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合集下载

英雄桥革命烈士纪念碑英雄桥

英雄桥革命烈士纪念碑英雄桥

英雄桥地处黔西县定新乡渭河大鲵(又名娃娃鱼,系国家二类保护珍稀动物)保护区,横跨龙洞沟,是黔西县通往金沙县公路的主要桥梁。

这里四面山高壁陡,树深林密,荆棘丛生,仅有一条石阶小道沿此经过,地形极为复杂,四面高山易于伏兵。

1936年和1950年,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均在桥附近与敌激战,一批指战员牺牲于此。

1936年2月9日,蒋介石深受黔西北苏区发展的震动,亲自坐镇贵阳,指挥万耀煌、郝梦龄两个纵队十四个团的兵力,经遵义进逼黔西,并抢占了有利战略地势,妄图扼杀革命根据地。

当日上午,红十七师五十团一营在渭河之滨(今英雄桥一带)诱敌出击,后迂回至枷担湾阻击敌人,红六师十八团参谋长贺崇禄和一批曾跟随贺龙坚持洪湖斗争的湖南籍战士英勇牺牲于此地。

枷担湾之战,红军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有效延缓了敌人对红军的追赶,保卫了新创建的革命根据地。

1950年3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零团四连副指导员王金塝,奉命带领一个排从黔西送信去金沙,返回时,在龙洞沟遭到匪首刘俊卿、黄明志率领的数百名匪众伏击。

由于解放军战士对当地的地势不熟悉,众匪又是居高临下,我解放军战士虽与众匪展开了殊死拼搏,战斗从中午一直浴血奋战到黄昏,终因寡不敌众,除一人生还外,其余26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

其中有副指导员王金塝、副排长王仲国、战士冯吉超、孙玉、王灿新、杨兴功、王希光、周辉南、包少南、张天素、吴明森、周明新、周陈光、胡平林等。

这些同志为了黔西的解放事业,在龙洞沟一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同志,当地百姓将此更名为英雄桥。

英雄桥峡谷幽深,附近有黔西古八景之地的“渭滨鱼窦”,建有小型水电站和生活服务设施,是黔西古老的一处旅游景点。

1981年,黔西县人民政府将此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修建烈士纪念碑。

……渭水流长,先烈永垂!同学们,看看现在,想想过去,你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学习革命烈士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准备着,随时为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让我们对着纪念碑默哀三分钟,缅怀我们的革命先辈们。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19位远征军将士的英魂在游荡异邦几十载后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都是无名氏。

云南信息报记者段玉良摄吴缘捧着四伯吴其璋的遗像,因为墓址存疑,他此次未能迎来伯父的遗骸回国。

吴其璋(前右二)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时和当地朋友们合影。

吴其璋牺牲后被战友们抬下来。

美军摄影师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吴缘的大伯于1948年拍摄的吴其璋墓。

本栏图片均由家属供图2011年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

当护送着19位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过猴桥边防检查站时,那段尘封弥久的壮烈终从历史的迷雾中走进现实。

这些已经游荡异邦几十载的二战英魂,以一种生前不曾想过的方式“魂归故里”。

沉重而肃穆的仪式,祭奠一场迟到了70年的凯旋。

他们仅是长眠于海外中国军人的极小部分。

此前,他们的遗骸散落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寂寂孤冢常见于荒郊草丛,或早被夷为平地。

这是缅甸一隅中国远征军军人墓地的基本形态,也是全部情势的大抵呈现。

史料刊载,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军人几近10万人。

实际上,“让阵亡将士遗骸回国”的呼声由来已久。

及至本次19位将士“魂归故里”,是中国海外军人遗骸回归的首次,亦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由民间、学界开始酝酿至军方人士、人大代表直至政府参与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从淡忘到确定,从迷茫到铭记的再远征。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终究要回家了。

寻找吴其璋两代人的不懈接力上午10时30分,护送骨灰的车队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向腾冲。

槟榔江水轻轻呜咽,天空飘落丝丝细雨,道路两旁,行人、学生、愿者拉起“远征军忠魂归国”的横幅,肃目敬礼。

正当灵车准备驶过猴桥口岸边防检查站时,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骚动。

手扶黑色相框的吴缘老人突然拦住灵车护送人员,像一个交不出作业的孩子,急切发问:“忠魂回国了,我家的忠魂呢?”一边是即将踏入国门的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一边是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迎灵队伍,老人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知道他的人,都会恍然明白他的焦虑,并理解他的冒失。

宜昌境内抗战烈士纪念碑

宜昌境内抗战烈士纪念碑

宜昌境内抗战烈士纪念碑古往今来,我国素有“树碑立传”的传统。

如果说“碑”(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传”(人物传记)还有好坏混同的话,如民间墓碑,《史记》中有《管晏列传》、《酷吏列传》等。

纪念碑则是纪念有功绩的人或重大事件而立的石碑,极赋褒扬彰显的意义。

从“八年抗战”的史料来看,宜昌境内就建树多处纪念碑,以缅怀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英灵和仁人志士。

一、张自忠将军公祭纪念碑史料表明,张自忠是我国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晚于张),有“国民党抗日第一名将”之称。

他是山东临清县人,从1939年11月起,他以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的身份节制3个集团军组织汉水防线,保卫宜昌、沙市。

次年5月,他率部进驻当阳,总司令部设在慈化的齐家垸子,张的办公处设在赵家花园农民赵国光家,直至11月向日军发动冬季攻势时,其总部又移至钟祥快活铺。

1940年5月,日军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枣宜会战(日军称宜昌作战)。

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前线重创日军,在宜城县南瓜店附近与日作战中,身中七弹壮烈殉国。

张自忠牺牲后,其灵柩于当月21日由汽车从快活铺总部启程,经荆门、当阳运抵宜昌。

据《宜昌抗战图集·十万军民公祭张上将军》(《宜昌市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七辑)云:“湖北省代主席严立三、江防军总司令郭忏、中央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巡视团委员王陆一、第二十六军军长萧之楚、宜万要塞指挥官刘翼峰、宜昌行署主任林逸圣、宜昌县县长武长青等军政要员及各界代表300余人,齐集宜昌市郊杨岔路迎灵。

