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

合集下载

滇东南泸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及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滇东南泸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及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2021年5月地球学报May 2021 第42卷第3期: 352-362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Vol.42No.3: 352-362 滇东南泸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及污染影响因素研究王波1), 王宇2)*, 张贵1), 张华1), 代旭升1), 康晓波1)1)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云南昆明650216; 2)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云南昆明650051摘要: 泸江流域是滇东南典型的喀斯特断陷盆地发育区, 主干水系连接着多个断陷盆地及坡立谷。

根据最新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 流域喀斯特地下水质量总体以Ⅲ类为主, 水质超Ⅲ类的岩溶水点中, 东部多, 西部少, 且暗河占比最大, 岩溶泉次之, 机井最小。

主要污染源是工矿企业及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源, 研究分析了污染影响因素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污染源类型及排污强度、岩溶含水层防污性能的强弱程度和岩溶地下水污染机制的不同。

详细阐述了岩溶地下水主要污染机制为落水洞或岩溶洞管灌入污染机制、溶隙溶孔含水介质渗透污染机制及浅覆盖型岩溶含水层越流渗漏污染机制。

针对性的提出了3条防治对策: 一是调整工业布局, 切实减少、杜绝污染源; 二是调查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重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三是编制地下水开发与保护规划,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有效保护水源。

关键词:水环境; 水污染;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岩溶地下水中图分类号: P641.13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20.070701A Study of Quality and Pollution Factors of Karst Groundwater inLujiang River Basin in Southeast YunnanWANG Bo1), WANG Yu2)*, ZHANG Gui1), ZHANG Hua1), DAI Xu-sheng1), KANG Xiao-bo1)1) Yunnan Institute of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 Kunming, Yunnan 650216;2) Yunnan Geological Survey, Kunming, Yunnan 650051Abstract: The Lujiang River basin is a typical area of karst fault basin in southeast Yunnan, and its main drainage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many fault basins and slope valleys.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data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quality of karst groundwater in the basin is mainly in Class III. The karst water points with super-class III water quality are more in the east and less in the west, and the proportion of underground river is the largest, the karst spring is the second and the manhole is the smallest. The major sources of pollution are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and urban domestic was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llution are the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type and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 the degree of anti-pollution capability of karst aquifer and the difference of pollution mechanism of karst groundwater. The main pollution mechanisms of karst groundwater are water fall hole or karst cave pipe filling pollution mechanism, karst pore water-bearing medium seepage pollution mechanism and shallow overburden karst aquifer leakage pollution mechanism. Thre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first is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reduce and eliminate the pollution sources; the second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pollution way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the third i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pollution; inorganic pollution; organic pollution; karst groundwater本文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断陷盆地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编号: 2016YFC050250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编号: 1212011121164)联合资助。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篇一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

但是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人们就会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据最精确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亿人患上经水传染的疾病,其中大约1000万人死于非命——每三年的死亡人口相当于一个加拿大的人口。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一三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之多。

水污染现状更是触目惊心,一项调查表明,全国目前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77亿元。

城市水污染水现状水源污染源于城市工业、生活污水排放。

水利部水资源司和国家环保局的调查表明,1988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达340亿吨,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滦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接纳了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的70%。

昔日清澈见底的大运河,碧波疏影的秦淮河,许多河段现已变成浊流泛臭的“黑水河”。

俗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马桶盖”。

城市废水污染了江河,也危及城市自身。

全国目前有381座城市面临水污染威胁。

以我国的工业城市上海为例,该市每天排出五百万吨污水(不包括电厂冷却水),其中工业污水占80%。

由于这些废水、污水基本上未得到处理即流入苏州河,致使苏州河早已成为污水河。

专家们指出,照此下去,不久黄浦江也将成为污染江。

农村水污染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点位布设原则2.1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2.22.32.42.52.6(网33.1硬件设备3.1.1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1.2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

