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第一段,描写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荷塘月色,是盛夏中的一抹清新和幽静。
在这里,荷花簇拥,映着月光如同水晶般闪闪发光,以高傲的身姿露出水面。
在静夜之中,这个小小湖泊似乎成了待人观赏、品味宁静的最佳之处。
月色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有些纯洁而幽美,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回忆。
第二段,借用人物的情感揭示月色的含义走在湖边的小路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眼含幸福,微笑着手拉手走过来。
在这迷人的景色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看着荷塘月色留连片刻。
脸庞洋溢着快乐,如此美丽的景象,定格在他们的眼前。
可以说,荷塘月色使人们心中生出无数的感动和喜悦,是对美好爱情的最佳陪衬。
第三段,运用比喻句子丰富语言效果走近荷塘,似乎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世界。
清香扑鼻,荷花成排排像一群本地土著,静静座在水面。
就好比这些荷花是灵动的仙女,用娇艳的颜色和细致的花瓣搭配,营造出荷塘的清雅和怡人的气息。
第四段,运用反问句透彻描绘荷塘月色之美月下荷塘的美,总令人心驰神往。
静且美,美到令人向往;清且美,美到令人折服。
湖波轻轻荡漾,倒映着珍珠般的月色,安静而又美丽。
这样的夜色,连无言的人们都变得有些燥动,感受到了这份美妙中的谁人作诗,畅叙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之处?第五段,借用对比手法呼应荷塘月色然而,荷塘月色并不是假日景色的代表。
它不是那种,热闹、喧嚣而又耀眼的代表。
相较而言,它更为安静和静谧,是那种适合夜间散步的氛围。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在荷塘留下太久的时间,但这份美丽,将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总结:荷塘月色是默默无闻却又不失优美的景色,是沉静并又充满生机的象征。
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了如何使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描写景色,并在情感揭示中运用人物。
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专注那些生命之光所在的美好之处。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分析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分析作者:暂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0期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能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得形象鲜明。
运用比喻绘景能使陌生的景象变得具体形象、逼真传神。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眼前即会映现出一幅清新、隽秀、优雅的景象: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
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此文的语言和艺术魅力,不难发现,善用比喻是《荷塘月色》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大量比喻句的巧妙运用,这月下荷塘美景才形显神现。
作者采用多种类型的比喻把不同角度、不同特点的月下荷花绘至眼前,设喻贴切,自然而又新奇,无斧凿之痕,出神入化地将荷塘美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荷塘与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为了突出其优雅、朦胧、幽静之美,作者在设喻上颇具匠心。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青翠的玉盘”既描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应该是用在朝霞、夕照或蒙蒙细雨中的荷叶上,绝不能是在淡淡的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这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再看对荷花的描写,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似乎不合常理,但细细一想此乃朦胧月色下的“白花”,便觉此喻甚为贴切,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白花”于星夜中折射的光亮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意境充满了梦幻美。
再则,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也恰到好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1.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修辞举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比喻)。
修辞手法:拟人,明喻。
分析:“袅娜”、“羞涩”是拟人。
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手法:通感。
分析:描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
尤其是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修辞手法:拟人。
分析: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以“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夏夜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表现了青年文人对夏夜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移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以下,我将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一、意境渲染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月色的描绘,运用了移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描绘荷叶的阴影和荷花的倩影,来渲染出荷塘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这种意境渲染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夏夜月色的美妙。
二、心理投射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运用了心理投射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对荷塘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对夏夜月色的热爱投射到读者心中,使读者也能够共享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情感表达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运用了情感表达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通过和其他人物的交流,表现出对夏夜月色的不同情感体验,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沉醉其中,有的则表现出对美景的不屑和无趣。
