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作者:李林潼来源:《商情》2016年第47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方式,实现并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是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
产业融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分为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是否进行产业升级,运用哪种方式融合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等,对于这些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为产业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产业融合经济学产业经济引言:产业融合的实现,可以让不同的产业优势互补,借鉴其他产业成功的经验,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
因为每个产业有各自融合的特点与范围,所以,政府或企业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根据不同产业的运营特点,找到特点相近的产业,遵循产业融合的要求,实现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但仍未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产业融合的特点产业融合的特点包括以下四点,即技术演化论、边界模糊论、过程统一论以及产业组织论等。
首先,技术演化论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对产业融合进行讨论,对产业融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产业融合必须以技术依托,用信息与科技基础创新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的融合。
其次,边界模糊论是指传统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给经营内容给出明确的边界,让该项工作在边界内进行,不会超出这一边界,形成既定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个产业过于独立,缺少产业间的连接。
接着,过程统一论共有三个步骤,最先要完成技术融合,然后以技术为基础,进行业务融合,进而实现市场融合,如果缺少中间任意一个过程,产业无法有效融合。
最后,产业组织论要求扩大产业经营的范围,进行产业技术的革新,打破不同产业之间的壁垒,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产业融合的范围人们会通过产业融合的范围给出融合的界定与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狭义层次是指以产业数字融合为前提,消除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让其变得模糊。
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传媒等产业,实现技术与信息的融合。
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其他 行业相 互影响、 相互交 叉、 相互 渗透 , 生 新 的产 产
业要 素和产 业形 态 的过程 。旅 游 业在 内部 推 力和 外 部压 力 的共 同作 用下 , 形成 产业融合 的持 续性发 生机
色 的 比较优 势。旅 游产 业 要 素的 比较优 势 包含 资 源 优势 、 区位优势 、 品优势 、 产 市场优势 、 资金优 势 、 理 管 优 势等方 面。具有 资 源优 势 的地 区更 多输 出的是 旅 游景观 , 需要旅 游 资本 和 管理 的投 入 ; 有 市场 优 势 具 的地 区, 多成 为 目的地 的市场 营销对 象 ; 更 具有 产 业 和 管理服务优 势 的地 区, 往 可 以输 出商 业模 式、 往 资
的旅 游 巨系统具 有 自组 织 能力 , 离 平 衡 状 态 的旅 远
业与文化产 业、 意 产业 、 创 现代 服 务 业等 有机 结 合起
游 系统存 在 与其他 产 业主 动融合 的趋 势 。 随着交通
条件 的改善 , 人们 出行 能力 的增 强 , 区域、 跨 大尺 度旅
来, 增加 了区域 产 业转 型 升级 的能力 , 拓展 了城 市发
金和 管理经验 等 等。不 同地 区在 突 出旅 游 产 业 比较 优势 的前提 下, 实现旅游业 与其他产 业 的融合。政府 在制定 旅游 融合政 策和促进 措施 时, 需要充 分考虑 区 域 内部 和 区域之 间的 比较优 势 , 实现最佳组 合效应 。 4 .旅 游产业 融合 的 区域联 动与 合作 竞争
第2 6卷
21 0 1年 第 5期
月 刊
传 统观 光旅 游 , 而要 以人 们 不 断 变 化 的 需 求为 中心 大 力发 展新 型旅 游产 品、 型 旅 游 业 态 。旅 游 产 业 新 融合 跨 不 同产 业 、 市场 和 区域 , 整 个 自然 、 会 经 将 社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理论层面分析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具体实践案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它融合了文化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旨在探索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内在规律。
文旅融合发展基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认同。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旅游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文旅融合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互转化,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和谐共生。
文旅融合发展还借鉴了产业融合理论。
通过打破产业壁垒,实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文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第三大领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正直接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经济学分析,以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文化旅游是将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
在文化旅游中,旅游与文化需要达到良性互动的状态。
旅游业需要从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文化价值,提高旅游吸引力;而文化产业则需要旅游的支持和帮助,助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盈利水平。
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意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旅游在带动就业、推动城市经济、促进旅游消费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文化旅游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使旅游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例如,流行音乐表演、部落文艺演出等文化旅游活动,因其具有较多文化内涵,一些游客会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来体验。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特定区域内的另外一个产业――餐饮业、购物业等的发展。
游客在旅游时会消费用餐、游玩、购物等多种服务和商品,而这些消费往往可以转化为就业和经济增长机会。
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在问题及应对尽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但也同时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如何避免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等。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拟定出具体的规划与目标,明确文化旅游的理念、主题、特色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来促进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2、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针对不同的文化旅游需求,不断发掘、创新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通过演唱会、庙会等形式来加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3、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产业融合的思想源自国外的新兴行业[16]。
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行业即信息行业,而信息之间的交叉引用自然而然的导致了信息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产业融合思想。
在1989年,产业融合的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其他各行业,Rosenberg在对机械设备业的研究中创新的引入了该思想。
产业融合的出现有几个重要意义,一是各个产业间都存在着产业边界或者说产业壁垒,产业融合可以模糊边界、降低壁垒。
二是产业的正常发展升级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产业融合可以为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提供新路径。
三是产业融合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层次的发展升级。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融合现象开始被众多学者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是由于科技的急剧发展,数字信息被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最先开始系统地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在植草益看来,产业融合是指针对产业界限或行业间厚厚的壁垒,通过运用技术革新等各种方式手段打破界限、减弱壁垒,从而达到行业间相互竞争、合作共赢的目标,在信息领域的各行业间由于数字技术在产业边界上的重合交叉,出现了新的产业技术,从而推动了产业新业态形成[2][2]。
