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一 (2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上课时间:40分钟本节课主要内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什么是一次函数,以及它的定义和特征。
2.学会如何根据函数图象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3.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如何列一元一次方程。
4.学习如何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课件。
2.教学用品:黑板、彩色粉笔、直尺、尺规。
3.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环节1.首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2.给学生出示一张图:y=2x+1的函数图象。
3.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这个图吗?它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4.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类似的图象?学习环节1.利用黑板,向学生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征。
2.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例子说明如何根据函数图象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3.向学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列方程的方法。
4.利用黑板和课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
5.利用黑板和课件,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如何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
巩固环节1.让学生到黑板前演示例题。
2.向学生发放练习册并完成作业。
3.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讲解。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题,强调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本课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
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
但是本课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时间控制不够合理,并未给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题。
因此,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和课堂练习的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XX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老师上课前须写好数学教案,因为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条件.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学习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1/ 8什么?二种:①定义方法有几种?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SAS”公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二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3.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①.两角和它们的夹边.②.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二、阅读教材P95-96判定全等三角形的第二种方法“角边角”定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书写格式: 在△ABC和△A1B1C1中∴ △ABC≌△ A1B1C1(ASA) A三、小组合作学习15 DB2/ 8四、阅读例题:P96 例3 例4五.评价反思概括总结至此,我们有三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判定定理: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推证两三角形全等时,要善于观察,寻求对应相等的条件,从而获得解题途径.六、作业: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学习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习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A'3/ 8一.回顾思考:1.(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几种?各是什么? BCB'C'三种: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SAS”公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ASA”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课1. 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已知△ABC≌△A′B′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图中相等的边是:AB=A′B、BC=B′C′、AC=A′C.相等的角是:∠A=∠A′、∠B=∠B′、∠C=∠C′.2.已知三角形△ABC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阅读教材P97-98归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4/ 8书写格式: 在△ABC和△A1B1C1中∴ △ABC≌△A1B1C1(SSS)3. 小组合作学习(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 是连结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证明:∵D是BC的中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ABD和△ACD中AB ACBD CDAD AD(公共边)∴△ ≌△ ( ). AC(2)如图,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FB.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B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5/ 8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条件.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学习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我们已经学习过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A12.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A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1C1C二、新课1.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阅读教材P100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书写格式: 在△ABC和△A1B1C1中∴ △ABC≌△A1B1C1(AAS)6/ 82.定理证明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与△DEF证明:∵∠A+∠B+∠C=∠D+∠E+∠F=180°∠A=∠D,∠B=∠E∴∠A+∠B=∠D+∠E∴∠C=∠F在△ABC和△DEF中B E BC EFC F∴△ABC≌△DEF(ASA).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三、例题:阅读教材例题:A四.小组合作学习1.如下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2下图中,若AE=BC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7/ 8BECDAC(2)B3.课本P101练习1、2.3五.评价反思概括总结1. 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又-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AAS.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2.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①“SAS”公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SA”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SSS”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AAS”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作业8/ 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究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化.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本节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二、目的和目的解析1.教学目的(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教学目的解析(1)经历画图理论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可以纯熟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4)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p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络又有本质的区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形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2 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使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练习解不同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1.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认识不等式了解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解不等式2.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练习解不同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2.3 不等式组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学会解不等式组第三章:整式的加减3.1 同类项理解同类项的定义和性质学会合并同类项3.2 整式的加减学习整式的加减法则练习整式的加减运算3.3 乘法公式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学会应用乘法公式进行整式乘法第四章:函数及其图象4.1 认识函数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学会用图象表示函数4.2 一次函数学习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图象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变换4.3 一次函数的应用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和构成学会在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5.2 坐标轴上的点学习坐标轴上点的特点和表示方法练习坐标轴上点的运算5.3 象限内的点掌握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学会象限内点的坐标运算第六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1 数据的收集学习调查方法,掌握收集数据的方式练习使用调查问卷、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6.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等练习使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6.3 数据的描述学习利用统计量描述数据,如平均数、中位数等练习计算和解读统计量,了解数据分布特征第七章:多边形的面积7.1 多边形的定义了解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多边形的分类和识别7.2 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练习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面积7.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练习计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第八章:概率初步8.1 概率的概念了解概率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8.2 随机事件的概率学习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练习计算不同随机事件的概率8.3 概率的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掌握概率的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练习应用概率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函数的性质9.1 函数的性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学会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9.2 反比例函数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象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9.3 二次函数学习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第十章:综合复习10.1 复习要点梳理梳理本册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巩固重点,解决疑难问题10.2 复习题训练完成不同难度的复习题,提高解题能力10.3 总复习测试进行全面的复习测试,检验学习成果根据测试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认识一元一次方程:重点关注学生对于方程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未知数”、“等式”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
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
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1)A→A′→B;(2)A→B′→B;(3)A→D→B;(4)A—→B.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②、做一做:教材14页。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方程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内容:介绍方程的定义,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跟随举例,互动提问。
1.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习目标:学会使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讲解代入法、加减法的解题步骤,给出实例进行演示。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解答练习题。
1.3 方程的应用学习目标: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问题,设置方程,求解问题。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解题过程。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不等式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不等式的定义,解释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跟随举例,互动提问。
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学习目标:学会使用图像法、符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讲解图像法、符号法的解题步骤,给出实例进行演示。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解答练习题。
2.3 不等式组的解法学习目标:学会解不等式组,能够找出解集。
教学内容:讲解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给出实例进行演示。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解答练习题。
第三章:函数及其性质3.1 函数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跟随举例,互动提问。
3.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习目标:学会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给出实例进行演示。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绘制图像,解答练习题。
3.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习目标:学会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给出实例进行演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教学难点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课前准备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讲授新课: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5,12,13;6,8,10;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随堂练习: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⑴9,12,15;⑵15,36,39;⑶12,35,36;⑷12,18,22.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⒋、习题1.3课堂小结: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017年秋季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35份) 人教版28(免费推荐下载)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体会全等变换中的变与不变,进一步体会全等图形中对应元素相等.学生自己画图、编制题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取心.
