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合集下载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ppt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ppt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 变革
第一,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 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哲学是黄昏时 起飞的猫头鹰
马克思:哲学是迎接 人类黎明的“高卢雄 鸡”
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起一个 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第三,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对无 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 第四,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 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 了“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 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唯 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 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 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 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 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 最终目标。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敢于公开承认自己 的阶级性呢?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 所决定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 最革命的阶级,它的阶级利益从根本上说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 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性和阶级性是 完全一致的,它的阶级性同样决定了它是 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对 于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应当说,革命 性以科学性为基础,没有科学性是不能为 革命服务的;当然,只有坚持彻底的革命 性,不为剥削阶级的偏见、私利所束缚, 才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

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

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

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

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诞生的标志,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的旧哲学中脱颖而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是这一实践观在各个领域里延伸的结果。

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哲学生成的手段。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项基本原理。

有些人不认识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他们把实践只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只讲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非常片面的。

实践范畴决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如果没有科学的实践范畴,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将是不可理解的,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命题就失掉了灵魂,就和旧哲学命题难以区分。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为着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对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理的结果。

一切过去旧的哲学都是立足于社会上的有钱有势的剥削统治阶级,唯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人类的解放。

只有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

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一面,对于维护剥削和压迫的旧哲学展开无情地批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产生的动力。

旧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时期,两个基本的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费尔巴哈则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

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清理,就是通过对于上述两家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他始终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派,因为立足点是不同的。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虽然包含着理性具有能动性的积极因素,但是他把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活动,认为通过哲学批判的实践就可以解决社会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决裂,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标签:《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科学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直到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国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理论品质决定理论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发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淬炼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 [1]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以前的哲学信仰时代的结束以及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因而具有及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中关于实践的科学涵义《提纲》是马克思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恩格斯曾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目前理论界对于“新世界观”的“萌芽”体现何处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体现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上。

但是学术界对于“实践”的真正含义则存在很大的分歧。

《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2]“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源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从经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总结出了资本主义是非常不稳定的社会制度,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实效性。

经过实践验证和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实践。

例如,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把实践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指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应当重视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推动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我们要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断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水平,推动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变革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变革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二)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发现,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理论的批判"和“理念的力量”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而此时,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让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由此,他的实践观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1、《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派”实践观由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是理论批判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开始对理念的力量进行质疑。

此时他不再是黑格尔的积极拥护者,开始对费尔巴哈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费尔巴哈以宗教批判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宗教展开了批判,揭示了“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而宗教神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但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然人。

所以当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时候,也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一些缺点,他说费尔巴哈的理论“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这为他后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因为《莱茵报》在马克思的带领下越来越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为普鲁士反动当局所不容。

为此,马克思只好离开难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的普鲁士,来到了巴黎。

于是在1844年2月,马克思来到了巴黎,出版了《德法年鉴》,才使自己的民主革命得以继续。

这样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他对实践和理论作了明显的区分,但此时他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主要只是把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理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来理解。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主要发表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论犹太人问题》,另一篇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在谈到消灭宗教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时指出,当理论还没能指导实践或说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达到一致的时候,宗教是无法消灭的。

他还指出:“物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中国军转民68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费尔巴哈的概论尤为重视,其中特别论述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点,并注以提纲灵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问题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指明了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澄清了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差异,马克思新哲学从此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永恒发展的,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随着国际劳工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党和无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发展,表现出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劳工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明前进的方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就是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在稿纸上写了一些文稿[1]。

其中有一篇于1888年公布,即《提纲》。

提纲虽篇幅不长,但它揭示了以往旧哲学的直觉性和不足,首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革命理论的价值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得到肯定。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关键在于,它是以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这一哲学基础决定了只有从现实和历史出发,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理解。

一、实践观的探析:新哲学的破与立(一)旧哲学的破:对费尔巴哈哲学重大缺陷的批判对现实、感性只能通过直观的形式理解,而没有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是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者的主要缺点。

他们不能理解感性的人,先是作为实践的对象,然后是作为理解的对象。

他们坚持客观事物与人们的实践毫无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只是关系的直观反映,就像一面镜子,只是被动地观察。

费尔巴哈同时谈到过实践的概念,却与马克思有本质区别。

他认为实践是指日常的交流、共识和一些小事,如商人的投机、自私等肮脏的活动,而不是社会或革命实践。

论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摘要】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引入实践,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而实践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

本文拟对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认识论;实践观;唯物主义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是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因为在这里马克思引入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由此初步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1.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1关于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阐释基督教本质和批判宗教神学的著作,但书中也明显暴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足。

费尔巴哈没有正确区分庸俗的实践观和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最终导致了对实践的贬抑。

费尔巴哈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理论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两类,但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1],而贬低实践活动的作用。

