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抗战故事
我的家乡的抗日战争
红色故事:显超部队石演路廊杀敌
1944年9月25日,晚饭前,吴显超召集 全队战士,说:“县城至三溪约10里路, 中间要经过鼓山脚和石演路廊。我们侦 察到,新昌城里的日军每天上午要派两 个士兵,押着挑夫向三溪据点送给养。 我们准备派6个战士,各带短枪,在路上 干掉他们。最好还能抓个活的。但是这 里离县城近,必须速战速决。” 时近 中午,吴圣邦报告,从县城方向来了一 队日军,约10多人。情况起了变化,小 分队立即分成两个战斗小组。但为时已 晚,日军荷枪实弹,押着挑夫大摇大摆 地超越了鼓山脚下说时迟,那时快,章 法千拔出手枪就是一枪,这时另一组人 马在后面向那日军开枪。战士们开枪把 那日军击毙,迅速背起日军的二支带着 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子弹盒等战利 品,向磕下方向撤走。这场战斗从开始 到结束,只有几分钟。
93岁新昌老兵——杨良平
杨良平先生是浙江绍兴府 新昌县下市街人,出生于 1919年农历八月初八日, 现年93岁。1937年离开家 乡入伍参加抗日,从淞沪 会战一直打到滇缅战役胜 利,8年抗战他都在抗日 战场上,为我们中华民族 抵御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 的青春年华。
缅怀先烈英雄事,热泪盈战时期,白沙山活跃着 一支由县爱国青年吴显超等 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部队, 人称“显超部队”,这支部 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为新 昌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梁柏台,以身付诸国
字越庐,号鹤朋, 梁柏台 字越庐,号鹤朋,1899年9月出生于新昌县 年 月出生于新昌县 新林乡查林村。 新林乡查林村。 。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 年 范学校。 范学校。1919年,在杭州响应五四爱国运动,上 年 在杭州响应五四爱国运动, 街演讲,抵制日货,推销进步书刊, 街演讲,抵制日货,推销进步书刊,成为学生运动 中坚。 中坚。1920年2月,参加省立第一师范学潮。同年 年 月 参加省立第一师范学潮。 9月,进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不久加入中国社会 月 进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 主义青年团。 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在婚后 天即登上赴苏 年 月 在婚后7天即登上赴苏 联征途。1922年8月 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联征途。1922年8月,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年 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5月,梁柏台将一 年 月 子一女寄养于苏联国际儿童院,偕妻回国, 子一女寄养于苏联国际儿童院,偕妻回国,赴中央 苏区,参加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苏区, 筹备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 筹备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宪法草案》 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宪法草案》、《婚 姻条例》 政府组织法》等法令。 姻条例》、《政府组织法》等法令。 1934年10月, 年 月 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后, 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后,梁柏台奉命留守中央苏区领 导游击斗争,任中共中央分局成员、中华苏维埃共 导游击斗争,任中共中央分局成员、 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副主任。 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副主任。1935年3月4日,在 年 月 日 率部通过敌人封锁线激战中左臂负重伤被俘, 率部通过敌人封锁线激战中左臂负重伤被俘,后被 杀害于江西省大余县。年仅36岁 杀害于江西省大余县。年仅 岁。
日照市人民抗日事迹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特地颁发给抗日老战士的一枚纪念章。张守山 的女儿介绍,这枚纪 念章是老人最为珍视的。因为怕它也像其他的徽章一样锈蚀,他曾经 找来鸡内金的黄油擦拭,后来儿子给他找来一块擦车专用的鹿皮绒, 他细心 地剪了一小块,折好和纪念章一起放进盒子里,过一段日子 就取出来小心擦拭。
2、根据地建设。一是开展整风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
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整风运动,对以后的抗日 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开展双减和增资运动。即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减租减息 和增资斗争,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时期,使广大贫雇农的生活得到改善,密切了党群 关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三是开展大生产运动。党政军民齐上阵,各显神通 大生产。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使日照抗日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军民生 活大为改善,为大反攻作了充分的物资准备。四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在女儿的搀扶下,张守山从石臼路社区一幢居民楼的三楼,慢慢下楼,
在附近转悠了近一个钟头。回来后张守山刚坐下喘了几口气,又站起 身走向卧室的橱柜。打开柜门,拉开最里面的抽屉,他准确无误地找 到一个红绸布包裹的小包。
颤颤巍巍回到客厅坐下,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小包,里面有一个防
压塑料袋和一个红漆木小盒。老人熟练地打开小盒,脸上不自禁地带 了笑意。取出盒中折叠得 方方正正的一块鹿皮绒,然后轻轻拿起一 枚金黄色的勋章,开始细心擦拭。擦完这枚,放回盒子,再打开塑料 袋,一阵金属碰撞的声响——这里有近十枚勋章,老人 有条不紊地 开始一枚枚擦拭。
在他面前永远合上双眼,亲身体会到听到日军投降消息时的兴奋喜悦……在 一 次战役中,他也深切体会到子弹入体的彻骨伤痛:左大腿、左胳膊被子弹 贯穿,左小腿腓骨内嵌入弹片无法取出。张守山说,只有阴天下雨时,才能 找得到早已跟血 肉长到一起的弹片,‚哪里最疼就在哪里。‛