”在举行迎灵仪式后,“8名身着素服、腰缠白带的‘八大金刚’抬着灵柩,在全体迎灵人员的护送下,缓步向东山公园进发。

十里长路,哀思绵绵,沿途许多群众自动加入到迎灵队伍。

面对三架低空盘旋的日机,迎灵队伍毫不畏惧,沉着镇定地护送灵柩至东山草堂供奉。

”第二天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先后有数万军民前往东山草堂祭奠。

次日晨,张将军的灵柩从东山草堂运至二马路码头登“民风”轮往重庆,“沿途几华里的街道上,自发送灵的群众不期而至,多达10万余人”。

铜仁与抗日有关的往事

铜仁与抗日有关的往事

铜仁与抗日有关的往事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四周年,七十四年前的那场战争,铜仁虽居后方,没有沦为战场和敌占区,但在抗日战场上有近十万的铜仁籍将士在浴血奋战!这样的爱国情怀是铜仁人民的骄傲!铜仁东山矗立着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在茅溪蹲点时原国民党军预备第二师、参加过宜昌保卫战、97岁的肖洪均老人给我讲过同这纪念碑有关的故事。

民国二十九年,十九岁的肖洪均被抓去当兵,在四川峨眉山下突出训练了半年,编到预备二师,师长是陈明仁,团长吕国怀,营长张信良。

听说日本人占领了湖北,师长陈明仁就命令我们往东走。

在重庆坐船下宜昌,一到那里,鬼子的飞机是到处乱炸。

我和柑子冲余少权(碧江人)两个人送信,都背马刀。

回忆到抗日战场上的腥风血雨,肖洪均老人回忆说:我们师长严得很,他讲部队有几条规定,第一条要打仗不怕死。

第二条是要保卫我们的祖国,第三条要保护老百姓,第四条不能私踩人民的庄稼,到了一个地方,老百姓那些果木(水果)掉到你嘴巴边上,你都没(不)敢去动他的。

肖洪均老人说“鬼子那个飞机太残忍了,整天都是炸呀烧的。

有时候送信,一路上看到处都是尸体。

我们送信回来,那些排长、班长都不见了,着鬼子飞机炸死了,那个师有一万多人。

讲到这里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

说起东山这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刘新华老师在《不该忘却的纪念碑——缅怀铜仁抗日阵亡将士》一文中讲得更详细。

2003年3月出版的《铜仁市志》记载有:1939年7月7日,在任的铜仁县县长安徽人刘旭光顺应民意以铜仁县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的名义,在东山原“光复纪念碑”的旧址上,主持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碑上方刻有隶书体的“同胞过此均须脱帽致敬”十个字,下方也刻有同样的字样。

1966年“文革”中被炸毁1995年恢复,张爱萍将军为这座纪念碑题字,它也是贵州省最先恢复的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们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们铜仁人不应该忘记的。

因为,它是我们铜仁在八年抗战中阵亡的上万名英魂的安息之所,是我们铜仁子弟为国家、为中华民族做出最大牺牲的一个实物载体!《贵州通史·黔藉官兵在正面战场的抗日业绩·抗战中的第八十五师》记载:85师在忻口“与日军王牌部队板垣师团激战10日,损失官兵达三分之二”,“在灵宝东南大郎庙一带阻击西犯之敌,连续战斗8昼夜,终将来犯之敌击退,而85师又损失兵力三分之二”。

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近日,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决定恢复小天池景区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丰富庐山景点内涵,挖掘庐山历史文化。

目前,该纪念碑设计方案正在进行,并开始向海内外收集相关文物。

今天值班看到这则消息,我心里一热,真心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同时,我认为此举具有历史意义,值得全球中华儿女关注。

据介绍,庐山小天池“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46年国民党第99军军长梁汉明等建立的。

纪念碑上有28幅题字及碑刻,入口处建有石柱牌坊,牌坊横额及双柱都有题刻。

新中国成立后,该纪念碑的字样改为“烈士纪念塔”;“文革”期间,石塔被拆除。

史料称“陆军第九十九军,辖60师、92师、99师、197师、4师,抗战以来,参加淞沪、鲁南、武汉(鄂南、南浔)、桂南及长沙(三次会战)、常德、长衡各会战,或沥血孤营,或横尸敌阵,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壮烈牺牲者逾数万。

胜利之后,该军军长梁汉明、副军长甘清池及师长黄保德、艾靉、朱志席等,共同决议,建筑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于庐山。

”庐山管理局负责人认为,纪念碑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史,恢复其原貌很有意义,既可以充实庐山景点,又可向世人展示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对外的伟大胜利,我们不应该忘记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不应该忘记所有为抗战牺牲的中华儿女!因此,我这里要真心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副军长甘清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总部高参兼教导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四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九军副军长。

194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原九十九军)副师长,广东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阳江县长。

1949年11月5日在信宜率部起义。

1951年12月被错捕处决。

1982年8月平反,恢复名誉。

渭南抗战纪念碑之谜

渭南抗战纪念碑之谜

渭南抗战纪念碑之谜作者:杜尚儒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日前,记者获悉,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距今已超过七十年的历史,比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还要早几年。

2015年8月6日,本刊记者专程前往渭南,寻找这块纪念碑。

沿着108国道,很容易就找到了交斜镇政府所在地。

一打听,碑就在镇政府院子里。

办公区院子不大,在两层的办公楼后面,果真有一座碑,静静地矗立在墙根。

纪念碑的样子很简朴,砖砌的碑楼高约3米,宽约1.5米。

碑楼中间镶嵌着一块高2米,宽0.9米的石碑。

石碑为圆首,方座,虽经风雨剥蚀,但碑文仍清晰可辨。

碑首为双凤朝阳图案,上刻“胜利”二字。

碑文上款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七抗战建国二周年”字样,中题“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隶书大字,下款“陆军第一军第一百六十七师师长赵锡光、副师长熊克念率全体官兵”。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此碑应该是1939年所立,距今已有七十六年。

