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第一段,描写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荷塘月色,是盛夏中的一抹清新和幽静。
在这里,荷花簇拥,映着月光如同水晶般闪闪发光,以高傲的身姿露出水面。
在静夜之中,这个小小湖泊似乎成了待人观赏、品味宁静的最佳之处。
月色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有些纯洁而幽美,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回忆。
第二段,借用人物的情感揭示月色的含义走在湖边的小路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眼含幸福,微笑着手拉手走过来。
在这迷人的景色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看着荷塘月色留连片刻。
脸庞洋溢着快乐,如此美丽的景象,定格在他们的眼前。
可以说,荷塘月色使人们心中生出无数的感动和喜悦,是对美好爱情的最佳陪衬。
第三段,运用比喻句子丰富语言效果走近荷塘,似乎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世界。
清香扑鼻,荷花成排排像一群本地土著,静静座在水面。
就好比这些荷花是灵动的仙女,用娇艳的颜色和细致的花瓣搭配,营造出荷塘的清雅和怡人的气息。
第四段,运用反问句透彻描绘荷塘月色之美月下荷塘的美,总令人心驰神往。
静且美,美到令人向往;清且美,美到令人折服。
湖波轻轻荡漾,倒映着珍珠般的月色,安静而又美丽。
这样的夜色,连无言的人们都变得有些燥动,感受到了这份美妙中的谁人作诗,畅叙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之处?第五段,借用对比手法呼应荷塘月色然而,荷塘月色并不是假日景色的代表。
它不是那种,热闹、喧嚣而又耀眼的代表。
相较而言,它更为安静和静谧,是那种适合夜间散步的氛围。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在荷塘留下太久的时间,但这份美丽,将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总结:荷塘月色是默默无闻却又不失优美的景色,是沉静并又充满生机的象征。
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了如何使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描写景色,并在情感揭示中运用人物。
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专注那些生命之光所在的美好之处。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在论述中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
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反衬、对比等。
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
1 比喻的运用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
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
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 通感的运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例说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佳作,而且是一篇语言隽永、常读常新的精美散文。
在文章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现在,笔者就结合文章内容带领大家一起欣赏。
一、比喻《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比喻很多,大致有三十多处。
这些比喻往往出人意料,新颖别致,又贴切自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并没有平铺在水面之上,而是高高耸立的。
这种景象能够让人产生何种联想呢?作者联想到的是“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比喻可以说是传神又出彩,生动又贴切。
试想,那舞女以轻盈的身姿舞动着,身上裙子的裙摆舒展开来,这和亭亭玉立、迎风摇曳的荷叶是何等的相似?作者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使笔下的叶子极具动感,也极富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作者连写了两个比喻句。
那些在“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的“零星”的白花,一朵朵含情脉脉,娉婷袅娜,在苍茫的月光下隐隐泛着光亮,并在绿叶中间闪烁着,岂不是如同明珠一般玲珑剔透,又恰似星光在跃动。
这一景象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两个比喻是如此的生动形象,又不落窠臼。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二、通感在文章中,作者在多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们都知道:清香是嗅觉上的感受,香味是可以闻到却无法听到的,是可以嗅到却不能看到的。
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淡淡的清香”如同“渺茫的歌声”一般可以听见。
那荷花的香气在氤氲的水气里“飘渺不定、似有若无”,如同远处的歌声一般,真是新颖又贴切。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黑白相间,浓淡相宜。
这画面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
在恍惚中,那“光与影”组成的和谐的画面,如“和谐的旋律”一般,让人产生了幻觉,好似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夏夜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表现了青年文人对夏夜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移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以下,我将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一、意境渲染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月色的描绘,运用了移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描绘荷叶的阴影和荷花的倩影,来渲染出荷塘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这种意境渲染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夏夜月色的美妙。
二、心理投射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运用了心理投射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对荷塘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对夏夜月色的热爱投射到读者心中,使读者也能够共享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情感表达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运用了情感表达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通过和其他人物的交流,表现出对夏夜月色的不同情感体验,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沉醉其中,有的则表现出对美景的不屑和无趣。
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也加深了读者对夏夜月色的认识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艺术美感。
四、意义寓言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动植物的描写,运用了意义寓言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中的鱼、蛙、蜻蜓、蝴蝶等生物,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富有意义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绘,融入了人生百味和道家哲学思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意味。
这种意义寓言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五、环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氛围的移觉修辞手法。
