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闻传播与社会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传播效果

信息的重复出现可以提高受众的 记忆和理解,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因素
媒介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具有不同的传播特 点和受众群体,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规模
媒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越大,其传播效果越强。
媒介信誉度
媒介的信誉度越高,其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任。
受众因素
需求和兴趣
详细描述
双向对称模型,也被称为传播的互动过程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该模型认为传播不仅 是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双向对称模型突出了 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PART 03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者因素
信誉度
01
传播者的信誉度越高,其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任。
公共形象塑造
通过公关活动和信息传递,塑造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公共形象。
新媒体传播效果
新媒体平台选择
根据传播目标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新媒 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数据驱动的营销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实现精准 营销和个性化推荐。
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提高受众的参 与度和粘性。
国际传播效果
国际媒体合作
与国际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信息传 播活动。
跨文化传播
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 的跨文化信息传递。
国家形象塑造
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和维护本国的良好形象 和声誉。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2.口吻与人称 消息和一般的通讯多用第三人称,记者在报道中充当 隐身人的角色,他不直接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一切议 论、介绍和说明,都是通过采访对象的口说出来的或 通过记叙其行动表现出来。在多数报道中记者一般不 谈自己的行踪,自己的感受,然而在访问记或新闻特 写中就可以适当写一点。访问记一般用第一人称写,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表现一下自己的行踪,写一点 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还可以反映出你和采访对象一 问一答的交谈过程与心理感受,这样你的访问记就较 易造成气氛并产生感染力。
第二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一、消 息 消息分为: 1.动态新闻。 动态新闻以迅速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动态为基本特征的消 息。 2.综合新闻。 指的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 合报道。
二、深度报道
从新闻体裁的角度讲,深度报道主要有两类: 1.解释性报道 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着眼于 “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的含义与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展 望。其题材多为重大社会、政治或国际问题,经常运 用大量新闻背景材料、对话、轶事,纵横捭阖,引人 人胜。 2.述评新闻 是一种“关于新闻的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 夹叙夹议,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评说。
过去,我们一般把述评新闻归入消息体裁,然而,消息 是以客观报道、直陈其事为其基本特征的,述评新闻 夹叙夹议的做法与消息的写作要求相悖,把它归于消 息文体中,总感有点不伦不类。西方新闻界在20世纪 30年代兴起的解释性新闻在性质上与我国的所谓述评 新闻是相接近的。无论是解释性新闻,还是述评新闻, 它们已不是“纯新闻报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 篇幅上,它们都与通常所谓的“消息”有了明显的区 别。由于解释性新闻比一般的消息更有“深度”,我 们可以把它们泛称之为“深度报道”。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二,在一定得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 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 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 建构。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
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 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 果。
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倾向性,这些倾 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 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 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 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 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 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 为取向,并引导者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 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 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 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 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框架的功能

新闻框架具体有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 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 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 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受众框架

理论源流

E.戈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中为框架下 了这样的定义。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 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 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得框架,框架使 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 体信息。
框架具有预设性和发展性。

《新闻学概论》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学概论》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古登堡
英国都铎王朝星法院法令
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

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 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 年出版的范本。 该命令有9条,其核心条款是: 一切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经"皇家出版公司"批 准; 不准在伦敦市外任何地方从事印刷; 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
如何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 的新闻自由
如何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自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


题。 从总体上看,西方的新闻自由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文化、社会等等的必然反映。 西方新闻自由实践在促进信息自由流通、监督政府、协调资 产阶级内部、调和社会冲突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的新闻自由制度在总体上适应了西方的 资本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对西方国家的普通公民来说,他 们在法律上拥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却缺乏实施新闻自由权利的 手段和条件。 就以出版自由来说,在西方各国,创办或收购一家媒体,都动辄 以上亿美元计算,甚至高达数百亿,除了财团,谁有如此巨大的 财力?于是,出版自由就沦为资本自由。这是西方新闻自由伪 善的一面。
米拉波
米拉波(Honoré-Gabriel Riqueti,count de Mirabeau,






