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翻译

《史记》选读翻译

5、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经过此地的各路将领很多,我看沛公是个 经过此地的各路将领很多, 德行高尚忠厚的人。 德行高尚忠厚的人。
6、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总之,我到这里来的原因,就是要替父老们 总之,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 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
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万户,吾为若德。 若德 我听说汉王( 黄金千斤,封邑万户 万户悬赏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 我的脑袋,我给你这个恩惠 恩惠。 我的脑袋,我给你这个恩惠。 其私智而不师 8、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经营天下 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自己夸耀功劳, 一己聪明而不师法古人, 夸耀功劳 师法古人 自己夸耀功劳,逞一己聪明而不师法古人, 称霸王之业,想要靠武力征服来达到治理天 称霸王之业,想要靠武力征服来达到治理天 征服来达到治理 下的目的,最终五年 自己国家灭亡 五年使 灭亡了 下的目的,最终五年使自己国家灭亡了。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 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 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 4、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 名不显于天下也。 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 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 过失而感到羞愧, 感到耻辱。 感到耻辱。

最新整理《史记》重点语句翻译讲课讲稿

最新整理《史记》重点语句翻译讲课讲稿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高祖本纪》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2.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3.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

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6.诸吏人皆安堵如故。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7.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

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8.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

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军队离去以后,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就全部烧掉,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4)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了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追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夏本纪》(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2)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要点:以、诛、是)(3)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你还是赶快去办你的公事吧!(要点:女、其、尔事)(4)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译文:于是帝舜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5) 禹伤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译文: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 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入。

《鲁周公世家》(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

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译文: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3)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译文: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高祖本纪》1、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廉颇与蔺相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寻求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品格。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翻译: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翻译: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从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了。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翻译: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翻译: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强秦邪!翻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1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翻译: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

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的急务为先,以自己的私仇为后啊!《晁错》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翻译: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说道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可以修改的法令。

2.及窦婴、袁昂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翻译:等到窦婴、袁昂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衣,在东市把他处死。

3.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翻译: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次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4.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苏教版文言文全文翻译——史记选读(2)

苏教版文言文全文翻译——史记选读(2)

苏教版文言文全文翻译——史记选读(2)《滑稽列传》1.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

”太史公说:“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难道不伟大么!言谈话语果能稍稍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2.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3.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

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重点语句翻译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重点语句翻译

翻译: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何用)呢?
翻译: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困难又体现在哪里!
翻译: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
翻译: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翻译: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做臣子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翻译:程婴,你是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又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翻译:公子为人,仁爱并且能谦虚待士,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低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因为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
翻译:街市的人都认为侯嬴是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德行高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
翻译: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 翻译: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为报仇雪恨悬赏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报仇,没有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翻译:侯生说:“我应当跟随(公子前往),因为年老而不能(前去)。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这一天,我将面朝北而自杀,来给公子送行。”

史记选读原文与解析

史记选读原文与解析

史记选读原文与解析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司马迁先生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本文通过选读史记中的经典原文,探讨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与解析。

第一篇:太史公曰:“古者,黄帝、尧、舜之所以事之,莫若勉上。

夫上者,民之所系也,无上则无下。

后世帝王尚亲尊上下之分而窃乱,天下卑於是遂壅塞矣。

”这是史记中的一段开篇之语,太史公以古代帝王圣人为榜样,强调了“勉上”之道。

勉上即勉励向上,追求至高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这段原文中的“上”是指君主,而“下”则是指百姓平民。

太史公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品德关系密切,如果君主不尊重上下之分,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危机的出现。

第二篇:封禅曰:“昔者上帝正位以封禅,下土以刑易。

”这是史记中关于封禅的记载,封禅是古代帝王登基后的一项重要仪式。

太史公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对封禅仪式的重要性的思考。

上帝正位以封禅,是指君主在登基后向天地神灵行礼,以示对上天的敬畏与崇高之情;而下土以刑易,指君主以祭祀与祈福的方式来与人民共享富贵荣华,体现了君主与百姓的亲和力和共荣共享的理念。

第三篇:留侯论战曰:“夫兵器明於士,士明於君,材武亡其斗,非士之罪也。

凡拟百矢,非一日之功;坚艰苦,非一朝之忍也。

”这段原文出自于《留侯论战》,是太史公对战争与武功的精彩解析。

太史公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士兵的表现与君主的领导才能息息相关,兵器的利用靠的是士兵的技艺,而士兵的技艺则需要君主的正确引导和指导。