那么,此碑为什么会立在这里?两位师长与交斜有什么关系?碑文中说的第一军第一百六十七师后来又去了哪里?记者极力想从中解读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交斜镇年轻的副书记告诉记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境内的来化塔,是该镇最有名的两个历史文化景点,也是该镇仅有的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由于自己到交斜镇工作时间较短,对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只知道这个碑原来是立在街道上的,后来因为道路拓宽才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镇子上现在能说得清这个碑的人越来越少了,听说那个副师长就是交斜镇人,只是家里已经没有后人了。

记者随后到镇子上走访,希望能找到知情者。

交斜镇秋池村70岁的贾代俭和比他稍年长的邻村的刘姓老人都回忆说,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这个碑就一直立在街道上,具体位置就是现在街道北侧邮电所位置。

老人说,过去老的国道是穿过街道的,1997年前后,国道要拓宽,就把碑迁到了镇政府的后院。

两位老人还向记者介绍说,交斜西街的西池村有位快90岁的贺姓老人,他知道的肯定要多一些。

抗日阵亡军官忠勇事迹

抗日阵亡军官忠勇事迹

抗日阵亡军官忠勇事迹1、黄景升上校1941年5月远征军入缅,第200师铁运同古,该师抵达同古之后发现侧翼英军状况不明,有后撤迹向,无法期待连手应战,第200师顿处危地.戴安澜师长面对一个状况不明的空城,不能不勉为其难匆促布防.戴师长召集军事会议时,各团营军官均表悲观,默然无语.此时第200师第598团中校副团长黄景升猛地起身,慷慨陈词:"这仗必需打,没有选择.我们要告诉官兵,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要指望援助,要孤军奋战,发扬我们黄埔军人大无畏的精神"!满坐闻言大惊,戴师长严肃地问道:"黄副团长,你有战胜日寇的把握吗"?黄景升大声答道:"报告师长,部下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戴师长命第200师骑兵团团附曹行宪在城南皮龙河大桥设伏阻击,其后即为设在鄂克春的第一线防御阵地,由黄副团长率第598团两个营布防.骑兵团在3月19日日军前锋逼近时奋起突袭,炸毁大桥,昭告日寇国军在此.日军入缅后几为旅次行军,对此大为惊讶,于是集中部队谨慎前进,20日对鄂克春阵地发起主力攻势.黄副团长不慌不忙指挥迎战,打退日寇5次冲锋,并亲自率部果敢逆袭.日军终于败退.入夜,师步兵指挥官兼第598团团长郑庭笈将军巡视鄂克春,黄副团长兴高采烈地炫耀夺来的一把指挥刀,郑团长听完黄团附报告,将黄景升骂了一顿:"身为指挥官岂可如此任性玩命,再胡闹将你调回同古,部队我自己指挥".黄团附唯唯称诺.22日,日军继续猛烈进扑,均被第598团打退,国军伤亡甚重.日军意图侧袭,被黄团附窥破,又亲率预备队阻击.鄂克春阵地前,日军遗尸300多具.同日,杜聿明军长与戴安澜师长到鄂克春巡视,杜军长亲完简报之后将黄团附拉到一边,叮咛道:"郑团长告诉我,你像个士兵一样在前线杀敌,现在你是阵地上的最高指挥官,指挥官有闪失,士气就会动摇.不可如此".戴安澜也语重心长地说道:"指挥官在任何情况都要沉着稳定,不可意气用事,不可冲动...".23日,日军主力两个联队集中在鄂克春当面,调集山炮12门,战车20辆,在20架余飞机的空袭掩护之下猛攻鄂克春,第598团没有配备战防炮,于是英勇的官兵们,拿起集束手榴弹,硬是打退了日冦三次步战协同冲锋.第4次,一连有5名握着集束手榴弹冲出去的士兵中弹阵亡,在前线督战的黄景升竟然自己抓起集束手榴弹冲出去,炸翻了一辆战车.战壕里的战士们见状,也一个个滚出战壕,扑向日军的战车.日军狠狈溃退.战壕内的士兵大声欢呼.此时一股日军集火扫射,黄副团长跳起来大声喝令卧倒,不幸中弹倒地.日军也辨认出黄副团长应该是国军高级指挥官,于是一辆战车向黄副团长压去.战壕内一位班长程洪冲向这辆战车,引爆了手中的手榴弹.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国军官兵全部冲出战壕,与日军展开激烈肉搏,日寇大败而逃.官兵们抢回黄景升,但黄副团长已经为国捐躯.23日夜,戴师长命令收缩阵地,第598团撤回同古.部队到了同古城郊,戴师长已经率领全师官兵列队,向黄副团长致哀.不久蒋委员长飞曼德勒视察,罗卓英上将与杜聿明将军报告战况时就以黄景升的名言为结语.杜将军说道:"第200师第598团副团长黄景升说的好,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这是全体官兵的决心".蒋委员长闻言一震,问道:"这个副团长,他还在第200师吗"?杜聿明回答道:"报告委座,黄景升已经同其誓言一般,成仁了".蒋委员长站起身,沉默片刻,突然说道:"你们知道黄副团长这种精神是什么精神"?委员长踱了几步,说道:"这就是黄埔精神".满座肃然.1946年,在黄景升中校的原籍江西省石城县,在县城西门外建起了抗日阵亡将士黄景升纪念碑,并举行隆重追悼仪式.蒋委员长亲为纪念碑题词.直到清匪反霸运动前后,这座碑才遭砸毁.黄景升的名句已经成为抗战传奇的一部份,但事迹早已遭人刻意遗忘.司某在石城县文史资料中意外发现一篇详细的纪念文章,所以抄录刊上.黄景升军校8期毕业,历任营长,副团长.殉国后追晋陆军步兵上校.在台烈士资料将黄氏误写为师工兵团副团长.前文提到的骑兵团副团长曹行宪,中央军校,德国装甲兵学校毕业.在同古战役中重伤后不甘被俘而自杀,其事迹司某至今仍无从考究清楚. 2、姜宝德中将姜宝德将军,保定军校第5期步兵科毕业.在东北军任独15旅参谋长,第115师参谋长.1935年4月任官陆军少将.抗战军兴之后任第三战区长官部少将高参.1941年调任临川戒严司令.戒严司令部是一种维护战地地区治安的军事机关,并不在作战序列之中.所指挥的部队理论上只有地区团队及警察,而且多半由地方行政机关主官担任.