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也加深了读者对夏夜月色的认识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艺术美感。
四、意义寓言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动植物的描写,运用了意义寓言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中的鱼、蛙、蜻蜓、蝴蝶等生物,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富有意义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绘,融入了人生百味和道家哲学思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意味。
这种意义寓言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五、环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氛围的移觉修辞手法。
在夜晚的荷塘中,不仅仅有荷叶的倩影和荷花的清影,还有微风拂过水面、虫鸣鸟啼等自然声音,这些环境氛围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悠悠,感受到微风的拂动,增添了夏夜月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
《荷塘⽉⾊》中的博喻
所谓博喻,简单⼀点说,即是指⽤⼏个喻体从不同⾓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个本体,⼜称为连⽐。
博喻具有⼀般⽐喻的修辞作⽤,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描绘,使事物⽣动、具体,给⼈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更重要的是,博喻可以从不同⾓度或⼏个⽅⾯来形容、说明本体,使⽐喻更加丰富,使⼈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
在中国诗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
不过古诗词⾥最有名的博喻,恐怕当属贺铸《青⽟案》中“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黄时⾬” ,连⽤三种意象表现出愁思的⼴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构思奇妙,堪称绝唱。
除了诗歌,佛教的经⽂⾥也常⽤到这⼀⼿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刚经》结尾处所⾔“⼀切有为法(指万事万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易⽣易灭之物,极⾔尘世的虚幻,发⼈深省。
《荷塘⽉⾊》中,朱⾃清先⽣⽤“正如⼀粒粒的明珠,⼜如碧天⾥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连⽐,尽写荷花之美。
其中,“明珠”、“星星”当是⽤来⽐“羞涩地打着朵⼉的”花⾻朵,⽽“刚出浴的美⼈”,则是形容那些“袅娜地开着的”花⼉了。
对这⼀博喻,历来⼤多数评者都取欣赏的态度。
不过,也有持异议的,⽐如,台湾著名的诗⼈余光中先⽣就批评“‘美⼈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联想到⽉份牌、⼴告画之类的俗艳场⾯;⾄于说⽩莲⼜像明珠,⼜像星,⼜像出浴的美⼈,则不但⼀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喻草率,⼜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种装饰⽽已。
”对此,⾃然是见仁见智了。
荷塘月色第五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第五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第五自然段写荷塘月色。
写月光时,以巧妙的比喻赋予月光以质感。
写月影时,把塘中月色和岸边树连接在一起,又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写灌木黑影和杨柳倩影。
最后是光影合写荷塘中既有月光,又有月影。
再次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印象转为听觉印象,把光影虽班驳错杂却和谐美妙的韵味表现的生动具体。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前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
自1927 年7 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除了作者对荷塘景色和自我情感关系的良好把握外,我认为文章中的写景能力也不可忽视。
所以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应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讲述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描摹景物,达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描述效果,然后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根据景物效果,细品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情、景才能兼顾。
如果撇开情感的融入和发挥,单纯的看《荷塘月色》中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景,使“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美”呢?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写景中的叙述优势和语言优势上。
1 从叙述优势上看朱自清先生设计这篇散文富有结构性,具有层层递进的,由大到小钻的很深的特点。
《荷塘月色》中第一层结构是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即“家———去荷塘———游荷塘———家”这样一个“环型”的结构,其中作者侧重的描写了第三个阶段“游荷塘”,即文中的四、五、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也是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
在这三幅图中,第一幅中,作者首先用附视的视角,从叶子展开,继而写叶子间的白花,白花写到香味,最后写微风过处看到了叶子下的流水,这样一幅围绕着叶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画面。
第二幅中,作者以月光为中心,月光照到荷塘里的叶子和荷花的明,月光照到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暗和这一明一暗的光影组合。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 - 教案
教案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1.1.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1.2.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需预习《荷塘月色》全文,熟悉内容。
1.3.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3.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图片等。