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

3.2资料收集与分析3.2.1(1(2(3(4(5地表特征性植被类型、分布及覆盖情况;农、林、牧业栽植的树、草、农作物等资料。

当地主要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现状。

3.2.2社会环境(1)人口与健康状况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收入与寿命,地方性长期的或新出现的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等。

(2)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耕地面积,种植结构,作物产量,主要“菜篮子”种植区肥料(化肥、有机肥)、农药使用品种及施用水平,污水灌溉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及规划。

(3)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污染源类型、数量与分布(并将污染源标注在工作底图上);污染场地类型、污染源及其历史状况,包括污染场地产权状况及使用者变更情况,工业过程(企业产品、使用的化学品、原材料和中间产物的储存和运输),废物及废物处理场位置,废水、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向土地和水体的排污状况,污染事故发生情况,固体或液体的燃料动力(含燃料储存和灰分处理),场地的外来填充物,土壤污染事故发生区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3.11•【文号】国土资发[2008]53号•【施行日期】2008.03.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 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全国地质勘查活动的重要依据。

要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正确引导地质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地质勘查活动必须根据规划进行部署,商业性地质勘查活动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二、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先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要充分认识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实施的协调与支持,增强地质勘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能力,拓宽地质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新领域。

三、地方各级政府应按照规划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加大财政对地质勘查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

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地质勘查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四、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的领导,深化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改革的途径。

研究制定地质勘查领域的配套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地质勘查科技创新,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组织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做好省级地质勘查规划调整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8- 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目次
前 言............................................................................................................................................................ III 引 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精选10篇)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精选10篇)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精选10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今年十月份,我们班级根据学校大队部开展的“环保节能”活动,辅导员在班级中组建了个环保考察小队,并交给我们研究的小课题,调查水资源。

接到这个任务,我们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投入到了研究中。

我们知道,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源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珍惜。

实际上,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张。

所以珍惜水资源迫在眉睫。

节约水要从爱惜水开始。

我们考察小队在讨论活动计划时,都谈论到一个话题:当前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浪费现象有:有的人不关水龙头,让白花花的流水白白的浪费掉;有的人水龙头开的过大,水花四溅;还有的人开着水龙头洗东西;有的人把用过的水直接倒掉,水污染的现象有:把生括垃城圾倒入河流中;大量使用洗涤剂、洗洁精等;把废弃物和油污倒入河流中;向河流中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水致使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产生了疑问: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哪些危害和影响?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翁,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二、明确分工1、第一阶段: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搜集些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每个环保兴趣小组)2、第二阶段: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相关照片,了解当地水资源情况。

(学生姓名等)3、第三阶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周围人们的用水情况和环保意识。

(针对四到六年级)4、第四阶段:根据调查和搜集的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倡议。

(各环保兴趣小组)三、活动过程和结果(一)前期调查由我们考察小队成员动员,全校同学展开了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调查。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 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2 环境水文地质学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 -1:250000)》(审定稿)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 -1:250000)》(审定稿)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 -1:250000)》(审定稿)中国地质调查局DDxxxx—xx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 -1:250000)(送审稿)2005年3月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主题内容 (1)1.2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与规范 (1)3 总则 (1)3.1目的任务 (1)3.2总体要求 (2)4 术语 (2)5 设计编写 (3)5.1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3)5.2野外踏勘 (4)5.3预研究 (4)5.4设计书编制提纲 (4)6 调查内容与要求 (6)6.1污染源调查 (6)6.2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7)6.2.1 一般规定 (7)6.2.2 包气带结构调查 (7)6.2.3 补给径流排泄变化调查 (7)6.2.4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8)6.3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8)6.3.1 一般要求 (8)6.3.2 采样点 (8)6.3.3 样品测试指标 (9)6.3.4 样品采集与保管 (11)7 调查技术方法 (13)7.1一般规定 (13)7.2遥感技术 (13)7.3地球物理勘探 (14)7.4水文钻探 (15)7.5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15)7.6地下水动态监测 (15)8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15)8.1样品测试基本条件 (15)8.1.1 实验室资质 (15)8.1.2 实验测试人员 (15)8.1.3 实验室设施与环境 (15)8.1.4 仪器设备 (16)8.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6)8.2.1 测试前的质量控制 (16)8.2.2 测试中的控制程序 (18)8.2.3 测试后的质量控制 (19)8.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20)8.3.1 工作原则 (20)8.3.2 工作依据 (20)8.3.3 质量控制程序 (20)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21)9.1地下水质量评价 (21)9.1.1 一般要求 (21)9.1.2 评价指标 (21)9.1.3 评价标准 (21)9.1.4 评价方法 (21)9.2地下水污染评价 (22)9.2.1 一般要求 (22)9.2.2 评价指标 (22)9.2.3 评价标准 (22)9.2.4 评价方法 (23)9.3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 (24)9.3.1 一般要求 (24)10 图系编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25)10.1一般要求 (25)10.2基础图件 (25)10.3主体成果图 (25)10.3.1 地下水化学图组 (25)10.3.2 地下水质量分布图组 (26)10.3.3 地下水污染现状图组 (26)10.3.4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分区图 (26)10.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26)11 成果及报告编写 (26)11.1项目成果提交 (26)11.2报告编制提纲 (26)12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设 (28)附件A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表格 (29)附件B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65)附件C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方法(DRASTIC) (69)附件D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73)前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DZT 0148-9水文地质钻探规程Word 文档

