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审美特质

合集下载

谈《荷塘月色》的审美赏读

谈《荷塘月色》的审美赏读

谈《荷塘月色》的审美赏读《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也是诸多读者十分喜爱的名篇。

笔者虽教学过多遍,但未能成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文本赏读。

近来拜读余映潮先生的著作,深受启迪,笔者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审美赏读。

一、结构美赏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指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也把圆看作是至善至美的图形。

清代张英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不有圆。

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聪训斋语》卷上)由此可见,圆形结构是古今中外人们都极为推崇的一种最美的结构形式。

“圆”何以至美?有学者指出,主要在于它是一条最完美的闭合曲线。

它到处都是凸出的,不是带尖带刺、瘪瘪凹凹的,因而是最饱满的图形;它的延续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终结,所以又是最完善、最流畅的图形。

《荷塘月色》的行文结构就是圆形的,这不仅体现在作者“出门→小路→荷塘(四周)→回家”的外在行踪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的内在情感变化上。

双线交织,同步推进,内外协调,引人遐思,美不胜收。

教学时,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致的圆形结构,引起学生的审美快感,还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圆”体现在许多文化上的联想。

问题一抛,学生很感兴趣,纷纷讨论,各抒己见。

有说写文章要“圆熟”的,有说处世说话要“圆通”的,有说人生要“圆满”的……不一而足。

学生在品味、甄别中,感受到的是艺术的魅力,收获到的是人生的启迪。

这样的教学,就比单一的讲圆形结构来得深刻,来得有味,来得艺术。

二、语言美品读《荷塘月色》的语言非常精美,尤其是4-6段。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玩赏,离不开深层的情感体验。

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咀嚼较深,方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无穷的艺术魅力。

因此,教学时,我一改教师主赏的形式,精心设计三个赏析点,让学生动笔赏析4-6段:1.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3.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用叠词、修辞、古诗词给我们显示了文本的语言美;用美丽的景物描写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彰显了散文的艺术形象美;用中国文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传达了作者的情感美,这篇文章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三种审美体现。

【关键词】语言美艺术形象美情感美审美体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这次对《荷塘月色》的阅读中,我心头忽然一亮,对作品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过的感受,旧思新情汇于一起,形成以下几点意识。

生动多样的语言美。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文学类作品中,诗歌和散文是比较注重语言美的。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是叠词、修辞、古诗词的运用。

出现不少叠词,是《荷塘月色》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脉脉”;写月光用了“静静”“薄薄”“峭楞楞”;写荷塘四周用的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这些叠词的运用,一是妥帖得体地绘画出文中物象,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亭亭”写出荷叶张开后的优美形象,“田田”写出了荷塘中荷叶的密密麻麻;同时大量叠词的运用,还可以给文章带来一种节奏感,产生出音乐美。

用得体的修辞手法润色文本,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充分体现。

仅从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来看,文本就用了八处比喻,三处拟人,两处通感,一处拟物。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个句子,前面用了拟人,写出了荷花或开,或似开非开的状态;后面用博喻描绘出了月光洒在白花上面的美丽情景。

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除了可以简洁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给文本增添诗词的美感,带来古典的韵味,如文末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作品中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荷塘之美是清醇的。

荷塘与月色,将想象由现实的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与娱乐有关。

《荷塘月色》所表现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基本风格。

朱自清作为一代散文大家,《荷塘月色》代表了他的散文的风格特色。

首先,感情真挚。

其次,构思的缜密精巧。

作品先着重写荷塘之美,继引出月色,再写荷塘四周,动静结合,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月光与荷塘融为一体,内心情感与景色相互契合,诗情画意。

第三,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

《荷塘月色》就是以玲珑剔透之笔绘出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写意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并由此倾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

第四,情与景交融。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笔下,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波与光,弦歌画舫……都能招入人心,心生亲临其境之感。

