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三)熙宁新法一二三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三)熙宁新法一二三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三、熙宁新法一二三画外音: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五十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职位。

在担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间,王安石和他的团队共出台十几项法令,涉及财政、税收、农业、水利、兵制、科举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涵盖了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新政由于都是在熙宁年间推出的,所以史称“熙宁新法”。

“熙宁新法”对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以增强国家税收为目的的“青苗法”;以改良农田、兴修水利为目的的“农田水利法”;以打通全国物资的流动与供应为目的的“均输法”等等,深刻改变了北宋王朝的面貌。

在经济新法之中,“免役法”实施较晚,但它引发的争议却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那么“免役法”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它又为什么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三集《熙宁新法一二三》,敬请关注。

康震:“免役法”是个什么东西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分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什么呢?就是实际的税收、货币,你做小买卖挣了十块钱,我收你一块,这政府收入了。

还有一项叫什么呢?叫力役,说白了就是出劳力。

要修农田水利了怎么办呢?我们村叫来几个青壮劳力,修一下。

衙门里头有些杂事让你跑跑腿,你来。

这个是通过出工的方式表现的,没报酬,白干,这是不是也应该算成是一种收入呢?因为你这实际上是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所以在中国古代作为政府来讲是有两部分收入。

一个是往回拿的,再一个是派出去的活,然后还不付工资,这是属于国家强制性的,就是作为民户你应该承担的。

好了,那大家说,那收钱的事儿我们现在不管了,我们知道那税收我们都明白,我们现在也扣个人所得税,就这出劳力的这事儿,它是怎么摊派的呢?这里边有讲究,不是谁都能去的。

在北宋把这个民户分为九等,就是一般老百姓分为九等,上四等的才有这能力、才有这基础去从事这些工作。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授课人:授课时间:2016年9月21日授课类别:语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有几个步骤?是哪几步?生: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师:下面我们就安这几个步骤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出示诗题。

师:“泊”是什么意思?生:停船靠岸。

师:那“泊船瓜洲”呢?生: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岸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这首诗在题目中还给我们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瓜洲。

(二)知诗人1、出示诗人的生平简介,教师讲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

文集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

年轻时,中进士。

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

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

2、出示古诗。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练习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明诗意师:好,看来我们前两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第三个任务——理解。

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

1、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陈明霞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秋思》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秋思》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请看大屏幕谁会读?读了有什么感受?(出示: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生谈感受:我体会到两首诗都是些思乡的诗歌。

B生:我体会到李白的思乡之情是明月勾起的,王维的思乡之情是佳节引起的异乡游子的牵挂。

师:那么在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乡愁又是怎么引发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二.新课教授:(一)知诗人,解诗题1.课件:王安石简介: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他曾因变法失败辞官,变法失败,他对做官失去了信心,皇命难为,心中无奈又悲伤。

这首诗是1075年,诗人前往京城第二次赴任途径瓜洲所做。

2. 剖题: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标注)注意洲有三点水。

泊读音:bó意思:停泊,停靠。

诗人把船停靠在瓜洲。

(二)读正音,画节奏。

1.初读古诗a(1)自由读,师:注意诗中的生字,多音字,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时然后念通顺,最后注意语速和节奏。

(2)指名读:正音:泊间数重还(3)师范读(4)齐读B(1)指名读出诗中的停顿,读得有板有眼。

(2)师生互动读4、3(3)全班齐读(三)抓字眼,明诗意1.一句:间:隔开。

师:隔开什么?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呢?(画图)两地远吗?从哪里看出?何以见得?(一水)重读一水间,读出距离短。

2二句:瓜洲京口隔江相望,钟山呢?在哪里?(画图)数重山?数人,数日同理。

表示山多还是少?从哪里看出?只隔。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二十)不是冤家不聚头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二十)不是冤家不聚头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二十、不是冤家不聚头画外音:在上一讲里,康震老师为大家讲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其中还不断出现另外一个人,苏轼。