DZT 0148-9水文地质钻探规程Word 文档

GWI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年3 月11 适用范围及有关说明1.1 本技术要求系列的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系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实施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是适用于项目所有工作内容的统一技术要求体系。

本技术要求系列也可供其它相关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参考。

本技术要求系列由技术要求系列总则和分类技术要求两部分构成。

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技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等,并据此确定预开展的各项调查工作的部署原则、工作量要求及其基本技术要求原则规定。

分类技术要求中没有现成可参考的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时,可与项目办协商,及时提出相关临时要求,或做出相应规定。

分类技术要求按照总体技术要求确定的原则,落实分类技术工作可操作的技术规则。

分类技术要求随着项目技术工作今后发展的需要,可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

分类技术要求按照统一编制格式和版式编制。

技术要求体系编制的原则是充分吸收以往同类工作的相关技术要求经验,充分利用已颁发的各类相关国家和部门标准规范,充分吸取地质工作先进国家开展同类工作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地质工作技术条件,立足于实现地质工作信息化对调查评价的规范要求,促进和引导先进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料获取和分析的工作程序规范化。

本技术要求体系的各项技术要求,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负责审定后发布实施。

本技术要求系列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办公室负责维护、培训和解释。

1.2 技术要求系列主要参照的规范与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国标GB 50027-200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标GB 5749-85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GB/T 14848-93水文地质术语国标GB/T 14167-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国标GB 15218-94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国标GB 14497-93水文地质钻探规程行标DZ/T 0148-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行标DZ/T 0133-94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186-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187-97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规程行标DZ/T 0173-97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081-93电阻剖面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073-932电阻测深法技术规程行标DZ/T 0072-9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行标DZ/T 0181-97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行标DZ/T 0153-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标GB 12897-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国标GB 12898-91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国标GB 16818-97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国标GB 7466-7494-87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国标GB/T 8538-95地下水水质检验方法行标DZ/T 0064·1-80-93岩石矿物分析行标DZC 20-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国标GBJ 123-88土工试验规程行标DZC 2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标 GB2260-9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标GB 9649-88国地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国标GB/T 13923-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国标GB/T 13989-9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国标GB 15968-95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国标GB/T 17797-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国标GB/T 17798-991∶20 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行标DZ/T 0160-95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行标DZ/T 0197-1997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行标DDB 9702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行标DDZ 9701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行标DZ/T 0179-1997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行标DZ/T 0124-94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行标DZ/T 0128-941.3 技术要求系列组成与分类(1)本技术要求系列由两类组成,第一类为综合类,第二类为分类技术要求(见表1);(2)综合类技术要求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总则(GWI)”一个技术要求组成,主要论述“项目”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工程部署等,并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论述本次工作的主要调查内容和工作内容;(3)分类技术要求包括野外调查类(GWI-A1—GWI-A7)、实验测试类(GWI-B1—GWI-B3)、信息系统建设类(GWI-C1—GWI-C2)、综合研究类(GWI-D1—GWI-D6)、成果类(GWI-E1-GWI-E2)五类20 个技术要求,详细论述了各项工作的技术方法、工作量、工程布置等内容;(4)“技术要求总则”论述了“项目”调查内容和对应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工作内容分类,规定了要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与技术要求等;(5)“项目”工作在精度上要求以 1/25 万比例尺覆盖整个工作区,同时要充分考虑工3作区的主要问题与特点,坚持“突出重点、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技术要求制定时考虑了主要工作内容,按类编写,因此,在野外工作前,技术人员要认真阅读本技术要求系列,在表格使用时要注意集成各类表格,以便野外使用的方便;(6)技术要求分类编码符号说明:GWI—Groundwater