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水调歌头;2. 学习并演唱《水调歌头》这首经典的水调歌曲;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2. 音乐播放设备;3. 《水调歌头》音乐录音;4. 课件或者黑板、粉笔。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水调歌头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习歌曲(15分钟)1) 播放《水调歌头》音乐录音,让学生先感受整首歌曲的氛围和旋律;2) 分段学习歌曲,带领学生一起跟唱;3)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分组合作演唱。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添加动作、舞蹈或者其他表演元素。
4.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一个小组轮流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教师可以赋予肯定和建议,匡助学生提高演唱和表演的水平。
5. 音乐欣赏(10分钟)播放其他优秀的水调歌头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水调歌曲。
引导学生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评价。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水调歌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水调歌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2.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水调歌头的知识,拓宽音乐视野;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者校内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预度和表现,赋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2. 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和评价,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3. 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并演唱了一首经典的水调歌曲。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
1.诗词默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写《水调歌头》,检查他们对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 “现在,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尝试默写《水调歌头》。完成后,我们互相批改,共同提高。”
2.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借鉴《水调歌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词。
-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月夜的诗词。可以借鉴《水调歌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2.情境创设: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 “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首悠扬的古风音乐,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月夜之下,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二)讲授新知
1.词牌介绍:解释《水调歌头》的词牌名,介绍其起源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词牌的相关知识。
- “《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个词牌有着特定的格律和韵脚,非常适合表达诗人的情感。”
-搜索并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水调歌头》在风格、主题上的异同,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词,可以借鉴《水调歌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展现个人的创意和情感。
-制作一份关于《水调歌头》的诗词鉴赏手抄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诗词鉴赏等。
3.家庭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家长签名确认的《水调歌头》默写,要求字迹工整、无误。
-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水调歌头》的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选做作业:
-组织诗词朗诵会、诗词鉴赏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水调歌头》教案逐字稿
《水调歌头》教案逐字稿教案逐字稿:《水调歌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词牌名“水调歌头”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 掌握并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水调歌头》进行深入解读。
-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 学会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词牌名“水调歌头”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鉴赏《水调歌头》的方法和技巧。
3. 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对《水调歌头》深层次意境的理解。
2. 运用诗词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调歌头》的词牌名和作者苏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 提问学生对《水调歌头》的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水调歌头》,理解诗词的大意。
-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词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水调歌头》进行深入解读。
-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朗读、演唱等方式,体验《水调歌头》的情感。
- 学生尝试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7. 作业布置:- 学生回家后,尝试创作一首以“月”为主题的词,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能够欣赏《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
1.《水调歌头》的背景介绍;
2.《水调歌头》的基本特点;
3.《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
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特别是宋之问的文学成就;
2.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讲述宋之问的生平和其创作背景。
步骤二:《水调歌头》的基本特点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注意语调和节奏感;
2.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韵律和字数等基本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的意象、表达手法等艺术特点。
步骤三:《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
1.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水调歌头》进行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学生就自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进行发言,进行文学交流。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评价学生对于《水调歌头》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情况;
3.评价学生对《水调歌头》基本内容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4.评价学生对《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于《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3.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4.对于学生的表现是否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以宋代文学名篇《水调歌头》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此篇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内容及其艺术特点,了解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欣赏宋代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b. 培养学生对宋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入,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2. 学习《水调歌头》(15分钟)a. 教师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文本,让学生自行阅读。
b. 教师解读《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炯的生平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c. 教师主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和抒情手法进行理解和欣赏。
3. 学生互动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感受。
4. 梳理答案(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汇总,总结出对《水调歌头》的共识,强化学生对词的学习效果。
5. 拓展延伸(10分钟)a. 教师提供其他宋代文学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比较,培养学生对宋代文学的整体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b. 教师推荐相关的电影、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形式进一步感受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6.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水调歌头》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并撰写读后感。
2022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干脆 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驾驭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 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 朗读,使学生更深化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 达的剧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化 和美妙情操的陶冶。
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
秋词中最闻名的一首,一直喜闻乐见。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 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育学生审美情趣提 高其品德修养”“培育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设计多种 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实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2022 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