此外,朱自清散文语言华美而又质朴,精巧而又缜密。

他善用华美和漂亮的语言表达心绪,美得质朴,美得自然。

试论《荷塘月色》的美学品鉴

试论《荷塘月色》的美学品鉴
意 味 无 穷 , “ 到 好 处 ” 恰 。
变 得 朦 胧 、素 净 、淡 远 。 “ 上 只 我 一 个 人 ”,所 以 路
“ 觉 得是 个 自 由的人 ” 便 ,享 受 “ 处 ” 的 “ 独 妙处 ” 这 。 里 说 的 “ 处 ”并 不 是孤 独 。 孤 独 是 一 种 苦 闷 和百 无 独 聊 赖 ,而 “ 处 ”则 可 以 是 一 种 独 到 的 心 灵 的欢 乐 和 独 精 神 的充 实 。 就作 者 当时 的 心境 而言 ,他 是 什 么都 爱 , “ 闹 ”也好 , “ 静”也 好 , “ 居”也 好 , “ 热 冷 群 独 处 ”也 好 ,都 是 一种 精 神 上 的 愉 悦 享 受 。所 说 的 “ 自
文 笔 清 丽 著 称 ,富 有 真 情 实 感 。 《 塘 月 色》 可 窥 一 荷
斑 而 知全 貌 。
《 塘 月 色》 写 于 12 荷 9 7年 7月 ,正 值 “ ・ 二 ” 四 一
蒋 介 石 背 叛 革命 之 时 。 曾参 加 过 “ 四 ” 运 动 的爱 国 五
知 识 分 子 朱 自清 ,面 对 这 一 黑 暗 现 实 ,他 悲 愤 、不 满 而 又 陷 入 对 现实 无 法理 解 的苦 闷与 彷徨 之 中 。怀着 这 种
情 ”的 初 始 阶段 。
二 、发 展 阶段 —— “ 融” 交
老 舍 说 过 ,文 学艺 术 活动 中的 “ 验 ” 体 ,也应 该 是 情 融 于 景 的 “ 我 性 ” 体 验 。艺 术 家 “ 自 己移 居 到 忘 使 对象 里 去 ,以那 些 对 象 的 生活 为 生 活 ” 。这 样 ,当 对 象 与 “ ” 同 一 的 时 候 , “ ” 就 是 那 人 物 ,那 景 象 , 我 我 就 能设 身 处地 为笔 下 的人 物 、景 象 “ 想 ” 着 ,而 描 来 的人 物 、景物 也 就 更 逼真 、更 生 动 。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散文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

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

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本文就以《荷塘月色》为例,试从结构、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说明散文的审美特质。

一、结构美散文的结构是属于形式范畴。

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形式表现内容。

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苏东坡曾说过:“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

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何其芳语)《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

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

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

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

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

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大家阅读它,赞赏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所折服。

因此,又被选到高中语文的教材里。

《荷塘月色》何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

它不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出了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等。

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作者先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

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

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

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

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以柔美的比喻和浪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感叹。

该诗歌以其特有的美感,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也是它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作一个全面的赏析,探究该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界中无尽的美丽与至高无上的沉默,这是朱自清以古典诗歌形式,利用鲜明的画面塑描出的。

这首诗把月光所发出的低微的影响呈现出来,那真如穿梭于湖水之上的感觉,使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一般。

朱自清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以融合的形式来营造这种令人流连的气氛。

例如,诗中“波光里的艳影”,“桂花初放雨点里”,“芦花落尽秋水面”,以及“沙头角落残红烛”等,都展现出自然界无限的美,把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梦境。

其次,《荷塘月色》也反映出作者对深沉思索的状态。

作者在诗歌中采用了几种先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他赋予月光反映出的湖光以“轻秋”的情怀;他把诗中的芦花比做是“梦里的,多少年”;他将码头的烛火,比作辗转空梦的“萤火虫”。