临川戒严司令部成立于1940年,临川位于第三战区后方山区,但战乱使大量难民拥入,造成对治安极不良的影响.所以顾长官在临川设置了戒严司令部,由谭炳尚上校担任司令.1941年考为姜将军.1942年5月浙赣会战日军进逼临川,长官部临时责令姜司令抢运抚河沿线仓库积粮.当时姜司令控制一个警卫连及县保安大队(4个中队),临川县警察局警察100余人.但是警备任务占去大半兵力,使运粮任务无从展开,日军逼近速度之快又大出预料,姜宝德对此忧虑万分.当时中统局临川组组长但功元对姜司令颇为同情,劝姜司令向上级陈明实状,必不获罪.1942年6月3日,日军到抚河,开始用汽艇尝试渡河.姜宝德命团警抵抗.入夜姜司令自知城破在即,见军粮颗粒未运,乃留下遗书,举枪自杀.遗书称"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领袖.自杀以谢总裁".顾祝同闻报后,急令临川县长刘一诚代理司令.次日日军开始渡河,刘一诚率县府及司令部人员撤退.长官部原本准备爆破城西抚河文昌桥,并已派工兵1排待命,但在获得刘县长报告之后顾长官考变布署,以第74军驰援临川,意图索敌决战.因此战区取消文昌桥爆破作业.4日晚第74军工兵营(王军长担心文昌桥已完成爆破准备,所以先派工兵开道)驰援文昌桥,日军先头部队同时抵达,在文昌桥头展开激战,工兵营不支撤退,临川失陷.刘县长则率机关人员撤到宜黄县城.第74军主力则于南城占领阵地.8月,日军在国军与游击部队阻击下无法维持占领,开始向杭州撤退.8月13日,流亡两个月的县政府回到临川.临川已被日寇焚毁大半,未撤走的居民遭残杀者千余人.司某原先对姜宝德将军只有一个粗略印象,在东北军序列中记有姜将军的简历,但对其殉国状况并不了解.原以为事属细微,恐怕无从找寻了.今天在临川文史资料发现姜将军殉国的实况,深为感动,转录于此.1943年9月姜将军获追赠陆军中将.3、杨膺谓少将追晋陆军少将杨膺谓,湖南省长沙县人.保定军校第3期步兵科卒业,卒业后返湘,于湘军中任排,连长,上尉参谋.1923年赴粤,于韶关讲武堂任少校教官,嗣任堂长.1924年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任军校本部管理处处长.1926年率四期学生入赣,旋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械处处长.1928年,入湘点阅何键第35军,迟返归程遭撤职,考为军校上校战术教官.任教期间着有"应用战术"一书.由军用图书社发行.1934年杨氏考入陆军大学第12期.在校期间与德籍应用战术教官斯达开少将相善,毕业后编写"最新应用战术",由斯氏作序.1936年调任第53师第157旅参谋主任,1937年调升第83军参谋处副处长.1937年11月,唐生智组建首都卫戍长官部,时第83军由无锡退守南京,唐生智以保定同学之谊,坚邀杨氏为长官部少将高参.1937年12月,日军围城,唐生智告杨氏以准备离京,杨氏愤然作色,答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以身报国是军人天职.保卫大南京而不死一将军,如何对得起国人?"唐生智闻言默然.战事激烈之际,唐生智即指派杨氏至中山门指挥战斗.12月11日拂晓,光华门被日军炸毁百余米,战况危急.杨氏由中山门抽兵一团亲自率领跑步驰援,与日军恶战,不幸中弹,壮烈殉国于明故宫机场.杨氏自从由军械处处长撤职之后,虽然失意宧场.但于败军之际临危受命,虽死不辞,实为中国军人之表率.据在下所知,中山门防卫部队为教导总队,杨氏所抽何团待查.虽然关于南京战役文献甚多,但几无支字提及杨氏者.盖以兵败之际,部队最后一搏,难以考证详尽.4、曹克仁中校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第99军第99师第297团第2营奉命固守湘阴县城.营长曹克仁少校慷慨受命,进驻县城.县长谢宝树也发动县民200余人支持.9月23日,日寇开始攻城,曹营奋起迎战,力挫日军,连续打退日军9次冲锋.日军组织了1千多人在毒气掩护下疯狂进扑,曹营长亲于火线督战.第6连的一挺重机枪射手阵亡,一位年逾花甲的不知名老人竟扑身向前,握着机枪继续射击.身负重伤的第6连连长(佚名)死死抓住一个日寇,滚入护城河沟,同归于尽.27日黄昏,第2营全军覆没,残部在弹药用尽之后,以棍棒与敌搏斗.日军入城之后曹营长与17名身负重伤的士兵一同被俘,日军恼羞成怒,将曹营长钉于木架上,挖去双眼,砍断双臂,以烧红的烙铁烫焦水唇与胸部,然后浇上汽油,与其它重伤官兵一道活活烧死.曹营长临死之际,犹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8日,日军撤出县城.第99师政治部副主任陈藻云来县城收拾善后,共搜集殉难官兵遗体770余具,集体安葬.4个月后,军事委员会对第2营全体官兵颁布嘉奖令,并拨款在湘潭修成纪念碑塔.曹克仁中校,湖南省资兴县人,中央军校第14期毕业,殉国时年仅29岁.5、窦来庚少将窦来庚少将,早年于济南武术传习所卒业,对武术学有专精.韩复榘在统治山东时期,沿袭西北军遗风,提倡国术.西北军重视体育与国术的传统相当著名,其考核以单杠三大套评量军官任职能力.韩复榘在山东省主席任内,成立山东省国术馆,并自兼馆长.副馆长即聘窦氏担任.窦氏同时亦兼韩复榘的警卫武士队队长.1938年1月,窦氏率武士队护送韩复榘到开封参加军事会议,韩氏会中遭扣押.2月窦氏率武士队百余队员回到山东之后自订国民军义勇队番号,自任队长并率部往临朐发展.临朐县城中驻有日军一个小队,窦来庚到达临朐后即攻城,将日军驱退占领县城.1938年5月,日军1个大队配合伪军1个团兵分两路反攻临朐,窦氏率义勇队凭城抵抗,中队长魏长礼以下官兵50余人壮烈牺牲,临朐沦陷.县城沦陷之后义勇队对日冠发起多次突袭,并扩张兵力至700余员.1938年秋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将窦部考编为省属保安第17旅.保17旅以临朐乡间为根据地,队伍扩充至3000余员.保17旅战力强韧,勇于主动攻击,多次打击日伪部队及八路军,并一度中断胶济路交通.1942年8月29日,日军对保17旅忍无可忍,乃调集鲁中淄博,益都,昌乐,寿光,广饶各地日伪驻军3000人组成奥村支队,兵分三路向保17旅进攻.在作战会议中,保17旅各团,处长咸以实力相差悬殊,不如暂避,窦旅长抗声说道"我们整天说打鬼子,鬼子送上间了,怎不揍他一下,要是逃跑,如何面对临朐父老?