第4页 共76页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 (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 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 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 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 光。 (1) 问:比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 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示意了什么?——“天上” 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音乐,导入本课1.介绍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
3.出示图片,面对中秋月圆,如果你是苏轼,会有怎样的情思?1.结合老师介绍的背景,用心体会歌声传达的信息。
2.进一步结合情景,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
1.音乐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带着背景去欣赏音乐,会更加容易理解。
2.结合特定环境,换位思考,容易接近人物。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行朗读,并且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在学生疏通文意完成以后,出示全文翻译。
1.边读边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记下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并且小组讨论。
疏通文意是理解内容的首要前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在老师给出注释后将原先的疑问解答。
效果会比老师直接提出并解答要好很多。
(三)再读课文,分析内容提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学生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总结,最后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情景交融,理解会更深刻。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提问:仔细研读,反复朗读,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2.让学生明白该句子当中蕴含着的作者的乐观豁达的情绪。
反复读,仔细体会,并且由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在朗读中体会词的美感,融入其中,学习作者的乐观情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五)再听仙乐,小结全文再次播放王菲《水调歌结合对词的分析,带这是一个情感的头》,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去感受。
上苏轼的情感,带上自己的理解,再次感悟文章的意境。
升华,学习语文,就必须学会想象,就必须富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小作文:面对这样的中秋,面对这样的诗人,你有没有话想对他说呢?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且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体会词的韵律之美。
4、启发学生品味词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含义,把握词的主旨。
(2)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的意境和哲理。
(2)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等。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苏轼在中秋佳节,因思念亲人、感慨人生而作。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解读词句(1)逐句讲解词的含义,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3)分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表达的矛盾心理。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6、诵读体会(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注意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2)请几位学生上台诵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与中秋、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
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
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
(掌声热烈)二、猜谜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
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
想不想一睹为快?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三、解题: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歌曲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同的歌曲风格吸引着不同的听众。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水调歌头更是被许多人所喜爱。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调歌头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 学习水调歌头的曲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编写水调歌头的词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 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水调歌头的起源及发展历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来源,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
2. 学习水调歌头的曲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通过听取水调歌头的演唱版、乐器版等,让学生感受水调歌头优美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同时学习音乐要素,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编写水调歌头的词曲通过给学生讲解水调歌头的特点,如七绝句九字句、各句前后呼应、每句又相对独立等,引导学生编写一首水调歌头,同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些经典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模仿。
4. 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名家水调歌头的赏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语言讲解和解说法简单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特点等,引导学生了解其发展史与特点。
2. 听力学习法让学生听取并欣赏一些水调歌头的演唱版、器乐版等,培养学生对水调歌头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协作学习法分组进行编写水调歌头的活动,让学生相互协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完成一首优美的水调歌头。
4. 群众演唱法在教学结束时,选择其中几个优秀的学生诵读、演唱自己编写的水调歌头,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参与活跃性。
四、教学评价1. 通过组织听写、填空和选择题等形式检测学生水调歌头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词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发展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
教师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流传的故事。
2.2 诗词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段落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引起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学生合作讨论,探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表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或表演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表现。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水调歌头》的教材或诗词选集进行教学。
5.2 辅助材料: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诗词解析和分析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5.3 教学工具: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水调歌头》的情感和意义。
3.能够朗读《水调歌头》并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
4.通过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水调歌头》的朗读和理解。
3.《水调歌头》的诗歌技巧。
教学准备:1.教材:《水调歌头》的原文及译文。
2.音频:《水调歌头》的朗读音频。
3.图片:与《水调歌头》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唐代长安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唐代的思考。
教师可问学生这张图片是长什么样的、长安是中国古代哪个城市、唐代以什么文化而著名等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作品和地位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创作此词的时间、地点、情感以及苏轼在写作时面临的困境等。
Step 3: 理解《水调歌头》的情感和意义(15分钟)教师播放《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边听边阅读原文。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词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给苏轼带来的怀乡之情、对逝去的岁月和亲人的思念、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等。
Step 4: 朗读《水调歌头》(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水调歌头》,让他们注意韵律、停顿、语调和情感表达等要点。
然后教师选几组学生进行集体朗读,让学生欣赏不同组的朗读方式,并进行评价。
Step 5: 理解《水调歌头》的语言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水调歌头》中的语言特点,如韵律、押韵和修辞等。
然后,教师分析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货色。
Step 6: 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技巧(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词牌的起源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什么诗歌技巧被应用。
例如,七绝(四句诗,每句七个字)作为词牌的形式、使用平仄韵律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使用对仗、押韵等来实现韵律和节奏。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①学习目标4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难点: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学法引导: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受、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留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现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现。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沟通读书心得:展现沟通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同学展现读:①同学单人配乐朗读,同学点评,老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2、解释重点词义: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颜色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寄予了人类多少美妙的抱负和向往。