1.3.4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
二、知识点讲解2.1修辞手法概述2.1.1修辞手法是作家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2.1.2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1.3修辞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1.4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2《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2.2.1比喻:作者通过比喻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2.2.2拟人:作者赋予荷塘和月色以人的情感,如“荷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2.2.3排比: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如“这里有荷花,有荷叶,有荷香”。
2.2.4对偶:作者通过对偶手法展现荷塘的和谐美,如“月光下,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
2.3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2.3.1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3.2拟人使作品更具情感色彩,让读者产生共鸣。
2.3.3排比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3.4对偶使作品结构对称,展现了荷塘的和谐美。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全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1. 拟人:诗中将荷塘、荷叶、荷花等物赋予了人的形象和动作,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赋予了它们动人的情感。
2.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连,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落叶与思念相比,长江与思念无尽
相比,显得思念深沉无穷。
3. 排比: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词语,增强修辞效果,如“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强调了诗人小时候的情感和回忆。
4. 对偶: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使得诗句韵律和谐,如“荷叶
上面,零星分布着些许的露珠,夜来霜风,吹得萧瑟”。
使用
对偶手法,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平衡和谐。
5. 比拟:通过将不同事物做类比,以加深描述的效果,如“水
面初闻一声幽弦”,将荷叶竖起时的声音与弦音相比,生动地
描写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笔者都会被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陶醉,也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所倾倒,更被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所折服。
那准确生动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仿佛是甘甜、醇香的美酒,越品味越觉得芳香四溢。
《荷塘月色》是篇情文并茂的美文。
朱先生十分注重语言的修辞效果,因而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词都精推细敲,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
而那通往荷塘的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
一个人“踱”着,悠闲、踌躇,似乎是忘情于景,使自己完全超脱出来——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
“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
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恰巧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被屈辱的形象。
古人常借酒浇愁,而作者却想远离尘嚣,抖落一身的烦恼,也扯下白天的假面具,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故而流露出一种少有的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过渡句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荷塘图”,力描其形,实富有神韵。
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放眼望去,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翠盖满塘。
高出水面的荷叶,亭亭玉立,似“舞女的裙”,飘逸、舒展。
为数不多的荷花错落有致,“零星地点缀着”,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
开着的,婀娜多姿;含苞待放的,也楚楚动人。
拟人描写细腻逼真,又一连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在夜色中光彩照人,与月色增辉,更有绝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荷塘月色中博喻的句子
荷塘月色中博喻的句子1. 荷塘月色:一幅美丽的夜景画荷塘月色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夜景画。
当夜幕降临,荷塘中的清香、静谧和月光的柔和交织成一幅千年流传的画卷。
荷塘月色犹如一位守夜人,照亮了人们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博喻用荷塘月色来暗示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
2. 博喻的含义:通过类比加强表达效果博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类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被用来描绘一种美好的状态,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荷塘月色所带来的平和宁静。
3. 唯美句子的力量唯美句子是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部分。
它们可以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句子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它们让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宁静。
3.1 博喻句子的意义博喻句子常常以传神的形象来形容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句子使得读者在心灵上与荷塘相连,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好。
例如,“荷花开了,才是早上;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朦胧的月光”这句话通过将荷叶上的露珠与月光相比,表达了荷塘中月色的美丽和荷花的清新。