这些象征性的比喻,彰显出朱自清对事物的爱慕,对生活的深情,以及对宁静晚秋思绪的惋惜。

通过这种折射出来的思索,朱自清抒写了他探索物质世界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

最后,《荷塘月色》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于生活的反思。

正如著名诗人兰陵笑笑生所说:“朱自清的作品,正是一切生活的倒影”。

通过诗中描绘出的湖景,以及月光、芦花和烛火的精神象征,朱自清给我们以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例如,这首诗突出了变化是生活的必然,令人明白到美丽也会过去,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时光;它同样也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微小的美,比如现在正发生的瞬息万变,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总之,《荷塘月色》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诗歌,它给我们以安静的气氛和深刻的意义,蕴含着朱自清对自然美景的抒发,以及对生活的深情反思。

朱自清通过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深层思考来审视世界的方式。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颖别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章中,他通过描写夜晚荷塘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细腻、朴实的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淡雅朱自清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文章中的语句看似朴实无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

在文章开篇,作者便坦然言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

出于某种原因,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心绪不宁的缘由,只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扰任何人,也不想有人来打扰自己。

于是,趁着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

语言平直、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人为的加工,就像人们在平日里所说的大白话,却偏偏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如同“倦鸟归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朱自清先生这般拥有丰富学识的读书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纯净的世界,当他们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后,世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了。

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自他笔尖流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才会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个世界的影子。

当然,文章中还透出一丝优雅的情调,如同浑然天成的美玉,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来形容“月光”,再加上一个“泻”字,使得整个画面都轻盈灵动起来。

月光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拥有了生命力,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转,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无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洁、凝练,读来令人倍感舒心。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

《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

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富有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

一、荷塘月色之语言美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

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二荷塘月色之意境美《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艺术特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欢迎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艺术的意境 1文章开,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

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

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

“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

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

《荷塘月色》的审美统一性

《荷塘月色》的审美统一性

《荷塘月色》的审美统一性朱自清的散文承继中国“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并与时俱进,在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实现了对古典散文的超越。

一篇《荷塘月色》,节奏舒缓,文字清爽,在画、诗、情、境数美俱存中,充分展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造诣和独步,诠释了“美文”的审美底蕴:“不事铺张,不事雕琢,意随笔到,笔借目传”{1},“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2}。

一、情与理的统一朱自清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染,在他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忧患情结:“先天下之忧而忧”。

《荷塘月色》的情感基调是“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心有烦忧,是因为个人琐事,因为“惦着江南”、惦着国家命运前途。

但在情感抒发的时候,作者没有借酒浇愁、向隅而泣、长歌当哭,而是在理对情的节制和规范下,调控情、理二者的和谐关系,用平和而理智的心态,把丰富的情感用蕴藉的方式表达出来。

沿着荷塘,一路走来,在平凡的景观中追寻生命的活力,领悟生命的趣味,用“淡淡”的调色板把“哀愁”与“喜悦”的情感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太浓重的让人压抑的现实的黑暗色彩,用蝉鸣蛙叫的杂色加以调适;把对现实的迷惘失落,遥寄于广阔辽远的江南采莲,很好地把握了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的理智的“度”:沉静而不张狂,文雅而不怪癖,热情而不奔放,含蓄而不外露,自然朴素,疏淡清新。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性格中细腻、敏感、温良、中庸的一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犹如蒙着一层薄雾,又好似披着一层轻纱,静谧的环境、孤寂的氛围、独处的心境,压抑中暂得宽余缓释的绵绵的愁绪。

淡淡然而又是那么深深地侵袭着读者,让人在平淡舒缓之中,慢慢领略其隽永悠长的意味。

二、景与情的统一文中作者情感的特点是”淡淡的”:不满现实社会,向往宁静的自由生活,然而前路难寻,心中颇不平静。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景也是淡淡的:清幽寂静的夜晚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恬静,淡雅,高洁;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这些养眼的颜色组成了极有韵味的一种包容、温暖、朦胧美;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白花是“羞涩”的,满月在小睡,远山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清一色的真实、宁静、淡雅、柔美,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实在而又缥缈,似近而实远。

《荷塘月色》的艺术美

《荷塘月色》的艺术美

《荷塘月色》的艺术美作者:刘萍来源:《艺海》2008年第04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现试就《荷塘月色》的艺术美分析如下:一、构思之美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二、描绘之美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