1749-1791· 4· 2),法国政治家。 他放纵奢侈,早年多次被监禁。1776年他与女友私奔,落脚 阿姆斯特丹后靠写攻击法国旧制度的小册子谋生,名声鹊起。 1777年他被荷兰移交给法国,监禁到1780年,此间大量阅 读和写作。 他于1784-1785年居留伦敦,后于1786-1787年出使普鲁 士。 1789年他以第三等级代表的身份入选三级会议,尽管个人反 对三个等级联合开会,但他支持新建的国民会议的合法性, 并在其中成为核心人物。 1789年10月5日和6日之后,在拉马克的要求下,他向宫廷 献策,要求国王逃往外省首府,并着手君主立宪,但他的建 议被王后拒绝。1790年3月,他接受了国王的大笔秘密酬金, 此后与宫廷频繁通信直到去世,拉马克为中间人。 1791年2月他被选为国民会议的主席,4月2日病死,葬入先 贤祠。 1792年他与宫廷的通信被发现后,他的遗体又迁出了先贤祠。

新闻学概论教案(全)

新闻学概论教案(全)

新闻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新闻的定义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定义与特性掌握新闻的功能与作用认识新闻与信息、宣传、广告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新闻的特性: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公正性新闻的功能:报道、传递、引导、监督、教育新闻与信息、宣传、广告的区别与联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的定义、特性、功能及区别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案例,加深对新闻特性的理解讨论法:分组讨论新闻的功能与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的定义、特性及功能案例分析:评价新闻案例是否符合新闻特性小组讨论:评估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新闻学概论教案(二)第二章:新闻传播与媒介2.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新闻媒介的种类与特点认识新闻传播与媒介的关系2.2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传播过程、传播模式新闻媒介的种类: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的特点:受众、覆盖范围、传播速度等新闻传播与媒介的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新闻媒介的特点比较法:比较不同新闻媒介的优缺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传播案例,理解新闻媒介的作用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新闻媒介的特点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新闻媒介的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新闻传播案例,理解新闻媒介的作用新闻学概论教案(三)第三章: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3.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学会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准备、提问、倾听、观察等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倒金字塔、叙述、议论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互依赖与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模拟采访:分组进行模拟采访练习写作训练:练习新闻写作,提高写作能力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模拟采访评价:评价模拟采访的技巧与效果新闻写作评价:评估新闻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新闻学概论教案(四)第四章: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4.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学会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与要求了解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与要求:逻辑性、针对性、准确性等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的关系:相互联系与作用讲授法:讲解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的基本原则、技巧与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案例,加深理解写作训练:练习新闻评论写作,提高评论能力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案例分析评价:评价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案例的质量新闻评论写作评价:评估新闻评论的逻辑性、针对性及准确性新闻学概论教案(五)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掌握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认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5.2 教学内容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保密、隐私、避免偏见等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案例,加深理解讨论法新闻学概论教案(六)第六章:新闻报道与新闻体裁6.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类型了解新闻体裁的种类与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新闻体裁进行报道6.2 教学内容新闻报道的基本类型:动态报道、深度报道、批评报道等新闻体裁的种类: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新闻体裁的特点:格式、结构、语言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类型与新闻体裁的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报道案例,加深对新闻体裁的理解写作训练:练习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报道的基本类型与新闻体裁的特点案例分析评价:评价新闻报道案例的体裁选择与运用新闻写作评价:评估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新闻学概论教案(七)第七章: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7.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掌握新闻摄影的技巧与方法认识视觉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客观性、美学性等新闻摄影的技巧与方法:构图、用光、拍摄角度等视觉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图片的选择、布局、搭配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实践操作法:进行新闻摄影实践,提高拍摄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摄影案例,加深对视觉传播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实践操作评价:评价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与效果案例分析评价:分析新闻摄影案例在视觉传播中的作用新闻学概论教案(八)第八章:新闻机构与新闻业8.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机构的基本类型与组织结构掌握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认识新闻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8.2 教学内容新闻机构的基本类型: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演变新闻业的现状与挑战:竞争、商业化、伦理道德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机构的基本类型与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比较法:比较不同新闻机构的特点与运作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业的发展案例,加深对现状与挑战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机构的基本类型与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新闻机构的特点与运作方式案例分析:分析新闻业的发展案例,理解现状与挑战新闻学概论教案(九)第九章: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9.