3.2 博喻句子的表现方式博喻句子可以通过直接比喻、隐喻或暗示来实现。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句子通过将月光与荷塘联系起来,通过类比来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例如,“夏夜的微风,吹来了荷叶的清香,像是电影里的舞女,带着优雅与神秘的韵律”。
4. 荷塘月色给人带来的思考荷塘月色这一景象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常常让人反思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己和与自然的联系。
荷塘月色提醒人们应该停下来,沉淀内心,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4.1 荷塘月色与内心的宁静荷塘月色是一种对内心的召唤,它让人们远离喧嚣和压力,回归到内心最纯真的状态。
在荷塘月色的照耀下,人们可以平静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夜深人静,笼罩着整座城市的郁郁寡欢。
这一抹朦胧的月色像是一抹美丽的温柔,像温柔的母亲,对孩子一样以柔情似水来凝聚人们的心弦。
一抹月色落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上,波光照耀着那一片温柔无言的水面,也惹起我一股温暖的感慨,波痕轻拂着我的心灵,此刻我的心沉浸在这一抹温暖的月光中。
月色映照着湖中垂杨,模糊的轮廓尽显婉转柔美,所有的声音被淹没,唯有这股清新淡雅的月色,浸润出一股深远沉静的氛围。
空气中弥漫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发出醉人的香味,月色充斥着这种醉人的气息,宛如一抹透得明亮如白昼的暗香,让人回想起深深的记忆。
此刻,我乘着月色漫舞的清风,隔着那滚滚墨绿的荷塘,望着夜深前的月牙,沉浸在那一片梦幻般的荷塘,心底泛起一股淡淡的柔情,仿佛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将消失,只有静谧梦幻的月夜,似乎把事情包围起来,令人抚以恬静。
荷塘月色下,荷叶静默,梦也空灵,更有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是如此的平静美好。
夜色低沉,我的心也如月色般的温柔,沉静的细雨也把一切都映衬的灿烂,让人沉浸在这一抹璀璨的月色,如这湖水般柔软,如这淡月般美丽。
我的心被这一抹月色照亮,感觉无言诉说,夜深人静,月色明澈,缓缓流动着温馨的柔情,感受着它无与伦比的声音。
月色中,流淌着平静和宁静,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皎洁的月光将这片湖水照亮了,使我的心像荷塘一样澄净。
美丽像一张白纸,无任何污染,只有清新淡雅。
荷塘月色第4段的修辞妙处
荷塘月色第4段的修辞妙处荷塘月色是由庐山谁知道独立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下的种种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荷塘月色第4段的修辞妙处及相关参考内容。
在荷塘月色第4段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荷塘夜色的美丽和宁静。
其中,作者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凸显情感的细腻和世界的宁静。
首先,作者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夜空和月光的美丽,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比如,他形容夜空是一片深蓝色的绸缎,令人感到“无子无瑕,洁白无垢”。
这里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夜空的宁静和高洁,同时也为月光的到来做了铺垫。
他还形容月光是“一道弯弯的银河”,这里利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月光形容成了一个弯曲的河流,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到月光柔和而绵延的美丽,增强了夜晚的浪漫气息。
其次,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和思考的深度。
他说:“在这寂静的夜晚,荷叶的阴影倒映在塘水中,仿佛是一张张扬起了翠绿色的小帆。
”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荷叶形容成小帆,使读者感受到荷塘的宁静和安详。
同时,这种对比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使人不禁沉醉于幽静的夜晚,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
此外,在描写荷塘月光的色彩上,作者也运用了色彩的对比来增加艺术效果。
他说:“月光洒在荷叶上,叶子泛出了金黄的光芒”,在夜晚的荷塘中,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荷叶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荷叶的光芒。
这样的描写让整个夜晚更加美丽动人,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安宁和祥和。
最后,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思考,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他说:“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往往无视这种宁静”,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类社会进行对比,表达出对社会喧嚣和浮躁的思考,呼吁人们应该停下脚步,感受自然的美丽。
这样的思考使得整个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哲理,读者也会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第4段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荷塘夜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了主题,凸显了情感的细腻和世界的宁静。
荷塘月色第六段修辞手法及作用
荷塘月色第六段修辞手法及作用
第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校教授。
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
10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
“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
1927年1月,朱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
该年7月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
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纵观他比喻的喻体, 有栩栩如生的人, 有形象逼真的物。
譬如:《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 象亭亭舞女的裙”这是以物喻物。
《荷塘月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
”这两例是以人喻物。
在这类设喻构想过程中, 前者取人体的全部为喻体, 后者取人体的某一部分为喻体。
而无论是选取人体的某一部分还是全部为喻体, 也无论是以人喻物, 还是以物喻物, 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都有了鲜明的特色, 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都变得那样明丽鲜美、生动诱人。
朱自清的比喻真可谓高妙。
二、通感
通感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特色。