在周振华看来,因产业融合的出现而构建的产业新生态,有利于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3]。
在黄柏青、李勇君等学者看来,产业间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析哪些方面容易融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新业态;避开不易融合的地方。
其中文化产业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主要有四个,通过与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产品、服务进行延伸,得到新的产品业态和服务体系,最终建立以某个或多个产业为中心的价值链[4]。
2 国内外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Smith 认为文旅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两种视角来分析说明,从人类学上可以得出高度耦合性,从社会学上则可以看出其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学者方守林、于婧构建了SEM模型,对河北省文旅产业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据此得出推动产业融合的全新途径[6]。
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 F 5 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0 1 3 ) 0 8 ( b ) 一 0 0 1 6 — 0 1
目前 , 产 业 的 界 限 变得 越 来越 模 糊 , 产 业 帮 助 农 业 得 到延 伸 和扩 散 , 农 业 焕 发 新 ( 1 ) 提 高认 识 , 加 大 各资 源投 入 。 当地 农 业 边界 也 被 不断 的 突 破 , 旅 游 产 业 融 合 就 的 活 力。当 地 的农 民 可以 就 近 安 排 工作 ;农 业 管 理者 、 旅 游 管 理 者 与 当 地 居 民均 应 提 是 个 新 的 旅 游 研 究 领 域 。 从 产业 融 合 视 角 来研 究 农 业 旅 游 , 有 助 于 促 进 我 国 产业 政 策的发 展研 究 , 为 产业政 策 的 制定 奠 定基 础, 进 而 为产 业政 策 的制 定 提 出意 见建 议 。 民获 得额 外 的 旅游 收 入 , 让他们 步入小 康 生 活; 农业 旅 游 吸 引城 市居 民向农 村 流动 , 促 进 城 乡经 济 文化 的交 流 ; 各 类 旅 游 设 施 的 建设 , 相 关行 业 的发 展 , 农 民的观 念 不 断 更 新, 素 质得 到提 高 。 ( 2 ) 提 升 农业 机制 , 调 整 产业 结 构。 帮 助 1 理 论 基 础 改 造 传 统 农 业 的 产业 结 构 , 提 升 农 业 的 价 1 . 1 旅 游 经济 学 理 论 改变 产 业 发 展的 颓势 。 旅 游 业 旅 游 经 济学 丰要 是 以 旅 游 市 场 作 为研 值 创 造 能 力 , 促进 农 业 究 对象 , 研 究 旅 游 经 济 活 动 的 运 行 极 其运 渗 透到 农 业 中更好 的为 农业 服 务, 让 农 业 增 加 新 的 现 代 服 务 行 过程 中所 产生 的 经济 现 象 、 经 济关 系与 经 的 转 换 和 升 级 , 济法律 , 他 研 究 的 主要 对 象 是 旅 游 经 济 活 业元 素 。 高 对 农业 旅 游 的 认识 , 打 破 传 统意 识 , 树 立 大旅游 和大农业的观念。 同 时 发 挥 政 府 主 导作用, 对 农 业 旅 游 的 发 展 提 供 多 方 面 的 支持。 加 大 资金 的 投 入 , 保 障基 础 建 设 无 后 顾之忧; 提 供 物 质保障 , 加 大农 业 旅 游 配 套 服 务 的 建设 ; 注 入 高 素 质 专业 人 才, 提 高 农 业 旅 游 管理 和 服务 和服 务 水平。 ( 2 ) 自我定 位 , 注 重 品牌 的树 立 。 农 业 旅
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关键词:产业融合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
从产业融合视角来研究农业旅游,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进而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意见建议。
1 理论基础1.1 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学主要是以旅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极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法律,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其中包括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投资于收益的比较;旅游供需关系与市场营销;旅游业的性质与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特点;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农业旅游是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考察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旅游开发时要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概念界定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3 农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的双重效益3.1 对旅游业的效益(1)开发旅游资源,扩展旅游类型。
农业旅游使得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像农业劳作、田园风光等,变为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2)开拓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功能。
农业劳作由于有了城市居民的体验增添愉悦与情趣,农业旅游的市场与功能得到体现与提升,农业旅游焕发出新的活力。
3.2 对农业的效益(1)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8期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涂静产摘要:长期以来,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活动中,人们都是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同时以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来判断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比如一般在欠发达国家,农业的比 重一般很高,而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往往在10%以下。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三次产业的界限日趋模糊,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将使人们逐渐摆脱各产业独立发展的理念。
因此,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思 考农业的发展,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规律,寻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也是关系到农业跨越式 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关键词:产业融合;分工;专业化一、厘清产业融合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爆发, 这成为产业融合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技术基础。
首 先出现的是信息领域中的产业融合,也就是计算机产业 (Computer )、通信产业(Communication )和电子消费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 )的融合。
自此之后,产业融合现象逐渐拓展到其他产业领域,比如高科技产业与农业的融合。
1. 从产业融合特征的角度来定义。
可以通过考察产 业融合的主要特征来对其进行定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 面的含义院(1)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融合。
对于某些技术 来说,其通用的特性使其可以在许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 用,进而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产生,这种技术融合可以从 根本上改变以往相对独立的产业的边界,使得各产业在一 个新的技术环境下共同发展。
(2)产业边界模糊理论。
有些 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产业边界 的收缩或者边界的消失。
在传统工业时代,产业边界非常 清晰,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产业独立状态。
随着产业的发展, 产业边界从固化走向模糊化。
(3)整体融合论。
经济学与旅游产业
经济学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经济学为我们分析旅游产业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旅游产业也对经济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领域。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产业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学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分析。