在反对变法的阵营中,苏轼算不上是重量级的人物,但天才纵横的他却是一个最活跃的人物,这给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制造了不少麻烦,也让皇帝宋神宗对他又爱又恨。

然而,王安石和苏轼这对政治上的冤家却又是文学上的知音,比肩的道德与才华让他们相互欣赏和尊重,并由此生发出许多动人的故事,那么王安石和苏轼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后来为什么能够冰释前嫌,而最初苏轼又是怎样反对王安石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二十集《不是冤家不聚头》。

康震:神宗总是把苏轼有时候放在火上烤一烤,但是不能把他烤焦了,烤焦了就麻烦了,烤上一阵子,觉得烤得发黄了,有点味道了,把他再拿下来冷却一下,还能用,烧焦了就没法用了,所以苏轼在这个、如果我们通观全局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在变法当中、在反对派当中是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声音,但就是这样一个声音对于王安石来讲已经是相当烦恼了。

再说还不是苏轼一个人在战斗,哥俩儿呢,苏轼和苏辙都是非常坚定地反对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

苏轼和苏辙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反对变法的人,相反,他们也有自己的变法和改革的主张,只不过对于苏轼来讲,他主张更加稳健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是改良,特别在用人的问题上、在道德的问题上,他看得是很重的,所以我们说当改革一旦开始之后,苏轼和苏辙很快地就针对王安石的变法谈自己的反对的意见。

譬如说,王安石改革变法里边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科举的改革,科举有什么改革的呢?唐宋时期,科举习惯的考核的内容,进士科主要是考诗赋,写诗写得好,苏轼就是自己在这方面考核是一个受益者,他的爸爸苏洵老是考不中,就是因为不善于有韵之文,他不善于写这种东西。

王安石认为,以诗赋来取士,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因为什么呢,因为会写诗、会写漂亮的文章不等于说就有很深厚的学问和修养,不等于说就会执政、就会参政、就会做官,而改革变法需要的是这样的人,第一,他有很深厚的道德学养,第二,他有很强的实际的工作能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一)从变法到变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一)从变法到变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一、从变法到变脸画外音: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以后,全力推进改革变法运动。

在他的提议下,朝廷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统筹谋划改革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批拥护改革变法、朝气蓬勃的官员进入了这个机构。

然而,就在条例司成立后不久,以反对改革变法著称的翰林学士司马光,借着编写《资治通鉴》的机会,便率先挑起了一次轰动朝野的朝堂辩论,将改革派和反对派的矛盾引向了公开化。

那么,司马光究竟是如何发难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一集《从变法到变脸》,敬请关注。

康震:大家知道什么叫变脸吗?变脸就那个(嚓、唰),那个变脸,川剧当中的一手绝活儿。

变脸这种绝活,给我们展示出来的效果是,如果你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边表现这个人的喜怒哀乐,光明和丑恶的话,它迅速地可以把脸变过来,我们感觉得到很快,一秒钟一变,一秒钟一变,变十多张都富余。

大家说康老师你打算讲川剧是吧?王安石是江西人,这跟川剧也不搭界。

我们不是想讲川剧,就想跟大家说这个变脸跟变法也有关系。

为什么有关系呢?本来是变法的,变着变着,变法的人和反变法的人就变脸了,而且变得非常快。

变法的人变得越来越僵硬,甚至有点不近人情,手法非常地果断,甚至有点专制。

反变法的人越来越激动,越来越不近人情。

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本来是就事论事的,本来争的是政见之不同,后来就变成什么呢,意气之争。

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就赞成。

变脸。

所以这里边有一次很有趣的辩论,这个辩论不是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展开的,是在王安石的一个门生,也是他的一个变法的重要的助手吕惠卿和司马光之间展开的。

吕惠卿是王安石在南京做官的时候收的一个学生,对他非常器重,王安石见了宋神宗跟他说,吕惠卿是个人才,前代的大儒都可能比不上他。

这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他能够把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就是说能把理论的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这是这人最大特点,所以我让他进入我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没问题,一定能够协助我做好工作。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八)讲课也能惹出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八)讲课也能惹出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八、讲课也能惹出祸画外音: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写出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极大重视。

