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共产党宣言_感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总第63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312009General 1No 163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55
【构建和谐社会】
读《共产党宣言》感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宇洁
(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哈尔滨150001)
摘 要:《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认真学习这部巨著,可以使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深理解。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A 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9)0320055202
收稿日期:2008210229
作者简介:刘宇洁(1968-),女,哈尔滨人,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刚刚过去的不平凡的2008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拜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过反复拜读后,使我产生许多感慨和体悟。
16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分析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的深邃思想,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一、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要相互适当,是一种美好的社会。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为实现这一美好理想,许多哲人、思想家不懈地为之勾勒和描绘,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所有和谐社会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幻想和空想。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天国时向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无邦国,无帝王,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所有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中国先贤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和谐最美”、“公正即和谐”的观点。
从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其中,19世纪法国的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提出“和谐制度必将代替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的欧文想通过实验来实现“和谐社会”;德国的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这些也反映了西方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二、《共产党宣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中国的仁人志士、至圣先师,还是西方的思想家、哲人,对和谐社会都只是幻想和描绘,是一幅美好的画卷,都无法实现。
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和谐社会思想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未来和谐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指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出其特有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由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客观规律,这使得未来建立和谐社会不再是一种幻想和描绘,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3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3,2009
56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偶然的,存在着它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持续高涨,在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种矛盾凸显期。
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
其次,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为各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挑战和风险。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我党的社会主义宗旨。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实践,即把我国构建成民主的、富裕的、文明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指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还指出,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丰富的物质是人们生活的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而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发达的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见,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使社会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反之,社会和谐发展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经过,提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基本
矛盾也不断发展并趋于激化;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
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得胜,总是极力加深对工人的剥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从而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最后必然造成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充满着各种内在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并日趋明显,最后必然导致灭亡。
这就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使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
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没有阶级对立;社会关系和谐,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消除差别;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真正得到解决;人们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
具体而科学地讲,就是建立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使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
这就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和谐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指出,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化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大工业的发展虽然为提高人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同时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暴露。
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造成人的身体“畸形”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因而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即资产阶级的发展以牺牲工人阶级为代价,形成了社会两极分化,其差距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加大。
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达不到和谐社会中的“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目的。
因此,不能实现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构建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反过来,人的素质提高了,会更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出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需求的物质文化财富。
因此,只有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才能激发整个社会活力,才能在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 王 华.思想品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杨临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