短篇抗日儿童故事_儿童故事
短篇抗⽇⼉童故事 抗⽇是我们打了最久的⼀场战⽃,期间出现了不少的抗⽇英雄,下⾯是第⼀范⽂⽹⼩编为你整理的短篇抗⽇⼉童故事,希望对你有⽤! 短篇抗⽇⼉童故事篇1:[抗⽇英雄王⼆⼩] 抗⽇战争时期,王⼆⼩的家乡是⼋路军抗⽇根据地,经常受到⽇本⿁⼦的“扫荡”,王⼆⼩是⼉童团员,他常常⼀边在⼭坡上放⽜,⼀边给⼋路军放哨。
有⼀天,⽇本⿁⼦⼜来“扫荡”,⾛到⼭⼝时迷了路。
敌⼈看见王⼆⼩在⼭坡上放⽜,就叫他带路。
王⼆⼩装着听话的样⼦⾛在前⾯,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带进了⼋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响起了枪声,敌⼈知道上了当,就⽓急败坏地⽤刺⼑挑死了王⼆⼩,正在这时候,⼋路军从⼭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
短篇抗⽇⼉童故事篇2:狼⽛⼭五壮⼠ 1941年8⽉,侵华⽇军华北⽅⾯军调集7万余⼈的兵⼒,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毁灭性“⼤扫荡”。
9⽉25⽇,⽇伪军约3500余⼈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路军和地⽅党政机关。
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
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等5名战⼠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他们坚定沉着,利⽤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
次⽇,为了不让⽇伪军发现连队转移⽅向,他们边打边撤,将⽇伪军引向狼⽛⼭棋盘陀峰顶绝路。
⽇伪军误认咬住了⼋路军主⼒,遂发起猛攻。
5位战⼠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弹打光后,⽤⽯块还击,⼀直战⽃到⽇落。
⾯对步步逼近的⽇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义⽆反顾,纵⾝跳下数⼗丈深的悬崖。
马宝⽟、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短篇抗⽇⼉童故事篇3:张⾃忠 (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级上将军衔,著名抗⽇将领,民族英雄。
同时也是第⼆次世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将领。
抗战小故事最新5篇
抗战小故事最新5篇挺起你的胸膛,我的勇干无惧的阿拉伯湾。
以你们的拳头告诉这个世界,有一种坚强叫做生死无惧,有一种死亡可以叫做奉献国家,以你们的鲜血洗涤这世界残忍已久了的麻木,以你们的生命告诉这个世界这是寻求自由。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抗战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抗战小故事1步枪打飞机,听起来简直就是神话,但这的确是传扬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的一段抗击日寇的佳话。
1939年10月某天,我平西抗日根据地挺进军十团八连在门头沟斋堂川青白口永定河畔与日军展开激战。
挺进军隐蔽在河边山林中占据有利地形打击来犯之敌,日军匍匐在河北岸光秃秃的河滩上,目标暴露无遗。
战斗打响后,水面上,河滩上日军尸体横七竖八,伤亡很大。
不甘失败的敌人,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调来飞机,妄图以空中优势遏制挺进军火力,挽回败局。
头上敌机猖狂呼啸,硬拼就中了敌人的圈套。
看看手中顶不上劲的步枪,战士们攥紧拳头眼里喷出仇恨的火焰。
敌机在八连阵地上空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战士们的武器装备与敌人悬殊太大,如果跟敌人拼火力肯定吃亏。
地面的日军得到空中支援后,乘势又向八连阵地逼了过来,情况万分紧急。
这时候,十团的徐存洋等20名战士奉命赶来增援八连战士。
徐存洋和战友们很快隐蔽好,等待战斗时机。
他观察后发现,由于八连阵地在山谷之中,敌机投弹轰炸就必须尽可能接近地面俯冲,才能对阵地造成威胁。
所以,敌机俯冲下来的时候距离地面很近,就好像就擦着战士们的耳朵飞。
而且,俯冲一次,敌机就得赶紧拉升,不然就会撞到山石上机毁人亡。
敌机不能连续轰炸,攻击力就减弱不少。
得到这样的结论,徐存洋心里有了数。
徐存洋发现不远处有棵大树,就趁敌机拉升的空档迅速奔到大树下隐蔽好,待敌机俯冲迫近的时候,他噌地闪出身体,抬起手中的苏制水连注步枪“啪”的就是一枪。
敌机翅膀一抖,直奔徐存洋藏身的大树横冲而来,“嗒嗒嗒”一梭子子弹打在石头上火星四溅。
徐存洋机智地就地十八滚,藏到一块巨石后面。
说时迟那时快,趁敌机还没顾得上拉升喘息,徐存洋抬手对准敌机又是一枪。
感人红色故事大全(8篇)
感人红色故事大全(8篇)感人红色故事大全篇1王二小,广为人知的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斩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鲜血的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大家把他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王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感人红色故事大全篇21911年,张自忠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就秘密加入同盟会。
1914年,他投笔从戎赴东北。
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
张自忠戎马近三十载,竭尽微忱。
自抗战时起,命运起落无常。
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
我家乡的革命故事(遵化)
我家乡的革命故事(遵化)1948年10月,秋风吹散了漫天阴霾,阳光洒满了锦州城乡。
历经三十ー个小时的锦州攻坚战终于结束了。
古老的锦州,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到处是喜气洋洋笑逐颜开的人们。
从指战员到市民眉宇间都洋溢着胜利者的自豪神情。
在这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人们怎能忘记那些在锦州战役中牺牲的烈士?8纵23师68团副团长张俊岚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俊岚同志于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一个农民家庭。
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张俊岚为生活所迫,十七岁便开始了戎马生涯。
他先投入了旧中国的杂牌军张庆余部。
1935年“中日何梅协定”签定后,汉奸殷汝耕组织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张庆余部被编为冀东保安总队。