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让王安石将心中的改革构想和盘托出。

然而,王安石却对此迟疑不定。

他深深知道:此时的朝野上下,包括宋神宗本人在内,对变法的目的、意图、内容和实施办法,还不是十分清楚;朝廷里还存在着相当强大的反对势力;要想顺利地进行改革变法,就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然而,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刚刚提出要为宋神宗和众大臣讲一次“公开课”就引发了朝廷里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那么,王安石的这次提议究竟惹出了什么麻烦事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八集“讲课也能惹出祸”,敬请关注。

康震:不讲不知道,一讲就吓一跳。

王安石就给宋神宗提建议,说你看,按过去这老规矩,给皇上讲课,给皇上讲课是有规矩的,过去这老规矩,给皇上讲课的时候,皇上是坐着听的,那不是光皇上一个人,还有些陪着皇上的大臣也是坐着听。

讲课的这人,他老戳在那儿站着讲,说看能不能让讲课的人听课的人全部都坐下。

这多大个事啊,芝麻大点事。

王安石提了这建议以后,也有不少的大臣就附和他的建议。

说以前不光是讲课,皇上身边的重要的大臣,跟皇上商量重要的事的时候,皇上一般也都赐座,以表示对这个大臣的尊重。

他们还举了好些例子。

说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听大臣给他讲《周易》,赐座。

他的弟弟宋太宗到国子监去视察,相当于我们现在到国立大学去视察工作的时候,看到这个讲课的老师有个座位,他一去就说,说老师坐在这座位上,说你坐在这儿,我也坐在这儿,你给我讲讲,大臣不敢坐。

宋太宗说,不但你坐,跟我来的人大家都坐下,教授都坐下,身边跟的人都坐下,大家坐下来听你讲。

开国的两位皇帝: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都尊师重道。

可是现在有点失衡了,有点摆不平了。

皇上坐着应该的,大臣们也都坐下来,偏偏这讲课的人站着,有点儿不大合适。

所以,我们还是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道的原则,大家都坐着。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六)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六)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六、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画外音: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留给后人巨大的想像空间。

在我们心目当中,王安石是一个很坚决,很有意志力的人,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果敢坚决的大人物,在生活中竟然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

为此,他没少挨朋友们的“整蛊”;有的时候,普通百姓甚至也能呵斥他两句。

这样对比反差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安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六集《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敬请关注。

康震:总的来讲,我们的印象当中王安石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一本正经,可能还没什么生活情趣,跟这人在一块儿估计他夫人闷都闷死了。

是不是这样呢?其实未必尽然。

王安石虽然在我们印象当中是一个思虑深刻、考虑问题很周全,你想能推动这么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变法的人,那脑子里头都跟计算机一样,全都是程序,这种人他能天真吗?能率真吗?能。

这王安石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甚至达到了犯傻的程度,就是老成为朋友们的笑柄,别人取笑他,他还听不出来,得过好一阵子才反应过来,这么一个人。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王安石变法重在敛财,我们都知道他要给国家挣钱,天天要跟人收利息,天天想怎么才能生财,有一家伙给他出一馊主意,说您不是想提高粮食产量吗?我发现一块大良田,您要把这良田攥在手里,保证粮食产量上升。

王安石说在哪儿呢?说水泊梁山呐,梁山泊是八百里的湖面,把水抽干了,那就是良田。

王安石一听,好啊,这主意太好了。

过了一会儿他反应过来了,慢慢说水抽干了是可以,抽出来的水放在哪儿呢?他有一个朋友叫刘贡父,这刘贡父也不大赞成他的变法,刘贡父当时正在旁边坐着,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简单,在水泊梁山旁边再挖一水泊梁山,梁山泊旁边再挖一梁山泊,把水盛起来。

王安石讪讪地笑了笑,开玩笑的,别当真,我这就是脑子一时短路了,这才对这个建议还比较感兴趣。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有。

