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学案2

《荷塘月色》学案2

学案二【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袅娜..()独处.的妙处.()()脉脉.的流水()倩.影()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word学案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word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荷 塘 月 色 Word版含答案

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荷 塘 月 色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斑驳·斑斓斑驳:强调色彩有深有浅,杂乱不一。

斑斓:侧重在色彩绚丽,灿烂多彩。

(2)幽僻·幽静幽僻PK台幽静环境的优美偏远,重在强调偏远环境的幽雅寂静,不嘈杂,重点强调没有声响,非常安静(3)苍茫·渺茫词语词义辨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大海、夜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色,侧重景色的广大渺茫①因遥远而模糊不清②因没有把握好而难以预期侧重形容遥远而不清楚的视觉效果,还可用来形容梦境、声音和前途、希望等(4)没精打采·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侧重于情绪低落。

垂头丧气: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侧重于气馁,萎靡不振,程度较重。

2.易错识记(1)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2)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

比喻事物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

(3)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没精打采·垂头丧气(2) 1929年12月28日,雪花飞舞,大地苍茫,120多名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实现了人民军队的浴火重生。

(苍茫·渺茫)(3)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

(斑驳·斑斓)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的音乐声从屋内传出。

(√) (1)大门紧闭,后门紧锁,只有隐隐约约....(2)还是那山水,还是那资源,但由于人的思路变了,使资源发挥了作用、山水派上了大用场。

这个县的“红绿结合”文章,做得真是别具风...味.!(×。

这儿强调的不是“特殊色彩或趣味”,而是“独特的思路”,用“别有洞天”更好。

),引(3)春天来了,祖国大地一片春意盎然,公园里花朵盛开蓊蓊郁郁....得蜜蜂们忙个不停。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

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一、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起”,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写“景中人”(情)二:1:“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4: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5: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三: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2: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第二课时)一、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二1、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用:通感。

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

1 荷塘月色2 五中韩江涛《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执笔人:巩义五中韩江涛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荷塘月色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荷塘月色 -含答案

第1课荷塘月色心灵的荷塘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

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披霜。

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

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

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

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一、学习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3.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作者连线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古典诗文2014-07-20 06445d56b7b40102uwlf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篇一:《荷塘月色》学案答案】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家———小路—————荷塘————家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三)探究情感1、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篇二:《荷塘月色》学案及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及标准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及答案————————————————————————————————作者:————————————————————————————————日期:荷塘月色【温习故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朱自清《春》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自主探究】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提示: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荷塘月色 部编版高一上册精品学案(共25页)_9

荷塘月色  部编版高一上册精品学案(共25页)_9

29 荷塘月色★整体感知★★同步训练★【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煤屑.(xiè)幽僻.(pì)敛裾.(qún)渺.茫(miǎo)B.霎.时(chà)媛.女(yuán)袅.娜(niǎo)峭楞.楞(léng)C.酣.眠(hān)脉.脉(mò)参.差(cēn)梵婀.玲(ē)D.踱.步(duó)弥.望(mǐ)斑.驳(bān)蓊.蓊郁郁(wě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

②《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③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④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

⑤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

⑥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上了一条面纱,真是别有风味....。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⑤⑥D.①③④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无论为文为人都浓墨重彩地实践了他特立独行、直面人生、不怕惨淡的人生态度。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大革命失败以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现实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因而“心里”“颇不宁静”。

D.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4.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我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一)初读课文一、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温习故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朱自清《春》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自主探究】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提示: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⑴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⑵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

⑶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⑷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⑸奇特而新颖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例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

(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例3.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视觉与听觉相通。

例4.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听觉感受与触觉感受打通。

通感与拟人连用。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提示:⑴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这篇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

⑵景物描写细腻委婉、生动形象。

⑶语言素朴优美,遣词造句十分准确贴切。

【尝试演练】1.文章的第五段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2.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4.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5.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当堂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踱.()着独处. ( ) 弥.()望袅.()娜.()似.()的霎.()时脉脉.( ) 参.()差.( ) 倩.()影乍.()看敛.()裾.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点缀:2.斑驳:3.丰姿:4.袅娜:5.脉脉:6.羞涩:7.没精打采:8.蓊蓊郁郁:三、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四、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并简析。

课文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五、填空。

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如、等。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布置作业】一、选择题。

(36分,每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颤.动(chàn)空隙. ( xì) 纤腰束.素 ( shù )B.霎.时 ( shà ) 煤屑. ( xiāo ) 蓊.蓊郁郁 ( wěng )C.独处. ( chǔ ) 倩.影 ( qiàn ) 妖童媛.女 ( yuàn )D.幽僻. ( pì ) 踱.步 ( duó ) 参.差不齐 ( cēn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是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

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葱葱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D.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荷塘月色》中作者引用《西洲曲》中采莲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B.为了表达作者喜爱荷塘月色,喜欢采莲的心情。

C.为了表达作者对儿时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D.二为了表达作者洁身自好,虽无力反抗但可避开现实矛盾,不同流合污的心情。

5.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A.这首诗属于乐府诗。

B.“田田”是指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C.这首诗后四句尽管句子相同,但并不显得罗嗦累赘,恰恰表现了鱼儿自由自在、嬉戏追逐的情景。

D.这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6.《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7.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琴声渐起。

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

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者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

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

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

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 B.琴音遐想 C.琴声悠扬 D.琴声如风二、(44分)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