“七七”事变爆发后,战火燃遍河北。
张俊岚的心里总琢磨一个问题:我这是帮助谁打谁呀?有一次他把自己的疑问说给了张庆余,张庆余也说:“是啊,这些日子我就觉得不对,帮日本人打中国人这不是丧了良心么?”张俊岚又说:“咱们是中国人,不能再这样盲目干下去了。
你说咱们应当怎么办?”经过一番酝酿和筹备,他们终于在7月25日率部反正。
但由于人少力单,不久就被日寇围攻,不支溃散,张俊岚也被迫返回家乡。
日本军队的节节逼进,国土的一天天沦陷,使张俊岚再也无法安静下来。
于是在张庆余部已是连长的他,集结了部分旧部下和当地一些不甘做亡国奴的青年,决心投奔我八路军,参加抗日。
一天,他动员道:“咱们都是中国人,咱们都是有热血的青年,难道就这样眼瞅着让日本人把咱们吃了吗?”一个青年接过话来说:“那咱们这几个人有多大章程?”望着灰蒙蒙的远山,大伙都不吱声了,心里象压上了一块铅。
“哎,听说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咱们投八路吧!”张俊岚用试探的口气说。
“八路军能行吗?听说都是些土包子!”ー个青年有些狐疑地说。
“那也总比就这呆着强啊!”又一个青年说。
“对,投八路去!”多数人斩钉截铁地说。
大家议论的结果,由张俊岚率领他们组成了一支义勇军,参加了八路军的宋(时轮)邓(华)支队。
家乡的抗日英雄高中作文
家乡的抗日英雄高中作文在我生活的这片家乡土地上,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却掩盖不住曾经那段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抗日历史。
而在这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位抗日英雄,他的事迹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家乡人的心中。
他叫李大爷,当然,这不是他的本名,只是乡亲们亲切的称呼。
李大爷身材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小,但他的眼睛里却总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李大爷的故事。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家园。
村庄里的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李大爷原本是个普通的农民,家里有几亩薄田,过着虽不富裕但还算安稳的日子。
然而,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李大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被付之一炬,看着乡亲们被欺凌,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那时候啊,李大爷心里就憋了一股劲儿,非要跟小鬼子拼个你死我活!”爷爷说到这儿,总会不自觉地握紧拳头。
李大爷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知道,自己的家乡不能就这么被糟蹋,自己的亲人不能任人宰割。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刚开始,他们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只有一些土枪土炮,甚至还有大刀长矛。
但李大爷他们没有退缩,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一次次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有一次,李大爷他们得到情报,说有一小股日军要经过附近的一个山谷。
他们提前在山谷两侧埋伏好,准备给敌人一个狠狠的打击。
李大爷趴在草丛里,紧紧握着手中的步枪,眼睛死死盯着山谷的入口。
“当时啊,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大气都不敢出。
”爷爷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终于,日军出现了。
李大爷他们等到敌人完全进入了埋伏圈,一声令下,各种武器一齐开火。
一时间,山谷里枪声大作,硝烟弥漫。
李大爷瞄准一个日军,果断扣动扳机,只见那个日军一头栽倒在地。
但日军很快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反击。
他们的武器精良,火力很猛。
李大爷这边不少战友都负伤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我家乡的抗战史——山东枣庄
飞车夺药 巧截布车
• 1941年7月,日寇推行第2次治安强化运动。对鲁南山区抗日根据地 进行“拉网式扫荡”,鲁南军区主力由于长期作战,药品匮乏。鲁南 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命令铁道大队务必想法搞到药品。10 月的一天,临城车站的内线宋邦珍搞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有一列装载 药品的货车将由青岛开到临城,然后向南行驶。铁道大队立即行动, 做好了夺药品的准备。当晚10时,列车从临城站开出,游击队员飞身 上车,找到装载药品的车箱,列车行驶到沙沟与塘湖站之间,战士们 迅速将药品掀下,由埋伏的队员运走。这次共夺得各类药品30多箱和 一批给马注射的针剂,还有4架显微镜。铁道大队把这些药品及时运 到鲁南军区。 • 为了解决鲁南军部队冬季穿衣问题,11月初,铁道大队与运河支队、 滕沛大队、微湖大队、边联支队联合行动,在塘湖站附近成功截获日 军布车。共截获棉布1200匹,军装500余套,皮箱200只,缎子被100 余床,呢子、毛毯各一宗,显微镜4架,电炉2个,发动沿湖十几个村 庄的数百名群众帮助搬运。临城、徐州的日军发觉后,出动铁甲车、 汽车向塘湖车站驶来。遭到游击队和长枪队的阻击。日军摸不清情况, 又逢大雾,不敢贸然追击。游击队将这些物资藏于湖中,后来鲁南军 区派骑兵连运往抱犊崮山内的曹流井村军区被服厂,解决了军区武装 越冬缺少棉衣的困境。
评价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 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 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 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 周恩来评价“台儿庄大捷”说:“这次战 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 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 世界!”
战争经过
结果