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新闻自由的概念与原则认识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的关系9.2 教学内容新闻法规的基本内容:审查制度、版权保护、记者权益等新闻自由的概念与原则: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采访自由等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的关系:相互制约与平衡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法规的基本内容与新闻自由的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的案例,加深理解讨论法:讨论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挑战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法规的基本内容与新闻自由的原则案例分析评价:评价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的案例处理讨论评估:评估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新闻学概论教案(十)第十章:新闻教育与新闻从业者10.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掌握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认识新闻业的发展与新闻教育的关联10.2 教学内容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新闻理论、新闻写作、新闻摄影等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技能等新闻业的发展与新闻教育的关联:培养新闻人才、新闻学概论教案(十一)第十一章: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11.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新闻事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新闻事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新闻事业在社会中的作用:监督、引导、教育、娱乐等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技术进步、市场竞争、伦理道德等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新闻事业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事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案例讨论法:讨论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新闻事业的作用案例分析评价:评价具体新闻事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评估:评估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闻学概论教案(十二)第十二章:新闻与全球化12.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掌握新闻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与影响认识全球化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12.2 教学内容新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跨越国界、多元化、传播迅速等新闻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与影响:塑造国际形象、影响国际关系等全球化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市场竞争、文化冲突、伦理道德等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及新闻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在全球化中的影响案例讨论法:讨论全球化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及新闻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案例分析评价:评价具体新闻在全球化中的影响讨论评估:评估全球化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新闻学概论教案(十三)第十三章:新闻业的发展趋势13.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认识新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3.2 教学内容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等新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拓宽了新闻来源等新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等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及新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媒体对新闻业影响的案例讨论法:讨论新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及新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案例分析评价:评价具体新媒体对新闻业影响的案例讨论评估:评估新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闻学概论教案(十四)第十四章:新闻实践与新闻职业14.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实践的重要性掌握新闻职业的基本规范认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责任14.2 教学内容新闻实践的重要性:培养新闻素养、提升新闻技能等新闻职业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等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责任: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实践的重要性及新闻职业的基本规范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案例讨论法:讨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责任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新闻实践的重要性及新闻职业的基本规范案例分析评价:评价具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案例讨论评估:评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新闻学概论教案(十五)第十五章:新闻事业的未来15.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掌握新闻事业的发展策略认识新闻事业的发展前景15.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新闻事业的发展策略:创新、转型、拓展等新闻事业的发展前景:影响力、可持续性、社会责任等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新闻事业的发展前景案例讨论法: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新闻学概论》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新闻的定义与功能、新闻传播与媒介、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与新闻评论、新闻机构与新闻业、新闻法规与新闻自由、新闻教育与新闻从业者、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新闻与全球化、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新闻实践与新闻职业以及新闻事业的未来。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新闻传播环境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传播的内外环境1.新闻传播的内环境(1)个媒体环境个媒体(内)环境,是指把一个具体的媒体机构或组织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其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氛围。

硬环境、软环境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共同构筑着个媒体的新闻传播环境。

①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硬环境要素一般包括媒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区域位置、办公硬件设施、物理工作场所、实际收入、福利待遇等。

硬环境可见可触。

②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软环境要素一般包括媒体自身的管理水平、上下左右的信息沟通与和谐程度、整体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面貌等。

软环境可感可觉。

(2)媒体环境①定义作为内环境的媒体环境,是指媒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即由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制衡所形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②媒体内环境的构筑a.媒体环境的主体是所有的新闻媒体就当前新闻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媒体环境主体主要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新闻杂志社、通讯社等。

b.媒体环境是由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筑的新闻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圈层的媒体环境结构:第一,由媒介形态相同的媒体相互作用构筑的媒体环境圈层。

