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模板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dd22525acfa1c7aa00ccc4.png)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一)初读课文一、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c14af97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6.png)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对于如此美的散文,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
一读,读课文。
二品,品文句。
三议,互相讨论。
四读,读课文。
课时:2预习作业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师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bddb1acc7931b765ce15ca.png)
编制人王林园审核人丁少华姓名:第组组长检查签字:《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学习运用各种修辞、选用生动的动词写景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行踪。
自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见阳光课堂)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和生字生词,并将注释读一遍三、预习自测完成《阳光课堂》课前预习新知部分练习,核对正确后将此部分读记一遍。
四、课文整体感知阅读全文,归纳10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全文行文思路。
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2段写通往荷塘的小路,其特点是曲折、幽僻和寂寞。
第3段写行在小路时的心境:自由、受用(最关键的两个词)第4段分别描绘荷塘里的叶、花、香、波、水。
第5段先写月光,再写树影,最后写月色。
第6段描绘荷塘四周的景物,写景角度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第9-10段记起《西洲曲》诗,表达了思乡之情,从联想中回到现实。
作者行踪:出门小路荷塘回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情感线索,结合行踪理清行文思路2、鉴赏语言和景与情的关系自学过程:一、阅读这类文章,除了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外,还要特别关注抒情句子,这是了解作者感情的窗口。
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逐一分析,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背景知识解释“不宁静”的含义。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大革命失败,在白色恐怖下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相对于作者的游踪是一条暗线,它是从感情的角度串穿全文的。
.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从思想内容表达的角度来说,它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1b8c5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9.png)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454fb2a417866fb94a8e2a.png)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68dab25022aaea988f0f43.png)
《荷塘月色》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3da749f01dc281e53af0f8.png)
(2)“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惦念,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
二、阅读鉴赏1、这是一个叙述的过程,因为瀑布是形成“梅雨谭的绿”的由来,梅雨亭则是观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这都是铺垫,在写这两处的时候,也交代了“梅雨谭的绿”周围的整个环境,让读者对梅雨谭在位置上有个大体的了解。
2、并不是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跋涉寻找,在空间角度上是大而厚的。
3、作者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兴奋和激动,表达作者对梅雨谭的“绿”情有独钟,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0e6ed07c1cfad6185fa708.png)
1 荷塘月色2 五中韩江涛《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执笔人:巩义五中韩江涛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练习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8306b8cc5da50e2524d7ffd.png)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练习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借游荷塘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材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三】基础巩固生字词1.煤屑.( ) 2.蓊蓊.郁郁( ) 3.阴森.( ) 4.踱.着( ) 5.弥.望( ) 6.点缀.( )7.羞涩.( ) 8.霎.时( ) 9.酣.眠( ) 10.倩.影( ) 11.梵.婀玲( ) 12.敛裾.( ) 13.鹢.首徐回( ) 14.妖童媛.女( ) 多音字1.曲⎩⎨⎧ 曲.折 曲.调 2.颤⎩⎨⎧ 颤.动 颤.栗 3.挨⎩⎨⎧ 挨.着 挨.打4.脉⎩⎨⎧ 脉脉. 血脉.5.悄⎩⎨⎧ 悄.悄 悄.然熟语释义 1.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2 荷塘月色》教学导学案(统编版)
![《14.2 荷塘月色》教学导学案(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fc7c2ecaaedd3383c4d3c2.png)
7.14.2《荷塘月色》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1)朱自清(1899~1948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48年8月12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
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著作都收入《朱自清文集》中。
(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
(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
(4)《采莲赋》出自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写作背景“超然”之中的挣扎《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模板
![《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e40305aa300a6c30c229f6b.png)
荷塘月色【文本导读】《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二·一”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作者卡片】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文学研究会成员。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
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蓊蓊..郁郁( ) ②敛裾.( ) ③鹢.首徐回( ) ④妖童媛.女( ) ⑤脉脉..含情( ) ⑥橹櫂.( ) ⑦霎.时( ) ⑧袅.娜( )⑨煤屑.(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惦()掂()踮( ) ②⎩⎨⎧塘( )搪( )糖() ③⎩⎨⎧ 缀( )辍( )啜( )惙( ) ④⎩⎨⎧嬉( )嘻( )熹( )禧( ) 3.近义词辨析①风流·风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幽僻·偏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亭亭玉立·婀娜多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整体感知含义,理清思路,说说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借景抒情的,使文章“形散而神聚”的。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372847a21614791711285b.png)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荷塘月色》精品导学案
![《荷塘月色》精品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7b24dd360cba1aa811da16.png)
导学案(一)二、略三、1、诵读全文,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第2段前往荷塘时看到的树、路、月(景物)。
突出了景物幽僻(寂寞)、阴森森(课文中词语)特点。
第3段走在小路时感受独处的妙处。
第4段写月色中的荷塘景色。
第5段写荷塘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9段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并引用《西洲曲》来补充。
第10段回到现实,怀着思乡情感回到家门。
2、全文行文线索:离开家门(1自然段)→前往荷塘(2、3自然段)→游览荷塘(4、5、6自然段)→想起江南(7、8、9自然段)→回到家门(10自然段)3、体会文章的情感:①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内心情感的句子。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②仔细体会上面的句子,谈谈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见《教师用书》四、合作探究1、再次体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见《教师用书》2、利用工具书,阅读《采莲赋》《西洲曲》,用一段话描述其中的画面(二选一),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略导学案(二)参考答案二、1、诵读第4段,这一段是从哪五个方面来写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诵读第5段,本段重点写荷塘月色,作者借叶、花、树”来写。
写出荷塘上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这种手法叫侧面烘托。
3、诵读第6段,本段以荷塘四面的树为着眼点,分别写了树、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蛙。
4、找出第4—6段中的比喻句,并按下列要求分析。
(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5、请你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2e928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1.png)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情感美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语言美意境美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