1. 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产业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复合的效应对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了大量的工资收入和就业机会,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旅游业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旅游产业还具有吸引外资和促进贸易的功能,通过吸引外国游客和外国投资者的到来,增加了国际贸易和国内外汇收入,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经济学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分析经济学为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经济学通过需求和供给的分析,研究了旅游产业的市场规模和结构。
通过对旅游需求的研究,经济学可以分析旅游市场的消费者行为,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的建议。
同时,经济学还可以通过供给的研究,分析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情况,提出合理的供给规划和管理方案。
此外,经济学还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分析,研究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系与影响。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了解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这有助于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
3. 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问题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经济学问题。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经济学可以通过外部性的研究,提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学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理论的研究,分析旅游市场的竞争结构和企业的竞争策略,为旅游企业提供发展的指导和参考。
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产业经济Һ㊀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研究以大连市为例谢㊀菊1ꎬ王㊀恒2(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52ꎻ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区域旅游研究中心ꎬ辽宁大连116052)摘㊀要:目前ꎬ国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进程ꎬ在该背景下探究 研学旅游 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采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ꎬ通过实地调研㊁文献分析以及比较研究ꎬ对大连市研学旅游发展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ꎬ发现目前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的供需之间存在不平衡ꎮ据此ꎬ结合文旅融合的新背景ꎬ从开发内容㊁开发模式㊁开发技术三个方面入手ꎬ开展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研究ꎬ并提出相关对策ꎬ以期为区域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ꎮ关键词:文旅融合ꎻ研学旅游ꎻ旅游产品ꎻ大连市中图分类号:F592.68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89-0053-04Researchon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educationtourismproductsbasedon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TakingDaliancityasacaseXieJu1ꎬWangHeng2(1.Liaoning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ꎬDalianꎬLiaoningꎬ116052ꎻ2.ResearchCenter㊀㊀㊀㊀forRegionalTourismꎬLiaoning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ꎬDalianꎬLiaoningꎬ116052)Abstract:Atpresentꎬthecountryvigorouslybooststheproces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ꎬand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explore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 educationtourism inthiscontext.Resortingtoeconomicresearchtechniqueꎬandthroughfieldinvistigationꎬliteratureanalysisꎬandcomparativestudiesꎬakeyanalysisofthevariouselements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tourisminDalianrevealedthatthereisanimbalancebetweenthesupplyanddemandofeducationtourismproducts.Accordinglyꎬcombiningthebackgroundoftheintegrationofculturalandtourismꎬstartingfromthedevelopmentcontentꎬdevelopmentmodelanddevelop ̄menttechnologyꎬcarryingoutresearchon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educationtourismproductsꎬandputtingforwardrelevantcounter ̄measuresꎬwelookforwardtoprovidingreferenceandadvicefor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regionaleducationtourismproducts.Keywords: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ꎻeducationtourismꎻtourismproductsꎻDaliancity一㊁大连市研学旅游发展条件与优势(一)区位优势从国际区位来看ꎬ大连市毗邻韩国㊁朝鲜㊁日本㊁俄罗斯等国ꎬ是我国通往日韩㊁欧洲㊁北美洲等地的海上交通要塞ꎮ大连市作为东亚㊁北亚㊁中俄㊁日韩以及欧美商贸的主要枢纽地区ꎬ已开拓了多趟中欧班列ꎬ并且开通了多条国际航线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交通区域网络ꎮ从国内区位来看ꎬ大连市临近京津冀 首都经济圈 ꎬ并具有较为完善的水上交通和四通八达的铁路㊁公路交通网络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大连市在建的新机场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对外交通条件ꎬ促进大连市成为具备客货 双枢纽 地位的东北门户ꎮ由此可见ꎬ大连市优越的地域位置及便捷的交通条件ꎬ为区域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ꎮ(二)资源优势大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研学旅游的开展增加了强大的动力ꎮ根据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ꎬ将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按照以下五种类型进行分类ꎬ见表1ꎮ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市研学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20XJDCA078)ꎮ作者简介:谢菊ꎬ女ꎬ四川自贡人ꎬ辽宁对外经贸学院ꎬ研究方向:研学旅游ꎻ王恒ꎬ男ꎬ辽宁大连人ꎬ博士ꎬ教授ꎬ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区域旅游研究中心ꎬ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旅游开发管理ꎮ表1㊀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一览表类别依托场所研学目的研学内容研学时间自然观赏型金石滩国家度假区了解地质地貌文化和滨海休闲娱乐文化参观金色海岸㊁地质公园㊁蜡像馆等1~2天冰峪沟了解自然山水文化参观南北沟㊁仙人洞等景点1~2天棒槌岛了解海滨休闲文化参观棒棰岛海滩㊁海滨别墅区及海岛风光等3~4小时知识科普型生命奥秘博物馆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参观海洋世界㊁脊椎王国㊁人体世界三个展区以及2000余件展品1~3小时大连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科学文化参观各种古生物㊁植物标本等1~3小时大连森林动物园了解各种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参观各类动物㊁热带雨林馆㊁动物杂技表演等4~5小时海盐世界公园了解海盐工业文化观赏滩涂湿地自然景观ꎬ参观海盐的形成工序等3~5小时滨海国家地质公园了解古生物化石地质文化观赏古岩石和由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地质奇观3~5小时体验考察型三寰牧场体验自然㊁动物㊁家庭等多个主题活动与动物亲密接触㊁亲子互动㊁亲近自然等3~5小时大连七彩南山景区体验民俗文化参观太空植物王国㊁蝴蝶文创产业园ꎬ体验果实采摘等项目3~4小时励志拓展型关向应纪念馆树立爱国主义情怀ꎬ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参观名人故居㊁主展馆㊁红三军指挥所等2~3小时大连海事大学了解航海文明ꎬ树立海疆国土保护意识参观 育鲲 轮操纵台㊁罗经㊁雷达等设备1~2小时文化康乐型老虎滩海洋公园了解海洋生物参观极地海洋动物馆㊁珊瑚馆㊁欢乐剧场等展览馆4~5小时发现王国主题公园了解现代工业科技文化体验金属工厂㊁沙漠风暴㊁天旋地恋㊁疯狂齿轮㊁魔法森林等主题游乐项目4~8小时圣亚海洋世界了解海洋动物文化参观各类海洋生物展馆3~4小时㊀㊀由上表可见ꎬ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丰富ꎬ种类齐全ꎬ涵盖了研学旅游资源的五大类型ꎬ为区域发展研学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三)政策优势强大的政策扶持能够为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动力ꎮ2013年ꎬ«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 