进一步体会的应用,掌握基本的尺规作图方法,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教师在课堂中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在把他们的结论互相比较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画图的活动.
.例题教学也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全等变换下构图,在观察图形中编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灵活和拓宽学生的思维.
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为了庆祝国庆节,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制作三角形彩旗,那么,老师应提供多少个数据,才能保证同学们制作出来的三角形彩旗全等呢?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边长和所有的角度吗?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入本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变式:.根据已知条件,你还能得到哪些正确的结论?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5篇】计算数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数值计算方法和算法的理论和应用,用于解决复杂计算问题。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对称现象,初步理解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美感。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说说在游乐场喜欢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蝴蝶形状的风筝引出对称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观察图形,认识对称(1)观察几幅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感悟对称。
(2)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2、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1)猜一猜:出示几幅轴对称图形,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2)动手操作,剪出轴对称图形师示范剪一件上衣的过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3)认识对称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师示范画出对称轴,然后学生自己画,再交流。
3、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1)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议一议:讨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3)举一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判一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3、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丽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第一章: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练习: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1. 教学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第三章:三角形1. 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三角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三角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第四章:数的开方与乘方1. 教学目标:理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能够熟练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
2. 教学重点: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数的开方和乘方的运算规则。
3. 教学难点:数的乘方运算;数的开方和乘方的逆运算。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意义;讲解:讲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练习:学生练习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第五章:实数1. 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发现【学习目标】1. 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
【教学内容】1. 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图和观察,发现勾股定理。
3.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几何画图法、代数法等。
【课堂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3. 教师点评并总结,明确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方法。
1.2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目标】1. 掌握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如边长计算、角度计算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计算物体体积等。
【课堂活动】1. 学生通过例题,学会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二次根式2.1 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学习目标】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内容】1. 介绍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如平方根、立方根等。
2. 讲解如何化简二次根式,如提取公因数、应用平方差公式等。
【课堂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化简二次根式。
3. 教师点评并总结,明确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和注意事项。
2.2 二次根式的运算【学习目标】1.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二次根式运算的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如物理中的速度、路程计算等。
【课堂活动】1. 学生通过例题,学会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数与代数
教学目标
- 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 了解数的分类和数的特性。
- 掌握数的比较和数的大小顺序。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数的概念和分类
-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概念和特性
- 正整数、负整数、零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数的比较和大小顺序
- 数的大小比较
- 数的大小顺序
3. 数的应用
- 数的读法和写法
- 数的应用实例分析和解决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的概念和分类,介绍数的基本特性。
2. 通过示例演示和练,巩固学生对数的比较和大小顺序的掌握。
3. 教授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进行读数和写数的练。
4. 结合实际问题,教学数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5. 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复本节课的内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力、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和自信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 《数学教学指导大纲》,教育部发布
>注意: 以上为简要教案概述,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一)探索1、计算: (a - b)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二)现学现用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1、(3 - a)2、 (2a -1)3、(3y-x)4、(2x – 4y)5、( 3a - )(三)合作攻关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1、(999)2、( a – b – c )3、(a + 1) -(a-1)(四)达标训练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一定相等的是()A、a -2ab + 4bB、a -4bC、a +4bD、 a - 4ab +4b2、填空:(1)9x + + 16y = (4y - 3x )(2) ( ) = m - 8m + 162、计算:( a - b) ( x -2y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四)提升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一、第一章:勾股定理与面积计算1.1 勾股定理【学习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发现勾股定理。
2.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举例说明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1-5。
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面积计算【学习目标】1. 掌握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复习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讲解面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6-10。
2. 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第二章:一次函数与不等式2.1 一次函数【学习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2. 学会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
2. 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3. 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11-15。
2.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不等式【学习目标】1. 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