• 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 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 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 10000余支。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 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 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 汽车100余辆。日方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 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 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 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
雄县我家乡的党史故事
雄县我家乡的党史故事随着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雄安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
其实,在中国革命史上,雄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一片英雄的土地。
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用血肉之躯和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诞生了许许多多抗日英雄,闻名全国的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胡德林、胡福才就是雄安容城人。
在雄安,在白洋淀,英雄和他们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
威震敌胆的“钢铁兄弟”抗战初期,雄县的北刘庄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在这个英雄的村庄里,杨铁、杨钢兄弟俩是最杰出的代表。
杨铁生于1917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板家窝区委书记、定兴县副县长、涿县县长。
他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特别注意发挥我党统一战线的优势。
在高碑店梁各庄有个地主叫高顺,因为认识一些伪县政府人员,有的人就说他是汉奸。
杨铁听说后,调查了一下,发现高顺并未做过什么坏事,可以争取。
有一天,杨铁只身来到高顺家。
高顺一家都吓坏了,杨铁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的道理。
高顺听了以后很受感动,表示自己愿意为抗日救国尽力。
高顺果然争取了一些士绅和伪军为抗日出力,他家也成了我党秘密联络点,他也因此被大汉奸王凤岗杀害。
肖官营的伪税警在集上巧立名目,敲诈勒索,百姓们恨得牙痒痒。
杨铁决定到集上去会会伪税警。
这天他来到集上,看到伪税警正坐在桌子后趾高气扬地收税,杨铁一个箭步跳上桌子:“我是杨铁,今天来找税务头子,有胆量你站出来。
再坑害老百姓,我决不客气!”说完跳下桌子,一脚把桌子踢翻。
那几个伪税警早吓得抱头鼠窜,之后再也不敢欺压百姓了。
杨铁经常带领队伍袭扰鬼子,打掉岗楼,日伪军对他又恨又怕,悬赏捉拿。
1943年9月,杨铁身患疟疾。
得知杨铁在河套村养病的大汉奸王凤岗派重兵包围了河套村。
几经突围杨铁又在吴朱营被包围。
在突围无望情况下,杨铁誓死不当俘虏,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为国捐躯。
杨铁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堂兄弟叫杨钢,1939年入党,任白沟区小队长。
人如其名,他血气方刚,浑身是胆,锄汉奸、打鬼子、端岗楼,先后参加了50多次战斗,端掉了好几个岗楼,亲自打死的鬼子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
农村抗日战争英雄事迹材料
农村抗日战争英雄事迹材料
《农村抗日战争英雄事迹材料》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农村英雄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让人敬佩不已。
其中,杨靖宇将军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抗日英雄。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就饱经沧桑,深知农民的苦难。
在日寇入侵中国的那个黑暗年代,杨靖宇毅然投身抗日战争,率领农民军队,坚决抵抗侵略者。
在战场上,杨靖宇指挥作战如臂使指,屡建战功,被誉为“东北抗日第一军”。
他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事迹鼓舞着整个中国农村的抗日情绪,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另外,陈毅将军也是一位农村抗日英雄。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和艰苦生活的磨砺。
在青年时代,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毅将军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动中,为中国农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参与领导了许多抗日战役,指挥作战有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
陈毅将军的勇敢和毅力,鼓舞了无数中国农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了抗战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些农村抗日英雄们,他们出身于农村,深受农民的熏陶,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愿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被后人传颂。
讲述自己家乡红色故事1000字河北
讲述自己家乡红色故事1000字河北一位老英雄,就是一面旗帜;一段经历;就是一段传奇,老英雄的事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日前,我们在校收看了《河北老英雄红色故事报告会》,通过观看报告会,我深切感受到老英雄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聆听他们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让革命红心永不褪色。
报告会上4位进入毫耋之年的老英雄采取口述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讲述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马兰精神和八一精神,为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感人至深。
