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
河北省2019-2020学年生物八年级下册生命科学 5.3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练习题A卷
河北省2019-2020学年生物八年级下册生命科学 5.3生态平衡的稳定性练习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阳光→草→免→鹰”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2 .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系统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荒漠生态系统3 . 在食物网中,草与食草昆虫的关系如()图(纵轴为种群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B.C.D.4 . 下列有关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蜜蜂在花丛中采集花粉、花蜜,能帮助植物完成传粉C.青蛙、大山雀捕捉农业害虫,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D.老鼠钻地洞、山羊掘食草根都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5 . 在一相对封闭环境中,有一条食物链A→B→C→D,若C因某原因大量死亡,B数量变化可能是()A.B.C.D.6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阳光→草→鼠→狐”可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木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7 . 当今世界,努力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的不利影响,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人类的下列做法中,无助于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积极植树种草,增大绿化面积B.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C.及时处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D.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8 . 人体一旦缺乏某种维生素,往往会患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
饮食中如果长期缺少维生素C就可能患()A.夜盲症B.佝偻病C.坏血病D.贫血9 .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这一事实说明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巨大的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10 . 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下列曲线图中可表示蝗虫的数量变化的是()A.B.C.D.11 . 苍蝇对人类有害,并被列为“四害”之一,我们对它应A.顺其自然不加控制B.设法控制其数量,减少危害C.想尽办法赶尽杀绝D.大力保护并减少其天敌的数量12 .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A.防治森林害虫,放飞啄木鸟B.防治棉蚜,喷洒杀虫剂C.防治麦蚜,放养七星瓢虫D.防治田鼠,保护猫头鹰13 . 生活垃圾中危险有害的是()A.废纸B.果皮、菜叶C.废电池、废灯管D.废玻璃、废金属二、填空题14 . ________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2021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检测:(1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 (十八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 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 ,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的 .2.在碳循环中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⑤ D.①⑤⑥解析:选C 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环境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3.以下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解析:选D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不能自给自足 .4.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D.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解析:选D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5.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以下实验设计中 ,错误的选项是(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 ,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 ,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 ,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 ,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 ,观察腐烂情况解析:选C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 ,而自然土壤中本身就有微生物 ,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 ,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6.以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 ,那么( )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D.丁主要是微生物解析:选A 由于甲、乙、丙中的物质都可以释放到丁中 ,因此丁是大气中的CO2 ,那么甲为生产者 ,乙为消费者 ,丙为分解者 .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乙表示消费者 ,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所有的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组成局部;丁为大气中的CO2 ,不包括微生物 .7.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以下图是碳循环的局部过程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参与过程①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解析:选A 据图可知 ,大气中CO2的来源有: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主要是通过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 ,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③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8.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B.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是第|一营养级|C.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有机物和CO2的形式循环解析:选C 图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CO2库 .甲所代表的生物除绿色植物之外 ,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等 ,甲处于第|一营养级|;丙代表的分解者 ,可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式分解有机物;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9.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局部过程 ,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相关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A.④增多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C.甲、乙属于捕食关系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选A 由图示中的箭头可知 ,甲是生产者 ,丁是分解者 ,乙、丙是消费者 ,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 ,不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增多;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可以循环的 ,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甲、乙属于捕食关系;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生物细胞的呼吸 ,也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非选择题10.以下图为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图中A、B、C、D 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 .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1)写出字母或标号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碳循环过程:B________;C______;①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2)碳元素是通过[ ]____________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而在生物群落中是以________的形式沿________传递的 .(3)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主要依靠各类生物的____________ ,而另一局部碳元素那么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 .(4)从碳循环的过程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与碳元素的循环过程相比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形成的煤和石油等 ,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大量释放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图可判断 ,B代表生产者 ,C代表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①]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网)传递 .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依靠生物的呼吸作用回到无机环境中 ,另一局部那么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碳元素在短期内大量释放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引发温室效应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2)①光合作用有机物食物链(和食物网) (3)呼吸作用化石燃料(4)全球性反复循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产生温室效应(或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 ,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 ,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解析:选A 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植物不能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能量作为动力 ,使得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2.以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 ,那么分解者的作用强弱关系是( )A.a>b>c B.c>b>aC.c=b>a D.a>c=b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 ,土壤中有机物量指的是未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的数量 ,由图可知 ,a的数量少 ,分解的落叶量最|多;b次之;c数量最|多 ,分解的落叶量最|少 .由此可推知 ,分解落叶的能力为a>b>c .3.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 ,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 ,用 "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沙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 ,a组高压灭菌 ,b组不灭菌 .以下有关事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 "敌草隆〞 ,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 "敌草隆〞的消失情况 ,预计a的 "敌草隆〞全部消失 ,b的根本不变C.