Investigation.A、B、C、D、E—技术要求分类号表1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组成表技术要求类别分项技术要求名称技术要求分类代码综合类(GWI)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总则 GWI资料搜集与整理技术要求 GWI-A1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GWI-A2野外地下水位与开采量调查技术要求 GWI-A3水文地质参数获取方法技术要求 GWI-A4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 GWI-A5水文地质综合科学钻探技术要求 GWI-A6野外调查类(GWI-A)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技术要求 GWI-A7水样采集与送检技术要求 GWI-B1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操作规程 GWI-B2实验测试类(GWI-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调查方案设计与样品采集技术要求 GWI-B3信息系统建设类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建设导则 GWI-C1(GWI-C)地下水评价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标准 GWI-C2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要求(渗流场与化学场) GWI-D1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 GWI-D2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GWI-D3地下水潜力评价技术要求 GWI-D4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GWI-D5综合研究类(GWI-D)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导则 GWI-D6编图技术要求 GWI-E1分类技术要求成果类(GWI-E)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GWI-E22 项目概述2.1 导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3]6号【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发布日期】2013.01.28【实施日期】2013.01.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1-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月28日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1-2020年)一、地下水环境状况(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我省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

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89.4亿立方米/年,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总面积的62.2%)地下水天然资源量48.2亿立方米/年,约占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53.9%,海河流域(占全省总面积的37.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41.2亿立方米/年,约占全省地下水天然水资源量的46.1 %。

我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已由80年代初的11亿立方米增加到近年来40多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

我省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突出。

根据2007年《山西省1.50万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全省已形成集中开采水源地降落漏斗22个,其中孔隙水16个、裂隙水2个、岩溶水4个,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1090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面积达4946平方公里。

超采区开采量169239万立方米,超采量为73272万立方米,超采量占43.3%。

近年来通过关井压产、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及水价调控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节制,形成的降落漏斗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由于地下水多年的过量开采和降水量的偏小,地下水天然流场短期内尚难以恢复。

(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范文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范文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地下水作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农业、饮用水、工业制造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地下水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状况挑战。

为了科学评估全国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方案,必须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二、实施目标本次调查评估旨在全面了解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基础环境状况,包括地下水总量、水质、水位、水文地质条件等,并对各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排查和分类评估,以便更好地制定地下水保护和治理方案。

具体实施目标如下:1.了解全国地下水总量及分布情况;2.评价各地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威胁;3.分析各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补给量、补给来源、补给能力等水文地质条件;4.对全国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排查和分类评估,明确各类问题的来源、产生原因及危害程度。

5.制定相应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和控制措施。

三、实施方法1. 数据收集此次调查评估所需数据包括:全国各地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数量、水分布情况、水质检测结果、地下水污染状况等数据。

相关数据将由各地水利、环保、地质勘探等单位提供。

2. 实地调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定实地调查方案,开展现场勘探和取样、地下水水位监测等工作。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要对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对可能产生危害的重点区域进行深入分析。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各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补给情况和水质情况,并分析地下水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