逐步推进研学旅游 ꎬ将支持研学旅游发展作为振兴旅游业重要举措ꎮ2016年ꎬ教育部㊁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ꎬ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ꎮ2019年ꎬ大连市出台«大连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等系列相关文件ꎬ并由官方组织成立了研学旅行分会ꎬ研学旅游工作已逐步得到重视ꎬ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为研学旅游者提供规范优质的研学旅游服务ꎮ(四)品牌优势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为研学旅游产品开辟广阔销路ꎮ2001年ꎬ大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 环境全球500佳城市 头衔ꎬ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城市ꎮ2006年ꎬ大连市旅游协会成功申请了 浪漫之都 的商标ꎬ从此ꎬ浪漫之都ꎬ时尚大连 的宣传语闻名海内外ꎮ2020年ꎬ大连市被评为 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ꎮ此外ꎬ大连每年要举办樱花节㊁赏槐会㊁啤酒节㊁海鲜节㊁徒步大会等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ꎬ为城市增光添彩ꎮ二㊁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供求关系研究(一)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需求研究研学旅游不仅符合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趋势ꎬ更是国家发展爱国主义教育㊁促进跨国文化交流以及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桥梁ꎮ同时ꎬ研学旅游也逐步进入了国际交流的发展层面ꎮ由图1可见ꎬ从2015年到2019年ꎬ我国海外入境游客人次逐年递增ꎬ而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外国入境游客人数最多ꎬ并且逐年增长ꎮ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的同时ꎬ研学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ꎮ图1㊀2015~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及旅游目的统计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ꎮ据统计ꎬ现阶段研学旅游已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ꎬ未来3~5年研学旅游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千亿ꎮ研学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ꎬ大连市研学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扩大ꎮ(二)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供给研究2019年ꎬ大连市评选出了16家研学旅行基地(见表2)ꎬ这些基地囊括了研学旅游项目的各种类型ꎮ各类研学旅游基地的推选ꎬ使旅游者更有目的性㊁倾向性地去选择所需的研学旅游产品ꎮ同年ꎬ大连市举办了研学旅游系列活动ꎬ并推出涵盖了区域海洋文化㊁历史文化㊁广场文化㊁节庆活动㊁文娱节目㊁民俗美食等元素的28项研学项目ꎮ表2㊀大连市研学旅行基地一览表产业经济Һ㊀续表目前ꎬ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仍处于不平衡状态ꎮ从时间上看ꎬ现有的研学旅游基地中ꎬ适合夏季避暑和旅游的基地占多数ꎬ而冬季强风和寒冷的天气增多ꎬ偏向于户外研学旅行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ꎬ并且多数节庆活动集中在夏季ꎬ而适合冬季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少ꎬ淡旺季差较大ꎮ从空间布局来看ꎬ区域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集中于南部ꎬ共拥有15家研学旅游基地ꎬ其中大连市区有8家ꎬ旅顺口区有3家ꎬ金州区有4家ꎬ而位于北部的普兰店㊁瓦房店㊁庄河等地只有1家研学旅游基地ꎬ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ꎬ南北差异较大ꎮ从产品结构方面来看ꎬ尽管大连市推出了众多研学旅游基地ꎬ但是普遍规模较小ꎬ可提供的研学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ꎬ产品结构与同类城市相比尚不够完善ꎬ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ꎮ由此ꎬ为更好地发展区域研学旅游产业ꎬ大连市亟须创新研学旅游产品ꎮ三㊁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一)开发内容创新大连市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ꎬ可以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㊁了解海洋生物㊁增强海疆国土防卫意识以及普及相关海事知识等方面开发海洋研学旅游产品ꎮ同时ꎬ大连的节庆活动十分丰富ꎬ每年四月ꎬ大连迎来国际马拉松接力赛ꎬ已被国内外官方协会认定为金牌赛事ꎬ是 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ꎻ五月的大连国际徒步大会是市民和游客喜爱参与的户外健康运动ꎮ大连市可利用上述资源积极开发体育研学旅游ꎮ另外ꎬ大连市海盐世界公园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ꎬ这也给大连市发展工业研学旅游带来了重大机遇ꎮ大连曾是一座殖民城市ꎬ俄罗斯风情街㊁凤鸣街㊁高尔基路㊁旅顺太阳沟等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ꎬ这也使得大连市具备了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旅游的资质ꎮ总之ꎬ大连市应该抢抓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ꎬ深度结合城市文化内涵ꎬ扩展文化输出路径ꎮ(二)开发模式创新1.自主开发模式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需要专业的评估和分类方可整合成新的研学旅游产品ꎮ需要注意的是ꎬ要根据区域研学旅游市场情况和游客需求ꎬ建立一套优质高效的服务系统和完善的反馈机制ꎬ并突出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的特色和优势ꎮ2.引入开发模式旅游企业可以引入国内外市场上领先的技术用于开发新的研学旅游产品ꎮ引入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引入成熟的技术或者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于开发新的研学旅游产品ꎻ引入优秀管理模式或者服务模式进行学习借鉴ꎮ3.联合开发模式两家及以上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ꎬ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ꎬ这种形式可以使企业双方相互协作㊁取长补短㊁发展共赢ꎮ目前ꎬ我国的许多旅游企业已经与国内外多家旅游企业进行了交流合作ꎬ并通过举办论坛会议㊁人才交流学习㊁管理技术共享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ꎮ(三)开发技术创新1. 5G+VR 背景下的技术创新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ꎬ人们对于旅游景区越来越趋于 一次性快速消费 ꎬ旅游景区也进入了 疲劳期 ꎬ而5G和VR的出现则可能改变旅游业的现状ꎬ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游览观光体验ꎮ5G具有高速度㊁低功耗㊁万物互联的基本特点ꎬ5G+VR旅游模式的发展ꎬ需要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ꎬ建立形象逼真㊁细致生动的虚拟环境ꎬ让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知闻天下事ꎮ2020年初ꎬ由于疫情的影响ꎬ人们出行受到限制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能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ꎬ而武汉大学㊁新华社㊁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则联合开展了全球首次5G+VR 云赏樱 活动ꎬ满足了大众赏樱的需求ꎬ为5G+VR旅游模式的发展拉开了序幕ꎮ2. 人工智能 背景下的技术创新近年来ꎬ 人工智能 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ꎬ该技术运用于旅游业中ꎬ可以替代部分重复或者简单的服务工作甚至更复杂的管理性工作ꎮ目前ꎬ旅游行业内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包括:智能讲解㊁智能问答㊁行程规划㊁精准营销等ꎬ游客游览不同的景区线路时ꎬ AI导游 会给出不同的讲解ꎬ提升游客旅游体验ꎮ国内多处旅游目的地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ꎬ如秦始皇陵博物馆㊁苏州博物馆㊁华山景区㊁云冈石窟等地ꎮ如果大连市加速投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ꎬ其旅游业发展将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ꎮ四㊁大连市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摆脱传统旅游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观光型旅游业向新型旅游业转型升级ꎬ已是大势所趋ꎮ因此ꎬ旅游企业应加强市场细分工作ꎬ掌握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ꎬ并注意运用新兴科技进行产品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ꎮ同时ꎬ应完善研学旅游产品的组织结构ꎬ结合各方面效益扩大产品规模ꎬ提升旅游承载力ꎮ(二)大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目前ꎬ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人才共享㊁联合经营㊁旅游资源共享㊁员工交换培训等几种类型ꎮ在国际方面来看ꎬ大连已组织赴日韩㊁东南亚㊁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交流会和项目促销活动ꎻ在国内ꎬ大连与营口㊁锦州㊁盘锦㊁上海㊁牡丹江㊁青岛等多地推进了区域旅游合作ꎮ然而ꎬ决策者和开发商应重视大连南北部旅游发展不均衡的问题ꎬ加强区域内的旅游交流合作也是大连市发展研学旅游的一个工作重点ꎮ(三)构建研学旅游产品质量评估体系2016年ꎬ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ꎬ明确指出要保证旅游者在研学旅游活动中的安全ꎬ并且相关负责人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实施相关的保护措施ꎬ研学旅游的服务工作也要接受专业人员的检测和有资质法人的明确指示ꎮ同时ꎬ研学旅游发展应具有完备的反馈服务机制ꎬ及时整合游客的反馈ꎬ结合客观条件ꎬ对产品进行整改或升级ꎮ(四)培养研学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ꎬ我国旅游业相对于许多发达国家还比较 稚嫩 ꎬ而培养高素质㊁专业化的导游人才是发展研学旅游的关键ꎮ可以通过各地区的旅游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ꎬ或者通过各国㊁各地区互派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ꎬ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导游人才以应对不同类型研学旅游产品的需求ꎮ重要的是ꎬ随着出海外游客人数的增加ꎬ还应该加强外语导游员的培养ꎬ这样才能与日益扩大的旅游市场相对接ꎮ参考文献:[1]陈希荣.