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从杨国荣教授的实践智慧理论谈起

合集下载

实践智慧与知行关系

实践智慧与知行关系

实践智慧与知行关系作者:王南湜《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9日14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指向改变世界的哲学,因而其解释世界的“认识”或“知”,与改变世界的“实践”或“行”的关系问题便具有了极端的重要意义。

对于世界的“认识”或“知”有两种:一种是理论性的认识或知,可称之为理论之知或理论智慧;一种是实践性的认识或知,可称之为实践智慧或实践之知。

因而,对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这种实践之知或实践智慧自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在认识论话语盛极一时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对知行关系的讨论中,实践智慧概念缺席了。

而到了世纪之交实践智慧话语兴起之时,人们却不再关心认识论问题。

于是,实践智慧与知行关系问题擦肩而过。

但知行关系问题既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而实践智慧又被视为马克思实践哲学之关键性概念,那么,将认识或“知”扩展为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两个层面,并将之与知行关系问题关联起来进行讨论,便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不应回避的理论任务。

认识如何源于实践认识源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原则。

但以往在解释这一原则时却由于未意识到实践智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往往流于一种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混合体。

关于这一原则,传统的说法是,通过实践,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相接触,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进而通过理性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这一类经验主义的说法把知识理解为一种经验积累过程,无法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从而亦无法摆脱怀疑论的结局。

如果我们将实践智慧或实践之知纳入对知行关系的考察之中,则认识如何源于实践的问题将会获得一种新的理解。

所谓实践智慧,即一种人对于自身实践的直接意识。

这种实践智慧,以亚里士多德之见,不同于单纯指向普遍性的理论智慧,它同时包含对个别事物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人是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外界物的,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同时形成了关于这些物的知识。