2. 举例说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16-20。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第三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3.1 平行四边形【学习目标】1.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应用实例。
3. 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方程与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1.2 方程的解法学习使用加减法、乘除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1.3 方程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2 不等式组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会解不等式组,掌握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
2.3 不等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3.1 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2 函数的性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学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3.3 函数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4.1 整式的概念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整式是否相等。
4.2 整式的加减法学习整式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步骤。
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4.3 整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式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5.1 数据的收集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画图等。
5.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等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5.3 数据的描述学习数据的描述方法,掌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
学会使用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八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28
一次函数的图象(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2、通过画一次函数,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体验学习的乐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及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多方面知识的应用.〖设计理念〗◆从画一次函数图象着手,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函数y=Kx+b(k≠0),当k>0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大;当k<0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小。
并运用这一性质判别函数的增减变化.〖教学过程〗(一)回顾1. 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 请你快速画出函数y=2x+3的图象。
(二)探究1. 从你画的函数图象中能否看出,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时,对应的函数值怎样变化?2. 画出函数y=-2x+3的图象。
演示动画,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巩固画函数图象知识。
刚才画的函数图象上,你能不能看出,当自变量x由小变大时,对应的函数值怎样变化?3. 猜猜看:一次函数y=kx+b(k≠0)中,k的取值与函数变化有什么关系?过程评价根据画图情况,肯定学生成绩对于积极思考,勇于回答的同学予以肯定,对于学有困难的同学加以引导(三)归纳: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y=kx+b(k≠0),当k>0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大;当k<0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小。
学生做一做,巩固一次函数的性质。
(四)例题分析:例2 我国某地区现有人工造林面积12万顷,规划今后10年新增造林61000—62000公顷。
请估算6年后该地区的造林总面积达到多少公顷?分析:1、有造林面积和时间得到什么?(用怎样的函数解析式来表示)2、6年后的造林总面积应该怎样算?例3 要从甲、乙两仓库向A,B两工地运送水泥。
已知甲仓库可运出100吨水泥,乙仓库可运出80吨水泥;A工地需70吨水泥,B工地需110吨水泥。
两仓库到A,B两工地的路程和每吨每千米的运费如下:路程(千米)运费(元/吨.千米)甲仓库乙仓库甲仓库乙仓库A地20 15 1.2 1.2B地25 20 1 0.8(1)设甲仓库运往A地水泥x吨,求总运费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图象;(2)当甲、乙两仓库各运往A,B两工地多少吨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归纳泥时,总运费最省?最省的总运费是多少?1、库运出的水泥吨数和运费列表分析。
数学人教版初中28章教案
数学人教版初中28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等。
2. 数据的整理方法:分类法、排序法、绘图法、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3. 数据的处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分析、概率计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等。
2. 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法、排序法、绘图法等。
3. 介绍数据的处理应用,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等。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会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小组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2. 学生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案通用4篇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案通用4篇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确定对称点的位置,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知道大自然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确定对称点的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轴对称图片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二、复习旧知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三、探究新知1、出示例1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1)合作探究①这幅图对称吗?②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③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④点B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⑤点C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⑥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汇报交流①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②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画对称图形。
2、出示例2(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①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②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④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练习P84做一做第2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 课题 第2课时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自主探索 独立阅读,自习教材
总结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
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讨论 下列各式错在哪里?
1、2133993393-⨯÷⨯=⨯÷= 2
1=3
=
4、当x =2202
x x -=-
【练一练】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⑴
⑵
总结 实数范围内的运算方法及运算顺序与在有理数范围内都是一样的
试一试 计算:
(1π (精确到0.01)
(
2 (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总结 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练一练】计算
⑴
⑵
3⑶)2
1
⑷(
11- 提示 ⑴式的结构是平方差的形式 ⑶式的结构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总结 在实数范围内,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a
为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
(2
(3
(4
(
5
(6例2 计算
⑴求5的算术平方根于的平方根之和(保留3
位有效数字)
解:⑴
-
0==
=
⑵
(
32=+=
(精确到0.01)
⑶a a π-
a π<<)(精确到0.01) 例3 已知实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化简
a b a b +++
例
4
计算202223-⎛⎛⎛⎫-+- ⎪ ⎝⎭
⎝⎭⎝⎭ ㈣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2、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1、a b 、是实数,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a b ≠,则22a b ≠
B. 若22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22a b >
2、如果3a =成立,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a ≤
B. 3a ≤
C. 3a ≥-
D. 3a ≥
3
4、当17a
>a
=
=
5、已知a 、
b 、c
a b b c ++
+
6、a
和b 之间,即a b <<,那么a 、b 的值是 3 、4
7、计算下列各题
(1
(2
(3
(4 c
a O
b c
a O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