师:什么时候?想家了吗?你来(去年暑假我去了北戴河的姨妈家住了半个月,刚开始一点不想家,后来特别想家,想爸爸妈妈,姨妈只好把我送了回来。

)师:想家时是什么滋味?能说说吗?你来(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做,挺烦的)师:谁再来说说你想家时是什么滋味?(去年我去小五台山参加夏令营,一共去了七天,尤其是后几天,一到晚上,就特想家。

当时心里空荡荡的,像丢了魂似的,特难受)师:还有谁说你来(我想家时就默默地掉眼泪。

)师:你来说(我想家时,老想着家里的事,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坐立不安)师:是啊!老师又何尝不是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

23年前,老师异地求学。

后来又辗转反侧来到马店工作,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的菜园想念屋后的树林……总之,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中的牵挂。

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前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

有兴趣听吗?师: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

自古以来,许多作家都写过这样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伸出小手我们一起书写题目,齐读一遍。

师:请看“泊“字,它有几个音?你来(两个,一个念po,一个念bo)师:本课读什么?怎么讲?你来(本课应读“bo”,停船的意思)师:非常准确,你预习得很充分。

师:“瓜洲”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瓜洲是地名,它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我们来对诗好吗?生:好!师:你们先来出诗的上句,我来对诗的下句。

生1:停车座爱枫林晚,师: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师: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3:两岸猿声啼不住,师:你们太厉害了,谁来帮帮我?生4: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吗?桃花潭水深千尺,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真好!这句诗诗哪首诗的名句,还记得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咱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师生同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知道吗?生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2: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感情。

师: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等等。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看看这首古诗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师: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上两遍,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生:读古诗,读错一个音。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

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生1:黑白相间生2:间隔、间苗、连续、间谍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一口气说出了四个词语!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生:摇头晃脑读古诗师:谁来读给大家听?生:读,节奏感不强。

师:同学们,想要把古诗读得有韵味,其实是有窍门的,读时,一声和二声的音拖长读,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一些,这样长短相间,诗的节奏感就出来了,你们试试!生:有韵味地读诗师:谁再来读给大家听?生:读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来读!师: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前导言:进京做官对于古代的许多读书人来说是一生追求的梦想,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甩也甩不掉的麻烦,为了拒绝朝廷下发的任命诏书,他甚至用尽各种办法逃避。

王安石本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读书人,可他为什么对进京为官一再推辞?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苦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幽默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四集《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画外音: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期间,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携他进京任就职,他却再三找借口推辞,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到京城去做官对别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可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一块心病,那么,在朝为官的日子里,王安石究竟体尝了怎样的苦辣辛酸?康震:如果现在放一个京官、放一个地方官在你跟前,让你选,你肯定选着京官。

为什么呀?京官敞亮啊、光鲜啊、好看啊、体面啊、实惠啊,可以光宗耀祖。

这京官中看又中用,好!可是对于年轻的王安石来讲,京官对他来说,将好像是银样蜡枪头,壁画上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为什么呀?为什么会中看不中用?我们上集说过了,首先得来看一看,你别说人京官本身中看不中用,关键是王安石到底做过什么京官?让他觉得中看不中用,这是最关键的。

王安石做过什么京官?我们来捋一下:三十三岁的时候,朝廷授予他的第一个官职:集贤校理。

这什么官啊?我们知道,就类似于皇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

这官王安石谢绝了,没要。

我们知道他谢绝过很多次,这是其中的一次。

不耽搁,朝廷有的是,顺手又给他了一个官:群牧司判官。

我们也讲过这什么官啊?这就相当于主管监督全国各地养马的工作,类似于国家工业部装备司汽车处的处长。

因为古代的马匹,它就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汽车和运输装备一样。

三十八岁的时候,朝廷又授予他三司度支判官的岗位。

这是什么官啊?很重要。

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财政部预算司的处长,就是统管核算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的,这个岗位也很重要。

高考必考:唐宋八大家精品欣赏之王安石散文(一)

高考必考:唐宋八大家精品欣赏之王安石散文(一)