实践哲学与“具体的形上学”——“《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综述

实践哲学与“具体的形上学”——“《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综述
可 能性分 析人 的行 为 与实践 智 慧 , 而后 者则 是从 目的性 的意 义上 所做 的分析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 人类 行 动 与 实 践智 慧》 是《 成 己与成 物— — 意 义世 界 的生 成 》 的 延伸 研 究 。此外 , 何俊 教授 也注 意到 , 杨 国荣教授 思想 建构 的一个 很大 特点 是 自成 体 系。
北 京 师范 大 学哲 学 与社 会 学 院 院长 江 怡教 授 充分 肯 定 了杨 国荣 教授 中西 汇通 与 交融 的治 学方 法 , 认 为其 研 究视 野很 宽 、 很广 , 使 用 的资源 非 常丰 富 。江教 授 还将 杨 教授 的哲 学研 究 与华 东师 大哲 学 系的学 术传 统联 系起 来 , 认 为华 东 师大 哲学 系 奠 基 人冯 契先 生 的治学 亦是 以中西 哲学 结合 见长 的 。江教 授 还特 别指 出 , 在 当今 的中 国学界 , 从 治 西方 哲 学 转 向治 中国哲 学 的学 者 是 比较 多 的 , 但 从治 中 国哲学 转 向治 西 方哲学 的学 者是 非常少 的 。 杨教授 即是 其 中一位 。 上 海社 会科 学 院哲学 所 副所 长何 锡蓉 研究 员从 三个 方 面谈 了《 人 类行 动 与实 践 智慧》 一书 的创 见 。首先 , 杨 国荣 教授 的哲 学研 究 以哲 学 的概念 来 统摄 中西哲 学 , 没 有 中西 哲 学 的分 野 , 故 而其成 果 是体 系化 的 。实践 智 慧是 “ 具体 的形 上 学 ” 的一 个 表 现, 也是 试 图打通 实践 与形 而上学 之 问的一个 关联 。其 次 , 该 书关 注实 践智 慧 , 于“ 中 道” 颇 多阐发 。亚里士 多德 曾在西 方理 性 主义 的哲 学传 统 中考察 “ 中道 ” , 但 只是 另类 与支流 , 被长 期埋 没 。当代 很多后 现 代学者 在理性 主 义哲学 产生 危机之 后 , 从 另 一个 方 面来 阐述 实践智 慧 、 实践哲 学 。从这 一 意义上说 , 杨 国荣教 授对 相关 问题 的 阐释具 有 时代 性 、 前沿 性 。最后 . 杨 国荣 教授 不 照着 、 不 跟着 亚里 士 多德 或 当代西 方 学 者对 实践 、 行动 、 实 践智 慧等 问题 的考察 , 而在 广 义视 域下讨 论 这些 问题 , 有 其 独到 之 处 , 突 出了智 慧性 、 综 合性 、 整体 性 。 北 京 大学 哲学 系王 中江 教授 认 为杨 国荣 教授 的大 作 《 人 类行 动 与实 践智 慧 》 系 统地 讨论 了人类 行 动 与 实践 智 慧 的 问题 , 秉 持 了杨 教授 一 贯 的个 性 与 特点 , 即 融合 我们 已经发 现 的中西 、 古今 各种各 样 的思想 资源 , 并提 出 自己 的看 法 。上海 社会 科学 院哲 学所 成 素梅研 究员 认 为在 《 人类 行 动与 实践 智 慧》 中, 杨 国荣 教授 从 不 同 的视野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专题: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从杨国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专题: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从杨国
深度研 讨 杨 国荣教授 以《 行动 、 实践 与 实践 哲 学—— 对若 干 问题 的 回应 》 为题 , 对上 述 文章 以及 与会 学 者的相 关 观 点进行 了整体 性 的 回应 . 就元 理 论层 面的 实
践 哲 学的论 域 与 功 能 以及 行动 的结 构性 、 实践 范畴 的 分 疏 与综 合 、 实践 过 程 中 理性 与非理 性 的 关 系、 实践过程 中“ 几” 、 “ 势” 如 何 把握 等 问题作 出了深入 阐发 。
知 识 论 相 对 。可 以从 与 思辨 哲 学相 对 的 意 义 上 理 解 实践 哲 学。思 辨 和 实践 同是 人 类 生存状 态的两个方 面. 思 辨 哲 学和 实践 哲 学有 发 展 先 后 和 成 熟 程 度 之 分 , 并 无 地 位 上 的 高低 优 劣之 分 。传 统 思 辨 哲 学 经 历 长 期 发展 , 有 过 繁 荣辉 煌 的历 史 , 如 今 已走 向 式微 ; 实践 哲 学正 在 蓬 勃 发 展 之 中 , 但 并 非 要 取 代 思 辨 哲 学 。实践 哲 学 并 不排 斥 理 论 或 思辨 . 无 论 作 为 哲 学 的 性 质 还 是 作 为知 识 学 科 的 名 称 , 实 践 哲 学 都 需要 自己 的 基
编 者按 :本专题 刊发 的这组 文章是 从 “ 第 六届 《 哲 学分析 》 论坛 : 人 类行 动与 实践
智慧 ” 学术研 讨会 上 选 出的 。黄 颂 杰教 授 的《 关 于 实践 哲 学的三 个 问题 》 、 胡 军教 授的《 如何 解 读人 的行 动 结构 》 以及 刘 宇博 士 的《 实践 智 慧与 实践 思 维 中的 范 畴 错误》 分别从 实践哲 学的 三 个核 心 问题 、 行 动 结构 的 现代 特 性 以及 实践 思 维 的 范畴 等 角度 对 杨 国荣教授 的 《 人 类行 动 与 实践 智 慧》 一 书所展 开 的论 域 进 行 了

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格言中的智慧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布朗说:“世界上有两种智慧。

第一种智慧依赖于漫长的推理链条、对所有重要对象的全面观点,或者复杂、细微的形而上学分析,这就是哲学。

另一种智慧是通过经验、通过恰当地利用机会获得的。

这种不系统的智慧是敏锐的智力从各个阶段的个人经验中得出的,被称为随年龄而来的智慧,每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年代都留下了一些这样的智慧。

许多古代杰出的作家把这些丰富的智慧写进了他们的系统著作。

但这种形式的智慧天然地体现于格言中。

” 换句话说,世界上存在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这两种智慧,理论智慧是少数哲学家建构的理论体系,实践智慧则是人人都能总结出一些。