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大家潜沉到作品深处,情随声出,声情并茂,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4e7b621eb91a37f1115c1f.png)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预习案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
探究点一: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探究点二:写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找出表示作者夜游荷塘行踪的词语。
(划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探究点三:找出文中作者情感的语句有哪些?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从家里出来之后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
讨论,明确: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月下)荷塘(喜悦)(荷塘)月色(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时,重点讨论下列问题:(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
“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变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78c920a21614791711287d.png)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板块1.朱自清,原名著名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合集《踪迹》。
4.第1段出门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荷塘四周的环境)第3段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月下荷塘美景)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荷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主要是小路和树)。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评述江南采莲的盛况。
第9段忆及《西洲曲》诗句。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进入家门。
5.标题点明了文中的写景对象——“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
文中既写了荷塘,又写了月色,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两者在文中并重。
7.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现在都可不理。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小组合作探究板块1.A.以行踪为线索(出门——踱小路——游荷塘——进门)B.以感情为线索[不宁静(家里)——求静(小路)——得静(荷塘月色)——出静(惦江南,进门)] C.以景物为线索(荷塘四周景物——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2.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两套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两套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2abba577232f60dccca132.png)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e9c7d647d27284b7351cc.png)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四、初读感知2、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4、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5、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文本导读】《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二·一”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作者卡片】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文学研究会成员。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
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蓊蓊..郁郁( ) ②敛裾.( ) ③鹢.首徐回( ) ④妖童媛.女( ) ⑤脉脉..含情( ) ⑥橹櫂.( ) ⑦霎.时( ) ⑧袅.娜( ) ⑨煤屑.(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惦()掂()踮( ) ②⎩⎨⎧塘( )搪( )糖() ③⎩⎨⎧ 缀( )辍( )啜( )惙( )④⎩⎨⎧ 嬉( )嘻( )熹( )禧( ) 3.近义词辨析①风流·风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幽僻·偏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亭亭玉立·婀娜多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整体感知含义,理清思路,说说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借景抒情的,使文章“形散而神聚”的。
这一线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点拨思路结构:课文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的荷塘月色为行文线索,全文呈现出一种圆形结构:从外结构看,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复又回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之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圆形。
结构和内容紧密联系,使得全文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情感过程: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具体记叙了一次月夜游览的经过和情感变化的过程。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拨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
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文章第四段历来被认为是名家妙笔。
这段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举例说明是如何描写的。
点拨先是写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象余地是极大的。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我们运用时应注意什么?点拨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即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的感知,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又称移觉。
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5.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点拨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西洲曲》里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
这里呈现了两幅图画,形成“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6.联系现实,说说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点拨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
如果究其深味,需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
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荷塘月色》。
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
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
这真是‘我的南方’了。
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怀旧的意味了。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作者夜访荷塘,在欣赏荷塘月色中,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当时白色恐怖下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彷徨,写出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情感。
二、结构图解三、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文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心境的安宁。
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2.描写景物细腻传神。
本文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
例如描绘荷花,“袅娜地开着”和“羞涩地打着朵儿”写盛开与待放荷花的两种美妙形态;“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写近处和远处的荷花美丽的色彩与光华,前者刻画荷花的洁白晶莹,后者描摹荷花的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2)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
塘中的流水被茂密的荷叶遮住了,是看不见的,但作者由叶子的“风致”想到了流水的“脉脉”多情,以“莲子清如水”同这里“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相比较,为后面描绘江南采莲旧俗埋下了伏笔,自然地抒发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动静结合的描写。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比喻摹写荷叶的静姿,但静中有动,写荷叶的舒展,像舞女飞旋时舞裙向四面飘舞、展开。
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也写出了静态荷花的动势和神韵。
写荷香荷波是直写动态,但荷叶波动时月光在“波谷”留下的“凝碧的波痕”却是动中的静姿。
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荷塘风物的优美形态和盎然生机,而且曲折地传达了作者的心情。
3.用词准确生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个“泻”字,再加上用“静静地”作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便好像也有情意了。
文中还使用了许多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了眼前之景,同时也增添了一种音韵美。
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静静”“薄薄”等等。
【文苑天地】识荷花,记名句芙蓉《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
”李时珍《本草纲目》:“芙蓉,敷布容艳之意。
”芙蕖《尔雅·释草》:“荷、芙蕖。
……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
”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
”水宫仙子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
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藕花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