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教师版培训讲学
《荷塘月色》课件.ppt (修辞格专讲)8
“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 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 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 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 ‘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 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又曲折地 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 的苦闷心情。 2、用词准确生动。 “浮”“泻”“画”“笼”等。 3、运用叠字,有一种音韵之美,既加强 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章节和谐。 4、运用大量的比喻、通感等修辞,形象 地描绘景物。
艰夺写作特点 寺城枯地 经历 龙
作业: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及 通感句子 ,认真的理解 并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 二:完成课后的第二 大题。
通感的修辞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如例1)和比喻的通感(如 例2)。 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2、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 曲。 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 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如: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 飞翔。
荷塘月色讲课版
再
本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上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 胧 和 谐
( 月影 )
杨柳
四 周 景 物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树缝
远山
灯光
清 幽 热 闹
树上
水里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小结:
1、 月下荷塘
叶: 花: 香: 波:
田田 多姿 缕缕 凝碧
上 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并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难点: 通过把握作者的情感,真正体
会“荷塘月色”的深层含义。
作者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 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 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 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 代表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里 的秦淮河》。 其作品可分为三种:一是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 主题的,如《生命价格——七毛钱》;二是描写个人和家 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如《背影 》;三是以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如《春 》。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荷韵 ) 脉脉
(拟人)
“泻”“浮”二字的审美 情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不静 求静 得静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荷塘月色的景象,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荷塘月色的景象的理解和描绘。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荷塘月色的美丽之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荷塘月色》。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讲解。
4. 教师讲解与示范:(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示例分析。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应用。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描写文章,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赏析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 理解《荷塘月色》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通过赏析,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荷塘月色》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理解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 赏析修辞手法对文章整体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和背景。
2. 提出问题:这首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修辞手法概述- 比喻:通过类比,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强表现力。
-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增强感染力。
-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2.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拟人:如“荷叶荷花,都像亭亭玉立的美人”。
- 排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荷塘月色》中其他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荷塘月色》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强调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荷塘月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赏析1. 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为例,分析比喻手法在表达意境中的作用。
2. 以“荷叶荷花,都像亭亭玉立的美人”为例,分析拟人手法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3. 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例,分析排比手法在增强语言节奏和气势中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除了《荷塘月色》,还有哪些文学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2.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2. 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散文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
2. 准备相关散文阅读材料,供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意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散文,参加校内外的写作比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荷塘月色讲课逐字稿
荷塘月色讲课逐字稿### 荷塘月色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出自朱自清先生之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夏日荷塘夜景。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课文朗读: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这篇文章的朗读。
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播放课文朗读)课文解析:接下来,我们将逐段解析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1. 开头段落:文章开头,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入,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期待感,让人好奇作者为何心不宁静,又将如何通过荷塘月色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2. 荷塘描写: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先生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荷塘的宁静与美丽。
3. 月色描写:作者对月色的描写同样细腻,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月色的柔和,也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4. 情感抒发: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无限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5. 结尾段落:文章以“我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为结尾,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与文章开头的心不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通过欣赏荷塘月色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写作技巧分析: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如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感官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的。
课堂互动: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你们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段描写?为什么?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还学习了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作者:朱自清文体:写景抒情散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作者充满诗意的语言艺术。
3.品味“荷塘月色”的画面美、意境美,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的彷徨、苦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描写荷塘、月色的语句2.学习并赏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相关语句三、教学方法教法:诵读指导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学法:课前预习法、诵读涵泳法、圈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荷塘图片师:同学们,面对这片碧绿的荷塘,你想到了什么?生1: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荷花是色彩艳丽的。