此外,太史公还指出,战争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士兵们不断拼搏与坚持。

第四篇:马距辩日曰:“夫日,天之明也;明善,恶虐,是以各人心之所欲见也。

”这段原文是史记中关于“马距辩日”的记载。

太史公在这个故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马的驰骋来喻示善恶的辨析,告诫人们应该追求善良的品德与行为准则。

太史公在这段话中强调了人们对于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暗示着人们的心灵需要在善与恶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史记》选读句子翻译讲义1.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P.6)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P。

70)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8.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11.何故怀瑜握瑾,而自令见放为?1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3.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1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P.68)1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1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17.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1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19.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2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2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P.42)22.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3.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24.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史记》选读原文翻译

《史记》选读原文翻译

廉颇与蔺相如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

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

”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

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史记选读文言文翻译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文翻译整理

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天有十日,人有十手,十足,此言其多也。

今吾闻颜渊死,则喜,何也?颜渊者,鲁之贤人,颜回也。

颜回死,孔子哭之,曰:“天丧予!天丧予!”自是之后,孔子之泪无时而不下,自叹曰:“颜回之死,吾道丧矣!”夫颜回之死,盖天也。

太史公说:我听说,天有十个太阳,人有十个手指,十个脚趾,这是说它们很多。

现在,我听说颜渊死了,却很高兴,这是为什么?颜渊是鲁国的贤人,名叫颜回。

颜回死了,孔子为他哭泣,说:“天啊,你抛弃了我!天啊,你抛弃了我!”从那时起,孔子的眼泪就没有断过,他自己感叹道:“颜回的死,我的道德观念丧失了!”颜回的死,大概就是天意吧。

翻译整理: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各有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这是在说它们很多。

如今我听说颜渊去世了,我反而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颜渊,鲁国人,名叫颜回。

颜回去世后,孔子为他痛哭,说:“天啊,你抛弃了我!天啊,你抛弃了我!”从那时起,孔子的眼泪就没有断过,他自己感叹道:“颜回的死,我的道德观念丧失了!”颜回的去世,大概是天意吧。

这段文字通过颜回之死,表达了孔子对道德的执着追求。

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去世对孔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在司马迁的笔下,颜回之死却成了天意,反映了孔子对天命的认识。

这段文字既展示了孔子对道德的执着,也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天有十日、人有十手十足与颜回之死进行对比,突出了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总之,这段文字通过颜回之死,展示了孔子对道德的执着追求,以及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也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哲理。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史记选读文言文翻译

史记选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淮阴侯韩信者,齐人也。

始为布衣,贫不能自赡,乃从人寄食饮。

居无何,从其乡人蒯彻游,蒯彻知其非常人,说曰:“公何不称王,就赵,收其兵,西向关中,背靠秦,然后北面而制燕、赵,南面而争衡于楚,是亦一时之豪杰也。

”韩信笑而不应。

又数岁,从蒯彻之计,因赵反,遂袭赵,杀赵将陈余。

乃西行,与秦将章邯战,破章邯。

章邯走,遂定三秦。

当是时,楚汉相争,天下未定。

韩信乃北攻燕,东击齐,南战楚,西略地关中,所向无敌。

于是汉王拜韩信为齐王,封为淮阴侯。

淮阴侯既受封,益骄。

数使使者召齐诸亭长,欲以威服之。

齐诸亭长以为侯骄,皆不为用。

淮阴侯乃阴使人召所善骑士,欲以击之。

骑士曰:“侯何欲为?”淮阴侯曰:“今汉王方与楚相争,我何面目见汉王?且我非乐为侯者,不得已而为之。

今汉王知我欲反,必先灭齐,故我欲发兵击之。

”骑士曰:“侯何不北面称臣,南面事汉?何面目自处于汉王之前?”淮阴侯默然良久,曰:“吾知之矣。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齐国人。

起初是一个平民,贫穷得不能养活自己,于是去别人家寄食寄宿。

没过多久,他和同乡人蒯彻交往,蒯彻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劝说他说:“您为什么不称王,占据赵国,收编他们的军队,向西进军关中,背靠秦国,然后向北控制燕、赵,向南与楚国争斗,这也是一代豪杰啊。