4. 成果输出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并撰写调查评估报告。

实现调查成果的共享和公开,为各地区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全国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施方案1. 资金保障此次调查评估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建立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X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

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

2.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

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

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服务方案 (2)

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服务方案 (2)

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服务方案1. 服务方案概述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的服务方案,以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进行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工作。

本方案将涵盖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目的、方法和流程等内容。

2. 调查目的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某一地区地下水的水质情况,确定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及其程度。

通过调查,旨在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以支持地下水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

3. 调查方法3.1. 数据采集在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基础信息:调查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背景、地下水埋藏深度等信息。

- 污染源分析:调查周边的工业企业、农业活动、废物处理设施等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分析其对地下水的潜在影响。

- 地下水水质监测:在不同地点和时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确定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COD(化学需氧量)等。

3.2.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基础设施检查:检查调查区域内的井、水源地、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情况,了解其建设和运行状况。

- 地下水采样:根据采集计划,在指定地点采集地下水样品,并注意保持样品的现场特性,避免污染。

- 水文地质勘探:通过地下水位与孔隙水压力的监测,获取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为污染来源的判别提供信息。

4. 调查流程以下是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的典型流程: 1. 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和需求,制定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区域范围、调查方法和采样计划等。

2. 数据采集:依据调查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包括现场勘查、污染源调查和水质监测等。

3. 数据分析与评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 污染风险评估: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污染风险评估,评估地下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土壤污染调查方案

土壤污染调查方案

百万人口蔬菜基地土壤污染调查方案1.样品采集点布设区域背景根据项目的规定,本次调查范围是绵阳市蔬菜基地,包括了江油市九岭镇、等地的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的土地属性为耕地,属于土壤污染调查的普查区域,在调查之前必须确认调查对象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2.样品采集方法2.1点位布设的要求方案一:网格布点法采用网格法均匀布点,采用1:25万(或其他比例尺)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布点,对现场进行勘查、定点,最终形成普查区域内土壤调查监测点库。

按国家要求耕地8km×8km,完成电子地图网格划分后,利用GIS软件在电子地图上制作网格中心点,网格中心点即为土壤调查点位。

方案二:标准样地采样法由于每一块田块的面积和形状不同,以60平米左右取一个土壤样品。

以整个区域基地的某一条连续边界,平行取样。

在采集样品时候采样点布设的重点区域,要进行加密布设采样点。

2.2剖面土壤样品采集1)剖面规格,长1.5m,宽0.8m,深1.2m。

挖掘土壤剖面使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采集A、B、C三层土样。

A层——淋溶层,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B层——淀积层,在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淀积物可以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下部地下水上升。

表现为:黏粒,或钙、铁、锰、铅等。

淀积部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或下部。

C层——母质层,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其组成物就是母质。

2)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底层样品,再采集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

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剖面每层采集1kg左右,装入样品袋。

样品袋要求: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

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

2.3单独样品采集挖取面积25cm×25cm,深度为0~20cm土壤。

用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分析的土壤样品。

(1)挥发性样品,采集到250ml带聚四氟乙烯衬垫棕色磨口玻璃瓶或密封垫的螺口玻璃瓶。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精品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精品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 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 总论 (1)1.1 目的意义 ............................................................ 1...1.2 基本原则 ............................................................ 1...1.3 “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 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 3...1.5 技术路线 ............................................................ 5...1.6 调查方法 ............................................................ 7...1.7 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 8..2 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 建立清单 ........................................................... 9...2.2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2.3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1..42.4 调查监测1..5.2.5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 2..32.6 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 2..43 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4)3.1 确定调查对象2..4.3.2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2..53.3 调查监测2..6.3.4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 2..73.5 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 2..74 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28)4.1 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28)4.2 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 2..84.3 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2. 94.4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 3..14.5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 25 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4)5.1 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3..45.2 数据库初步建设3..4.5.3 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 3..55.4 成果图件编制3..5.5.5 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3..56 质量控制 (36)6.1 总体要求3..6.6.2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 3..66.3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 3..8.6.4 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 4..07 时间进度安排 (42)7.1 前期准备阶段 ....................................................... 4..2.7.2 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 4..3.7.3 培训部署阶段 ....................................................... 4..3.7.4 调查评价阶段 ....................................................... 4..3.7.5 案例评估阶段 ....................................................... 4..4.7.6 总结验收阶段 ....................................................... 4..5.8 组织架构 (45)8.1 管理层面 ........................................................... 4..5.8.2 技术层面 ........................................................... 4..8.8.3 地方层面 ........................................................... 5..1.9 产出成果 (52)9.1 省级成果 ........................................................... 5..2.9.2 技术组 ............................................................. 5..2.附件.. (55)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5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 5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5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5.1 总论1.1 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

