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清单-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含解析)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命题规律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南极科学考察、北冰洋航线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例1】(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6.A 17.D 18.C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
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纲原文]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网络构建]题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应用分析母题导入(2012·上海地理)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及甲地气温、降水量图,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在判断该地为热带雨林的基础上,调运所学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乙区域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对植被发育的影响。
核心规律1.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衡的例子。
[特别提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5.1.1.1)自然地理要素
(5.1.1.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5.1.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5.1.2.3)生产功能
(5.1.2.4)平衡功能
(5.1.3)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5.1. 3.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5.1. 3.6)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5.1. 3.7)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5.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5.2.1)分异结果-自然带
(5.2.1.8)定义
(5.2.1. 9)分布
(5.2.2)分异规律
(5.2.2.1)地带性分异规律
(5.2.2.10)水平地带性
(5.2.2.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总结及考点突破)
功能
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 的整体功能,而非单 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 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性质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 能量的交换,将生物、 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 大气、水、土壤、岩 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石等统一在一起,在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 一定的条件下,生产 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出有机物
0.98
1.53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
)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 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 争的是 A.植株数量 C.地上生物量 B.总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 )
( B.山前平原 D.平缓高原
)
A.山间峡谷 C.山间盆地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C.农业科技 B.灌溉系统 D.水力资源
(
)
解析:第(1)题,从题干中“便得一山”“初极狭”“土地平旷” 等词句可知桃花源为山间盆地。第(2)题,山间盆地的地理位臵, 使“桃花源”拥有平坦广阔的土地、水源和与外世隔绝的安全环 境等优越条件,发展成为世外桃源。
年份 灌木植物 植株数量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地上生物量
2009 1 1 1
2010 2011 2012 1.00 1.18 1.09 1.00 1.20 1.10 1.00 1.21 1.12
2013 1.00 1.23 1.11
2023年北京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考地理一模专题汇编5 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详解
专题05 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选题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内蒙古腰坝绿洲东依贺兰山,西邻腾格里沙漠,是阿拉善左旗重要的粮食产地。
图为该地区表层土壤含盐量等值线图。
读图,根据土壤含盐量可推测该地区()A.地处贺兰山迎风坡,降水多B.地势丙地高,甲地、乙地低C.传统灌溉方式是滴灌、喷灌D.丙地、丁地地下水超采严重(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山脉东段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该山脉是()A.阴山山脉B.天山山脉C.横断山脉D.祁连山脉3.该山脉东段下列植被类型分布区中,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是()A.山地草原B.高寒草原C.高山灌丛草甸D.山地荒漠(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南迦巴瓦峰为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其南坡是中国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南迦巴瓦峰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南迦巴瓦峰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出现在()A.半常绿雨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D.高山灌丛草甸带5.与同纬度山地相比,南迦巴瓦峰垂直带谱完整的主要原因有()①基带海拔高②山地南北跨度大③受暖湿气流影响大④山高谷深高差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图中高原荒漠区与植被覆盖区年平均降水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地形7.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丹霞地貌主要由砾岩和砂岩组成,多为宝塔状、柱状、峰林状地形,崖壁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布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5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茎
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分布特点
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5.天然植被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冰原
气
候
苔
原
气
铰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
叶面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
植物覆盖稀疏、 热带、亚热带荒
种类单一的地
漠;温带荒漠 面景观
肉质茎或叶 茎叶覆盖绒毛
根系发达
主要目的
减少植物水分蒸腾
贮存水分 抵抗灼热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
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
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 土壤颜色
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土壤含水量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土壤透气性
矿物质
20?0% 10% 空气
有机质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
①彼此间有
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 密切联系,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详解(浙江专用)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分布考点01 植被与自然环境(2023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
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 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 ①②④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⑤12. 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11. B 12. C【解析】1. 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
据所学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路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旅游安全的内容:(1)交通安全;(2)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
(2023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
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