研学旅行:去哪里ꎬ研什么[J].甘肃教育ꎬ2017(13):1.[2]杨雪.大连成立旅游协会研(游)学旅行分会[N].半岛晨报ꎬ2019-01-14.[3]李莉.赴大连自驾车旅游游客需求特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ꎬ2010.[4]李卫忠.推进城市智慧化是大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选择[J].中国信息界ꎬ2014(10):25-28. [5]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与青少年营地分会ꎬ北京华汉文旅集团.中国亲子游与研学旅行年度发展报告2019[R].2020. [6]宋伟.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目的地[N].新商报ꎬ2018-11-27.[7]本刊讯.«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行业标准实施[J].中国酒ꎬ2017(12):82.[8]朱葛ꎬ李悦铮ꎬ江海旭.大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ꎬ2012ꎬ28(9):806-809. [9]史晓梦.大连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ꎬ2016.(上接第14页)因此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ꎬ增加相应条例以实现对大股东持股份额上限额度的控制ꎬ从而实现对股权的分散ꎮ其次ꎬ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股东行列ꎬ让投资者主动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当中ꎬ并逐步降低国有股份的比例ꎬ抑制大股东的独断专行ꎬ形成分权制衡的局面ꎬ也有利于制约关联交易ꎮ另外ꎬ中小股东申请召开股东大会的条件应适当降低ꎬ中小股东相对分散ꎬ适当放宽制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ꎬ有利于中小股东参与管理ꎮ如果想要改革董事会的选举制度ꎬ首先可以将大股东的股权分散ꎬ这样也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ꎻ其次是将选举制度改为累积投票制度ꎬ实现累积投票制度和差额选举制度的融合ꎬ放宽可提名的股东持股比例ꎬ促使中小股东参与提名候选人ꎬ防止大股东渗透董事会ꎮ(四)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在公司上市之后ꎬ银行是企业的最大债权人ꎬ这是毋庸置疑的ꎬ但因为法律规定银行不能作为股东代表ꎬ因此表面上银行无法参与股东大会ꎮ但在实际公司治理过程中ꎬ必须从银行的角度考虑其切身利益ꎮ一方面ꎬ可以将银行的债权改为股权ꎬ银行持有了公司的股份之后资产会增加ꎬ可以有效减少自身因为业务的狭窄而带来的金融风险ꎮ另一方面ꎬ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随着国家资产的重组与兼并逐步改为投资银行ꎬ对于国家与银行来说是双赢ꎮ在这个过程中ꎬ必须首先通过深化改革ꎬ促进银行的商业化发展ꎬ同时加强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督ꎬ防止银行与企业合作导致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ꎮ通过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ꎬ不断完善治理结构ꎬ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ꎮ参考文献:[1]PRADO-LORENZOJMꎬGALLEGO-ALVAREZIꎬGARCIA-SANCHEZIM.Stakeholderengagement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porting:theownershipstructureeffect[J].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11ꎬ16(2):94-107.[2]KUBOKꎬPHANHV.Stateownershipꎬsovereignwealthfundandtheireffectsonfirmperformance:EmpiricalevidencefromVietnam[J].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ꎬ2019ꎬ58. [3]赫国胜ꎬ刘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治理效应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43(6):59-64.[4]马骁.股权多元化㊁市场竞争与资本配置效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ꎬ2019.[5]李海龙.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J].中国市场ꎬ2019(26):36-37.。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一、本文概述《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文章首先对文旅融合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后,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旅游进行阐释,认为旅游不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包括文化遗产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
文章总结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发展是一种跨越文化、旅游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文旅融合正是这一趋势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发展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要求。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
通过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拓展旅游业的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通过文旅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协调发展、市场的有效监管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可以确保文旅融合发展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估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
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估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利用经济学的视角,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并评估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
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旅游业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
首先,旅游业能够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酒店、餐饮、交通、零售等各行各业的繁荣,进而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其次,旅游业也能够间接推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旅游业还能够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如道路改善、景区设施升级等,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评估为了评估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1. 直接经济贡献评估首先,可以通过对旅游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这包括旅游业的收入、就业和税收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统计旅游相关企业的销售额、利润、雇佣员工数等指标,可以评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直接贡献。
同样,通过统计旅游业纳税情况,可以评估旅游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
2. 间接经济贡献评估除了直接贡献外,还需要考虑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间接推动作用。
可以通过输入输出表等方法,研究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
输入输出表能够清晰地显示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量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间接贡献。
