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解1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书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及简要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完全阐述的,超越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善良的概念,才会认识到邪恶的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以身作则、简朴节俭,那么人民就不会奢望追求物质财富。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利用但不会枯竭。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恩惠之情,它只是对所有生物公平待遇。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柔软和善始善终,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过度的施舍。

第十章:“使民不畏死,而奋其生;不厌其所生,而求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应该给予人民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安心生活。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宫延庆释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

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

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

“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

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

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

《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

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

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

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正文第1章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原则、真理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表示解说、表述的意思。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名(称谓、概念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命名、定义的意思。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这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有了名称,万物开始分化、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要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万物的微妙之处;同时要有欲望,去观察宇宙万物的端倪。

无欲和有欲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欲和有欲这两种观察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玄妙的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我们要通过这种玄妙的道,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名的概念以及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名是对道的形态的命名和定义。

我们要通过无欲和有欲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这种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名词解释《道德经》

名词解释《道德经》

名词解释《道德经》
名词解释《道德经》:
解释一:《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解释二:《道德经》即老子所著的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道德经》一名,是道教对《老子》的称呼。

道教中还有《五千文》、《老子五千文》等称呼。

《老子》称经较早的见西汉刘向,但刘向未称之为《道德经》。

《道德经》之称可能始自魏晋时的楼观道的梁谌。

解释三:我们现在读的老子通行本,分上下两篇:上篇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因此后来的学者就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合起来就称它为“道德经”。

“经”字也是后来学者加上去的。

“经”字有常道的意思,也就是有特殊价值的书,后面加一个“经”字,这就是“道德经”三字的由来。

解释四:“道、歧、旁、衢、康、庄”诸字,古汉语中都可以指道路且沿用至今,但其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道,一般泛指道路,“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即将“道”、“途”并举,意指大路;而《尔雅·释宫》所注“一达谓之道路”,更明确“道”之内涵,既没有任何旁岔的大路。

歧、旁,常连用作“歧旁”,谓路分两岔。

《尔雅·释宫》:。

道德经第一章理解

道德经第一章理解

道德经第一章理解一、字词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是形而上的存在,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规律。

第二个“道”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常”是永恒、恒常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个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道”;“名”指对事物的命名、称呼,第一个“名”是指事物的名称概念,第二个“名”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可以命名的名称,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指没有名称概念的状态,这是天地开始的状态,在天地初始时,一切都是混沌的,没有被命名区分。

“有名”则是有了名称概念之后的状态,有了名称概念,万物就有了分别,就像母亲孕育万物一样,名称概念使万物得以被认知和区分。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是指保持一种没有私欲、杂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观察到“道”的微妙之处。

“常有欲”则是带着主观的欲望、目的,这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边界、表象等外在的东西。

“徼”有边际、界限的意思。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是“无欲”和“有欲”的状态。

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来源是相同的,都源于对“道”的探寻。

“玄”表示幽深、微妙,这两种状态都很幽深微妙,这种幽深微妙不断加深,就是通向众多奥妙的大门。

二、思想内涵1. 道的不可言说性- 老子开篇就强调“道”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

这反映了“道”的高深莫测和超越性。

语言是人类用来描述具体事物的工具,但“道”是一种抽象的、涵盖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它超出了人类语言的有限性。

例如,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一朵花的颜色、形状等具体特征,但对于“道”这种抽象的存在,语言只能近似地表达,无法完全涵盖其内涵。

2. 有无相生的观念-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体现了有无相生的思想。

无是一种初始的、混沌的状态,是天地的开端;有则是从无中产生的,有了名称概念后万物得以区分和发展。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文献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老子。

这本书以简练而隐晦的语言,总结了老子对道的理解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的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是真正的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美与丑的存在相互依存。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要过分推崇才德,就能减少争斗。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气呵 - 道是一种坚定又无私的力量,是宇宙的本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像对待一只牛马一样。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谷神(道)不会死亡,它是永恒的母亲。

第七章:天长地久 - 道永恒存在。

第八章:上善若水 - 善良者默默助人,像水一样平和。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过度持有是浪费。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 接纳万物的存在,但保持纯粹的本质。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 物是由空间组成的,和谐与平衡。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 过于追求物质会使人迷失。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 不受外界评判的影响。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 道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感官。

第十五章: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 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为。

第十七章:治大国若烹小鱼 - 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保持温和和谦逊。

总体来说,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它提出了很多关于人际关系、领导方法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道德经》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之“自然经”
《道德经》又言“自然经”,是老子基于对于自然及其运行规律性的认识、感知,述及人、事、物永恒存在之道的理论经典。

很多人认为“老子”、“道德经”,太难于理解,也离我们太过遥远,根本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源于人类价值取向早已偏离了自然认同,就像老子在他那个时代所感受到的那样,“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还是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而使自己被欲望所裹挟,并且越来越无法自拔。

既然为“自然经”,只要同处一片天,其中的“道”就具有相通性,即使具有时代性,及认知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甚至值得信仰、追求。

总的来说“道德经”之“道”,追求的是自然的“天长地久”,“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通过对自然之“道”的认知、学习、遵守,“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理论上希望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事物,能够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基础是人能够达到“仁、德”之境。

说来好像还是很难理解,不过只要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自然人,感知到自己的自然性存在,能够静心自然,总能够理解道德经所说的道。

至于其中的“道”是不是合于自然,又能否让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事物达到恒常的地步,姑且不论,就留给自然去检验吧,仅就《道德经》能够在当权者主流文化之外传承千年而不衰,就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研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