1∶10万区域⽔⽂地质普查技术要求1∶10万区域⽔⽂地质普查技术要求(草)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2年2⽉⽬次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 引⽤标准 (1)3 总则 (1)3.1 调查的主要⽬的 (1)3.2 调查的基本任务 (2)3.3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 (2)3.4 调查原则 (2)3.5 调查⼯作阶段 (4)4 设计书编制 (4)4.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 (4)4.2 设计书内容 (5)5 调查内容与要求 (6)5.1 基本内容与⼀般要求 (6)5.1.1 基础地质调查 (6)5.1.2 地下⽔调查 (6)5.1.3 ⽓象⽔⽂调查 (7)5.1.4 ⽔⽂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 (7)5.2 不同类型区⽔⽂地质调查 (8)5.2.1 平原地区 (8)5.2.2 岩溶地区 (9)5.2.3 黄⼟地区 (9)5.2.4 丘陵⼭地地区 (10)6 调查技术⽅法与要求 (11)6.1 资料搜集 (11)6.1.1 ⽬的 (11)6.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 (11)6.2 遥感解译 (11)6.2.1 遥感解译⽬的 (11)6.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 (12)6.2.3 遥感解译内容 (12)6.2.4 成果资料 (12)6.3 ⽔⽂地质测绘 (12)6.3.1 基本任务 (12)6.3.2 测绘⼯作的基础与⽐例尺 (13) 6.3.3 ⼯作⽅法与要求 (13)6.3.4 ⼯作程序 (13)6.4 开采现状调查 (13)6.4.1 调查⽬的 (13)6.4.2 调查内容 (14)6.4.3 井点调查⽅法要求 (15)6.4.4 泉点调查要求 (15)6.4.5 排⽔量调查统计 (15)6.4.6 回灌井调查 (15)6.4.7 资料整理 (16)6.5 环境地质调查 (16)6.5.1 调查⽅向 (16)6.5.2 主要调查内容 (16)6.6 ⽔⽂地质物探 (16)6.6.1 地⾯物探 (16)6.6.2 ⽔⽂测井 (17)6.7 ⽔⽂地质钻探 (18)6.7.1 ⽬的与任务 (18)6.7.2 ⽔⽂地质钻探布置原则 (18) 6.7.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 (18)6.7.4 钻孔处理 (19)6.7.5 钻探成果 (19)6.8 抽⽔试验 (19)6.8.1 抽⽔试验的任务 (19)6.8.2 ⼀般规定 (20)6.8.3 稳定流抽⽔试验要求 (20) 6.8.4 ⾮稳定流抽⽔试验要求 (20) 6.8.5 恢复⽔位观测 (21)6.8.6 原始资料与成果 (21)6.9 地下⽔动态监测 (21)6.9.1 ⽬的与任务 (21)6.9.2 监测⽹布置基本要求 (21)6.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21)6.9.4 资料整编与成果 (22)6.10 ⽔、⼟、岩分析实验 (22)6.10.1 ⽔质分析 (22)6.10.2 岩(⼟)样测试 (23)6.10.3 其它 (24)7 地下⽔资源评价 (24)7.1 原则 (24)7.2 资源计算类别 (24)7.3 ⽔⽂地质参数 (24)7.4 计算⽅法 (25)7.5 地下⽔资源保证程度分析 (25)7.6 ⽔质评价 (25)8 开采潜⼒分析 (26)9 开发利⽤⽅案 (26)9.1 原则 (26)9.2 开发利⽤分区 (26)9.4 开发利⽤⽅案编制过程中宜对下述⼏⽅⾯提出意见或建议 (27)10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 (27)10.1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的内容 (27)10.2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现状评价 (27)10.3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预测评价 (27)10.4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负效应评价 (28)10.5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正效应评价 (28)11 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 (28)11.1 综合研究 (28)11.2 成果编制 (29)11.2.1 基本要求 (29)11.2.2 成果主要内容 (29)11.2.3 图件编制 (29)11.2.4 ⽂字报告编制 (30)11.2.5 区域⽔⽂地质空间数据库 (31)11.3 成果审查验收 (31)11.3.1 野外验收 (31)11.3.2 报告审查 (32)11.3.3 资料归档 (32)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100000区域⽔⽂地质普查的性质、⽬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法、⼯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法。

