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
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
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 课时
预习案
【导入新课】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杨万里)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
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泽民)
【预习目标】
【方法指导】
1、借助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
2、做记号、批注,寻语言揣摩点,把握角度,多做比较,反复推敲,深入揣摩。预习课文时自己觉得有需要揣摩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上问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心得,从一篇做起,坚持不懈,有备而学,就会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高。字面上的意思要了解,深层的含义也别忘却去找寻,还要注意其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使用上的差异在哪里?在总体上把握,细心揣摩,会有的收获的。
3、勾画句,理清行文脉络。当缀句成篇时,作者的思路就会贯穿其间,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就会流露其间,这时,句子已不是完全独立的语言单位,而是与篇章构成不能分离的整体结构。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学习重点】
1、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3、“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习难点】
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学法指导】:诵读法、赏析法、分小组合作讨论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教材辅读:
1、作家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 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 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散文的基本知识:
①散文的概念: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荷塘月色导学案
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能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仅仅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一、文章背景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
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
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 ,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感情的开展变化。
【知识补充】
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祖籍浙江绍
兴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 ,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 ,不灰心 ,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便取?楚辞·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上大学时 ,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发表的长诗?消灭?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 ,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 ,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
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梦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3.了解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晨读在线】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成语积累】
1、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
2、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所管的事情。
3、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多用于贬义的语境中)
5、见异思迁:一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修辞仿句】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
执笔人:巩义五中韩江涛
学习目标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进文本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2、作家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塘月色》(导学案)
问题探究2 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 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构详解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 荷叶 )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幽 雅 宁 静 , 淡 淡 的 喜 悦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静
缕缕 ( 荷香 ) (通感)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荷塘月色》导学案 1.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有什么 作用? 2.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 物来描写? 3.找出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 4.第6段中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 什么好处? 5.作者欣赏荷塘世界为什么突然想起六朝 采莲情景了?
(引子)
荷 塘 月 色
第二部分 :(2-6)写荷塘月色(景)
(主体)
第三部分 :(7-10)写景中人(情)
(尾声)
问题探究1
文章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的 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是本文的“文眼”。所谓“文眼”, 是“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 或在片末。”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 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 情的基调。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段落,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与感受。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一、走近作者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至于改字“佩弦”,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方法:分析、鉴赏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导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
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3)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第 1 段 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 2 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 3 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 4 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 5 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 6 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 7、8、9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10 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
月光的朦胧、柔和。
(3)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
3
《荷塘月色》参考答案
“冲关练习”
(1)蓊蓊( wěng ) 踱着(duó ) 独处 ( chǔ ) 弥望( mí
)
袅娜( niǎo nuó ) 似的(shì de )霎时(shà ) 脉脉( mò mò )
参差( cēn cī ) 倩影( qiàn ) 乍看( zhà ) 敛裾 ( liǎn jū )
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
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
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文中的字词。
(2)在朗读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3)了解作品中双线索结构,体悟作者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学习导案】
1.作者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字词梳理(给加粗的字注音)
乘凉()蓊蓊郁郁()独处()
袅娜()霎时()脉脉()
峭楞楞()梵婀玲()媛女()
裳()敛裾()
3.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导学案
编写者张俊林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掌握《荷》的表现手法。掌握本文的写景顺序、记景方法。
二、熟读之,弄清《荷塘月色》的景物特点。
三、学习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用词准确,形象生动。
(二)善于运用形容词重叠,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美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亲切感。
重点难点:
一、新鲜贴切的比喻及其作用。
二、写景注意层次有条有理。
教学方法:
(1)讲读;(2)师生双边活动配于启发诱导;(3)学生演板;(4)运用直观教具。
德育渗透: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生活、大自然。寄情于景,脱超现实。
教学时间:
两教时
内容步骤:
一、板书课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激发兴趣,导入正课
荷花,月色历来是文人笔下的宠物,爱荷颂月者颇多,且写出了不少名篇佳句,写荷的如周敦?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莲赋》、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莲蓉》都是写荷名篇,颂月的名句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朱自清笔下的荷与月则又别具特色,不拘一格,真叫人捧而读之,而览不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美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一团火……
四、范读全文。(放录音带)(准备划分文章内容结构)
五、弄清文章内容结构
(一)指名学生演板,并能说明理由。
(二)教师归纳作结:(如下所示)
分四部分:
一、(1)点明心境、时间、地点、缘由;.
二、(2、3)小径漫步勾勒轮廓,铺垫;
三、(4—6)主体荷塘月色、四周环境
四、(7、8)景中人的联想向往美好生活
六、读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
1、齐读第一部分
2、教师概括:
(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月色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二)分析第二部分(2、3)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2、教师提问分析:
(1)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开始写荷塘月色没有?
(2)这两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小结
(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廊,并抒写自己独处感受(为写荷塘月色作铺垫)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主体部分要重点分析)
1、齐读第四段
2、启发提问,师生双边活动,搞清以下问题
(1)这段是描写荷塘的,全段依次描写了荷塘中哪些景物?(2)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手法?(3)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多叶叶相连多而柔美洁白断断续续神速轻快
形态自然舒展叶花相间,碧若有若无风一作用
美丽极了天里的星星捉摸不定
视觉嗅觉、听觉视觉比喻比喻比喻比喻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特殊比喻:通感:A用听觉感受描写嗅觉感受。
B用听觉感知描绘视觉感知。
4、齐读第5段
5、启发提问,师生双边活动解决问题
(1)本段主要是写月色的,描写月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2)月色有哪些特点?
6、教师归纳作结:
(5)月色:
月光是流动的变化的正面描写
明亮的、光与影的结侧面反衬
合是和谐的。运用比喻
7、教师朗读第6段
8、启发提问,师生双边活动
(t)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哪些是远景,哪些近景,哪些是动态,哪些是静态。
(3)作者安排这段内容是干什么的?既然荷塘月色均已描写完,为什么还要写荷塘四周景物?
明确(3):因为任何画面都有主体和背景酌邵分组成,若光有主体没有背景就不是好作品,主体显得单调,不协调,若光有背景而无主体就象一样文章没有中心思想一样也是不行的,在荷塘月色这幅风景画中荷塘月色是主体那么四周环境则是背景,同时从文章结构需要,安排这段内容是为了照应开头第二段。
9、教师归纳作结:
(6)写荷塘四周环境
树远
远山景静
树近态一般描写
灯光景(用形容词、动词)
蝉—高动运用比喻、描写
蝉—低态
小结第三部分:描写荷塘月色总体特征: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但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的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但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四)分析文章第四部分
1、齐读文
2、教师简析文
(1)内容上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其实还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
(2)结构上:照应开头。
(五)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1、纵观全文,找出“文眼”及关键句(抒发感受句段)
2、结合“预习提示”,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1)指名学生回答:藏青、朱红艳
(2)教师归纳作结
本文描写了作者独自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流露出“难待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和难以摆脱现实烦恼的淡淡哀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六)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形容词重叠,传解地拓摹出景物的特点,给人一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