生2: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日的荷塘是生机勃勃的。
生3:想到了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品质,是高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面对这般美景,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描绘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欣赏这“荷塘月色”。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问题:播放“配乐范读”,学生跟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在夜深人静时,作者去散步,路过荷塘时,看到了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
(板书:月下荷塘、塘上月色)2.问题:究竟是怎样的景象?(过渡至下一个环节)(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问题:文章用哪几个段落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自由朗读4-6自然段,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
学生回答:“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裙。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裙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柔美。
教师总结作者笔下的荷叶,具有柔美的特点(板书:荷叶柔美)问题:如果换成“碧绿的大玉盘”可以吗?学生1回答:不可以,“裙”让人们感觉荷叶是舞动着的;“大玉盘”则是固态的,相比之下缺少动态,让人感觉很生硬,失去了美感。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
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关键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描绘的荷塘月色,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荷塘月色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美。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播放轻音乐,营造氛围。
(3)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概括主旨。
(2)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主题。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讨论: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景象是怎样的?(2)教师总结,引导珍惜美好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运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总结大家喜欢的理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朗读、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调查总结等方面。
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 - 教案
教案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1.1.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1.2.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需预习《荷塘月色》全文,熟悉内容。
1.3.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3.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图片等。
1.3.4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
二、知识点讲解2.1修辞手法概述2.1.1修辞手法是作家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2.1.2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1.3修辞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1.4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2《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2.2.1比喻:作者通过比喻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2.2.2拟人:作者赋予荷塘和月色以人的情感,如“荷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2.2.3排比: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如“这里有荷花,有荷叶,有荷香”。
2.2.4对偶:作者通过对偶手法展现荷塘的和谐美,如“月光下,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
2.3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2.3.1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3.2拟人使作品更具情感色彩,让读者产生共鸣。
2.3.3排比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3.4对偶使作品结构对称,展现了荷塘的和谐美。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全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树色“阴阴的”,
灯光“没精打采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 水里的蛙声;但……
小结
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 暗结合,喧寂相间。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 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 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小结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XXX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阅读课文
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注意下面的字的读音
乘凉liáng 煤屑xiè 踱着duó 点缀zhuì 颤动chàn 顿时shà 敛裾jū 媛女yuán
蓊郁wěng 脉脉mò 斑驳bó 袅娜niǎonuó 倩影qiàn 船棹zhào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 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顿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 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
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 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 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 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 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 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 水,塘水在茂盛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 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 “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立足点:荷塘边
月色下的荷塘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荷塘月色》教学课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领悟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2.课文分析:本文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4.课文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抒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5.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荷塘月色的美丽,提高审美情趣。
6.总结课文:总结课文主题,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踊跃发言。
2.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认真完成,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课文理解程度: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情感。
4.文学鉴赏能力:能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语法修辞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语法修辞教案主题:《荷塘月色》的语法修辞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语法修辞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2. 能够分析和解释《荷塘月色》中使用的语法修辞;3. 能够运用语法修辞来提升写作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1. 掌握《荷塘月色》中常见的语法修辞手法;2. 能够分析文章中使用语法修辞的目的和效果;3.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语法修辞来增强修辞效果;教学准备:1. 《荷塘月色》的课文;2. 黑板或白板;3. 教学课件或PPT;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荷塘月色》的标题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联想猜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旨。
Step 3:语法修辞的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句子引入语法修辞的概念,解释语法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具体运用。
Step 4:语法修辞的分析(15分钟)教师以每个语法修辞手法为单位,分析《荷塘月色》中的例子,并解释其目的和效果。
常见的语法修辞手法:1. 重复:指语句中某个词、词组或句子结构的重复出现,增强表达的力度或节奏感;2. 拟人:将抽象的事物、自然界或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类的特质或动作;3. 比喻:用近似的方式来描绘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4. 暗喻:通过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需要读者自行联想;5. 排比: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将一系列词语或短语列举并排列在一起,强调事物的数量或对比关系;6. 倒装:将句子结构颠倒,使语句更加突出或强调某种情感;7. 修辞疑问句:在陈述句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疑问形式来加强表达的力度或引起读者的思考;8. 比较:用“如同”、“像”等引导的句子,将事物进行比较,使句子更加生动和形象;9. 夸张:通过夸大语言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形容事物的独特性;10. 反问:通过给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实际上表达出相反的意思。