3. 总体经济影响评估除了直接和间接贡献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预测和评估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总体影响。
这需要考虑旅游业对当地GDP、就业、居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并进行量化分析。
三、旅游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优化策略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并优化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
间的可 替代性 非常小 , 企业 的竞 争行 为建立 在边界清
晰的特 定产业 范 围之 内。 随着信 息技 术和体验 经济 的
[ 收稿 日期] 0 80 一1 20 — 6O [ 作者 简介] 扬颖( 98 )女, 17 一 , 南京人 口学院讲师 ,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0 7级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旅游产业发展 。
草 益在 《 产业 组 织论 》 一书 中认 为产 业 融合 是 这样 一
种现 象 , 即原 本属 于 不 同产业 或市 场 的产 品 , 由于 技 术创 新而导 致具有 相互替 代关 系 , 而使两 个产业 或市 场 中的企业转 为 处在竞争 关系 中的一种 现象[ 。 2 而我 ] 国学 者历无畏 的认 识得到 普遍认可 , 他指 出产业 融合
解 释 了这 种 产业 现 象 , 新型 业 态 是 产 业 融 合 的 结 即 果。 对于 产业融 合的定 义 , 理论 界没有统 一认识 , 同 不
的学者 给予不 同的答 案 。 国学者格里 斯坦 和卡恩 指 美 出 : 产业 融合 作 为一种 经济 现象 是 指为 适应 产 业 增 “ 长而 发 生 的产业 边 界的 收缩 或 消失 。[根 据 欧 洲 委 ”1 ] 员会绿 皮书 的定义 , 产业融合 是指“ 业联 盟和合 并 , 产 技术 网络平 台和市场 三个角度 的融合 ” 日本学者 植 。
这种产业融合动因进行 了剖析 , 指出其本质是一种创新, 不仅行业竞争格局发 生演变 , 而且非物质资源取代 自然资源推动旅
游业发展 , 旅游业发展模式步入转型轨道 ,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很好地诠释 了这一结论 。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其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至关重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换代、国际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等。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发展方向应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方向应当注重产业融合升级。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应该鼓励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价值链。
产业发展方向应当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保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在政策上,应该加大对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在实践中,应该加快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降低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方向应当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政策上,应该出台更多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除了产业发展方向外,产业决策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决策应当立足产业发展的全局,注重产业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浅谈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新形式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
浅谈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新形式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兴起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形式,并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及对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产品特点及其对文化旅游的影响,本文试图为我国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化经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对这一理论基础的主要方面进行探讨:文化经济学关注的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品(如故宫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这种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商品化,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学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旅游者的行为以及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的是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如故宫)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为游客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从而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市场营销学关注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产品的价值。
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回应。
通过深入挖掘故宫的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
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正是创意和创新在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中的体现。
国内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内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综述摘要:文章梳理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领域重要概念关系,分析了研究热点、方向及特点等方面,指出了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提升空间,以期从理论层面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旅产业;产业融合;研究综述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下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现象(范周,2019)。
通过百度学术开题分析以“产业融合”为关键词检索出该领域研究始于2001年,2016年达到最热,至今共有3993篇相关论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融合涉及到融合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发展、旅游业等关联研究,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
学科渗透方面,该领域已深入到新闻传播学、地理学、应用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其中以地理学视角研究较为热门,已出现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产业等多个主题。
产业融合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文旅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实践形式,文旅产业融合又是文旅融合的关键所在(刘安乐等,2020)。
因此,文旅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和产业融合三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与热点,两产业符合产业融合的基本特征,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以及融合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得这种融合成为了必然。
伴随着国家对于文旅融合的政策倾向,文旅产业融合逐渐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梳理了我国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热点、方向及特点,以期为后续学者提供借鉴。
1.我国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我国对于文旅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约产生于20世纪末。
1999—2008年是国内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的思想启蒙期,此间学者已意识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二者具有某种联系,采用关键词“整合”、“结合”、“互动”、“一体化”等形容,“融合”二字并未明确提出。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文旅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分析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关系、文旅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等。