当你在一个舒适的夜晚,仰视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现:①借月抒怀的诗篇②借月抒怀的歌曲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④说一段美丽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四、学习心得:《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2教学设想: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索。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4课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3.诵读并默写课文,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4.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水调歌头》培养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索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识记词中重点字词,能声情并茂地熟读成诵,感受诗词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审美创造︰本词是古典诗词的传统名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情感陶冶,重点是让学生领略情怀进入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
这年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和用字。
3.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与文化。
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的《水调歌头》的全文。
2.提前准备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的节选,用于比较和对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或介绍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重要性。
2.提问:你们最喜欢的中国古典诗人是谁?为什么喜欢他(她)的作品?新知呈现(15分钟):1.呈现《水调歌头》的全文,并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2.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语言特点,如对比、排比、比喻等。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选择一段《水调歌头》的诗句,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意象、修辞和用字。
2.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以PPT或画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3.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和点评。
拓展与应用(30分钟):1.将《水调歌头》与其他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和对比,探讨不同诗歌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2.分组进行诵读其他中国古典诗歌的练习,并邀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诵读作品。
3.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展开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2.提问: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你们有什么启发和影响?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更多的中国古典诗歌,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人作品集和文学批评书籍,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诗歌天赋和表达能力。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一」埔前第一中学执教者:陈运添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首词。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大家觉得这首歌曲优美吗?学生这首歌的歌词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轼。
二、感知内容。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作者41岁,被贬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不曾相见,他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没有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学生试读全词。
3、配乐朗读全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ón)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5、全班朗诵全词。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力量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
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提高同学学习爱好,并以次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制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育审美情趣,培育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悟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会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帮助手段、名句赏析、争论合作,关心同学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争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学习方法:1.朗读理解2.小组合作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词)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颜色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妙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予了许多向往、许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同学回答)那么苏轼仰视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初步感知:老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美丽画面三.指导同学朗读:(诵词)(1)老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同学听读,初步感知诗意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同学跟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抽生读,配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当中的一篇。
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八年级的阶段,之前已经学过多篇诗词,对诗词的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
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苏东坡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词句的含义,把握其中体现出的作者的心理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全词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教学重难点:
(1)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2)词人借月咏怀表达的人生感触。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重点难点的地方:
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合理的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拓展学生认识、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对本篇词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人生有更透彻的思索和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天上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触动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咏月的名篇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屏幕出示课题)
2、作者介绍(出示相关课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3、展示沙画《水调歌头》配乐王菲的《水调歌头》
4、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
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的。
当时,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京远调,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六年多没有团聚。
从词中的小序可知,此词系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兄弟苏辙(子由)的思念。
5、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组内朗诵
要求:读音准确,富有情感,形式不限。
2)、小组思考讨论导学案上问题,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注意扣住的态度变化。
要求:可对相关语句进行圈点勾画,用自己的话进行点评。
二、诵词韵,集体展示
选择不同的形式(齐读、轮读、范读等)进行小组集体展示
三、解词意,品词情,
1、研读全篇,问题探究。
1)在词的开篇面对明朗的夜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答案:明月几时有?
2)明月一直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会有此一问,表达了对明月怎样的情感?从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参考示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此句饱含对月亮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亦有飞仙之意。
3)望月羡月,心生归去之思将词人的情绪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这之后作者的想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示例: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害怕孤寂冷清,打消念头。
从作者心绪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此般难言之心绪要向何人倾诉呢?然而,此刻夜深人寂,只有形单影只的词人,和天上那一轮高挂的明月。
月亮能懂得作者的内心吗?
小结:显然,在作者看来月是不懂人心与人情的,在作者愁闷之时,已“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了。
5)而此时 ,对于月亮作者又生出怎样的情愫?
参考示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6)此时是真的没有恨吗?这种恨仅仅是因月光在人分离时圆了吗?作者怨恨的仅仅是月吗?
参考示例: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的生不逢时,命运的捉弄,人生的不幸吧!
7)作者为此而再一次矛盾着,纠结着,但最终他豁然开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这一句我们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一切的愁绪与怨恨,都因作者的豁达与乐观随风而去……
2、欣赏配乐图片回顾华美的文字,体味其中所蕴之情
四、总结
人世的离合再所难免,我们要学会心存美好.人生的挫折坎坷无法逃避,我们要有一份作者的豁达与乐观!就然我们用词人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板书设计:
苏 轼 水 调 歌
头 高处不胜寒 长向别时圆 此事古难全 矛 盾 欲乘风归去 照无眠 我 何似在人 千 里 共 婵 娟 , 但 愿 人 长 久 ,
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我在本课设计中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