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

《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

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荷塘月色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端,也是朱自清的经典作品之一。

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历史的沧桑、人生的萧条时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刻板的传统观念。

朱自清的作品既有实际意义,也具有浪漫的艺术价值,被评价为“新文学运动的开端”。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朱自清所描绘的时代文艺特色是悲喜交织、内容及味道淡雅、文字精致大气、细节丰富细腻。

从思想上来讲,朱自清在写作中反映出一种“朴实感恩”的心境,以“朴直勤勉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为中心,以“裸体的生存意志”为主要理念,凸显了“乐观、善良、宽容、勤勉、慈爱”等优良品质。

此外,荷塘月色以其准确而深刻的刻画,以及打破传统意识形态的翩然起舞,为新文学运动提供了现代视角和新意识形态,开创了新文学的先河。

这一新文学运动不仅排除了过去传统文学中的社会僵持,而且对当时社会准确把握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以伦理和理想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和空间,把文学内容从传统的“思想和情感”的角度转换成了“生活和外观”的角度,从而拓展了文学的历史范围和审美视域,使文学得以自由地表达自身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荷塘月色》启示了文学必须把对社会的关注和关怀融入
到文学的创作中去,以此来反映文学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从而为新文学注入现代活力,展示多样化的文学形态和丰富的文学内涵。

- 1 -。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从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

本文的写作特色,具体说来有三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

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

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

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

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
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的审美统一性

《荷塘月色》的审美统一性

《荷塘月色》的审美统一性朱自清的散文承继中国“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并与时俱进,在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实现了对古典散文的超越。

一篇《荷塘月色》,节奏舒缓,文字清爽,在画、诗、情、境数美俱存中,充分展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造诣和独步,诠释了“美文”的审美底蕴:“不事铺张,不事雕琢,意随笔到,笔借目传”{1},“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2}。

一、情与理的统一朱自清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染,在他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忧患情结:“先天下之忧而忧”。

《荷塘月色》的情感基调是“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心有烦忧,是因为个人琐事,因为“惦着江南”、惦着国家命运前途。

但在情感抒发的时候,作者没有借酒浇愁、向隅而泣、长歌当哭,而是在理对情的节制和规范下,调控情、理二者的和谐关系,用平和而理智的心态,把丰富的情感用蕴藉的方式表达出来。

沿着荷塘,一路走来,在平凡的景观中追寻生命的活力,领悟生命的趣味,用“淡淡”的调色板把“哀愁”与“喜悦”的情感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太浓重的让人压抑的现实的黑暗色彩,用蝉鸣蛙叫的杂色加以调适;把对现实的迷惘失落,遥寄于广阔辽远的江南采莲,很好地把握了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的理智的“度”:沉静而不张狂,文雅而不怪癖,热情而不奔放,含蓄而不外露,自然朴素,疏淡清新。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性格中细腻、敏感、温良、中庸的一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犹如蒙着一层薄雾,又好似披着一层轻纱,静谧的环境、孤寂的氛围、独处的心境,压抑中暂得宽余缓释的绵绵的愁绪。

淡淡然而又是那么深深地侵袭着读者,让人在平淡舒缓之中,慢慢领略其隽永悠长的意味。

二、景与情的统一文中作者情感的特点是“淡淡的”:不满现实社会,向往宁静的自由生活,然而前路难寻,心中颇不平静。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景也是淡淡的:清幽寂静的夜晚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恬静,淡雅,高洁;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这些养眼的颜色组成了极有韵味的一种包容、温暖、朦胧美;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白花是“羞涩”的,满月在小睡,远山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清一色的真实、宁静、淡雅、柔美,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实在而又缥缈,似近而实远。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

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

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

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

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

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

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

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

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

“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论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审美特质
李胤秀 长沙市麓山滨江实验学校
摘 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品。

通过作者笔墨的勾勒,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洋溢着诗意美,并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审美特质。

本文旨在从结构,语言和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以此展开对散文的审美探讨。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60-01
一.结构之浑圆美
《荷塘月色》的行文结构和情感变化结构是浑圆的。