同时,本文还将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关注文旅融合的实践应用。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文旅融合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
本文将对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文旅融合将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态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对这一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考和建议。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文旅融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指导。
二、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模式,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在文旅融合的理论构建中,最为核心的是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深刻认识与重新定位。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因此,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文化交流的普遍性与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能够跨越地域、民族的界限,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旅游学的角度看,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大融合方有大旅游
产业是介 于企业和 国 民经济之 间的、 具有 层次 弹
性 的经 济术语 , 不 同层 面上 使用 会 有 不 同 的含义 。 在
“ 产业” 既是 一个 集合 的概 念 , 也是 一个 细分 的概念 。
前者基 于产 品和 服 务 的相似 性 、 代 性 , 替 强调 的是具
有某种 同类属 性 的企 业经济活 动的集合 ; 后者 则是基 于大致 的经济 活动 的阶段性 , 强调 的是对 国民经济 的 结构性划分 。“ 产业” 是社会分 工 的产 物 , 生产力 的进 步推动社会分 工不断 向深层次发展 , 随之形 成 了具有
建设 和旅行社 等 招徕 业务 的创 建 。在 进 入 目的地 阶 段 , 游业则 完全表 现为 融合 发展形 态—— 既体现 于 旅 文化旅游、 业旅 游、 区旅 游、 市旅游 、 工 社 城 乡村旅 游、 生态旅 游等等产 品形 式上 , 也表 现在 经济一 社 会一 环 境 的功能统筹上 。如果说可 以把第三产 业解 释为“ 繁 衍于 有形财 富生产 活动之 中的无形财 富的生产 部 门” 的话 , 么 , 那 我们完全 可以把旅游 业理 解为“ 繁衍 于有
大 旅 游 ”的 观 点—— 融 合 发 展 是 发 展 大 旅 游 的前 提, 是旅 游 业大 发 展 的必 然 选 择和 路 径 。 在 中 国优
游 ” 主题组 织笔 谈 , 者 以为 甚 为及 时和 恰 当 , 为 笔 兹
就 此略 呈 己见 , 以供 方 家。
“ 同类企 业的集合” 这个标 准 , 国家产 业标 准分类 中 在 不存在“ 旅游 业” 不少 人 并不承 认旅 游 的产 业属 性 ; ,
后者则令人联 想 到 一些 国外 学者 把旅 游供 给 喻为 汞 合金 ( m la —— 形 象 表 达 了旅 游业 的 多元 交 叉 a a m) g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谢谢观看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01 文献综述
03 实证分析 05 结论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政策建议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产业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对全 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对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进行分 析,首先梳理相关文献,然后构建理论框架,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产业融合 的实际效应,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企业层面:
1、积极拓展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寻找融合发展的机会和突破口,实现资源共 享和优势互补。
2、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 能力。
消费者层面:
1、提高消费者对产业融合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引导消费者需求,拓展市 场空间。
理论框架
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技术创新通过打破 行业间的技术壁垒,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融合;市场需求则通过消费者需 求变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融合;政策推动则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和扶持,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增 长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 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完善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和市场拓展实现。
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横向融合指同 一产业内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融合;纵向融合指产业链上下游企 业之间的融合;混合融合则是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的综合。
实证分析
本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对产业融合的实际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信息技术 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为例,通过对比分析10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 增加值、就业人数和研发投入等指标,发现两产业的融合度在不断提高,且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著。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融合壁垒、政策协调 等问题和挑战,需要加以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赵黎明
(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 天津 300072 ) 旅游产业涉及面很广 ,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 相互交叉 、 相互渗透 , 产生新的产 其他行业相互影响 、 业要素和产业形态的过程 。 旅游业在内部推力和外 形成产业融合的持续性发生机 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 , 制, 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 , 提升了社 会经济系统协同程度和自组织能力 。 从经济学的视 角分析旅游业的产业融合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 1. 旅游产业融合的功能置换与产业创新 “联姻 ” 增加了传 旅游相关产业通过与旅游业的 延长了产业链 , 实现了部分传统产 统产业的附加值 , 业的功能置换与创新 。 废弃的工业矿区进行环境整 城市中心区老厂房的整体规划设 治后开发工业旅游 , 计改造成为文化旅游区 , 在城市周边农业园中增加旅 游观光休闲项目等 , 都是在传统空间再利用 、 旅游业 将旅游 与相关产业的功能置换与创新上的成功尝试 , 业与文化产业 、 创意产业 、 现代服务业等有机结合起 增加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 拓展了城市发 来, 展的空间 , 实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效益 。 2.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分化与协同整合 产业类型的协同整合是不同产业子系统演进的 产业融合的关 键 是 产 业 要 素 朝 既 定 方 向 汇 聚 结果 , 产生新的要素形态 。 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策略是实 , 现其形态的 多 元 化 , 将 旅 游 业 转 化 为“液 态 ” 灌注 到不同产业之中 , 与相关产业融为一体 , 产生协整效 推动旅游业与 应 。 旅游与农业现 代 化 建 设 相 结 合 , 农业的互动 , 将农业产业化 、 现代化形成的成果转化
产业融合需因地制宜 王洁洁 孙根年 ,