在夜晚的荷塘中,不仅仅有荷叶的倩影和荷花的清影,还有微风拂过水面、虫鸣鸟啼等自然声音,这些环境氛围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悠悠,感受到微风的拂动,增添了夏夜月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1.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荷塘月色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既华丽又富有感染力。
2.描绘生动形象: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荷塘月色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
生。
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景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荷塘之中。
3.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荷塘月色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然的语言风格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亲切而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富含深刻的哲理:荷塘月色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作者通过对
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等方面的感悟。
这些哲理和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荷塘月色第四段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第四段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
对比:通过对比夜色和白天的差异,突出荷塘夜景的美丽。
拟人:对月亮、荷叶等进行拟人,使文中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借代:借用“一片”、“一叶”等词语来代指整个荷塘的景象,让读者在简短的语言中感受到全景。
赋予意义:将荷叶与月光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荷塘夜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些修辞手法共同作用,使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色中荷塘的宁静美丽。
同时,通过对荷叶、月亮等进行拟人和赋予意义,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深刻理解。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解析
三
教学材料
1 典型材料:《荷塘月 色》
2 延伸材料及检测材料: 《绿》
1 2 3 4
导入 点揭示 点延伸及能力测试 点回归
1 导入
在中国现代现代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 散文作家创造了现代白话散文的繁荣景象: “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 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 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 流曼衍,日新月异。”朱自清以文字的优 美、风格的清丽隽永而著名于中国二十世 纪上半叶的散文创作,更以善于描写,在 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把白话散 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美 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荷塘月色》就 是这样一篇美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作者是怎样用比喻,拟人,通感的表达方式来 体现情景交融的特点.
2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荷塘曲曲折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荷叶田田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风姿荷花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闪电比喻突出快速闪电比喻突出快速流水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3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前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
自1927 年7 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除了作者对荷塘景色和自我情感关系的良好把握外,我认为文章中的写景能力也不可忽视。
所以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应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讲述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描摹景物,达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描述效果,然后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根据景物效果,细品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情、景才能兼顾。
如果撇开情感的融入和发挥,单纯的看《荷塘月色》中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景,使“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美”呢?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写景中的叙述优势和语言优势上。
1 从叙述优势上看朱自清先生设计这篇散文富有结构性,具有层层递进的,由大到小钻的很深的特点。
《荷塘月色》中第一层结构是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即“家———去荷塘———游荷塘———家”这样一个“环型”的结构,其中作者侧重的描写了第三个阶段“游荷塘”,即文中的四、五、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也是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
在这三幅图中,第一幅中,作者首先用附视的视角,从叶子展开,继而写叶子间的白花,白花写到香味,最后写微风过处看到了叶子下的流水,这样一幅围绕着叶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画面。
第二幅中,作者以月光为中心,月光照到荷塘里的叶子和荷花的明,月光照到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暗和这一明一暗的光影组合。
荷塘月色朱自清第5段解析
荷塘月色朱自清第5段解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第五段主要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之一。
以下是对该段落的解析:
1. 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将荷塘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
例如,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将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等等。
2. 写景角度: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荷塘的景色,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通过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等,展现了荷塘的清幽、淡雅之美。
3. 情感表达: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用“受用”一词表达了自己在荷塘边的惬意和满足,同时也通过描写夜晚的寂静和自己的独处,透露出淡淡的忧愁。
4. 结构作用:本段是文章的一个过渡,由前文对荷塘周围景色的描写,自然地转到对荷塘本身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荷塘月色》中的精彩段落之一。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笔者都会被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陶醉,也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所倾倒,更被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所折服。