我们要打,不成功,就成仁,决不逃走"!因为保17旅缺乏正规作战经验,所以日军轻易将该旅主力包围.8月30日日伪军进攻包围圈内的保17旅部队,窦旅长率部四面防御,但不到两小时西翼阵地即遭突破.窦旅长率部在包围圈中四处冲杀,但未能扭转局面,残部被压到邹家官庄的山沟中.窦旅长见大势已去,即以佩枪自杀.保17旅全军覆没.战后国府感其忠烈,追晋陆军少将.1988年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窦来庚为革命烈士.6、记孙明瑾将军殉职经过常德会战,第10军原在常德城南迟疑不进.后由蒋委员长亲电严令,方先觉军长才指挥所属三个师冒死进攻.其中以预10师的牺牲最为惨烈,预10师师长孙明瑾将军在激战中阵亡.笔者去年曾撰常德会战一文,考证孙师长殉难经过,国军战史,忠烈传等仅含糊提及在激战中由机枪扫射阵亡,未能得其详实,常以为憾.今晚于泗阳文史第6辑原预10师营长蒋鸿熙的回忆文章中查出孙师长的殉国经过,弥足珍贵,兹简录于此.孙师长在接奉军长命令之后,即以攻击态势展开两团在前,一团于后,向日军第3师团攻击前进.此时第3师团在资江南岸江堤布置防线,并于资江搭起三条浮桥.预10师对江堤展开5次猛攻,均未得手.此时预10师实际上已经完成牵制日军,使第3师冲入德山的任务,但孙师长决定拿下江堤.方军长电话询问战况,问道:"玉轩,江堤还没拿下吗"?孙师长回答道:"报告军长,还没有".方先觉急问:"你们能完成任务吗"?孙师长坚定答道:"一定完成任务".方军长加重语气问道:"要多久"?孙师长大声回答道:"三个小时"."要不要增援"?"不用"!孙师长挂上电话后,立即召集三位团长,严肃宣布:"我情愿全师覆没,也要打出风格,为本军维持荣誉.各级指挥官要亲自带头,身先士卒.不顾一切冲上江堤.堤上的敌人若来不及消灭,就要越过他.将他撂在阵地上,由后续部队消灭.每人到江边要马上渡江,冲进常德"!孙师长布署完毕之后,亲率警卫班与师部部份军官跑部到第一线指挥战斗.预10师很快冲上江堤,与第3师团展开激烈白刃战.孙师长见浮桥已在面前,大声下令周边部队丢下敌人,"跟我渡江"!然后亲自跳下江岸.冬季落水期间岸面到水边有一丈多高,孙师长一跃而下,刚要举步冲上浮桥,即被日军机枪扫中,壮烈殉国.孙师长殉国时,副师长葛先才将军,参谋长何竹本上校均负伤,参谋主任陈飞龙上校同时殉国.三位团长眼见师部失去指挥能力,各团长自发率部冲向浮桥,连预备队团也冲了上来.浮桥只有两尺宽,江对岸日军以机枪疯狂扫射,预10师官兵奋不顾身冲上桥面,或攀着浮桥下浮木,或直接向对岸火网游去,"壮况之壮烈,可以说亘古少见".但毕竟状况太过恶劣,无法攻上北岸.只有南岸的日军一度溃退.预10师官兵伤亡殆尽.方先觉军长得知孙师长壮烈殉国,甚为悲恸.严令将孙将军遗体抢回.孙师长中弹殉职后尸身倚靠江岸,兀然不倒.两眼圆睁,正气浩然.双手仍紧握步枪,怎么也掰不开.战后孙师长遗体安葬于衡山南陂.7、高鹏将军追晋陆军少将高鹏,原名明,字平远,1905年出生于陜西省干县.早年卒业于西安民立中学,1925年与同乡好友阎锡麟,李正谊,张希义等赴开封投考黄埔军校.高鹏体格强健,学习认真,甚获佳评.1927年毕业并分配到第22师充任排长,于武昌攻城爬云梯时腹部中弹负伤.1928年北伐完成,调回军校任上尉区队长.1930年,高氏调第4师任连长.连长任内与红军恶战于安徽金寨,腰部重伤.伤愈归队后调任第4师参谋处少校参谋,旋升营长.1933年,高鹏随部参加古北口战役,被炮弹击中负伤.是役高氏获颁陆海空军奖章,并升任第149团中校团附.1936年随部往绥东剿共,并兼任师部高炮大队大队长.1936年率部参加百灵庙战役,高将军指挥小炮射击日机,并率部追杀日军溃兵,在战斗中高将军手刃日军军官一名,夺得其指挥刀.战后傅作义将军颁给巨额赏银,高将军分文未取,全部分给官兵.1937年8月,高将军升任第149团团长.率部与日寇激战于南口,保定等地.1938年第25师参加鲁南会战,该师在会战中先后与日军激战于正阳,阜阳,台儿庄.4月20日,第25师守备邳县,张耀明师长以第149团占领要冲连防山.连防山不是山,只是平原上的聚落.22日,日军以3个大队对连防山展开疯狂进攻,第149团奋起抵抗,战况异常惨烈.前卫营营长娄浩卿与所属4员连长全体牺牲,日军突破高团阵地.高团长亲率两个营白刃冲杀,恢复阵地.在肉搏战中曹云剑,江玉振两位营长也先后殉职,全团仅余官兵数百.24日,第52军军长关麟征将军命令高团长撤退,高团长环顾左右,慨然答道:"此地至关要害,我若退则后防部队于能如期接济.我出发时已与家人诀别,今日官兵已多牺牲,我岂能苟且偷生,现在是我以身殉国的时候了"!此时高团阵地上只余官兵百余,高团长召集残部,厉声问道:"战事甚危,我军寡不敌众,愿战?愿退"?全体官兵齐声答道:"愿随团长杀敌,决不撤退".高鹏团长于是率部逆袭,亲自操作机枪向日军扫射,日军在高团长面前大片大片倒下,但高团长也前胸中弹.高团长中弹后仍忍痛战斗,一个伤兵爬来要为高团长包扎,高团长大声叫他回去"不要管我,阵地要紧".24日下午,关军团长亲电高鹏长命令撤退,说道:"我们将来报国时日尚多,兄可退兵...".高团长坚决不撤,而且隐瞒自己负伤情况,继续督战.下午2时第25师命令高团撤退,两名士兵将高团长架起,高团长站起身上欲下达命令,突然弹中前额,壮烈殉国.终年34岁.是役第149团伤亡官兵2000余员,三位营长曹云剑少校,姜玉振少校与楼浩卿少校全部殉职,全团仅残余官兵数十员.高团长殉国后,张耀明师长命令将高团长遗体抢下,运往徐州公祭.国府追晋陆军少将.灵柩运回陜西干县安葬.高鹏为官清廉,遗有一妻两子一女,生活清贫.文革时又遭冲击,所有遗物(包括日本指挥刀)被抄,只存照片两帧,陆海空军奖章一枚.8、朱爱周少将赣榆常备旅旅长朱爱周少将,江苏省赣榆县人,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1927年起任灌云县公安局局长,后历任盐城县公安局局长,萧县县府秘书,铜山县县府秘书.1936年任江苏省第3水警区区长,驻南通.1938年1月赣榆县县长严济周潜逃,朱氏主动请缨,返乡任县长.其时赣榆县内局势混乱,朱氏任县长之后力谋稳定局面,并将县境内列为国税的盐税截留考为盐自销,自抽盐税.1938年4月,伪华北自治军张宗元部一进犯赣榆,朱氏向第111师第333旅领得一批弹药,将张部击退.赣自此维大半年的稳定.。