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7.辽河口潮难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A.翅碱蓬—芦苇—光滩B.翅碱蓬—光滩—芦苇C.光滩—芦苇—翅碱蓬D.光滩—翅碱蓬—芦苇18.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答案】17.D 18.C【解析】17.阅读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从海洋向陆地,植被的变化为光滩—翅碱蓬—芦苇,随着泥沙淤积,潮滩向外拓展,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展开着物质搬迁和能量互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均衡功能――就是所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互换,并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3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生物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2.生物对水圈的影响――发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予水循环,提升陆地水分状况3.生物对岩石圈的影响――参予沉积岩的构成,大力推进岩石风化,催生土壤构成4自然界的碳循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形成基础热量水分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一:自然带的分布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拎在横向方向上的分异规律1.山麓的自然拎称作“基带”,由纬度边线同意2.山地自然带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大致与基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自然带地带性变化相似,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山地所在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其横向自然拎五音越繁杂,数目越多。
4.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带上限。
一般地,山地阳坡林线较高,阴坡林线较低;迎风坡林线较高,背风坡林线较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林线一般较高。
5.雪线是指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一、课标解读地理新课程的模块《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理解人地关系和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整体性观点归纳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明确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表一课标要求及教学建议列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学行为的方向、目标、效益准则,所以每位教师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首先对每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说明等”“行为条件──举例等”“认知内容──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等”;然后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
下一步,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上好每一堂课。
总的来说,三条课标标准,属于了解、理解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
需要学生首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其次了解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如何,核心问题在于说明各要素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第三要了解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也即变化过程中环境的整体性;第四要运用地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成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是课标要求的教学行为动词,因此,能够举出学生经历或者周边比较熟知的地理环境要素来分析比较会更加有效。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题型0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原卷版)
0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差异性模板0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模板0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模板03 植被特征描述模板04 森林的生态效益模板05 土壤肥力高低分析及土壤保护模板06 雪线高低的判读(2023·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
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
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
(4分)(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
(6分)(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
(4分)(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
(8分)(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
(6分)第(1)小问尝试解答:第(2)小问尝试解答:第(3)小问尝试解答:第(4)小问尝试解答:第(5)小问凯尔盖朗群岛位于印度洋南部,面积约6675平方千米,由火山喷发形成,地表岩层裸露。
该群岛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主火山海拔约1850米,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盖,多幽深狭长海湾和较大半岛。
该群岛距离南极洲约2000千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只有4℃。
岛上植被类型单一,土壤贫瘠,昆虫很少,能够生存下来的昆虫,翅膀已退化,只能爬行。
该群岛适合建设航空测控站。
下图为凯尔盖朗群岛位置示意图。
(1)说出该群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2)推测该群岛多幽深狭长海湾和较大半岛的原因。
(3)分析岛上生存的昆虫翅膀退化的原因。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解部分)(完整版)5
考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一、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海拔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二、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海拔变化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4)材料“康定木蓝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康定木 蓝为原始落叶灌木→位于常绿林带之上,针叶林之下的区间→针阔叶混交 林带→结合上题分析③为针阔叶混交林带→③自然带。 答案 (1)灌丛带 针叶林带 针阔叶混交林带 (2)东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低。 (3)与西、北坡相比,东、南坡山麓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大;东坡是夏季风 迎风坡,降水较多,水条件好,因此带谱较复杂。 (4)③自然带。
岸是寒流, 降温减湿;大陆 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 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 带的分布纬度 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 北半球中低纬度, 大陆东 纬度延伸;西岸自然
岸是暖流, 增温增湿;大陆 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西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 森林带或草原 热带荒漠带 区的大陆西岸 带
替,呈带状
更替,呈长条状 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 流弱,降水相对较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 与当地的水平自 高山植物区
高原地区
然带一致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北半球中高纬度 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 带的分布纬度 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 纬度延伸;西岸自然
地理 江苏省专用
专题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1.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规律分布及说明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①大陆的低纬地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大陆的高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似性: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见下表:实际分布的自然带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东端形成的温带荒位于西风带控制下的安第斯山的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知识梳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梳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要素的演化 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位置)草原带→荒漠带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尺度次于纬度地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1、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赤道附近的东非高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4.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季节因素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气候、地貌等因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练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
滩涂是中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等特点。