只用沙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 ,不喷入 "敌草隆〞 ,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解析:选A 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 ,微生物应为单一变量 ,包括农药在内的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4.右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 ,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那么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 ,植物正常生长 ,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解析:选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 ,b、d、g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c 代表捕食 ,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夏季植物正常生长 ,植物体内碳元素的来源(a)多于去路(b+c+e) .5.下面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 ,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选B 图中A、B、C分别代表大气中的CO2、消费者和分解者 ,它们不构成食物链;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①;流向B的碳大局部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少局部储存在B体内的有机物中 .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发生X1过程的生物是具有叶绿体的生物B.X3过程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中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Z2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3/X2表示解析:选D 图中X1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蓝藻无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X3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 ,通过Z1传递给分解者;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为X2、X3 .二、非选择题7.以下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 .结合图示答复相关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与物质循环有关的关键成分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与①②两个过程有关的主要细胞器(主要考虑其为真核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⑥过程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 ,具体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与⑥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 .(3)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图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 .解析:(1)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即图中的A和B .图中①为光合作用 ,主要与真核细胞中的叶绿体有关 ,图中②为呼吸作用 ,主要与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有关 .(2)图中⑥过程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它将有机物分解 ,释放出能量 ,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②③④ ,而⑦那么为燃烧释放CO2 .(3)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为图中的⑦ .答案:(1)A、B 叶绿体线粒体(2)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②③④(3)⑦8.[实验探究]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 ,设计了以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 ,加水搅拌 ,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 ,编号为A、B ,参加等量的淀粉糊 .在A烧杯中参加30 mL土壤浸出液 ,B 烧杯中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 ,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 ,各放入两支试管中 ,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参加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参加____________ ,并进行50~60 ℃水浴加热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 ,那么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 ,那么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 ,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 .总体思路:此题为探究性实验 ,要先作出 "是〞或 "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 ,碘是检验淀粉的 ,斐林试剂是检验复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据实验步骤(2) ,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合起来讲 ,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30 mL(等量)蒸馏水(无菌水)(4)碘液斐林试剂(5)①A1无蓝色出现 ,A2出现砖红色沉淀;B1出现蓝色 ,B2不产生砖红色沉淀②A1、B1都出现蓝色 ,A2、B2都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
其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确保了生命的延续和生态的平衡。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然后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回到无机环境。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
比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循环,海洋中的物质也会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交换。
2、反复循环利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被反复利用,不会因为被消耗而减少。
这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上运行。
三、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
例题:在一个小岛上,年降水量为1000 毫米,蒸发量为800 毫米,地表径流为 100 毫米,那么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多少?解析: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量,所以地下水补给量= 1000 800 100 = 100 毫米。
2、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动物通过摄食获取有机物中的碳,经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例题:如果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为1000 吨,而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 800 吨,那么这个生态系统是碳汇还是碳源?解析: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动物和微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所以这个生态系统是碳汇。
3、氮循环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
高中生物 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 必修3 5.2-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必修3 5.2-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3·银川模拟)地球上的三个碳库为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经甲、乙、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C.④过程表示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2.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
假如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
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A.45 kgB.22.5 kgC.90 kgD.20 kg3.(2013·新余模拟)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B、D之间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C.C为食物链中的第三营养级D.A、B、C、D之间为捕食关系4.如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丁的CO2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D.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
减少温室气体(如CO2)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再一次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的过程①②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中CO2含量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6.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7.(2013·南昌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肯定大于①B.④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①)×100%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3.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含碳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5.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D.C处在第三营养级6. 秸秆经过切割即可直接作为燃料投入锅炉燃烧进行生物发电。
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秸秆是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3.8‰。
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
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生物发电产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有利于环境保护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产生的灰分还田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D.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转化形式不同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l千克,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10千克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答案 A解析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学燃料。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还必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 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各营养级部分有机物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第五章第3节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D)A.①B.②C.③D.⑤[解析]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库;根据2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B)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解析]分解者可以将有物碳转变为无机碳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D)[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4.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C)A.a和c包含了所有生物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a的含量减少将减缓温室效应[解析]由图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b、c、d分别是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d(分解者)也可能是某些动物,因而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a、c、d;按能量流动效率一定来计算,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可见,a的含量减少将加剧温室效应。