第14课 荷塘月色 上课用 课件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 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 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体会其中的情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
诗人
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 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 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 着一层薄烟。(《春》)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 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 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 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 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走向荷塘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比喻) 博喻: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荷塘月色》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稿(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通过快速阅读能理解并陈述本文的线索和结构。
2.学会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叠音词运用的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回顾旧知:1.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2.怎样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理清线索,体会情感,把握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领悟意境。
3.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背影》、《欧游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947年,美国宣称受到共产党的强大威胁,意图在亚洲建立其势力范围,于是出台“扶日”政策,中国国内迅速的组织了反对美国扶日的运动。
1948年6月,朱自清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败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语法修辞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语法修辞一、教学目标1.理解《荷塘月色》中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荷塘月色》中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对语言形式美和意境美的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荷塘月色》中句子的成分构成及其基本句式。
2.掌握《荷塘月色》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理解其意义。
3.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句子的成分构成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鉴别小说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3.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
2.分析法。
3.归纳法。
4.比较法。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展示图片或引用一些名言佳句,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和浪漫。
2. 分析句子(2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成分构成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如:水面银光闪烁,静待来客。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水面”和“来客”是主语,谓语是“银光闪烁,静待”,它们的关系是主谓关系,而“银光”的修饰成分是定语。
3. 分析修辞手法(25分钟)通过讲解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的定义以及在小说中的出现,让学生能够鉴别小说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如:1.比喻:用相似的词汇来代替另一种事物,以便使比较更容易理解。
如:荷叶似的,一层层的密密地浮在水面上。
2.借代:用一个代表来代替另一种事物,以减少句子中的重复词汇。
如:菱角也比旁边的荷叶大,仿佛刚刚从荷花里剖出来的一样。
3.描写:利用形象感官的语言来描绘生动形象的景象。
如:月光洒在它的身上,仿佛一层淡淡的绿色的轻纱,在水的动荡下微微颤动。
4. 分析全文(30分钟)通过对以上所述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的情景化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整篇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次课堂内容做一次回顾与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句子的成分构成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掌握了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对其意义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中比喻句的赏析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
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
相似点: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
本体:白花。
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相似点: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荷花的清香。
喻体:渺茫的歌声
相似点:似有似无,时续时断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本体:月光。
喻体:流水。
相似点: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本体: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喻体:笼着轻纱的梦。
相似点:朦胧,恬静,柔美。
6.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本体:朗照,淡月。
喻体:酣眠,小睡
相似点:透彻朦胧
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体:月色,光与影。
喻体:“和谐的旋律”和小提琴的名曲
相似点:柔和、和谐、优雅
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本体:树色。
喻体:一团烟雾。
相似点:迷茫,朦胧。
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本体:灯光。
喻体:渴睡人的眼。
相似点:昏暗,没有精神。
《荷塘月色》阅读题
1.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第四段描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请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答: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这两个词实际描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2.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答: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答:“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
答:从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5. 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答: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6.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且“黑影”与“倩影”本来也是在变化的。
7.“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
答: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
8.第五段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比喻修辞,“如鬼一般”“像是画在荷叶上”,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形象感。
还运用了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把景写活了。
同时,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增强了意境美。
9.四、五两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答: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10.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答:朦胧的美,静谧的美。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11.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答:第一问,“另一个世界”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是朱自清精神的避难所,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
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
第二问,在现实中作者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话“一定要”说,使作者感到“心里颇不宁静”;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自己是自由的。
12.第六段在描写荷塘周围环境时运用了哪些手法?突出了荷塘周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答:拟人手法;以动衬静。
宁静。
内心感受:内心孤寂,饱含心事。
【试题分析】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荷塘四周,树多而密,将荷塘重重围住,形成一方清静幽僻的小天地。
先总写,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展现了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
但是,“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除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集中体现在划线的句子上——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在他的笔下生出一派月下荷塘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
不浓不淡,不明不暗,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