并认为,“只有理论才揭开世界的壮丽”,“理论之立场就意味着与世界和谐相处……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之立场,并由此出发来观察世界,而使实践的立场成为理论的立场时,那他就跟自然不睦”[2],可见,费尔巴哈非常重视理论的作用,而恰恰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也就忽视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实践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故而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

因此,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

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过不少论述,如康德把实践看成是理性先天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冶事物,但最终还是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人类实践的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他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最后,他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矛盾运动中的变革作用,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背景、内容及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背景、内容及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背景、内容及意义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的人,从物质生产出发,将实践归结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正确地解决了实践与认识之间关系,看到了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在历史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过程,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新哲学”的依据。

一、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背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将“实践”理解成一种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将实践理解为人的日常生活琐事。

他们都没有正确理解人类的实践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家们一方面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用费尔巴哈的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永恒性。

但是理论上论证的进步性和永恒性却和老百姓生活的凄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马克思开始思考,当资产阶级打着“自由”的旗号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成功地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自由”仅仅是资产者的自由,而不是人民的自由。

马克思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自由”?马克思将实现自由的途径放在了“实践”上。

如果按照当时理论家将实践理解成精神活动,或者理解成日常生活琐事,是没有办法实现“自由”,没有办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理论和现实都在呼吁要正确理解“实践”。

二、科学实践观的内容(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概括而言,我们的生活包括两个大方面,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两大生活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吃穿住用行的物质生活资料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精神生活的内容也是来源于现实的社会。

因此,人类的生活一定是社会的生活。

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需要人类通过实践从客观物质世界中获得;精神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纯粹的意识的自由活动,而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明精神生活本质上仍旧是通过实践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来。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脱离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会造成真理检验标准的错误。

马克思墓碑上的两句话

马克思墓碑上的两句话

马克思墓碑上刻的两句名言
“THE PHILOSOPHERS HA 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 ARIOUS WAYS;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译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创立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的关键。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

原始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的社会。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社会
的灭亡而逐渐消失。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者是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者是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者是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者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

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
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形式,旨在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与阶级之间的斗争密切相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

4.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经济关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 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通过国家或集体来管理和控制生产资料,实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瓦解。

2. 社会福利保障: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福利保障,通过建立健康、教育、住房等公共福利体系,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3. 民主权利的实现: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真正的民主,旨在通过普选产生的人民代表参与国家决策,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表达。

4. 社会阶级的逐步消失: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阶级差距将逐步消失,最终达到无阶级社会的理想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1. 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制定政策、推动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丰富学科研究理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各个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追求真理、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实践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意义。

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础。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观念,意识,感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决定他的,而不是相反。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和归宿,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多重作用。

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理论。

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指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实践还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的桥梁,有机地统一了理论和实践。

三、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践不仅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也是塑造历史的决定因素。

首先,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决方案。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其次,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历史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例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

实践中的实际探索和实验,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以付诸实践,并最终取得了历史上的辉煌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第二 期
合 肥 工 业 大学 学报
社科版


论焉 克 思科 学实践 观的创立
来 学康
实 践 的 问 题 是 人 类 生活 中的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问 题 在 人 类 发展 的 历 史 中 但是
, , ,
实践 是 人 类生存 和 发 展 的 先 决 条 件
,

人 们 历 来 重 视 自 己的 实践 活 动
把 人 看成 是非 对象 性的 存在 物
,
业 且 还 抹掉
了 作 为 对 象 化 活 动 的 前 提 的 “ 实 际 的 自然 的 对 象 ” 的 存 在
,
其结果 也就头 足倒 置 了


,
正如 马
克思 所 说
:

黑 格尔 唯 一 知 道 业 承 认 的 劳 动 是 抽 象 的 精神 的 劳 动
,
、 。

黑 格尔 把实 践 理 解为 人 的 主 观 要 求 的 客 观 现实 化
猜 测 到 了 实 践 的主 观 见 之 于 客 观 的 本
,
质 和 实践 的 客 观 性


能 动性 的特点
他说
,
:

这 种 包 含在 概 念中

和概念 相等
,
业 且 自身 包
括 着 对 个别 外 部现 实 性 的 要 求 的 规 定 性
但是
,
费 希特 关 于 实 践 的 思 想 仍 然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
最 终不 可
黑 格尔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康 德 上 把 实 践概 念 引入 认 识 论
, ,

费希 特 的 唯 心 主 义实 践 观

是 继 费希 特 之 后 在 唯 心 主 义 基 础
,
业 赋 于 深 刻 含义 的哲 学 家
,
,
又 扬 弃 了 实践 的 单 纯 的 客 观 性
是德 国 古 典哲 学 的 创 始 人 康