河北省平山县,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页,这里,是抗日英雄王二小牺牲的地方,史林山爷爷是和他一起放牛的小兄弟,他喊王二小“二小哥”,自小就传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由史林山爷爷讲述,一位平易近人的爷爷,仿佛看到了已经去世的外公,小时候我们一群孙男弟女围坐在身旁,朴实的语言,字字句句叙述着二小牺牲前,牺牲时,牺牲后的详细情景,声泪俱下,感人至深,现场倾听故事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听了史老英雄的讲述,我顿悟:原来电影里演出来的情景是如此真实,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听了史老英雄的讲述,我觉得电影里的表演远不如老英雄的亲口讲述更让人动容。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
92岁高龄的李银君老人,15岁入伍,一路奋斗而来,至今身体里还含有三块弹片,带着满身的军功章,讲述抗美援朝中的悲壮故事,三位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李银君老人牢记他们的名字,70多年过去了,对抗美援朝的战争记忆犹新,远在异国浴血奋战,不忘背后有祖国和祖国人民的支持,永远充满力量。
92岁的老人,在舞台上高唱军歌,现场观众掌声阵阵,老人说起当年的战斗,满是自豪感,三天打掉敌人18辆坦克!马良山阻击战,抗美援朝最艰苦的时期,没有粮食,吃了一个月的雨水加海盐泡的海带,不是武器因素,人的决心、力量、共产党的领导是取胜的关键。
抗日故事50字
抗日故事50字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抗日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让人
铭记在心。
这是关于一位普通农民的故事。
当时,日寇疯狂侵略我国,许多村庄被日寇焚毁,村民们流离失所。
这位农民名叫李大山,他是村里的一名抗日义士。
在一次抗日行动中,他带领村民们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击退了日寇的进攻。
但在这次行动中,李大山受了重伤,身受重伤的他决定留在村里,与村民们一起抵抗日寇。
在村子里,李大山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他的伤势一天比一天严重。
但他并没
有放弃,他用自己的坚强意志鼓舞着村民们,他告诉他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日寇。
他的坚定信念感染了村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最终,日寇被彻底击退,村子里的村民们重获自由。
然而,李大山却因伤势过重,最终牺牲在了抗日战争中。
李大山的抗日故事深深感动了人们,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家园,他的英勇事
迹被永远铭记在了人们的心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而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
成为抗日英雄。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李大山这样的普通人,才让我们的国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李大山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抗日史,更是一部生动的英雄史。
他的坚韧不拔、
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远不忘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岁月。
征文单县抗战大捷(“湖西杯”)
高文甫抗战传奇
在我们单县,发生过许多许多震感人心的抗战故事。
回忆起单县人民抗战的艰苦历史,峥嵘岁月,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每个单县都应该了解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和哪些勇敢的抗战英雄。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的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句中国军队发动了著名的七七事变,于是,揭开了全国人民英雄抗战的序幕。
之后,消息,经报纸传到了单县,广大单县人民义愤填膺。
党支部书记高文甫组织学生。
游行示威,散发传单,上街演讲。
还有许多市民纷纷参加到游行队伍中,苗春亭等人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还到处演出了‘‘一颗炸弹’’、‘‘放下你的鞭子’’等文艺节目。
1938年7月2日,日本吉谷师团从硕山出发,向单县进攻。
高铺率领第八大队,在马良集以南,利用青纱帐,准备给日军以打击。
在上午9时左右,日军进入埋伏圈,自卫队果断开枪,一片喊杀声。
但因敌强我弱,高文甫下令撤出战斗。
日寇部队走到龙王庙以南,又遭到左守善领导的抗日自卫队的袭击,最后,抗日自卫队利用青纱帐安全撤退。
在我们的家乡单县,还有很多的抗战故事,我们作为一个单县人应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些永垂不朽的历史英雄。
2015-3-22。
抗战小故事200字左右
抗战小故事200字左右
摘要:
1.故事背景及主人公介绍
2.主人公面对的困境
3.主人公如何克服困境
4.结局及启示
正文: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小镇,居民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
镇上有一个年轻的战士,名叫小明。
他勇敢地承担起保卫家乡的重任。
有一天,小明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日本兵即将来袭。
他深知,这次敌人来势汹汹,要想保卫家园,必须想出一个对策。
面对这个困境,小明没有退缩,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周旋。
为了对付敌人,小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他带领镇上的青年们,将家里的粮食、水源搬到山上,制造出一个假象,让敌人误以为镇上的人已经撤离。
同时,小明还安排了一些陷阱,等待敌人自投罗网。
日本兵来到小镇,发现镇上空无一人,心生疑惑。
正巧此时,天空中响起了一声巨响,敌人惊慌失措,以为是炮弹。
实际上,这只是小明安排的陷阱之一。
在日本兵惊慌失措之际,小明率领镇上的青年们突然出现,与敌人展开激战。
经过一番激战,小明等人成功击退了敌人。
小镇重获安宁,居民们纷纷感谢小明的英勇付出。
在这场战斗中,小明不仅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还充分发
挥了自己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运用智慧,制定合适的策略,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有关抗日的故事