(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 在我 国 旅 游 开 发 和 产 业 发 展 模 式 的 选 择 中 , “ “趋同 ” 跟风 ” 和 现象较为普遍 , 经常造成同类景点 同型模式相互打架 , 扰乱了中国旅游发展 激烈竞争 , 的良好秩序 。 说到 旅 游 业 发 展 融 合 问 题 , 有学者曾 而这种貌似无所不包的万 构造出一个复杂的 模 式 , 能模式 , 却往往因抽象笼统而无法实施 , 这对旅游产 国务院通过了《 关 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009 年 12 月, , “产业关 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 指出:旅游业具有 , “坚持因地制 联性强、 带动系数大 ” 旅游业的发展要 。 突出优势和特色, 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 ” 宜, 笔者已在相关论文中对此进行了解读, 此不赘述。 通 笔者认为, 旅游业与其他产 过对全国多个地区的考察, 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及社会 业的融合也应因地制宜, 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多种产业融合模式, 以促进各具特 色的地方旅游的蓬勃发展。 1. 旅游业的发展 , 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 境 得到相关产业的基础支持 和社会经济条件 , 中国地域辽阔 , 地区差异很大 , 造就了丰富多样 的自然景观与文化 景 观 , 形成了发展水平各异的产 业地域类型和经济综合体 。 各地区因不同的自然景 文化景观 , 以及 产 业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差 异 , 形 观、 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 这些与旅游产业发展密 社会经济条件 , 则是当地旅游业 切相关的资源环境 、 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支持 。 从我国各省区旅游发展 的情况来看 , 东部 地 区 、 中 部 地 区、 沿边省区皆是基 环 境 背 景、 资 源 条 件、 于所在地区不同 的 区 位 条 件 、 社会经济 , 而走 出 自 己 独 特 的 旅 游 发 展 道 路 。 东 部 地区依靠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和地处沿海的区位优 成为我国“先 富 起 来 ” 的 地 区, 其入境旅游发展 势, 凭借交通区 位 和 经 济 优 势 , 国 内 旅 游 发 展 顺 应“趋 “经 济 择 富 ” , 和 成为我国入境旅游与国内 沿海性 ” 旅游最发达的地带 。 中部地区旅游发展多是建立在 凭借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 、 历史 资源优势基础上的 , 文化遗产 ,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区 , 陕西的历史文化 旅游 、 广西的山水 景 观 旅 游 、 云 南 的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促使其成为中西部的三大高地 。 沿边地区因地处边 陲, 经济相对落后 , 交 通 比 较 闭 塞, 其入境旅游和国
( 作者为该院院长, 教授;收稿日期:2011 - 02 - 15 )
把广阔的农村变成优美的游览园区 ; 新 为旅游产品 , 型工业企业要叠加旅游功能 , 选择一批环境优美 、 技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工业企业 , 开发参 术先进 、 观型 、 访问型 、 参与 型 、 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 游 ; 通过发展旅游金融 、 旅游保险 、 旅游地产 、 旅游餐 饮、 旅游购物等新业态 , 带动金融业 、 保险业 、 房地产 业、 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 根据旅游需求多元 化发展 趋 势 , 加 强 旅 游 与 文 化、 农 业、 卫 生、 环 保、 体 育等相关部门的联动 , 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 开发 多元化旅游新产品 。 3. 旅游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与最佳组合 旅游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典型行业特征 。 旅 游业生产的产品是一系列能被心理感知的体验与经 历, 旅游消费是一个旅游出行动机实现的过程 , 具有 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消费的双重属性 , 但是真正能联 系起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是旅游者的空间移动 , 沟 通旅游目的地系统和旅游客源地系统的桥梁是旅游 流 。 产生旅游流的关键是在旅游地域分工的背景下 , 不同的区域具有开发不同旅游形式 、 承担不同产业角 色的比较优势 。 旅游产业要素的比较优势包含资源 优势 、 区位优势 、 产品优势 、 市场优势 、 资金优势 、 管理 优势等方面 。 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更多输出的是旅 游景观 , 需要旅游资本和管理的投入 ; 具有市场优势 更多成为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对象 ; 具有产业 的地区 , 往往可以输出商业模式 、 资 和管理服务优势的地区 , 金和管理经验等等 。 不同地区在突出旅游产业比较 优势的前提下 , 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 政府 在制定旅游融合政策和促进措施时 , 需要充分考虑区 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 , 实现最佳组合效应 。 4. 旅游产业融合的区域联动与合作竞争 旅游 要 素 自 由 流 动 的 市 场 驱 动 机 制 , 促进了旅 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系统整合 。 开放 的旅游巨系统具有 自 组 织 能 力 , 远离平衡状态的旅 游系统存在与其他产业主动融合的趋势 。 随着交通 人们出行能力的增强 , 跨区域 、 大尺度旅 条件的改善 , 游模式成为主流 , 区域间旅游要素流动的加强 , 极大 推动了 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全面对接 , 区域产业系统的结构有序化 , 加深了旅游区域一体化 程度的发展 。 新时期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 柱产业 , 积极发挥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 整上的作用 , 政府和市场要尽可能减少企业进入旅游 要素市场的障碍 , 为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创造条件 。 在 促进区域旅 强化旅游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 游要素的自由流动 , 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6 卷
2011 年第 5 期
月刊
传统观光旅游 , 而要 以 人 们 不 断 变 化 的 需 求 为 中 心 大力发展新型旅 游 产 品 、 新 型 旅 游 业 态。 旅 游 产 业 市 场 和 区 域, 将 整 个 自 然、 社会经 融合跨不同产业 、 以创新创意的手法 , 济文化都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 , 开发旅游吸引物 、 旅游体验产品 、 旅游消费产品 。 产 优化 业融合通过产业价 值 链 的 延 伸 和 资 源 的 整 合 , 了产业结构 ,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 其本质是产业的不 是创新旅游业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 断创新 , 总之 , 作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 旅游产业融合以 市场融 合 、 功 能 融 合、 技术融合等为路径 资源融合 、 构建富有个性的旅游产品 , 开拓旅游市场 , 创新旅游 业态 , 使旅游业更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色 。
第 26 卷
2011 年第 5 期
月刊
旅
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动力机制 , 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
( 作者为该学部教授;收稿日期:2011 - 03 - 12 )
内旅游发展相对落后 。 2. 因地制宜 , 构 建 不 同 的 旅 游 产 业 融 合 模 式, 促进旅游业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依据 不 同 地 区 旅 游 业 发 展 区 位 条 件 , 景观资源 禀赋和社会经济支 持 系 统 , 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可考 虑如下 4 类产业融合模式 : 沿海地区旅游与工商贸的融合模式 。 该模式适 合于我国东部沿海 地 区 , 特别是大中城市以及工商 贸发达的经济特区 , 如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杭州 、 南京 、 苏州 、 深圳 、 厦门等 。 这些城市具有发达的工商贸产 交通区位优越 , 与 国 内 外 经 济 贸 易 联 系 密 切, 入 业, 境旅游中的商务旅 游 , 国内旅游中的商务旅游和购 物旅游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 旅游业的发展可考虑与 商业贸易联系起 来 , 贸 易 促 进 旅 游、 旅 游 拉 动 贸 易, 在旅游与商业贸易融合中 , 保存量促增量 , 提高旅游 购物和娱乐消费 , 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 中部地区旅游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模式 。 黄河和 长江中下游是中华 民 族 的 发 源 地 , 五千年的历史在 历 史 文 化 名 城。这 种 模 这里留下了众多 文 物 古 迹 、 式适合于众多历史文化名城 , 如西安 、 洛阳 、 开封 、 武 汉、 长沙 、 南京等 。 历史文化游是中国旅游的世界品 牌, 西方游 客 来 华 旅 游 最 感 兴 趣 的 是 这 些 旅 游 地 。 丰富的文化 内 涵 、 深 厚 的 历 史 底 蕴、 发达的科教文 是这些城市 旅 游 的 突 出 优 势 。 在 此 种 融 合 模 式 明, 历史文化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 旅游业的发展 中, 对文化的活化和传 播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今后应加快文 化产品的开发 , 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 中部旅游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融合模式 。 我国地 形西高东低 , 山 地 丘 陵 占 国 土 面 积 的 2 /3 。 在 山 地 丘陵和前两级阶梯之间 , 分布有众多名山大川 , 还有 众多的森林 , 是我国 地 质 公 园 和 森 林 公 园 的 集 中 分 布区 。 这种模式适 用 于 中 部 山 地 丘 陵 景 观 , 如安徽 黄山 、 湖南张家界 、 广西桂林 、 四川峨眉山等 , 这些或 因自然景观独特而著名 , 有的还以旅游而立市 , 在我 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多为禁止开发区 。 中国的各类名 山大川 、 森林公园 、 自 然 保 护 区、 风景名胜区是大自 其真山真水是这些地区成 然赐予我们的宝贵 资 源 , 为旅游胜地的关键 。 此种模式要求将旅游业的发展 与自然生态保护融 合 起 来 , 在保护自然生态中发展 旅游 , 在生态旅游中保护自然环境 , 实现自然保护与 旅游开发的良性融合 。 沿边省区旅游与边境贸易的融合模式 。 我国有 18000 公里的陆 地 边 界 , 与 14 个 国 家 为 邻 , 沿边 8 个省区广大地区旅 游 业 的 发 展 , 是我国旅游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