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康宁;唐欢;陈硕;冯加远【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指标Na+、Mg2+、Cl-、SO42-、TH、TDS、F-和NO2-的环境背景值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多以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不同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单元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Na+、Mg2+、C1-、SO42-、TH、TDS和F-天然环境背景值高,它们的过量富集主要受控于原生地质环境,而NO2-的天然背景值很低,它的过量富集主要受后期人类活动的影响.【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数理统计【作者】康宁;唐欢;陈硕;冯加远【作者单位】北京求思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5;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北京求思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5;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地下水作为水文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维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发生恶化,使得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不仅直接影响居民饮水安全,而且还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状况下地下水中各物理、化学要素的天然特征值,它反映了地下水各要素随自然环境变化而演化的特征。

进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需要获取真实可靠的地下水化学资料,以反映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的天然状况。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建立不仅是进行水质评价的基础,而且是水资源评价、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同时对于评价地下水环境污染程度,研究污染来源和污染物运移变化规律等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也有助于微量元素高值异常研究,探明地方病的起因,是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0000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零一三年一月


1 总则 ......................................................................................................................... 1
4 地下水质量及污染评价 ....................................................................................... 17
4.1参评数据选择 ...................................................................................................................... 17 4.2地下水化学分类方法 .......................................................................................................... 20 4.3地下水质量评价 .................................................................................................................. 20 4.4检出和超标评价 .................................................................................................................. 25 4.5地下水污染评价 .................................................................................................................. 28
3 样品采集 ................................................................................... 7
3.1采样点布设 ............................................................................................................................ 7 3.2采样时间 ................................................................................................................................ 7 3.3采样方案 ................................................................................................................................ 7 3.4样品测试基本指标 ................................................................................................................ 8 3.5采样环境 ................................................................................................................................ 9 3.6现场测试 ................................................................................................................................ 9 3.7采样方法 .............................................................................................................................. 10 3.8现场记录 .............................................................................................................................. 14 3.9样品保管 .............................................................................................................................. 14 3.10采样质量控制 .................................................................................................................... 14
2 基础调查 ................................................................................................................. 3
2.1原则与要求 ............................................................................................................................ 3 2.2调查内容 ................................................................................................................................ 3 2.3调查定额 ................................................................................................................................ 5 2.4调查方法 ................................................................................................................................ 5
5.1区划指标 .............................................................................................................................. 34 5.2指标阈值 .............................................................................................................................. 34
6 图件编制 ............................................................................................................... 36
6.1主要成果图件 ...................................................................................................................... 36 6.2编图原则 .............................................................................................................................. 36 6.3编图要求 .............................................................................................................................. 37 6.4图元参数 .............................................................................................................................. 39
7 报告编写 ............................................................................................................... 43
7.1报告提纲 .............................................................................................................................. 43 7.2报告格式 .............................................................................................................................. 46 7.3参考文献格式 ...................................................................................................................... 48 7.4报告封面格式 ......................................................................................................................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