有关抗⽇的故事 故事总⽐单纯的知识更⽣动更容易理解,在⾼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同时,因为学⽣对于历史故事会⽐较感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学习兴致。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抗⽇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抗⽇的故事篇⼀: 抗战时期,⽣活在⽩洋淀的⼩男孩张嘎与唯⼀的亲⼈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军的刺⼑下,⽽钟亮也被敌⼈抓⾛。
嘎⼦历经艰⾟,找到⼋路军,当上了⼀名⼩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员罗⾦保执⾏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
但嘎⼦毕竟还是⼀个活泼、淘⽓的孩⼦,他与⼩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次战⽃中,他缴获了敌⼈⼀⽀⼿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鸦窝⾥,没有上缴。
为攻打敌⼈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放⽕,⾥应外合,全歼敌⼈,救出了⽼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战⽃结束后,嘎⼦把藏在⽼鸦窝⾥的⼿枪主动拿出来上缴。
队长正式宣布把⼿枪发给他使⽤。
有关抗⽇的故事篇⼆: 1943年,⼋路军⼩战⼠孙⼤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卫⽣员武建华护理孙⼤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
于是孙武两⼈便以⽊匠靳锡武的⼩学徒和刘⼤爷的外孙⾝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伪军强拉民夫,在⽥镇长家囤积粮⾷。
⼤兴和⼩武乘夜⾊钻进⽥镇长院内,放⽕烧了敌⼈的粮囤。
他们的冒险⾏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寇蓄谋更⼤的扫荡计划。
⼀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随即开来了⼀⽀莫名其妙的⽇军。
⽼靳带着⼤兴和⼩武,摸清了敌⼈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兴毅然决定⾃⼰留下吸引敌⼈,让⼩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
独⽴三团得到⼩武送来的情报,⽴即⾏动部署战⽃。
敌⼈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有关抗⽇的故事篇三: 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兰贵,男,河北省完县⼈,抗⽇⼉童团长。
王朴从⼩跟随⽗母参加抗⽇⼯作,11岁时被选为⼉童团长。
抗战中的句容故事
抗战中的句容故事句容县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抗日战争期间,句容县成为了抗战的前线,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抗战中句容发生的一些动人故事,展示了该地区人民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
抗战爆发后,句容县迅速组织起了抵抗日军入侵的力量。
县政府派遣部分干部和军队积极动员民众,组建抗日义勇军。
句容的很多知识分子和学生也纷纷加入到抗战队伍中。
这些年轻人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为保卫家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句容县抗战的历程中,有一个叫杨志的青年成为了英雄人物。
杨志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他从小立志要做一件大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抗战爆发后,杨志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日义勇军。
他带领着战友们,与日寇进行了一系列的激烈战斗。
在一次战斗中,杨志带领队伍冲到了敌人阵地前,强行摧毁了敌人的火炮。
这个壮举震动了整个句容县,杨志也因此被誉为“句容虎将”。
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
除了杨志,还有一位叫方红旗的抗战英雄也为句容人树立了榜样。
方红旗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在抗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在敌人围剿句容的时候,方红旗利用地形的优势,带领村民们设置了一系列陷阱,成功地击败了日军。
方红旗的机智和勇敢令人敬佩,在句容县传为佳话。
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句容县的妇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她们积极参与到军事和后方工作中,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许多妇女担任起护理伤员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细心,守护着每一个受伤的战士。
句容的妇女们还通过组织劳动争取抗日经费,支援战前工作,为部队提供物资和后勤支持。
她们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也展示了句容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抗日战争中,句容的爱国学校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到抗战的行动中,他们举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鼓舞人心。
在敌人的围剿下,许多学生无惧生死,选择留在学校继续读书,为国家的未来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乡的抗战故事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化北平原西部边缘,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邻,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及东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水市接壤。
辖21个县市区,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0万。
