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现象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的分析

修辞手法的分析

对《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20 年月日目录摘要......................................................一、引言 (2)二、词语的选择 (2)(一)动词 (2)(二)形容词 (2)(三)量词 (3)三、句式的组织 (3)四、月色的运用 (4)五、比喻的运用 (5)六、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篇散文我们高中时也曾学过,但是我想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的典范。

而本文就从修辞赏析的角度来说一下我对这个作品进行的解读。

关键词:修辞;审美;赏析;一、引言《荷塘月色》是抒情散文的代表,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这篇文章往往是修辞赏析的代表。

通过赏析,不仅能够理解到作者的修辞手法,更能够体会对景物的细腻描摹。

可以说,《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景细腻流畅,传情委婉动人,情景交融中,令我们动容。

二、词语的选择(一)动词我从课本上找到了下面一些句子:1.“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们可以看出“拍”“哼”是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动作,很真切再现生活,很传神。

2.“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我们可以看出“带”上门这一动词更显出动作的细心周到。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受用”是享受、享用之意,比“欣赏”相比更突出当时作者的内心感受,而这样的用词比较符合当时人物的心境和上下文的语境。

(二)形容词我从课本上找到“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意味。

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多么好的修辞写法。

而这篇文章还使用了更具有表现力的重叠形式的形容词。

如1.“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

自1927 年7 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除了作者对荷塘景色和自我情感关系的良好把握外,我认为文章中的写景能力也不可忽视。

所以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应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讲述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描摹景物,达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描述效果,然后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根据景物效果,细品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情、景才能兼顾。

如果撇开情感的融入和发挥,单纯的看《荷塘月色》中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景,使“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美”呢?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写景中的叙述优势和语言优势上。

1 从叙述优势上看朱自清先生设计这篇散文富有结构性,具有层层递进的,由大到小钻的很深的特点。

《荷塘月色》中第一层结构是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即“家———去荷塘———游荷塘———家”这样一个“环型”的结构,其中作者侧重的描写了第三个阶段“游荷塘”,即文中的四、五、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也是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

在这三幅图中,第一幅中,作者首先用附视的视角,从叶子展开,继而写叶子间的白花,白花写到香味,最后写微风过处看到了叶子下的流水,这样一幅围绕着叶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画面。

第二幅中,作者以月光为中心,月光照到荷塘里的叶子和荷花的明,月光照到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暗和这一明一暗的光影组合。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住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1.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浅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现象

浅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现象

浅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现象122浅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现象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文章语言文采焕然,修辞的运用也是一门艺术,下面通过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部分修辞现象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修辞的作用。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这两句,是运用通感的典范。

第一句中,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

由比喻构成的通感,要有相似点,那就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因为是“缕缕”和“渺茫”。

作者在描写时打破了常规,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

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使两种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地沟通。

第二句中,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

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比喻、排比的运用。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排比,能是行文朗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例说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

例说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佳作,而且是一篇语言隽永、常读常新的精美散文。

在文章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现在,笔者就结合文章内容带领大家一起欣赏。

一、比喻《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比喻很多,大致有三十多处。

这些比喻往往出人意料,新颖别致,又贴切自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并没有平铺在水面之上,而是高高耸立的。

这种景象能够让人产生何种联想呢?作者联想到的是“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比喻可以说是传神又出彩,生动又贴切。

试想,那舞女以轻盈的身姿舞动着,身上裙子的裙摆舒展开来,这和亭亭玉立、迎风摇曳的荷叶是何等的相似?作者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使笔下的叶子极具动感,也极富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作者连写了两个比喻句。

那些在“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的“零星”的白花,一朵朵含情脉脉,娉婷袅娜,在苍茫的月光下隐隐泛着光亮,并在绿叶中间闪烁着,岂不是如同明珠一般玲珑剔透,又恰似星光在跃动。

这一景象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两个比喻是如此的生动形象,又不落窠臼。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二、通感在文章中,作者在多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们都知道:清香是嗅觉上的感受,香味是可以闻到却无法听到的,是可以嗅到却不能看到的。