第二,由所有新闻媒体,或者由不同媒介形态类别的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构筑的媒体环境圈层。

新闻媒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常态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

c.媒体环境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媒体环境永远是由所有媒体通过共生、竞争关系建构的动态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相对优良的媒体环境中,媒体间的关系是:所有媒体适得其所,基本处于良性共生与竞争之中。

第一,适得其所,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是让处于媒体环境中的所有媒体都能较好地发挥它能够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良性共生与竞争关系,是让所有媒体能够比较合理地共享社会大系统提供的新闻传播资源,能够比较合理地共享媒体生态创造的各种营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②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③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④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传播学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传播学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代表学者是乔治·格伯纳。最初的着眼点: 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初步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 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 对电视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 强。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 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 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 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 上的乖戾和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 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 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 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
知识沟假说示意图
大众传播的信息
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高社会经济地位 知 识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 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
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
低社会经济地位 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
扩大。
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
知沟假说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 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 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 度大大快于后者,随时间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 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 “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 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 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 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 导到特定的方向。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工作的原则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工作的原则
内容提示
1、为什么说满足群众需要是新闻事业的规律之一? 为什么说满足群众需要是新闻事业的规律之一? 2、何谓全党办报?何谓群众办报? 何谓全党办报?何谓群众办报? 3、如何评价媒介的媚俗现象? 如何评价媒介的媚俗现象?
内容提示
1、毛泽东提出的舆论监督三原则是什么? 毛泽东提出的舆论监督三原则是什么? 2、舆论监督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舆论监督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3、请分析舆论监督的现状。 请分析舆论监督的现状。 4、如何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同保证新闻报道的社 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思考与讨论
新闻炒作对新闻真实性的威胁与危害
第二节 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指导性的含义: 新闻指导性的含义: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 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 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 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新闻指导性始终是道义上思想上的影响, 新闻指导性始终是道义上思想上的影响, 决不能把新闻指导性当作指挥权。 决不能把新闻指导性当作指挥权。新闻媒 介从来不能对受众指挥画脚, 介从来不能对受众指挥画脚,指挥受众 必须”如此, 应该”如何。 “必须”如此,“应该”如何。
内容提示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 含义 1、要求做到事实真实(细节真实), 即每一个具 要求做到事实真实(细节真实), 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 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 有据,包括: 有据,包括: (1)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 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 五个W 要确凿可靠。 即“五个W”要确凿可靠。 (2)不仅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要素的细节描绘, 不仅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要素的细节描绘, 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 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 (3)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有可靠的来源。 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有可靠的来源。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

多数意见“的 压力强弱受社 会传统、文化 以及社会发展 阶段等因素的 制约,对于不 同性质、类型 的问题。多数 意见压力不同。
过于强调"多数 "或者"优势"意 见的压力,忽 略了舆论的变 化过程何少数 派的作用。实 际上,少数派 的"中坚分子" 往往可以对多 数派产生影响。
第三人效果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
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假 说。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假设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 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 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第三人效果与人们的自我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 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
第二:第三人效果与信息发出者有关,即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
旁观者的第三者。
第一人效果:人们认为传 播媒介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人们认为传 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认知:第三人 效果与第一人效果的认知差距
们会承认自己受到影响,因此第三人效果不明显;
(2)社会距离。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与“我们”的社 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介影响的差距越大; (3)个人的自我形象 (4)个体的群体归属
思考题
1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
3 什么是第三人效果? 4 举例说明第三人效果的局限性。 5 名词解释:强大效果论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 二、新闻媒介的微观管理 • 六个方面: • 1、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 • 2、编务管理 • 3、人事管理 • 4、财务管理 • 5、生产管理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四、新闻媒介的经营
• 一、媒介经营的范围与内容 • 1、广告经营 • 2、报纸的发行经营 • 3、印刷经营 • 4、节目经营 • 5、多种经营
尤其是电讯、金融业进入传媒最为普遍。 • 跨区域即跨越国界、跨越同一个国家不同行政区划,
在异地开展经营。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 当前我国广电改革模式分析 1、“无锡广电”: 产业化初期事业、产业的融合共存 为了对现有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整合与配置,打造
出国内的强势传媒集团,以抗衡国际传媒集团对我 国广电业的冲击。我国从1998年起开始了无锡广电 集团的试点工作。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 我国新闻媒介经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和统一,但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三、新闻媒介的管理
• 一、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 • 我 国对新闻媒介宏观管理的内容: • 1、行政和宣传管理 • (1)对新闻媒介的创办进行管理和控制。 • (2)为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制定规划,并根据规划、
• 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 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
第十二章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
五、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 集约化、专业化以及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经营 已成为当前传媒业经营的三大基本潮流。
• 集约化: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 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 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来说,集约化经营 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新闻理论教程 第12章 新闻自由