位于中国北方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京津冀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能源基地。
邢台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和600余年的建都史,因是“古邢国之地,筑有檀台”故名邢台。
邢台三千五百年一直是都、郡、州、府建制,素有“五朝古都”之称。
我的家乡有很多抗战故事在这里我选几个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940年夏秋之际,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我们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所谓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形势,扭转全国的抗战局势,我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它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又称“生命给养线”。
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附近发起,因此战斗开始又称为正太战役。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规定要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的交通运输。
同时要求对所有沿线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的破击战。
7月22日至8月8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分别下达《战役预备命令》和《战役行动命令》,全线不少于22个团进行对日寇的战斗,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和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和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多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史称“百团大战”。
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地道战的电影吧,在我家乡的东部也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高家庄地道战遗址在河北省高家庄,距邢台市区大约30公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家庄人民积极开展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高家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
由开始的简单到最后的复杂,从单纯的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一个过程。
开始挖隐蔽洞只是为了防身,所以又称为蛤蟆蹲。
后来把隐蔽洞加长加宽,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和多口洞,成为最初地道的雏形。
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4.5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
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
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地道结构复杂,内部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明灯和路标。
抗日战争时期,高家庄的民兵和群众们曾经利用这种神秘莫测的地道与日伪军、进行地道战10几次,同时进行伏击、追击战更多,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50多。
其中5次规模较大的地道战,就毙伤敌人200来人。
因此,高家庄成为冀中地道战的一面红旗,电影《地道战》中描写很切合当时的实际,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其作战的灵活性,在当时曾经沉重的打击了日本鬼子的扫荡,致使敌人总结出一条,那就是“宁绕黑风口,也不从高家庄走”这句话,说明当时敌人对高家庄地道的恐惧程度。
所以当时的高家庄在打击敌人的同时还给大部队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邢台解放70 周年前夕,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行三人走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将军。
向守志,1917 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祖籍湖北麻城,1934 年参加革命,历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时期,驰骋在冀南、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曾任129 师386 旅、新四旅771团营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10 团团长,参加和指挥了解放邢台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旅长、师长,参加了邯郸、豫东、郑州、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1951 年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为第15 军44 师师长直接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4 年回国任军长。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六十年代任炮兵副司令员、司令员,是我军二炮导弹部队的奠基人之一。
1982 年至1990 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期间,1988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是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向将军家住南京西路天竺街,这里曾经是国民政府外国领事馆所在地。
在绿荫掩映下,一幢民国风格的二层小楼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一行步入会客厅。