他从本 体论 上 的二 元 论 和 认 识 论 上 的不 可 知 论 出发

,
认 为实 践 的 起点是
,
实践 理性


,
实践 的主体 是 行认 识 的
,
有理 性 的 存 在 者
,

,
这种 理性 所 导 致 的 存在 者 的 道德 行 为 就 是 实 践

康 德还
从 抽象 的 定 义 出发 认识所制约 的

把 人 的 本质 归 结 为
理性


他 认为
理 论理 性 是 应 用 于 经验 范 围 内进
,
而实 践 理 性 则 是 同 感性 经 验 格格不 入 的 意 志 自 由领 域 康 德 离开 了 实 践谈 论 人 的 认 识

是不 受 人 们 对现 象世 界 的
,
即 认 为 人 的 本质 根 源 于 他 的 能 动 的 活 动
,
一一 劳 动
要形 式
,
他 把 劳 动 作 为 重 要 的 社 会关 系 去 分 析 人 的 发 展

把 人 的 劳 动 实践 看 成 是 实 践 的 主
,
这一 点 受 到 马 克 思 的 高 度 评价
…”
,
马 克思 说
,
:

他 把营 砂看 作 人 的 夺辱 看 作 人 的 自

第一 次在 主 客 观 之 间 架 起 了
,
在 黑格尔 看 来
,
作为 目 的 的 人 的 理 念


,
是 实践 的 一 个 特 征
,
他说
:

善趋 向
,
于 决定 当 前世 界使 其 符 合 于 自己 的 目 的 以 客 观 世 界为前 提 的 的 目的 说 来
,


而 人 的 目 的 的 实现
业 不 是 随 心 所 欲的
J
,
任何 一
点也 没 有 忽略 过 去


马 克 思 的 科 学实 践 观

,
是 在 批 判 地 改 造 德 国 古 典哲 学
,
特别 是 黑
格尔 和 费 尔 巴 哈实践 观 的 基 础 上 创 立 起来的

在 近 代 西 方 哲 学史 上 第 一 个对 实践 问 题 进 行 探 讨 和 研 究 的 , 德
,
我 确证 的本 质 … 但是
,



抓 住 了 劳 动 的 本质
这是

把对 象性 的 人
现实 的 因 而 是 真 正 的 人 理 解 处


为 他 自 己的 劳 动 的 结 果
,
黑 格尔
《现 象学 》及 其 最 后 成 果 … … 的 伟大 之
,
〔“
黑格 尔 把 从 事 劳 动 的人等 同 于 自我 意 识
有 助 于 我 们 更 准确
深 刻 地 把 握 科 学实 践 观 的 真 谛
践 活动
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哲学 的 产生 和 发 展
进 而 指 导 我 们 当 前的 实
(一 )
列 宁 曾 说过
,

凡 是 人 类 社 会所创造 的 一 切

f
,
马 克 思都 用 批 判 的 态 度 加 以 审 查
,
,
把实践 当 作单 纯 的 伦理道 德 范畴
在理 论 上
,
只 能 导向 唯 心 主 义
继康德 之后
,
费希 特在 唯 心 主 义 的 基 础 上

,
开 始 把 实践概 念 纳 入 认 识 论 的 领 域
,
业发 展
了康 德 关 于 意 识 能 动 性 的 思 想 避 免 地 陷入 了 唯 意 志 论

,
黑 格尔从 唯 心 主 义 的 立 场 出 发

对实
践 问 题 作 出 了 不 少 天 才 的 猜测 素
,
包 含有丰 富 的内 容


深 刻 的见解
他 的实 践 观中 的 合 理 因
是 马 克 思 实 践 观 的直 接 的理 论 来 源 在 关于 人 的 问 题 上

黑 格尔 有一个 重 要 的 思 想
也 非 常 重 视 对 实践 活 动 的 理 论 研 究


马 克 思 以 前 的 思 想 家 们 都 没 有科 学 地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
真 正 赋 于 实 践 以 科学 的 意 义
, ,
,


立 科学 的 实 践 观

是 马 克 思 完成 的
,

回 顾 马 克思 的 科 学 实 践 观 的 创 立
就是 善

,

它是

同 时 在 自 由统 一 形 式 中 的 客 观 的

东 西和主 观性
“ ”
4
黑格尔所 说 的


指 的 就 是 实践
在这 里
,
,
黑 格尔 在 唯 心 主 义 基
础 上 把 实 践 活 动 看 成 是 集 主 观 性 和 客 观 性为 一 身 的 矛 后 统 一 体 理论 的 桥梁


他还 指 出
:

人 以 他 的工 具 而 具 有 支 配 外 在 自 然 界 的 威 力

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他
他 倒 是 要 服 从 自然 界 的
,

L “
黑 格尔 从 主 观 目的 性 方 面 看 待实 践
,

,
又从 客观 现

实性 方 面 加 以 限 制

,
既 扬 弃 了 实践 的 单 纯 的 主 观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