潮州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介绍

潮州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介绍

潮州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介绍
在潮州啊,有个特别了不起的东西,那就是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纪念碑啊,就像一位默默站在那儿的英雄巨人。

它立在那,仿佛在跟每一个路过的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你要是走近它,就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好像能听到当年战场上的枪炮声,能看到那些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样子。

当年啊,咱们潮州的子弟那可都是好样的。

他们为了保卫家园,为了把侵略者赶出去,毫不犹豫地就奔赴了战场。

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也许前一天还在自家的田地里干活,或者在街边的小店里帮忙,可是听到了抗战的号角,就都变成了英勇的战士。

他们在战场上,那是真的不怕死啊,就想着多消灭几个敌人,多为国家出一份力。

这纪念碑呢,就是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们而建的。

它是一种敬意,是潮州人民对那些牺牲将士深深的怀念。

每一块石头,都像是承载着一段壮烈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个建筑,更像是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咱们现在的人啊,有时候过得太舒服了,就容易忘记以前的苦日子。

可是当看到这个纪念碑的时候,就会一下子清醒过来。

会想起那些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就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纪念碑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带着一种庄严的气息。

小孩子要是到这儿来玩,大人们就会跟他们讲这些英雄的故事,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今天的幸福不是白来的,是那些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潮州的土地上,这个纪念碑就是一个精神的象征。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人们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一股敬意,还有
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因为这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是属于潮州的,也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牌坊讲解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牌坊讲解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牌坊讲解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牌坊是为了纪念在中国国民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将士而建立的纪念性建筑。

这些将士为保卫国家和实现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的纪念牌坊通常会被建造在重要的历史遗址或战斗地点,以表达对逝去将士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牌坊通常由石材或其他耐久材料建造,具有雄伟壮观的外观和精细的雕刻工艺。

在纪念牌坊上通常会刻有阵亡将士的名字、军衔、所属单位以及他们献身的日期。

这些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并记住那些为祖国自由而战的勇士们。

纪念牌坊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建筑,旨在铭记国家历史上的英勇行为,并激励人们珍视和捍卫自由、和平与独立。

它们也成为游客和公民缅怀战争英烈、反思历史并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通过讲解这些纪念牌坊的背后故事和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也向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描写成都人民公园纪念碑的作文

描写成都人民公园纪念碑的作文

描写成都人民公园纪念碑的作文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2022年5月3日,我在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口看到,这里矗立着“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此处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不少游客扶老携幼,在尽情享受欢乐时光的同时,默默地接受着国防教育。

纪念碑上,一位川军士兵,穿着短裤、绑着绑腿,背着斗笠大刀、手握步枪,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注视前方,就像即将冲锋的战士。

纪念碑下忆往昔,驻足瞻仰话壮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川军主动请缨抗战,当年9月5日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召开了“四川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并从这里整装出发,开赴前线。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第一次获得反侵略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壮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而川军为抗战胜利做出的杰出贡献光耀史册,并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抗日战争期间共有350多万名川籍军民奔赴抗日前线,出现了无数父母送儿、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专门刊登社论,题为《感谢四川人民》。

该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0多万川军而于1944年修建的。

据悉,成都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至今拥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里,风景秀美,交通便捷,是繁华市区中心规模最大,也是成都市第一个破墙透绿,还绿色于市民的、开放式的风景园林历史公园。

公园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名“川军出川抗日无名英雄纪念碑”,1944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成立“造像筹委会”,邀请著名雕塑家创作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同年7月7日,纪念碑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1965年,纪念碑因交通建设被拆毁;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万年场二环路口重塑纪念碑;2006年,成都市二环路改造,“无名英雄”迁移至人民公园;2007年8月15日,纪念碑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前。

公主府公园纪念碑作文400字

公主府公园纪念碑作文400字

公主府公园纪念碑作文400字
去过公主府公园的人,肯定会对公园广场内的纪念碑有所印象。

可是这纪念碑却被一些人乱涂乱划。

这座纪念碑是为谁而建?它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吗?在呼和浩特海拉尔大街公主府公园内,耸立着一座“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始建于1933年10月,1982年由呼市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