新闻理论教程 第12章 新闻自由

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 一、新闻自由是政治性的自由 • 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 三、新闻自由形式的普遍性与内容的具体 性 • 四、新闻自由的目的性和手段性
第四节 新闻自由的实现
一、实现新闻自由的社会条件 • • • • • 经济基础是实习新闻自由的物质保证 民主政治是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 法治社会是新闻自由实现的基本保障 文化发展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精神支柱 技术进步是新闻自由实现的有力杠杆
四、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依然是私有制下的自由, 本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资本主义 新闻自由,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上都是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自由,这是新闻自由 作为政治自由的必然。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首先,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以公有 制经济为基础上的新闻自由。由于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因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全 体人民的新闻自由,新民利益的 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 其次,社会主义从社会制度上确保了新闻 自由是摆脱了资本奴役的自由,这也是新 闻资产公有的必然。
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
• 新闻传播业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追求信息 自由流通和信息共享的产物。传播与收受 信息的自由,交流与表达的自由,是人类 自由的灵魂,是一切自由的动力和中枢,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新闻传播 业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幸 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文明社会本 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来源与发展
(一)新闻自由的来源 • “新闻自由”正是“由16世纪罗马教皇实 行原稿审查制度产生的”,“新闻自由” 最初就是指“取消宗教对出版物的审查”
(二)“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 弥尔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 自由”的口号,在实质上也等于第一次提 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如果从现在的角度 看,我们以为这一口号具有更为深远的历 史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步入 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由专制统治逐步走 向民主政治的时代,一个人真正开始成为 人的时代。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二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 者
一、受众是谁

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
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产品的
消费者,又是对信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
验者。
事实-报道-新闻-受众

受众是新闻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 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 的反馈信息。
受众与大众

大众-乌合之众-贬义 魔弹/皮下注射理论 1938年, 哥伦比亚广 播公司,火星人入侵 地球 受众-中立的概念

受众是谁
1、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宣传对象&启蒙对象
受众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受众是谁

2、受众是消费者。
商业媒介受众观,媒体等同于企业,追求利
益最大化。
受众是市场,专注有购买力的人群
受众与大众

大众的概念 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大众”: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 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 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分散、均 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受众与大众

孤独的大众 天涯若比邻 比邻若天涯 乌合之众 布卢默 受 众—mess 多 -央视覆盖率90% 超过11亿的受众和潜在受 众 杂-不同年龄、性别、种族……. 散-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无组织的群体 匿-可以了解受众整体主要特征,无法了解单 个
男性用品的广告-新闻时段;儿童食品,卡通
片时段。分众化、窄播
受众是谁

3、受众是公民 国营或者公营媒体的受众观,把维护公民 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 媒介应该完善受众作为公民应有的素质, 互联网媒体开辟的虚拟公共空间使更多的 网民参与到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培养了一 种公共精神。 受众是公民—权利 受众即市场– 消费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二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概念:传统学派、批判学派:传统学派注重如何传播,批判学派关心为何传播。

第一节历史描述概念:1.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一批地资本主义丑陋文明满怀厌恶和义愤的年轻思想家,便以此为阵地,用一篇篇冷峻严厉、入木三分的文字,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第二代领袖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2.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二次大战后,马尔库塞留在美国。