那准确生动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仿佛是甘甜、醇香的美酒,越品味越觉得芳香四溢。
《荷塘月色》是篇情文并茂的美文。
朱先生十分注重语言的修辞效果,因而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词都精推细敲,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
而那通往荷塘的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
一个人“踱”着,悠闲、踌躇,似乎是忘情于景,使自己完全超脱出来——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
“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
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恰巧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被屈辱的形象。
古人常借酒浇愁,而作者却想远离尘嚣,抖落一身的烦恼,也扯下白天的假面具,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故而流露出一种少有的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过渡句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荷塘图”,力描其形,实富有神韵。
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放眼望去,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翠盖满塘。
高出水面的荷叶,亭亭玉立,似“舞女的裙”,飘逸、舒展。
为数不多的荷花错落有致,“零星地点缀着”,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
开着的,婀娜多姿;含苞待放的,也楚楚动人。
拟人描写细腻逼真,又一连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在夜色中光彩照人,与月色增辉,更有绝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荷塘月色第六段修辞手法及作用
荷塘月色第六段修辞手法及作用
第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校教授。
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
10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
“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
1927年1月,朱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
该年7月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浅谈《荷塘月色》修辞特色
浅谈《荷塘月色》修辞特色摘要:日常生活以及行文写作,都要求不但清楚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还要做到使听众或读者印象深刻。
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本文主要从辞格这方面来分析这篇文章,从中学习修辞格的妙用。
关键词:《荷塘月色》修辞辞格朱自清的散文向来以美文著称,《荷塘月色》又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本文主要从“辞格”这一方面来分析朱先生是怎样使文章词句优美,使人印象深刻的。
1 《荷塘月色》中辞格的运用1.1比喻比喻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十多个新颖,鲜明的比喻。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人。
此句连用三个比喻,“一粒粒明珠”给人“金光闪耀”的美感;“碧天里的星星”比中有比,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是把水面的白荷描写成清新秀丽的姑娘,更是极富美感。
1.2拟人《荷塘月色》运用了许多拟人的修辞。
比如:把叶子紧挨在一起说成是“肩并肩”;把杨柳的影子说成是“倩影”;把路灯的昏黄说成是“没精打采”。
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3通感《荷塘月色》运用通感,调动读者以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捕捉荷香月色之美,妙不可言。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的,难以捕捉,但是歌声的渺茫是我们可以感知的,这样就形象地把香味的“淡”表达出来了,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1.4对比在《荷塘月色》中对比主要是把黑暗的现实和梦境中安逸的环境相对比,更加深刻地凸显出当时作者所处社会的黑暗与压抑。
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与“像是画在荷叶上的”的“弯弯的杨柳和稀疏的倩影”对比显现出荷塘的空灵和恬淡。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
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
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
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
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
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
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
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
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
“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荷塘月色修辞手法分析(详)
荷塘月色修辞手法分析(详)展开全文荷塘月色修辞手法分析(详)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比喻)。
修辞手法:拟人,明喻。
分析:“袅娜”、“羞涩”是拟人。
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手法:通感。
分析:描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
尤其是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修辞手法:拟人。
分析: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以“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所以说,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和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可以说是朱自清的一个梦。
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矛盾、纠缠,作家的灵魂在困苦中挣扎,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欲超脱而不可得。
对比、衬托,尽显现实世界的淡淡的哀愁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②通过对比,可鲜明的显示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好的就更好,坏的就更坏。
文章开篇明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本文定下情感基调,但“今晚”是“满月”,这静谧的“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出奇地“宁静”,这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既表现了“我”内心的“不宁静”,更表现了“我”内心的孤独,连自己最心爱的妻子都无法倾述。
所以,作者寄情于景,借月夜荷塘美景来抒发情怀,排遣内心的郁闷。
第三段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即朱自清所说“性格与时代的矛盾”。
一方面,国共斗争的现实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纪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但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