1933年5月,傅作义率绥远部队“长城抗战”。

当时,日军人数数倍于我军,且武器装备精良,又有飞机轮番狂轰滥炸。

但全军将士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痛击敌人。

一场恶战,敌我伤亡惨重,我方牺牲官兵367人,伤484人,日军死亡264人,伤500多人。

殊死搏斗迫使日军停战撤退。

傅作义返回绥远后,于当年9月派人到战场收殓烈士忠骨,运回绥远,葬于公墓之内,并立碑纪念。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国民革命军将领。

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

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部长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作者:陆琦来源:《广东园林》 2010年第5期陆琦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位于广州市沙河顶水荫路113 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日英勇牺牲的先烈公墓,俗称十九路军坟场。

始建于1932 年12 月,由华侨捐资建成,占地4 万多m2,安葬着1983 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

1932 年1 月28 日凌晨,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驻守在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史称“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领导下奋起抵抗,激战33 天,毙伤日军万余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正气,鼓舞了全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抗敌卫国之举,建立这座烈士陵园。

陵园原为十九路军前身、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公墓所在地,将士多为广东籍人。

陵园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1932 年底落成。

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

现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

陵园入口处为一座花岗岩砌的仿罗马凯旋门式牌楼,高13.4 m、宽11 m,建于1932 年。

门额正面镌刻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两边有大型浮雕花篮,上边有云水纹图案。

背面门额镌刻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的“碧血丹心”。

纪念碑建筑群处于林木环绕之中,轴线最北段正中拾级而上可见擎天柱状的花岗岩纪念碑,高19.2 m,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该碑建于1932 年。

八年战史刻丰碑,将军情怀留青史

八年战史刻丰碑,将军情怀留青史

八年战史刻丰碑,将军情怀留青史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日本在向中国投降书上签字。

之后每年的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

大家都在深切缅怀抗日英烈。

有位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却鲜为后人提起,他就是抗战胜利后在潮州接受日本投降的陈克华将军。

陈克华(1895-1986)族名德源,广东省潮安古巷乡塗库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七岁就读私塾,后来毕业于同文学堂。

秘密加入同盟会,1907年5月22日参加在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冈镇举行的反清起义,史称“黄冈起义”。

武昌起义,他参加学生军,积极投入光复潮汕的斗争。

1912年,陈克华前往广州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校,并先后进入武昌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习。

1919年在保定陆军学校毕业后,一直从戎。

中间曾辞职进国立北京大学法务科学习两年。

1919年加入粤军,任排,连,营长。

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少校参谋,新编第一师参谋处长参加东征,并于同年加入国民党。

1926年参加北伐。

1929年任整编第三师团长。

1930年任广东北区善后公署副官长,第五十九师独立团中校副团长。

1932年起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一师教导团上校团长,第一军上校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粤第六十六军一六零师参谋长,副师长,1938年2月授陆军少将。

1941年代理粤军第一六零师师长,1942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部暨广东绥靖公署军务处长。

他先后获国民政府颁发的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及“忠勇”、“忠勤”勋章。

1945年初任第七战区补训处中将处长,4月任广东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

1946年春任曲江中央训练团第九军官总队中将副总队长。

1947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

1949年到香港,创办圣立德学校,任中央各军校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1986年6月28日在香港病逝。

陈克华将军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骁勇善战,而且其文笔也特别优美,其著作颇丰,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将领漫谈》、《中国现代革命史录》、《敝帚集》等。

川军——精选推荐

川军——精选推荐

川军一支永垂青史的队伍在四川省会成都人民公园正门,默默屹立着一尊雕塑:一名年轻的士兵,脚蹬破烂的草鞋,穿着短裤,身着旧式军服,打着绑腿,胸前挂着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他手里端着一支上着刺刀的老旧步枪,前倾着身躯,坚毅的面庞正对着东方!----这就是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不知名的老老少少,默默地把鲜花放在碑前,然后默默地离去。

雕塑上年轻士兵衣衫的褴褛、装备的破旧,曾经引起过我的好奇。

老人们说,当年的川军将士,衣衫就是这样褴褛、装备就是这样破旧。

他们的步枪多是四川土造的“单打一”,据说其威力“打只土鸡、兔子什么的还能凑合”,连手榴弹都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弹”,在当时的世人眼中就是根本不堪使用的劣质装备。

但这些生于乱世、许多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将士们心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却是那样的强烈,令人在很多年以后都无法忘却他们的忠烈!老人们说,那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就是一尊铜像,就立在成都东门城门外(现城东东门大桥桥头)----川军将士们当年去参加抗战就是从这里出城的,许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这尊铜像就不知去向了----在那个疯狂的年月,连古老的城墙和市中心的皇城都无法保全,何况一尊旧军人像?现在这个碑是后来重建的了。

[]光荣历史说起这川军,还得从清末民初说起,宣统二年,清政府废绿营,在全国建陆军叁十六镇(师),四川因省大人多兼控康藏地区,因而成立了十六、十七、十八叁个镇。

同时,成立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官军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来培养中下级军官,这些学堂出来的学生,后来成为川军中的骨干,其中优秀者还曾被派遣出国深造。

在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独立成立一个军政府宣布独立,惟独四川先有革命党人在重庆成立大汉军政府,后又有人在成都成立蜀军政府,这种情形是各省中绝无仅有的。

在护国之役以前,川军编为五个师,尚可基本统一。

护国之役之后,川军分裂,以坐镇重庆的熊克武为主的一派,倾向孙中山先生,另有一派则依靠北洋政府势力与熊军争夺。

红军过三官桥事迹

红军过三官桥事迹

红军过三官桥事迹红军过三官桥事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令人瞩目的壮丽篇章。

这一事件发生在1935年10月20日,当时红军正处于艰难的长征途中。

红军经过了无数的困难和艰险,但他们始终坚定地信念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红军过三官桥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品质。

红军在长征途中,由于受到敌人的追击和围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而三官桥作为长江上的重要桥梁,又是敌人的一个要点,他们对此进行了严密的防守。