叙事状物时, 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 把某一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去的修辞手法称为“通感”。
在《荷塘月色》中, 有两处运用了通感。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本是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
用渺茫的歌声描绘若断若续、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 这是将嗅觉感官上的感受转移到听觉感官上来, 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 使人对淡淡荷香的体味更为真切。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是写月色, 属视觉形象, 忽被描绘成动听的音乐, 给人以听觉的感受。
本来, 光影和琴声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但经作者如此“感觉转移”使得难以描摹的感觉, 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这种出神入化的修辞处理手法, 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可多见的。
三、叠字、叠词
叠字、叠词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在《荷塘月色》里, 在朱自清的笔下, 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普通词语都被巧用得活灵活现。
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 以“层层”来表明荷叶的深度, 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 不但说明树木之多, 而且渲染了夜色浓重的气氛。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是远近高低的连用, 反映了树的错落有致, 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
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深化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而且节奏明朗, 韵律协调,使文章之势悠扬婉转, 舒徐不迫, 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荷塘月色》中, 作者不仅用叠字、叠词深入表现物态、情貌, 而且用叠字、叠词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悄悄地”不仅写出了动作的悄然无声, 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作者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支配的一片天地,
另一方面, 现实又不容许他超凡脱俗, 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 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悄悄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不满和困惑, 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表示作者的心情,《荷塘月色》中还有一处叠词。
“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
⋯⋯”“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状况, 也是在描写作者的内心。
作者“夜游荷塘”, 好象是做了一个美梦, 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惊醒了, 然而回归到现实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轻轻地”突出表现了作者当时的苦闷、惆怅和无奈。
总之, 朱自清不愧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荷塘月色》中, 一千三百多字的文章竟选用了二十九个叠音词, 这些叠音词象蘸着五颜六色的画笔, 深入表现了荷塘夜景中诸多的物态情貌, 细腻反映了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缘情写景, 以景衬情, 使得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 而且具有情趣美。
四、拟人
拟人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在《荷塘月色》中, 为了更完美地状物抒情, 作者在运用比喻中还常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写荷花, 说“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是形容美女形姿的,“羞涩”是形容少女的娇羞情态的, 如此使用, 是把开着的荷花拟为美人, 把打着朵儿的荷花拟为含苞欲放的少女。
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杨柳的丰姿⋯⋯也辨得出。
”“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这些也都是运用了拟人法。
因为描写人的时候, 才使用“肩并肩、(含情) 脉脉”,“丰姿, ”“没精打采”等词语。
以上拟人手法的运用, 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对比
《荷塘月色》里写了很多景物: 静夜、小路、树、影、月、云、花、叶等, 所有这些都是用来衬托感情的。
为了衬托心情, 作者还使用了对比法。
譬如: 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写道:“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 爱群居, 也爱独处。
”这里使用了“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加以对比, 将作者当时烦闷、寂寞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对比能于平淡自然中蕴藏深意。
试比较下面两个对比:(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2)“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例(1)、例(2)都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1)是把“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的结果进行比较,优劣显而易见,其意图就在文字表面。
例(2)是把蝉、蛙的热闹与“我”的凄清进行比较,实际上是作者烦闷心情的流露,但不在字面。
综上所述, 可见, 在《荷塘月色》中, 朱自清准确、贴切地选择词语, 恰如其分地运用比喻、通感、叠字、叠词、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用修辞艺术的画笔抹浓了《荷塘月色》的写景色调, 缀艳了《荷塘月色》的抒情浓度, 使得《荷塘月色》散发出浓郁的馨香。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人人耳熟能详的佳作,语言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
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言的提炼炉火纯青,对语言的驾驭得心应手。
读后,我们可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语言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