王安石和他的散文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省)。

1021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土大夫家庭。

父亲王益曾做过几任地方官,有些政绩,能为民办点实事。

这对青年王安石有较好的影响。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

接着被派往扬州作州政府幕僚。

1047年改任鄞县县令。

他到任后见渠川大多淤塞,早情十分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下降。

他写了《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利用冬闲时,组织当地农民起堤堰,决陂塘,大力兴修水利。

久受干旱之苦的农民,无论老壮稚少都乐于参加。

王安石亲自下乡巡视。

淤塞的水渠疏通了,旧的和新建的渠道发挥了蓄水和排水的作用,解除了旱情。

他又将官仓的粮食,轻息贷给农民,约定秋收后用新谷归还,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受到农民的欢迎。

这次实践成为后来他在熙宁初执政时推行的青苗法的重要思想来源。

又农民受到官府下令要农民出钱雇人捕盐的骚扰,痛苦不堪。

王安石写了《上运使孙司谏书》,请求罢捕盐以纤民困,体现了他爱民如子,关心农民疾苦之心。

1051年以后,王安石历任了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地方官七、八年。

100年5月被召入朝改任三司度支判官。

1061年春夏朝廷下令让王安石兼管修撰皇帝的“起居注”。

6月下句改任“知制诰”和“纠察在京刑狱”。

1063年秋,母逝,丁忧。

居丧期间,王安石在江宁府招收门徒,从事讲求六率精品欣赏一一三万文学和著述。

从1042年中进士,从政开始,到103年丁优守丧,这前后十二年中,从地方官到京城做官,阅历广博了,实践经验增多了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人民疾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也善于总朝意英结前人改革的经验,努力学习,“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从中吸取大量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使他的变法革新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了,终于显示出他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人才。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特级教师一、自主研究,确定学习目标师: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呢?生:要理古诗的意思。

师:对。

他确立了我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理解诗意。

还有补充吗?生:要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要知道作者的情况。

师:还是理解。

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还要熟读这首古诗。

师:非常好!在理解之前应该先熟读!只有读好,才能理解。

还有补充吗?生:还要把古诗背下来。

师:大家同意吗?全班:同意。

师:好,我们就初步定三个学习任务:熟读、理解、背诵。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熟读。

分四人小组学习,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读错的马上帮他纠正。

清楚了吗?生:清楚了。

师: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开始。

(学生分小组朗读,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

生:“京口”的“京”我先读成了jìng,张雨同学告诉我应该读jīng。

师:很好,还有吗?生:“照”字应是翘舌音,我读成了平舌音,是小组的同学告诉我的。

师: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刚才小组学习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样同学一次机会,请他再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

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全班:敢!师:请站起来朗读吧。

(多名学生朗读古诗)师:很好,语音准确。

有一个字要注意:一水间的“间”应该读第四声。

有没有哪个小组集体读一读?(小组齐读诗句)师:非常好!(学生鼓掌。

)这掌声是情不自禁的。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

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

请同学们看课后的注释,认真地看,认真地想。

看看,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

如果有不会的,请打上个问号。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五)百年帝国烂摊子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五)百年帝国烂摊子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五、百年帝国烂摊子画外音: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

然而,宋英宗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朝廷里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却彻底改变了王安石的生活轨迹。

此时朝廷给王安石下了一道圣意,召他进京做翰林学士。

令人惊讶的是,一直不愿意到京城为官的王安石,这次的态度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四十七岁的王安石毫不犹豫,立刻答应,马上奔赴京城。

那么,朝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王安石前后判若两人表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康震:上一次我们说王安石死乞白赖地,谁劝他,朝廷怎么给他面子,他就是都不愿意做这个京官,因为他说这京官中看不中用。

但是我们说正在他这儿纠结的时候呢,朝廷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突然去世了,这宋英宗也是特别冤,没这福气,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了,才三十五岁。

他一去世,我们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的儿子赵顼即位,这赵顼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宋神宗,“芳龄”十九岁,是一个年轻的小皇帝。