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淡淡的清香”如同“渺茫的歌声”一般可以听见。

那荷花的香气在氤氲的水气里“飘渺不定、似有若无”,如同远处的歌声一般,真是新颖又贴切。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黑白相间,浓淡相宜。

这画面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

在恍惚中,那“光与影”组成的和谐的画面,如“和谐的旋律”一般,让人产生了幻觉,好似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1、第四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原文节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第五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原文节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第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原文节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扩展资料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修辞之美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修辞之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修辞之美——《荷塘月色》赏析【摘要】《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人们对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造诣都能达成共识,不少研究者从语言教学、散文艺术、文学史诸方面对它进行观照,作者把对景物的精确印象和自己内心深处幽远绵长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在审美超越中抵达所追寻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之美《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此文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

”(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序言》)。

多年来,人们对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造诣都能达成共识,都公认此文的艺术特色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

早在20年代,它就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作品一道,以“漂亮和缜密”的写法,打破了“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完成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不少研究者从语言教学、散文艺术、文学史诸方面对它进行观照。

一、心存高远,身陷俗世(一)伤感的家境,智者的孤独在伤感的家境中,作者与荷塘月色为伴。

我以为,《荷塘月色》在散文文类上既可归于鲁迅所谓写法“漂亮和缜密”的一类,也可归于东亚病夫所谓“析心理的,写自然的”一类:它不仅用工笔,而且写意——作为一个心理分析的文本,文中触目可见的朵朵荷花、田田绿叶、缕缕清香、溶溶月色、隐隐远山等优美意象其实正是一个个隐喻和象征,由其组织的诗一样的意境也就成为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心理的和象征的世界,那些优美意象背后自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精神、哲学。

1998年第2刊《名作欣赏》刊登的封先勇先生的《智者的孤独》中所述,即认为“《荷塘月色》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似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为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人而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对“妻儿”的叙写,《智者的孤独》一文说这“妻”是虚写,并认为“朱先生实际生活中的妻是陈竹隐女士”。

荷塘月色第四段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第四段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第四段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
对比:通过对比夜色和白天的差异,突出荷塘夜景的美丽。

拟人:对月亮、荷叶等进行拟人,使文中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借代:借用“一片”、“一叶”等词语来代指整个荷塘的景象,让读者在简短的语言中感受到全景。

赋予意义:将荷叶与月光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荷塘夜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些修辞手法共同作用,使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色中荷塘的宁静美丽。

同时,通过对荷叶、月亮等进行拟人和赋予意义,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深刻理解。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前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

自1927 年7 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除了作者对荷塘景色和自我情感关系的良好把握外,我认为文章中的写景能力也不可忽视。

所以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应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讲述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描摹景物,达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描述效果,然后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根据景物效果,细品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情、景才能兼顾。

如果撇开情感的融入和发挥,单纯的看《荷塘月色》中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景,使“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美”呢?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写景中的叙述优势和语言优势上。

1 从叙述优势上看朱自清先生设计这篇散文富有结构性,具有层层递进的,由大到小钻的很深的特点。

《荷塘月色》中第一层结构是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即“家———去荷塘———游荷塘———家”这样一个“环型”的结构,其中作者侧重的描写了第三个阶段“游荷塘”,即文中的四、五、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也是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

在这三幅图中,第一幅中,作者首先用附视的视角,从叶子展开,继而写叶子间的白花,白花写到香味,最后写微风过处看到了叶子下的流水,这样一幅围绕着叶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画面。

第二幅中,作者以月光为中心,月光照到荷塘里的叶子和荷花的明,月光照到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暗和这一明一暗的光影组合。

谈谈《荷塘月色》中的比喻

谈谈《荷塘月色》中的比喻

2012.08学教育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2008年6月)从写作技巧上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但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其比喻新颖、奇特而又富于美感,具有生动形象的感染力量,真是珠玉灿烂,璎珞俨然。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作者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由于荷叶“出水很高”,因而作者用“亭亭的”来修饰;又由于荷叶舒展,所以作者用“舞女的”来修饰。