”韩信笑了笑没有回答。

又过了几年,按照蒯彻的计策,趁着赵国反叛,韩信趁机攻打赵国,杀了赵将陈余。

于是向西进军,和秦将章邯作战,打败了章邯。

章邯逃跑,韩信于是平定了三秦。

当时,楚汉争霸,天下尚未安定。

韩信于是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击齐国,向南与楚国作战,向西夺取关中地区,所向披靡。

于是汉王封韩信为齐王,封号为淮阴侯。

淮阴侯接受封号后,越发骄横。

多次派人召见齐国的亭长,想要用威势使他们屈服。

齐国的亭长认为淮阴侯骄傲,都不愿意为他效力。

淮阴侯于是暗中派人召唤他喜欢的骑士,想要攻击他们。

骑士问:“侯想做什么?”淮阴侯说:“现在汉王正和楚国争夺天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汉王?再说,我并不愿意做侯,是被迫而为之。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述了自黄帝到前秦时期的历史。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要写作形式,既有记叙历史事件的纪,又有记载古代人物事迹的传。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杰作。

作为一部古代文献,史记的价值无法估量。

它提供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珍贵资料,为后世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对象。

史记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古代,它对后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史记全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纪和传。

纪部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部分,主要包括帝王纪、列女传、世家、表等内容。

传部则是按照古代人物事迹记载的部分,主要包括十二诸侯年表、百家世系表、列传等。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结合,史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历史框架。

史记全文注解是对史记中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释和阐释的过程。

由于古代文献的语言和用词常常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史记的阅读和理解需要一定的辅助和注释。

注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各个章节和内容,揭示其中的深层次意义和思想内涵。

史记全文的注解通常包括对古词古句的解释、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对古代人物的评析以及对史记本身的评价等。

通过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古代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注解还可以对史记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特点和价值。

史记全文的译文是将史记的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字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史记的内容和思想能够传达给更多的读者。

史记的译文需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要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

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史记的意思和细节,并尽可能地保留史记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译文注解是史记全文注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译文中的句子和内容进行解释和注解,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译文注解通常包括对句子结构和用词的解释、对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介绍、对历史事件的详细阐述等。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史记》选读句子翻译讲义1.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生死存亡国,继在风流,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p.6)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p。

70)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连累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伤幽思而作《距骚》。

4.屈平正道左转,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堪称愁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够父者乎;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6.其文约,其言微,其志洁,其行弼,其表示文小而其指很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8.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存在主义于怀王之宠姬郑袖.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踪影者,其所谓忠者不孝,而所谓贤者不贤也.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11.何故怀瑜挥瑾,而自令见到韩利?1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3.屈原既死去之后,楚存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诗赋著称;然皆祖屈原之淡然言令,终莫敢直谏.11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p.68)1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16.公子纠大败,召忽死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卑鄙,言我不怨小节而耻功名不诸篇天下也.17.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尟,富国强兵,与俗同褒贬.1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19.其为官也,仁义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2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2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实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p.42)22.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史记选读 字词解释

史记选读    字词解释
史记选读
字词解释
• • • • •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诽谤者族 :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远大的 抱负 一般百姓、平民百姓 所从事的谋生职 业、劳苦的工作 • (2)诽谤者族 :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 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规约,规章 今义: 限制使不出范围 •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渐渐 今义:稍微 •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没有出息 今义:游 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25)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
伐,何以得主约!“
(2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27)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28)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
郑。是迁也
(29)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
(25)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
伐,何以得主约! “伐”意同“功”,功勋 主 持 (2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同“佯”,假装 服从 (27)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30)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 (31)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营垒 (32)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 大约 后退 (33)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 乃降 向……展示,给……看 (34)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 按照
(35)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36)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6)
(13)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14)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15)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huàn辕 (1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 帜 (17)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18)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 (19)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20)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句子翻译讲义
1.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P.6)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P。

70)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8.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
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1.何故怀瑜握瑾,而自令见放为?
1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13.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
令,终莫敢直谏.
1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P.68)
1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
17.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1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19.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2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2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P.42)
22.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3.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4.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6.“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
也。

(P.81)
28.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9.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3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3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P.132)
32.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33.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34.“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3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6.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37.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又可尽烹之邪?
38.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P.127)
39.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40.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41.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4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44.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
赴秦军,与赵俱死。

45.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46.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47.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48.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P.98)
49.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50.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51.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5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
阳.”
53.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54.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其目.
55.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56.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57.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P.92)
58.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59.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6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61.“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盾者得半相代.
62.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