行文结构上,首尾呼应,从首段“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到尾段“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出门途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角度上描写了一次夏夜出游,完成了一次回环完整的结构行文。

情感变化上,从起初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便觉得是个自由人”再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从烦闷到自在到宁静,情感结构上的包容回旋,也呈环形。

心路历程正是经历了“苦闷”,“超然”,“解脱”等等滋味,作者终究明白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这一切皆是短暂的。

从门中的热闹中来,出门寻求宁静,最终还是得回到喧嚣中去。

行文结构和情感变化的浑圆融合,使得文章整体更加紧凑,状若天成。

二.语言之清丽美
在品读《荷塘月色》时,读者可以感受到其语言的清新亮丽。

选字遣词极为精心讲究,却又不刻意矫揉造作,似乎还能感觉到到荷花的芳香四溢。

这一切源于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最常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比如,描写荷叶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荷花时,在运用排比的结构上连用三个比喻,“正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此处的“一粒粒明珠”给人耀眼璀璨,光鲜夺目之感;“碧天里的星星”描绘出墨绿色的荷叶上镶嵌着几朵白荷花,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妙不可言;“刚出浴的美人”是将月光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描绘成一个“肤白貌美”的姑娘,别具美感。

其次,通感是《荷塘月色》的一大特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花的芳香本是用嗅觉感受,但此处“渺茫的歌声”转化为听觉,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荷之清香,运用通感手法使事物形象具体化,使之具有声韵美。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光影这一现象描绘成名曲的旋律,将其具体可感,表达方式可谓出神入化。

此外,散文中叠词的运用也出神入化。

“蓊蓊郁郁”描绘出一幅夜晚荷塘树木茂密图,渲染出一种夜色浓重且沉闷的气氛。

接着,作者展开了对荷塘景物的描写。

“田田”一词展现荷叶生长之密,“曲曲折折”形容荷叶分布之广,“脉脉”一词描绘出形容出碧波流水寂静无声,更加烘托出夜之静谧。

三.情感之变化美
因为《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

作者借月夜荷塘景色抒情,故文中表露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变化也极其丰富。

首先,文章开篇因情所起。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由“不静”出门赏荷“寻静”。

作者心中的“不静”是当时“四•一二”背景下整个时代革命人情感的主旋律,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

作者的苦闷来源于一腔革命热血被镇压,身上肩负的责任使他不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失聪者,可残酷的现实又让他无能为力。

出门“寻静”,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短暂的自我逃避,短暂的忘掉那些“惶惶然”。

但是,
“自由人”终归是“社会人”。

朱自清先生也是深晓此理,最终还是归去。

其次,文中还流露出对人世间和谐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先,夏夜出游观赏荷花时就表露了作者闲适的心情,在忘却那些“惶惶然”时,有偷得半刻闲适的喜悦之情。

这些都表露出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同时,在有关江南采莲的叙述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对采莲生活是相当向往的。

作者向往的不是采莲“妖童媛女”的风流趣事,向往的而是采莲人之间的和谐生活。

连作者都忍不住赞美“这真是有趣的事”。

此外,文中还表露了作者对现实无可逃避的豁达之情。

不管是从“不静”到“寻静”,还是从“群居”到“独处”,最终他还是抱着“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的态度,不理人世烦忧。

“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便是朱自清先生的豁达之处。

结语: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的内心吟唱与灵魂归属。

在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月夜荷塘景色,能让读者一起融入这幅生动而富有神韵的画面。

不论是在结构上,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极富艺术美感。

品读文章的审美特质,不仅是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和灵魂的对话,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参考文献:
[1]蒋济永.《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满性质疑[J]. 中国文学研究, 2005(1).
[2]黄肖民.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感赏析[J].参花, 2016(16).
[3]谭珂. 论《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J]. 宿州学院学报, 2008, 23(4).
[4]郭成杰. 在美学层面上俯视《荷塘月色》[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18).
[5]杨富有, 张娜. 纯净情感的向往与彷徨苦闷的逃避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体情感解读[J]. 名作欣赏,2008(24).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