右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海岸滩涂面积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主要是()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B.泥沙沉积,海水顶托C.河流改道,洋流侵蚀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2.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A.使用频率较高B.海水污染严重C.有机质含量低D.盐碱化程度高3.围垦滩涂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淡水供应增多C.河口泄洪不畅D.海岸防潮能力增强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5.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鄂尔多斯高原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
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
据此完成6~8题。
6.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7.据材料可知()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8.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避开天然降水干扰B.减弱气温变化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下图示意《管子·地员篇》中描述的某山地植物分布。
据此完成9~10题。
9.根据图示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A.东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南地区D.青藏地区10.“复吕”“泉英”海拔段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A.光照强B.热量丰富C.土层深厚D.水分充足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
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
据此回答11~13题。
1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区()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量多于蒸发量C.有泄水暗河D.多冰雪融水1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A.冷湿B.冷干C.湿热D.干热1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波动上升,原因最可能是()A.气温显著下降B.入湖泥沙减少C.农业引湖水灌溉D.径流汇入增加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m,山顶海拔3099 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
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A.600~1099m B.1100~1899mC.1900~2800m D.>2800m15.海拔<600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A.气候干旱B.地形陡峭C.土壤贫瘠D.人类活动16.海拔1100~1899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降水B.气温C.土壤D.地形目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
读图回答17~18题。
17.通过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18.该山地自然保护区中生长的成片阔叶树可能为()A.桦树林B.胡杨林C.樟树林D.桑树林伊勒呼里山(如下图)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
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
据此回答19~20题。
19.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典型的自然植被是()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20.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发生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A.光照条件改善B.养分短时骤减C.土壤酸性增强D.地表夏温降低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对环境影响和实行森林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
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
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
间伐是长白山林区实行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图甲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乙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
(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
(4)请给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2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
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
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
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
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
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末次冰期及其以后东南亚海陆分布变化情况(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
“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
在我国川西、滇西北、藏东南以及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
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大量矿物质丰富的原生石头(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
下图为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示意图。
注:郁闭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
(1)结合材料推断“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6分)(2)结合材料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
(6分)(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6分)(4)图中“红石滩”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
(6分)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专练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
滩涂是中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等特点。
右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海岸滩涂面积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主要是()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B.泥沙沉积,海水顶托C.河流改道,洋流侵蚀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2.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A.使用频率较高B.海水污染严重C.有机质含量低D.盐碱化程度高3.围垦滩涂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淡水供应增多C.河口泄洪不畅D.海岸防潮能力增强【答案】1.B 2.D 3.C【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滩涂面积在8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时间较短,与气候变暖及地壳抬升关系不大;江苏沿海为淤泥质海岸,主要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沉积形成的;洋流侵蚀作用及地壳下沉作用会使滩涂面积缩小。
选B。
第2题,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形成耕地的时间较短,使用频率不高;有可能存在海水污染,但并非主因;土地本身有机质含量低;临海,地势低,土地盐碱化严重。
选D。
第3题,围垦滩涂在获得耕地的同时,致使湿地减少,造成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海岸防潮能力降低,A、D错;围垦滩涂需消耗大量淡水进行洗盐,同时新增耕地扩大后,也需大量淡水灌溉,致使淡水资源供应不足,B错;围垦滩涂,会改变地表径流方向,造成河口泄洪不畅,C对。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5.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答案】4.C 5.A【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南部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
第5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可能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鄂尔多斯高原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
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
据此完成6~8题。
6.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7.据材料可知()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8.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避开天然降水干扰B.减弱气温变化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答案】6.C7.B8.A【解析】第6题,由材料中“原本平坦的荒漠”排除A项;由“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排除B项;由“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推知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由材料可推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