际”的错误理解导致了地域性误区和保守性误区,对“结合”的错误理解则导致了实用性误区。
走出这五大误区,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超越,是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误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人类文明〔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1-0014-05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
这里包括三个因素: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中国实际、两者的结合。
然而,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误解这三个因素的性质,从而陷入种种误区。
一、普遍性误区所谓普遍性误区,是指误从自然科学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普遍性,并在这一意义上把它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理”;主张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就像自然科学原理运用于生活实际一样。
例如,有不少学者直到今天还在坚持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就属于这样的普遍原理,用马克思曾说过的社会发展的五阶段来卡中国社会。
持这种见解的通常是一些对中国历史缺乏研究的哲学家;在职业历史学家那里,这样的见解是越来越少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指出:他们的理论与“独立的哲学”不同,只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追 求与坚守:在学术研究的艰辛征途上——记我国著名学者包心鉴教授
追求与坚守:在学术研究的艰辛征途上——记我国著名学者
包心鉴教授
奕颖
【期刊名称】《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在我国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一直活跃着一位思维敏捷、治学严谨、成果丰硕的学者。
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权威报刊与媒体,经常能见到他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在国内权威高层次学术论坛上,经常能听到他高水平的学术演讲。
他,就是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我国著名学者包心鉴教授。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奕颖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在遏制腐败中的制度化力量——包心鉴教授访谈录 [J], 邵德进
2.生命之树常青圣洁之火长明--记我国著名学者、索道工程专家单圣涤教授 [J],
边吉炎
3.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取向——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包心鉴教授 [J], 包心鉴;吴俊
4.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取向——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包心鉴教授 [J], 包心鉴;吴俊;
5.从火箭专业到人才学——记我国人才学著名学者彭文晋副教授 [J], 新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心鉴: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注意的问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包心鉴人民网北京6月17日讯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结合纪念建党85周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中心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举行,来自首都和有关兄弟省市的专家学者在北京聚集一堂,共同交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以下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包心鉴发言全文:感谢北京市委宣传部、社科联的邀请,我的稿子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已经印发各位了,请大家批评指正。
听了一天的会有一些想法,我想换个角度来讲。
我国理论界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可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六个方面。
一个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 史背景,与这个命题本身的提法变化,很多专家谈到这一点。
第二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的研究,这个文章比较多,主要是从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这些理论的创始人本身的创新的研究。
第三个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主要是从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研究。
刚才周主任从精神文明讲的很系统。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 经验的研究。
第五个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来讲,主要是从基本的经验、历史的进程上升到理论的角度来讲。
第六就是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 究。
今天很多专家谈到这个,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反对“左”、“右”两种倾向角度的研究。
我想这六个方面的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
当前可能更多的是要贯彻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当代世界发展的走向,和我们中国的发展改革当中研究。
这就是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问题。
这是我个人最近正在考虑的问题。
我觉得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的同志,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高度关注。
第一个高度关注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和时代发展的主潮流。
深入研究和平发展,和全球化大趋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轨道。
很多专家今天上午也提出来了。
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主题有了新的变化,现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新的增长点问题。
我想这一点总书记和党中央已经有了新的概括。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然还有其他的。
这种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核心,所以我想,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所以这么认为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顺应时代适应时代,应时而变,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好的论述。
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潮流。
我个人理解就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政治全球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全球化稳定。
这样的发展实际上把邓小平80年代提出的和平发展的主题大胆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如何顺应新的时代,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全球化。
今天有些专家谈到这一点,但是涉及的不多。
我个人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大浪潮,是继19 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信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世界革命大潮,全球化是由西方世界发起的,但是全球化绝不等于民族化,这个理论也是有争论的。
在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我认为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相互竞争的过程。
全球化不仅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而且给社会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能否迎接全球化大趋势,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体制,成为能不能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关键问题上我认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的确不能不关注这样全球化的事实。
这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具有生命力之处,邓小平理论引领中国走向世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能揭示我们党基本规律,它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关注全球化市场。
在整个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接挑战问题上,不应该是要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地迎接挑战,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特殊的环境。
第二个高度关注,就是高度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深入研究全球化改革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提出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不可分割的,时代离不开实践,时代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源泉,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这毫无疑问。
当然这里面对实践有一个怎么理解的问题。
实践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我们今天所讲的实践,我想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这就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事件,我们所讲的实践是什么,我们所讲的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寻求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前提,空谈马克思主义就很容易陷入争论,甚至可以迷乱马克思主义。
这是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的。
无论是90年代的争论,还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所挑起的要不要改革的争论,我觉得都有一个前提,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就不能谈马克思主义。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基本路线出发,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码要关注这么三大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一个是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再一个什么是社会发展之本。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刻的回答这个问题。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执政兴国的最中心的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变,社会主义立场是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回避不了的问题。
而正是以人为本为整个改革和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我想就三大基本理论构成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基本理论特征下,我国进入了又一个四化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发展阶段。
前面从国际上讲的也是四化,从国内来讲也是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根本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的改革,价值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而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准则,显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马克思主义应该敞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新生活,而绝不应当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某些论断,对生机勃勃的改革和发展采取被动的态度。
有的人提出要对改革反思,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是需要反思。
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反思改革的理由下,的确产生了一种否定改革的思想。
有些人把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统统归结为市场化改革,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社会的万恶之源。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人大的讲话中已经深入谈到了,他讲的两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是改革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
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来说,倒退没有出路。
尽管我们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如果倒退到所谓的计划经济时代,显然问题更加难办。
再一个方面必须深刻研究改革的艺术。
要强化改革可续性的研究,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的规律,要带有一个总体性的题目,就是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不能结合?怎么样结合?这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这个题目不考虑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想邓小平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江泽民最近出版了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胡锦涛、温家宝中央领导人也反复强调这一点。
我想这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提供了一个准则。
不否认我们国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相对严峻,但是必须系统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应该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以改革的办法、科学发展的办法和前进的思维对待这个问题。
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必须高度关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主任务。
一个主旋律,一个主潮流,三个主体任务。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政党本身就是一回事情,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武器。
当然在当代中国也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要研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执政党的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党中央有重大贡献的,其中在执政党建设上的最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两大科学理论,一个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一个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这两大理论都是根本建设。
两大根本建设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怎么样协调两大根本建设的关系,我认为这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着重回答的问题。
这里面起码有这么一个基本观点,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建设。
党内先进性是一个文明史的范畴,同时又是实践的过程,而且同时是时代的要求,不能抽象地看这些东西。
不同的时代主题赋予党的先进性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着眼于时代发展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这就是着力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来提升党领导经济全球化和领导市场化改革的能力,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其他先进性都无从谈起。
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体会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逐步的认识到的。
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要发扬我们光荣传统,要发扬雷锋精神,要发扬各式各样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我们党如何领导市场经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考验,在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如何提高我们党领导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党先进性的之本。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如何提高加强我们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六大四中全会概括的两大科学概括,一个是三个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特别是“依法执政”,就是十六大以后的提出。
再一个就是五大能力,我想基本上揭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历史性的课题,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基础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完全有信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前进。
以上发言,仅供大家参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