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人民版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初步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构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左”;要想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2019·潍坊一模)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全国参加讨论的约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
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
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全国参加讨论的约有1.5亿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此时宪法尚未颁布,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故C项错误;这一过程是讨论征求宪法意见的过程,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故D项错误。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
一、
二、知识延伸
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它有利于团结港、澳、台同胞,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3)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依据中国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祖国统一?
(1)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
(4)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指导课件第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2)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共和国 》。 •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华人民共和国 》,扩大基 层民主。
•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 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 • • •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 法制建设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 刘少奇 方针。 • ②为 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 种冤假错案。 • 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 化、法律化,为 奠定了基础。 • 2.民主制度的恢复与完善 • (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 互相监督 会议。 • ②1982年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 存,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 针。
•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 资本主义 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 制度。 基本方针 • (4) 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 。 • 2.香港、澳门的回归 外交途径 • (1)香港回归 •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撤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 以 • 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 一、新中国的成立 北平 • 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 召开政协会 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 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总结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解析: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体现了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经 济特区的设立体现了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少数民族自治 区的设立体现了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但 A、B、D 三 项都不全面;三项措施都反映出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适 合本地区发展的管理政策,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C 项是它们的共同点,故 C 项符合题意。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线索 2 祖国统一大业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 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顺利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台湾 问题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告台湾同胞书》到“九二共识” 的达成再到正式实现“三通”,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 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对训练] 1.1978 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 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 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这次修宪( B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2021/9/192021/9/192021/9/1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92021/9/19September 1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等奖教案】 人民版必修 (2)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其基本要求有:(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历史条件(1)政治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内容:①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临时宪法性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职能转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为史论共享)
文化大革命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⒊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
⒈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⒉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②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此为史论共享)
香港、澳门的回归
⒈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⒈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⒉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高考历史一轮优化探究第四单元第1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1.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
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鉴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错误;C、D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错误。
答案:A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
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据题干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3.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
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主线: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大方面: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三大成果:一是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
二是港澳顺利回归。
三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个理念。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概述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出题形式看: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从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的论据或结论。
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2.从考查功能看:考查理解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顺推、逆推的合理性,逻辑性。
【典型例题】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
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
”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技巧攻略】析题干―→过去金门充满硝烟,而今金门老百姓在厦门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
挖寓意―→过去充满硝烟说明两岸关系紧张,“而今保守的估计,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说明民间交流加强。
析选项―→A项“放弃限制”的说法不符合材料,B项准确提取了材料的核心信息,C 项与材料无关,D项只单独体现了台商,与题意不符。
明答案―→本题材料体现了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故选B。
【针对训练】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典例
1.[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解析《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错误。
选C。
2.[2015·上海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
答案 C
解析由题干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这一时期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即1949年至1956年间,由此可知答案选C。
3.[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难度较低。
①发生于1958年,②发生于“文革”时期(1966~1976年),③发生在1954年,④发生在1997年,故正确选项为C。
4.[2015·四川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续表
材料二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
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
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
答案(1)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
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要求:观点正确,史实任举一例,史论相符。
解析第(1)问参照①②的表述,按照时间顺序,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为主线,紧扣两个时间:1949年9月、1954年12月,分别予以整理和陈述。
第(2)问具有开放性,紧扣“共同经验”,迁移所学知识回答。
注意观点与论据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也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师说高考
仿真练习
1.[2016·湖州模拟]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A;“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B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于1956年,故C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错误。
2.[2015·北京海淀区质检]观察下列图片。
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从“1953年”和“选民证”信息判定,反映的是1953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现象。
解答本题最重要的信息是时间信息,可采用排除法。
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至1956年,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3.[2016·北京顺义区调研]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答案 B
解析1976年10月“文革”结束,1976~1978年中国在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不符合该作品问世时间,故A、C两项错误;1979年对外开放刚刚从沿海地区开始,故D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文革”的错误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即“得天时、地利、人心”,故B项正确。
4.[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2012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一项由教育部、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
A.民族自治区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
B.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
C.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
D.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
答案 B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平等、团结,材料中是具体实施的表现。
5.2014年3月,台湾地区发生所谓三·一八太阳花学运,数百名学生霸占“国会”、瘫痪议事,致使《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未
能通过。
由这一事件可见()
A.两岸的经贸往来不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B.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C.经济交流受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岛内深入人心
答案 C
解析材料只体现了部分学生的活动,并不能反映两岸人民的要求,排除A。
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不是促成,B错误;材料中“三·一八太阳花学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未能通过”等信息说明经济交流受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C正确;台湾岛内存在“台独”势力,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