厅内,光洁明亮,写字台上文房四宝陈设有序,座椅背后墙上方悬挂着一镶框习近平总书记所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条幅,格外醒目。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国共两党在南京举行会谈,达成共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决定将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
下辖第115、第120、第129 师3 个师。
向老回忆道:“当时我被编入第129 师386 旅771 团,师长是刘伯承,副师长是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后称政委)是张浩。
翌年1 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129 师政委。
”从此,在漫长的战争年代,向守志将军和战友们一直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浴血奋战在冀南大地。
向将军接着回忆道:那是1938年6 月,我们771 团奉命东进冀南,与先期到达冀南的徐向前副师长率领的第769 团、689 团以及由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率领的挺进纵队会合。
7 月,邓小平政委决定,第771团与几支游击武装合编为“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原“青纵”司令段海洲仍任司令员,徐深吉任副司令员,李聚奎任政委,第771 团的番号仍保留。
随着部队的扩大,8 月份,我被任命为第771 团特务营营长。
善于依托山区、林地游击作战的八路军初到冀南,在一望无际的广袤平原上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也有许多不适应。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有效的战法就是坚持平原游击战。
我们开赴冀南平原前,129 师首长就考虑到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
平原没有山怎么办?刘伯承师长说:平原没有山,我们可以造“人山”。
这山就是群众,有群众就有山。
但是,在平原地区怎样创造“人山”,采取什么办法造“人山”?徐向前副师长认真研究了平原地理、民情,借鉴以前在南方苏区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撰写并在《群众周刊》上发表了《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一文,阐述了在平原上创造“人山”的战略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冀南广大党政军干部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胜利信心,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开展工作和斗争的方向。
向将军说:我对“人山”的军事思想,倍感亲切。
因为在过去的战争中,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山区打游击,不仅依靠有利的地形,最主要的是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有了立足之地。
此时脑海里留下的战绩和经验教训,都与“人山”有关。
有这样的亲身实践,对毛主席提出的八路军作战原则心领神会,对“人山”军事思想不仅赞同和理解,实践中更是自觉运用。
在我印象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凌石屯伏击战和邢台解放战役。
向将军思考了一会儿说:凌石屯伏击战是发生在1939 年9 月,当时我才22 岁,是771 团二营营长。
当时我们“青纵”正在邢家湾一带驻防。
司令部接连收到侦察员的报告:巨鹿、宁晋、新河的日军正在换防,每天都有满载日军的汽车来往于巨鹿至新河、宁晋之间。
有时三辆,有时五辆,载兵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这个情况引起了“青纵”首长的高度重视。
几位首长决定抓住这个战机,打一场伏击战。
他们让第二团继续留在滏阳河以西活动,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几位首长则率领“青纵”机关、直属队和771 团,东渡滏阳河,进抵巨鹿至新河公路以东的于家庄一带,准备伏击敌人。
经过反复侦察,伏击地点选在巨鹿城北的凌石屯。
当时战斗具体部署是:我们二营全部和三营两个连埋伏在公路东侧的东凌石屯村边,担任主要突击任务。
三营的另两个连埋伏在公路西侧的西凌石屯村边,准备堵击向西逃窜之敌。
第一营埋伏在凌石屯以南约三公里多的张庄,准备阻击从巨鹿城可能出援之敌,并准备歼灭向南逃窜之残敌。
那是9 月15 日凌晨,我们771 团开进凌石屯村。
拂晓前,部队按预定计划埋伏就绪。
天亮了,村里的老乡来到打谷场准备打谷子。
见部队埋伏在谷草堆后面,知道是打伏击,便主动帮助八路军进行伪装。
13 时许,隐隐听到南面有汽车马达的声音。
团长吴诚忠轻声叮嘱战士们:“准备战斗!”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振奋,手榴弹拧下了盖子,重机枪压上了子弹带,步枪上了刺刀。
整个战斗只用了1个多小时,缴获重机枪1 挺、轻机枪2 挺、步枪50余支、掷弹筒3 个、弹药1 万余发、战刀3 把,击毁汽车3 辆。
歼灭日军70 余人,俘获日军12 名,除2 名轻伤外,其余都是重伤,当夜死了3 人,7名重伤人员经军医清洗伤口、上药包扎后,换上我军衣服,带上传单、食品,于当天晚上被送回巨鹿城外,让敌人收容,对两名负轻伤的俘虏,经过教育后也释放了。
邢台城是冀南的军事重镇,古称顺德府,位于太行山的东侧,太行军区与冀南军区的结合部,是平汉线上的一个重要车站,也是国民党军进攻华北解放区的必经之路。
日本投降后,原驻扎那里的日军已开赴石家庄集结。
但附近任县、巨鹿、威县、平乡、广宗等县的汉奸头子,带着他们的伪警备队、伪保安团等土杂武装,都猬集在这里,共达3000 多人。
这些家伙的日本主子虽已垮台,但其本质反动,又有新主子做依靠,加之邢台城高3 丈6 尺,四面有三道城墙组成的“瓮城”,护城河两丈多宽,水有一人多深,并布有鹿砦和铁丝网,守敌企图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以等待国民党正规军的到来。
对没有重兵器的我军来说,攻城任务艰巨向将军说:我记得那天是9 月22日,斗志昂扬的我们团指战员抵达邢台城下时,太行六分区的第42 团和冀南军区的部队已经扫清了邢台城敌人的外围据点和四关,将邢台城团团包围起来。
在当天举行的研究攻打邢台城的作战会议上,明确我们团从北面攻城,冀南军区的部队从东面、南面攻城,西面则由第42 团负责。
这次攻城作战由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和冀南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胥光义统一指挥,规定24 日零时发起总攻。
为了更好地完成攻城任务,准确地掌握情况,适时进行指挥,我们把团指挥所设在距北门不到100 米的一堵断墙后面。
秦基伟司令员和太行第6专署杜润生专员也都在我们团指挥所,具体指导我们进行攻城的准备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