即文中所说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我”爱“热闹”,“群居”,但“我”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我”就自然的陷入了迷惘---路在何方的惶惶然中,所以心中“不宁静”:后来他选择了避难所——“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来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他们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这内在的矛盾导致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平静”。
朱自清在描写荷塘里的月色时,有动一静、虚一实、浓—淡、疏一密的对比,这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意的安排,这样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另外,第五段中,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与“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对比,越发显得轻俏。
“烘云托月”及衬托,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表达法,它是利用某些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
它用来突出被陪衬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言深化。
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第二段中“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静”,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从正面衬托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那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态,那就是想摆脱心里的“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宁静”,所以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零星的花、缕缕的香、微微的风、淡淡的月。
追求刹那间的“宁静”,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但毕竟不能超脱,一听到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从反面衬托了“我”内心的“不宁静”,这一正一反的衬托,更见作者内心的愁绪。
比喻、通感、拟人,尽显理想世界的淡淡的喜悦比喻,在古代有两种意义。
一是“辟也者,举它物而明之也。
”另一种就③这相当于现在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④它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把甲事物比做乙事物”。
“荷塘月色”、“月色荷塘”,这宁静的大自然,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一个理想世界。
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瞌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的氛围与意境。
作者由于“心情颇不宁静“到月下荷塘漫步,以驱散一时的苦闷心情。
而荷塘月色的美,使作者沉浸在朦胧恬淡的意境之中,此时作者眼中的荷塘已经是“情中景,景中情”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比喻荷叶的风姿,裙与荷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荷叶“出水很高”,才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此时,作者仿佛不是在欣赏月下的荷塘,而是欣赏一组优美的芭蕾舞。
在写荷花时说它“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果说“明珠”和“星星”两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那么美人则用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带给人以无限的美的空间和无尽的遐想,更能突出了作者不平静心绪中暂得的一份安宁。
细致的工笔和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分别对荷叶、荷花的形神、色香、资质作了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使我们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
这是静态的月下荷塘美景,但这一美感还是零散的。
这时,作者笔下生风,一掠“微风”从天而降:“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更见风致了。
”此时,叶动花颤,流香如歌,溢彩如波,叶与花、形与神、色与香浑然一体。
借着一股风力,将一切景物统摄于一个运动节奏之中,并夹带着从这些景物中摄来的味与声,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受到美的诱惑。
通感,人们也称移觉,钱钟书说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各种感觉息息相关。
凭借感觉相通来转移感觉,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可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给人以新鲜的异乎寻常的感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缕缕清香”是由嗅觉感觉到的,“渺茫的歌声”是由听觉才能感觉到的,“清香”和“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感觉由嗅觉转向听觉,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
“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啊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由视觉向听觉的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以致带入一种幻境。
拟人手法的运用,让人感到“荷”与“月”也有人性,她们好象也洞察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有了一点淡淡的喜悦。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羞涩”拟人情致,写出了荷花开放时的千娇百媚的情态,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荷花的灵气与“仙气”。
运用这几种修辞手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出神入化的“荷塘月色”美景图。
表现了作者暂时得到安宁时的淡淡的喜悦。
引用,回归现实“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蝉声”与“蛙声”一方面衬托了此时的宁静;另一方面,作者宁静的心情又被打破,由“宁静”——“不宁静”,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不由得想起采莲的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蠲首徐回,兼传羽杯;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廷顾步;夏始青余,叶殿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据。
”六朝的“少年的女子”“荡着小舟”“唱着艳歌”的“热闹”,“风流”,向往《采莲赋》的“妖童媛女”“嬉游光景”之“有趣”令作者神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的郁闷,作者又觉得“无福消受”不得不回到现实,于是想起《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采莲赋》那“群居”的热闹和《西洲曲》那“独处”的妙处正好应证了作者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我们将它们连在一起,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完整的“江南采莲图”。
作者正是在这种貌似反复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宁静,从而表现了作者那种欲超脱而不可得的矛盾心情,又不得不回归现实。
这里有的只是一种期盼、回忆、自赏、失落,因而更加孤独寂寞。
这是流连理想追求的怅然,面对现实的孤独。
作者以这两段引文结束全文,所显示的是有节制的含蓄的美,这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荷塘月色》一文,体现了朱自清高度圆熟,为其代表作之一,其典型环境下典型心情与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所显现出的不衰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