这个修饰词是十分重要的,非“舞女的”裙就不能用来作比。

它如果不扩张,也不舒展,那么荷叶的优美姿态就表现不出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粒粒明珠”———像明珠一样晶莹洁白;“如碧天里的星星”———白花在绿叶衬托下,在月光照射下隐约闪烁,像碧天里的星星眨眼,因为是“零星的”,所以用了“点缀着”,这主要是从色彩的角度来描写荷花的;“如刚出浴的美人”———“白花”像“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洁净、爽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中,“如刚出浴的美人”曾被删掉,编者可能是认为这个比喻“不雅”,对我们的中学生影响不好。

但今天,我们觉得这个比喻“卓尔不凡”,它给人以美的想象是无穷的。

其实,现在我们也经常夸赞小女孩像花一样美,本体和喻体是一样的,只不过朱自清先生给这个比喻的喻体加了一个“刚出浴”的修饰语,就显得大胆、新奇而值得我们品味了。

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荷香以及荷叶动态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把“清香”比喻成“歌声”,太妙了!微风中的花香是断续吹来的,时有时无,又若有若无,有如远处高楼上歌声飘扬,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1. 拟人:诗中将荷塘、荷叶、荷花等物赋予了人的形象和动作,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赋予了它们动人的情感。

2.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连,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落叶与思念相比,长江与思念无尽
相比,显得思念深沉无穷。

3. 排比: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词语,增强修辞效果,如“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强调了诗人小时候的情感和回忆。

4. 对偶: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使得诗句韵律和谐,如“荷叶
上面,零星分布着些许的露珠,夜来霜风,吹得萧瑟”。

使用
对偶手法,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平衡和谐。

5. 比拟:通过将不同事物做类比,以加深描述的效果,如“水
面初闻一声幽弦”,将荷叶竖起时的声音与弦音相比,生动地
描写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笔者都会被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陶醉,也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所倾倒,更被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所折服。

那准确生动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仿佛是甘甜、醇香的美酒,越品味越觉得芳香四溢。

《荷塘月色》是篇情文并茂的美文。

朱先生十分注重语言的修辞效果,因而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词都精推细敲,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

而那通往荷塘的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

一个人“踱”着,悠闲、踌躇,似乎是忘情于景,使自己完全超脱出来——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

“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

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恰巧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被屈辱的形象。

古人常借酒浇愁,而作者却想远离尘嚣,抖落一身的烦恼,也扯下白天的假面具,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故而流露出一种少有的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过渡句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荷塘图”,力描其形,实富有神韵。

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放眼望去,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翠盖满塘。

高出水面的荷叶,亭亭玉立,似“舞女的裙”,飘逸、舒展。

为数不多的荷花错落有致,“零星地点缀着”,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

开着的,婀娜多姿;含苞待放的,也楚楚动人。

拟人描写细腻逼真,又一连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在夜色中光彩照人,与月色增辉,更有绝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浅谈《荷塘月色》修辞特色

浅谈《荷塘月色》修辞特色

浅谈《荷塘月色》修辞特色摘要:日常生活以及行文写作,都要求不但清楚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还要做到使听众或读者印象深刻。

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本文主要从辞格这方面来分析这篇文章,从中学习修辞格的妙用。

关键词:《荷塘月色》修辞辞格朱自清的散文向来以美文著称,《荷塘月色》又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本文主要从“辞格”这一方面来分析朱先生是怎样使文章词句优美,使人印象深刻的。

1 《荷塘月色》中辞格的运用1.1比喻比喻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十多个新颖,鲜明的比喻。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人。

此句连用三个比喻,“一粒粒明珠”给人“金光闪耀”的美感;“碧天里的星星”比中有比,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是把水面的白荷描写成清新秀丽的姑娘,更是极富美感。