敌人派出了大批精锐部队,布置了火力点和机关枪阵地,企图截断红军的前进道路。

然而,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奋起反抗,决心夺取三官桥。

红军指挥官们经过详细研究后,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攻打计划。

他们决定采取夜袭的方式,先派出一部分战士渡过长江,进行侦察和观察,详细了解敌军的布局和火力点。

同时,红军在攻打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确保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当夜幕降临,红军战士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三官桥。

他们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灵活的机动和配合,成功地绕过了敌人的火力点,迅速占领了桥头堡。

接下来的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战士们接连冲向敌人的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红军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决的信念,不断冲击着敌人的阵地。

他们用手榴弹和火箭筒对敌人展开猛烈的攻击,用身体和鲜血筑起了前进的道路。

红军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曲英勇的战歌。

最终,红军战士们成功地夺取了三官桥。

他们以极其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力量和希望。

红军过三官桥的事迹,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红军过三官桥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次战斗的胜利,更是红军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红军战士们在这次战斗中,展现了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他们坚信革命胜利的到来,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不惜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谒青白江“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谒青白江“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谒青白江“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杨绍兴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1995(000)009
【摘要】走进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家珍公园,沿着荷花池畔的小径前行,迎面柳林中一座石碑映入我们的眼帘。

碑高4米多,呈三棱形,正面有楷体大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侧直书“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
【总页数】1页(P40-40)
【作者】杨绍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黔籍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J], 梁茂林
2.满江红谒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 [J], 邹小平
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考释 [J], 翟幸福
4.三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J], 谷多林
5.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J], 邓小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作者:周诗若
来源:《晚晴》2015年第10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一雪我百年国耻!
在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危亡的卫国战争中,许多优秀的黔藉儿女,如王若飞等,奔赴延安革命圣地,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英勇杀敌。

更多的贵州子弟,义无反顾地投入正面战场,对日作战。

在“七七事变”发生后,黔军部队即在第一时间出动了11个整编师约10余万人离黔抗战。

贵州儿女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辉煌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贵阳解放后,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贵州省志·民政志》中记载的两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就铭刻着贵州子弟在抗战中的碧血青史,也寄托着贵阳人民,乃至全省人民对抗战阵亡将士的哀思!
“文化革命前耸立在云岩境内三桥街上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就是贵阳城区内两座纪念碑之一。

这座纪念碑虽然在“破四旧”时被红卫兵毁掉了,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却留在许多贵阳人的心中……
一纸家书视死如归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是由“七七事变”刚一发生就出黔抗战的国民革命军第一〇三师和一二一师在抗战初期合并组建而成。

由原一〇三师师长,贵州桐梓人何知重升任中将军长,原一二一师师长,贵州绥阳人吴剑平升任中将副军长。

当时中日两军的武器装备相比,日军强于我军。

而国内各军武器装备相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又比所谓“杂牌”队伍强。

黔军的武器装备更差。

因此,黔军将士是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誓死捍卫国土的决心开赴前线的。

据《绥阳县文史资料选辑》载,第一二一师师长吴剑平在前线,写信给绥阳县名流陈凤楼嘱托称“凤楼老叔尊鉴:自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日人大部进逼,意在达其侵略中国实行其大陆政策之野心,我国人已忍无可忍,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乃决心起而抗战……在最后的将来,恐亦要加入前线,此次国难临头,正是报国之日,死而无憾!”他已下定了必死抗战的决心,如此之举,并非个例。

与新四军并肩战斗
《贵州省文史资料选辑》刊载了第一二一师三六一团少校团附黄复英的回忆文章《一二一师参加抗日及其前后的回忆》,讲述了三六一团与新四军并肩战斗的故事:“1939年,一二一师担任江防任务。

同年中秋后,日寇进犯长沙,我军为牵制敌人,策应长沙会战,在鄂西向敌
人发动佯攻,守备汉水的一二一师于夜间强渡襄河,到敌后与新四军在大洪山区取得联系,密切配合,捕捉战机歼灭敌人。

在应城田店与从应城来的敌寇遭遇,激战终日,在敌人陆空联合进攻下,我团二营四连连长聂成钧(遵义人)壮烈牺牲。


松山歼敌扬我军威
说到我黔军部队在抗战中战绩最辉煌的战例,除了一四〇师(黔军)参战的台儿庄大战,我军以伤亡、失踪七千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寇一万余人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和在武汉保卫战中,黔军一二一师等部队全歼日寇一个加强联队,被国民政府举为范例记入战史和取得的各次战役战绩外。

在攻克滇西松山日寇阵地,打通国际援华生命线的战役中,黔军部队立下的赫赫战功,受到了当时盟军首脑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赞扬,最为使黔人自豪。

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东方主战场。

1944年夏,第八军接替第七十一军担负主攻松山的任务。

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是“七七事变”后率领第一〇三师出黔抗战的师长,贵州兴义人。

第八军统辖的第一〇三师、八十二师均系“黔军”。

因松山如攻不下,滇缅公路不能打通,会影响抗日总反攻。

远征军司令卫立煌转蒋介石紧急命令,严令第八军限期攻克松山,如逾期不克、军、师、团长应以贻误军机领罪。

远征军司令卫立煌恐何绍周掉以轻心,还亲书“绍周:勿以熟相欺,以身试法。

”给何绍周。

在拔出松山外围25公里内星罗棋布的日军工事后。

第八军第一〇三师采取了埋炸药炸掉日军在松山顶主阵地的战法,使日军修建在松山顶的主阵地被完全炸毁,不可一世的日军松井联队长以下3400多人,除4人奄奄一息被俘外,全部被彻底消灭。

松山战役结束后,中国陆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在昆明对参战有功人员授勋,其中,军长何绍周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第八军第一〇三师在松山战场大垭口为埋葬在那里的该师六百余名将士忠骸建了公墓并立碑刻记。

1939年,经报请国民政府批准,第八十六军决定在贵阳三桥建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慰为国捐躯的抗日阵亡将士英灵。

为接待各方来此祭奠八十六军抗战阵亡将士英灵和该军在役和退役官兵,在纪念塔旁修建了一座房屋作“接待站”。

其建筑为八角形,当地百姓习惯称叫“八角房”。

可惜的是,这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于“文革”中被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