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秋季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解析]A项中,X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考点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2.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5.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
污染初期,某小组分别于早晨6时和傍晚18时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甲、乙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
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酸雨对人类及自然生态的影响
●酸雨因pH小于5.0以下,造成土壤、岩石中的有 毒金属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 大量死亡。 ●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 累积有毒金属,将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 健康。 ●酸雨会影响农林作物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 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 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 ●湖泊酸化后,可能使生态系改变,甚至湖中生 物死亡,生态系活动因而无法进行,最后变成死湖。 ●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 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刺激人类眼睛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
4.措施
1)增加CO2的吸收(增加植被)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减少CO2的排放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 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节约用电,提倡公交出行(无车日)
四、物质循环异常引起的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 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 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 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 平衡的过程。
碳循环的特点总结
(1)循环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1.碳进生 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 物群落 (4)与循环 2.碳在生物体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 有关的活动 之间传递: 过食物链(网)进行。 3.碳出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群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生活的燃烧。 落 (5)特点: 循环具有全球性。
共生 根瘤 固氮 菌 微生 物 自生 圆褐 固氮 固氮 微生 菌 物
2021-2022版老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3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素养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模型图。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科学思维)3.基于物质循环规律的学习,运用物质循环原理,科学指导实践,有效利用生态系统资源。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物质循环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内容:二、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1)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过程分别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分解作用。
3.温室效应:结合你对温室效应的理解,判断下列关于温室效应说法正确的是②④⑤⑥。
①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地球上,由此产生了“温室效应”②温室效应主要与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③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植树造林,可以减缓温室效应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为什么农民还需要向农田中施加肥料?提示:农田由于农产品被移出,矿质元素不再返回农田,营养物质变少。
要实现作物的持续生产,必须要向农田中施加肥料,否则土壤肥力会耗尽,作物产量也会降低。
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材料用具:新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
2.实验流程及结论: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判一判:请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关系,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生态系统中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叫作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2.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C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腐烂情况解析:土壤中已含有大量微生物,无需专门接种,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土壤应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4.碳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利用和释放,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十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以循环D.这里的物质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不能循环,只能沿食物链(网)单向传递。
] 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甲、乙、丙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C.过程③中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B [图中甲为大气中CO2库,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①②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以减少大气中的CO2量,缓解温室效应;③为消费者的摄入,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不能加强过程⑦.]3.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的传递途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元素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表示光合作用,b、d、g途径表示呼吸作用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植物正常生长的过程中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 [由图可知,a途径为光合作用,b、d、g途径为呼吸作用。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夏季植物正常生长的过程中,b、c、e中的碳元素的总和只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元素总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习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了解物质循环(碳循环)1.(2020辽宁盘锦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期末改编)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指C、H、O、N、P、S等化学元素B.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消费者与此无关D.生物群落中的碳不能实现循环,而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2020山东日照高二上月考改编)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呼吸作用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使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C.甲→丙→丁构成一条食物链D.碳通过①②⑤⑥过程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实现循环3.(2020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二上月考改编)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时期碳吸收量(kgC·a-1)碳释放量(kgC·a-1)A 1.20×1014 1.20×1014B 1.20×1014 1.26×1014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C.A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说明此时海洋在调节大气碳含量中无作用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4.(2020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C.图示①③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释放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5.(2020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二上期中)下图中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A~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2020秋高二生物3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秋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碳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
因此选B。
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CO2,B错误;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C错误;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D正确。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无机环境中的CO2和A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和C均为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计算题(全)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计算题(全)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之一。
它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养分(如氮、磷等)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循环,不断地被吸收、释放和再利用。
以下是一个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问题的计算题。
假设一个小湖泊中,每年进入湖泊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50kg和10kg。