这宋神宗特别有意思,他才十九岁,一上台就跟他这爸爸、跟他这爷爷一样,一上台就下了一道旨意,要调这王安石到京城来做官。

我发现宋朝这几个皇帝都有“毛病”,好像这一上台不让王安石到京城来做官就不是好皇帝一样。

他(神宗)也一样,下一道旨意,让王安石进京做官,真还应了那句老话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人是十九岁,年岁不大,但是他的话管用啊,一道旨意下去,王安石欣然前来,不带打磕绊的,说来就来。

你说这也奇怪了是吧?一点都不带推辞的,你说你哪怕跟以前似的,你上个十道八道的奏章,再说你们家困难呀,再说中看不中用啊?这回又中看又中用了,说来就来,非常地爽快。

当然我们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说宋神宗是让他出来做官,肯定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宋神宗的邀请的目的、意图,肯定是和王安石自己内心的期待是契合在一起的,对不对?他是相符合了他才来的,但是有一个很紧接的问题说,老师那不对,你要这么说,难道说宋仁宗和宋英宗让他出来做官就是害人民的吗?那人家让他出来做官也是为他好啊,对不对?你不能说宋仁宗和宋英宗,哎,王安石,我们让你来做官就是让你升官发财的,你可要鱼肉百姓啊我告诉你,你不鱼肉百姓我不让你做这个官,你这说不通啊,人家前面的皇帝要邀请他出来,也是要让他为民为国做事的,那何以拒绝前者而接受后者呢?宋神宗这次的邀请一定是干系重大,那王安石不是一般的人,这次邀请的理由之大、背景之大,王安石肯定在心里边是早已有数,那我就要问你,宋神宗肯定是遇到了重大的国事问题,他必须要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他来邀请王安石,这事如此之大,以至于王安石一看就知道,好了,这回我要不出山,搞不定,或者我搞定的机会到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感谢您的阅读!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两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

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王安石《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王安石《泊船瓜洲》课堂实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吴方写的那篇名叫《别离》的日记吗?吴方,你能再把那篇日记口述一次吗?(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

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

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就表达了出门的游子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和强烈的爱。

你们想去感受一下他们的那种强烈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思念情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对读读这两首古诗,分分哪首是思乡,哪首是忆母,好吗?(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学习古诗。

)由于学生多数已养成了那种较为传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释字、词→译为白话文→四遍八步法自学白话文→悟境,悟情),当我发现班上一个学生在纸上画了一幅《泊船瓜洲》的图时,我开始说话了:唐雨湮同学在用画图的方式来学习《泊船瓜洲》呢!我想你们也一定能像她一样开动脑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

为什么一定要用我上学期教给你们的方法呢?(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

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

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习《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一、自主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师: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闻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呢?生:要理古诗的意思。

师:对。

他确立了我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理解诗意。

还有补充吗?生:要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要知道的状况。

师:还是理解。

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还要熟读这首古诗。

师:特别好!在理解之前应当先熟读!只有读好,才能理解。

还有补充吗?生:还要把古诗背下来。

师:大家同意吗?全班:同意。

师:好,我们就初步定三个学习任务:熟读、理解、背诵。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熟读。

分四人小组学习,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读错的立刻帮他订正。

清晰了吗?生:清晰了。

师: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晰就好,开始。

〔同学分小组朗读,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援助?告知老师。

生:京口的京我先读成了jìng,张雨同学告知我应当读jīng。

师:很好,还有吗?生:照字应是翘舌音,我读成了平舌音,是小组的同学告知我的。

师: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刚才小组学习时候,我还留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样同学一次机会,请他再读一遍,特别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

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全班:敢!师:请站起来朗读吧。

〔多名同学朗读古诗〕师:很好,语音精确。

有一个字要留意:一水间的间应当读第四声。

有没有哪个小组集体读一读?〔小组齐读诗句〕师:特别好!〔同学鼓掌。

〕这掌声是不由自主的。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

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

请同学们看课后的说明,仔细地看,仔细地想。

看看,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

假如有不会的,请打上个问号。

〔同学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八年级语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八年级语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教学实
录)
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

任地方官多年。

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王安石明
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

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

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
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

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

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诗词散文选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