1.2拟人《荷塘月色》运用了许多拟人的修辞。

比如:把叶子紧挨在一起说成是“肩并肩”;把杨柳的影子说成是“倩影”;把路灯的昏黄说成是“没精打采”。

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3通感《荷塘月色》运用通感,调动读者以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捕捉荷香月色之美,妙不可言。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的,难以捕捉,但是歌声的渺茫是我们可以感知的,这样就形象地把香味的“淡”表达出来了,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1.4对比在《荷塘月色》中对比主要是把黑暗的现实和梦境中安逸的环境相对比,更加深刻地凸显出当时作者所处社会的黑暗与压抑。

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与“像是画在荷叶上的”的“弯弯的杨柳和稀疏的倩影”对比显现出荷塘的空灵和恬淡。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

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

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

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

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

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

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

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

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

“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荷塘月色朱自清修辞句子

荷塘月色朱自清修辞句子

荷塘月色朱自清修辞句子1. 《菏塘月色》中有哪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

虽然当时对文中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却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当中。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

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

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

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

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

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修辞

荷塘月色修辞

本文体属于摘抄,为的只是给大家带来方便,不是自己所注.(一)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追求“新而不失自然”“不欧化的口语”,平白如话,自然新颖,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冷僻难懂的话语,都是平平常常的语言,清淡闲雅,平易通达,通俗大方,而又富于创造性,非常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风华从朴素中来。

”在《荷塘月色》一文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极少使用方言词,全文仅一个,外来词也仅使用了“梵婀玲”一词,用词极规范,都是“现代词,自己的”,都是极普通的,呈现出一种朴素美,具有很高的全民性和通俗性。

第二,大量使用短句,这是朱自清散文的显著特点,纵观全文,几乎没有长句。

短句的句式特点是词语少,结构比较简单,造成的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而且多用于口语,更接近语言的自然状态,跳跃性强,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第三,陈述句占绝对优势,全文不见把字句、被字句,感叹句也很少.陈述句多,语气语凋舒展平稳,犹如行云流水,这也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重要特点。

第四,注重词语的锤炼。

作者善于运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使得静态的月光具有了流动感,给人以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用“浮”写“雾”,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把水气、月光交织之状,雾的轻柔,自下而上扩散的特点写活了,突出了恬静朦胧的意境,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便呼之欲出了。

第五,散文的语言要讲究音乐性。

“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

”优秀散文具有的语言音乐美,完全可以与诗歌相媲美.《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很具有音乐美,除了大量使用短句、陈述句造成一种节奏感强、舒缓流畅的音乐美外,还大量使用叠字叠词造成一种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以“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等,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浅析《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浅析《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浅析《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张米琼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教育》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每每读罢《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总会让人不由惊叹作者的修辞
艺术实在是高超之极。

《荷塘月色》是现代修辞运用的典范。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都很好地运用了修辞艺术。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张米琼
【作者单位】宣威榕城第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试从《荷塘月色》探析朱自清散文的修辞艺术 [J], 董尤仙
2.论《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J], 李时生
3.浅析《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J], 张米琼
4.赏析《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J], 唐建国;
5.试从《荷塘月色》探析朱自清散文的修辞艺术 [J], 董尤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浅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现象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文章语言文采焕然,修辞的运用也是一门艺术,下面通过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部分修辞现象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修辞的作用。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这两句,是运用通感的典范。

第一句中,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

由比喻构成的通感,要有相似点,那就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因为是“缕缕”和“渺茫”。

作者在描写时打破了常规,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

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使两种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地沟通。

第二句中,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

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
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比喻、排比的运用。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排比,能是行文朗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田田”横向写出塘中荷叶之多,面积之大,“层层”从纵上写荷叶的错落有致。

“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姿态秀美,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迎风飘舞的姿态。

荷花如“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运用了博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荷花是白色的,在池中小小的,又多,为叶子所衬托,更显其美。

“明珠”是近写荷花的晶莹剔透;“碧天里星星”描绘从远处看到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闪烁着的景象。

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这说明荷叶出水高,像撒开的裙。

荷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荷香若有若无,远远的才能闻到,这种感觉与渺茫的歌声相似,若隐若现。

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酣眠固然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别有一番情趣。

《荷塘月色》是作家成功运用修辞手法的典范,在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们若能掌握部分修辞手法。

定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增色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