其中,有一部分氮和磷被湖水中的植物吸收,称为植物吸收的养分。
湖水中的植物每年吸收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20kg和5kg。
另外,每年有一部分植物死亡,其中含有氮和磷。
这些死亡的植物被分解成有机物,并释放出其中的养分,称为有机物分解的养分。
假设每年有20kg的植物死亡,其中含有的氮和磷的比例分别为40%和30%。
湖泊中的底泥中还有其他源的氮和磷,每年释放到湖水中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15kg和3kg。
最后,湖泊中每年流失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10kg和2kg。
请计算以下问题:1. 湖泊中每年吸收的氮和磷总量分别是多少?2. 湖泊中每年通过植物死亡释放的氮和磷总量分别是多少?3. 湖泊中每年通过底泥释放的氮和磷总量分别是多少?4. 湖泊中每年流失的氮和磷总量分别是多少?5. 湖泊中每年的氮和磷净增加量分别是多少?计算结果如下:1. 湖泊中每年吸收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20kg和5kg。
2. 湖泊中每年通过植物死亡释放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8kg和3kg。
3. 湖泊中每年通过底泥释放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15kg和3kg。
4. 湖泊中每年流失的氮和磷总量分别为10kg和2kg。
5. 湖泊中每年的氮和磷净增加量分别为3kg和3kg。
以上是关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计算题的答案。
养分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当关注并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过程。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 、B 、C 、D 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 是指CO 2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 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 、B 、C 总能量的10%~20%D.C 处在第四营养级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图中b 、c 、d 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 .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 .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的同化量远大于丙的摄入量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 表示大气中的CO 2 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 、c 、d 、e 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 传到b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 2B.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形式是CO 2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A.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C.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请回答下列问题。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作业
课时作业(九)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练1.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凋落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B.分解森林凋落物的生物属于分解者C.分解森林凋落物可促进物质循环D.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会伴随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而被循环利用答案:D解析:森林凋落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的H,A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B正确;分解者将森林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促进了物质循环,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被循环利用,D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而不是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⑤⑥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①代表生产者,⑤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答案:A解析: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所以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是①生产者,A正确;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①是生产者,⑤是呼吸作用,⑥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其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D错误。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习题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知识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知识点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8.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能力提升9.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会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
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10.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11.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1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1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14.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单位:×102 kJ·m -2·a -1) 乙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 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乙中的Pg 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 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 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______________。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2 kJ 。
(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
1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 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 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 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
(3)大气中的CO 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 ~d 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 ~d 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 2。
(4)化学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 2。
16.探究课题: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主要是依赖土壤的物理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准备: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较大的容器若干个,灭菌仪器、检测仪器、喷壶、敌草隆(一种除草剂)等。
探究步骤:(1)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混合均匀,等量地分装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
(2)容器分成两组,编号A 、B ,将A 组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 组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向A 、B 两组容器内的土壤上喷施等量的无菌农药“敌草隆”,测定A 、B 两组土壤中敌草隆的平均含量(M),然后把两组容器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4)六周以后,检测A 、B 两组容器中“敌草隆”的剩余量并计算各组农药剩余量的平均值(N A 、N B )。
结果预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gPn R X870.7 369.4 501.3 Y211.5 20.1 191.4 Z 141.0 61.9 79.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1)该实验中________组为实验组,________组为对照组。
(2)把A、B两组土壤放入温室中培养数周后,测得结果分别为图中的曲线A和B。
①A曲线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由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kg。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18、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循环。
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的循环。
(2)上图中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它是。
(3)A、C、D各是什么生物?A 、C 、D。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方式看,应属于,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
A.寄生细菌 B.腐生细菌 C.真菌D.腐生动物E.自养型F.异养型G.需氧型H.厌氧型(6)写出①~⑥所示过程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l)碳元素从B流向A、C和从A流向C是以__________形式。
(2)C为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若缺少了这一环节,则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
(3)B为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图解若不能全面表示出碳循环的过程,则因为它缺少某些环节,这些环节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答案ABACB CABCC CBC14答案(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③④⑦(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870.7(4)能量流动15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c a和b(4)微生物的分解16答案探究步骤:(2)不进行灭菌结果预测:(1)当M>N B,M=N A时,说明农药的分解仅是微生物分解的结果(2)当M>N A,M>N B,N A=N B时,说明农药的分解仅是物理分解的结果(3)当M>N A,M>N B,N A>N B时,说明农药的分解是物理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结论:(1)A B(2)①高压蒸汽灭菌杀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农药分解较慢②没有经过灭菌,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农药分解较快③土壤中农药被分解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7答案:D→F→E→B能量流动80 A→D是以CO2的形式E→B上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18答案:碳水化合物由A到CO2的箭头绿色植物肉食动物植食动物①带有全球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BCD F G或H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分解作用燃烧19(1)同化有机物(2)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崩溃(3)生产者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把光能变成化学能(4)古代生物通过地质作用变成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