到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学生选择运动风起支涌时,他被奉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精神领袖。

人们甚至将他同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

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3. 霍克海默: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

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

于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从此法兰克福学派出现。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他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

两者之间本质区别是:①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②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合的顺从化结论;③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众传媒每天提供和积聚的知识是“嵌花”性质 的,再也无法归入传统的知识分类。 4、大众传媒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迫使学校放弃对 教育的垄断地位,并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发展新的 教育方式。 5、使学习者必须学会使用大众传媒来获取知识的技 巧,并且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互补短长的体验, 而不是单方面传授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本章内容
• • • • •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大众传媒与政治 大众传媒与经济 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与个人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1、大众传媒是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社 会 系 统
大众传媒
媒介
政府
公众
一、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1、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极权政治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
2、政府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利用
– 发布政治信息: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 发布政治信息: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 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 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 – 宣传政治主张: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 宣传政治主张: 和主张的工具; 和主张的工具; – 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 – 引导舆论: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引导舆论: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四、大众媒介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1、大众媒介的相对独立性是其对社会发挥良性作用的 前提和基础
(1)大众媒介对社会发挥良性作用,必须遵循自身独特的 大众媒介对社会发挥良性作用, 运作规律,不失其本性。 运作规律,不失其本性。 媒介独立的表现:经济独立和舆论独立。 (2)媒介独立的表现:经济独立和舆论独立。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交流——无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国与国之 无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国与国之 交流 间的交流——是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成分,因而 是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成分, 间的交流 是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成分 也就是各种文化的主要成份。可以认为, 也就是各种文化的主要成份。可以认为,交流起 着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的作用。 着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的作用。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与社会
新闻事业并非是孤立的
过去,交流系统常常被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过去,交流系统常常被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主要 与技术发生关系,而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社会其他一些方面。 与技术发生关系,而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社会其他一些方面。 人们很少考虑交流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人们很少考虑交流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与社会结构的 统一性,以及它对社会文化的依赖性。……今天,人们更 统一性,以及它对社会文化的依赖性。 今天, 今天 加普遍的多地认识到,交流是一种社会进程, 加普遍的多地认识到,交流是一种社会进程,应对之从各 个角度,不孤立地、 个角度,不孤立地、而是在极其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加以研 在现代世界上, 究。在现代世界上,对这些内在联系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普遍。 候都更加普遍。
2、社会系统对大众传 媒 。 3、大众传媒对社会系 统 的 。
一、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并非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子 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 与发展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政治、经济、 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 和就是媒介生态环境。
二、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第二节 大众媒介与政治
• 交流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不论 交流作为一个整体而言, 述其政治方面是难以理解的, 述其政治方面是难以理解的, 而不考虑政治关系, 而不考虑政治关系,而就无法 解决交流存在的问题。政治, 解决交流存在的问题。政治, 从这个词所具有的“崇高的” 从这个词所具有的“崇高的” 意义上来说, 意义上来说,与交流有着不可 分割的关系。 分割的关系。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3、维护和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为社会总目标服务
– 媒介都生存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体系中,是现存社会制 媒介都生存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体系中, 度体系的一部分,必须倡导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 度体系的一部分,必须倡导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为 社会总目标服务。 社会总目标服务。 – 但是,大众媒介有时也会与现存社会制度存在对抗。 但是,大众媒介有时也会与现存社会制度存在对抗。
– 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这是大众传媒所擅 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 长的。 长的。
二、主流媒介维护主流价值观
• 什么是主流价值观
–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 其中,总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价值观。 其中,总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价值观。 – 主流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的基本取 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 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
• 大众传媒在维护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 积极倡导和彰显主流价值观 – 影响和引导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形成
三、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1、大众传媒使大众文化无孔不入,使沉迷于大众文化的公 大众传媒使大众文化无孔不入, 众丧失了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削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丧失了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削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众传媒使大众文化流于通俗肤浅, 2、大众传媒使大众文化流于通俗肤浅,削弱了传统文化的 异端因素和批判功能。 异端因素和批判功能。 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造成文化的整齐划一, 3、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造成文化的整齐划一,缺乏独创 使文化生活面临千篇一律,空洞贫乏的危险, 性,使文化生活面临千篇一律,空洞贫乏的危险,使个人 更趋大众化而缺乏个性。 更趋大众化而缺乏个性。 大众传媒与文化资本相结合, 4、大众传媒与文化资本相结合,造成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秩 出现“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殖民”现象令人担忧, 序,出现“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现象令人担忧, 一些地方性的民族文化, 一些地方性的民族文化,由于受到极强的冲击和同化而濒 临灭绝的危险。 临灭绝的危险。
1、积极影响
– – – – – 获取信息,了解世界,获得决策参考。 获取信息,了解世界,获得决策参考。 通过媒介获取知识,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通过媒介获取知识,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丰富了个体的文化娱乐生活。 丰富了个体的文化娱乐生活。 为个人参与国家社会事务提供平台。 为个人参与国家社会事务提供平台。 为个体参与更广泛的信息传播提供更多机会。 为个体参与更广泛的信息传播提供更多机会。
4、促进沟通,实现社会整合
– 大众媒介可以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相互理解,实现社 大众媒介可以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相互理解, 会整合与和谐。( 。(1)倡导共同的价值观;( ;(2) 会整合与和谐。( )倡导共同的价值观;( )沟通 社会各阶层,协调各社会利益集团的平衡。 社会各阶层,协调各社会利益集团的平衡。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教育
大多数国家交流的发展,大众交流特别是视听交流形式 大多数国家交流的发展, 的发展,加上信息学的传播,给教育和交流开辟了新的境界, 的发展,加上信息学的传播,给教育和交流开辟了新的境界, 并增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交流的教育潜力有了明显的增长, 并增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交流的教育潜力有了明显的增长, 交流拥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可以创造一种“教育环境” 交流拥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可以创造一种“教育环境”。 对于无数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男人、 对于无数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男人、妇女和儿童 来说,即使他们只能从交流工具中吸取意义最为一般、 来说,即使他们只能从交流工具中吸取意义最为一般、内容 最为简单的那些成分, 最为简单的那些成分,从而在丰富的知识宝库中拾起了一鳞 半爪,交流工具也就起到了等同于学校的作用。 半爪,交流工具也就起到了等同于学校的作用。……在教育 在教育 和交流之间存在着一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不足作用。 和交流之间存在着一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不足作用。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三、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1、监测环境,开发和利用社、制作和传播必要的信息,为个人、 当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大众媒介最基本的作用。 当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大众媒介最基本的作用。
2、形塑社会成员,实现人的社会化
– 提供知识的公共积累,使人们能够在其生活的社会中 提供知识的公共积累, 作为社会的有效成员从事活动, 作为社会的有效成员从事活动,并增强人们的社会联 系和社会意识,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系和社会意识,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 理解:理解自我、理解社会 理解:理解自我、 – 导向:行动导向、思想导向、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 导向:行动导向、思想导向、处理人与人、 关系的导向。 关系的导向。
第六节 大众传媒与个人
交流一旦越出了个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社 会中有组织的过程时,个人就有了双重作用: 会中有组织的过程时,个人就有了双重作用:个 人由于它自己的原因而进行交流; 人由于它自己的原因而进行交流;同时他又是交 流的接受方。 流的接受方。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教育的影响
1、大众传媒成为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2、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创造了一种具有强烈教育意 味的环境。
– 大量的信息从新闻扩展到新的社会或地理范畴,许多 大量的信息从新闻扩展到新的社会或地理范畴, 知识得以自由分享。 知识得以自由分享。 – 大众传媒创造了一种提供新闻和享有知识的新模式。 大众传媒创造了一种提供新闻和享有知识的新模式。 – 大众传媒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这种人的思维习 大众传媒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 观点态度和技术专门知识, 惯、观点态度和技术专门知识,日益受到大众传媒的 影响。 影响。
2、大众媒介失去相对独立性是危险的,甚至是灾难性 的。 3、媒介独立的前提条件和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