这两种智慧是共时的、并行的。

但从哲学内部来说,又是历时的:后现代的哲学家们反对体系,偏爱格言式的写作。

约翰·卡普托在《真理》一书中说:“尼采每一句精彩的格言都像一支箭一样扎入我们藏身之处,穿透被他讽刺地称为柏拉图的真实世界,绝对和不变存在的世界。

各种犀利、简练的格言,各种力量被概括到了权力意志的哲学中。

”克尔凯郭尔有一部很有意思的《哲学寓言集》。

桑塔格在日记中写道:“格言以悲观主义和速度为特征。

卡内蒂的格言是浓缩的思想。

看卡内蒂的文章,回想起了蒙田、格拉西安、尚福尔、利希腾贝格,还有当代人中的齐奥兰。

”她总结说:“格言是异乎寻常的思想,是贵族的思考:这是贵族愿意告诉你的全部;他认为你应该迅速理解,而不是缓慢而费力地琢磨所有的细节。

格言式的思考构成的思考就像障碍赛一样:期待读者迅速理解,然后继续向前。

一句格言不是一场争论;它太有教养了,不会那样。

格言式的思维是不耐烦的思维;通过其极其简洁或浓缩,这种思维意味着高人一等的标准。

格言式思维典型的骄傲自大。

一种装腔作势?一种激励?格言通常被视为超脱的产物,一种思想上的盛气凌人。

” 桑塔格这番话很可能是借鉴自奥登。

奥登跟他的同事路易斯·克罗嫩伯格一起编过一个格言集,该书前言中区分了格言和警句(epigram):首先,警句只需要在一种情况下为真,或者在特定的背景下有效,如“猎狐是不会说话的东西捕猎一种不能吃的东西”。

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 ) :具 体来说 ,大概从
2 0 1 0 年初 至今 年上半年 。我 的研 究主要集 中在实践 哲 学 的领 域 。这 个 话题 从 我 自己本 身 学术 进 程来 看 ,是一 个顺理成 章 的事情 。一个是从 我研究 的内
化 ,扩展 了 中国哲 学 的视界 ,成为 当代 中国哲 学发
上 :对许 多哲学 的难题进行 探讨 的路 向和远 景也都
被 归结到 “ 实践”上 ,对 “ 实践 ”的研究似 乎 占据
了哲 学研究 的核心地位 。华东师 范大学 的杨 国荣教
授 近年来一直致 力于实践 哲学 的研 究 .近期 将有相
动哲学 (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A c t i o n )有一 定 的 了解 ,可
和意义世界 的生成 ,其 中的 “ 成 ”字 是一个动态 的 概念 ,含有生成 之意 ,同时 , “ 成 ”是 与人 的知行
过程 相关 的。因此 ,成 己与成物本 身是和实践哲 学 相 关 的 。还有 ,2 0 0 6年到 2 0 0 7年 ,我在斯 坦福 大
学进 行学术研 究 。对分 析哲学 中的行动概念 或说行
中》 ,您谈 到 了康德 ,您认 为康 德理 性 的实践 与道 德 理性 相 联 系 。所 以它 关 心 的不 是存 在 的实 际根 据 ,而是 其应 当发 生 的法则 。 国内有 学者认为 ,康 德对行 为的先验分 析和规定 。完全抽掉其历 史 的实
2 0 1 3 . 1 1 I 5
括: 《 王学通论》 、《 善的历程》 、《 伦理与存在》 、 《 思与所思》 、 《 存在之维》 、 《 杨国荣讲王阳 明》 等 ,同时主编 《 现代 化过程 的人 文之 维》 、 《 中 国现代 化进程 与人 文学术 ・ 哲 学卷》等 著作 。 另有论 文数 十篇 发表 于 《 中国社会科 学》 、P h i l o s o p h y :E a s t a n d s t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 p h y等 国内及 国际学术刊物 ,学术影 响蜚声海 内外。在 2 0 1 3年 8月的第 2 3 届世界 哲学大会上 .杨 国荣教授 当选 为新 一任 国际形而上学 学会主席 。

辩论辩题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性

辩论辩题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性

辩论辩题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性正方辩手: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而实践则检验和完善理论。

首先,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理论决定我们能看到什么。

”正是因为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比如,在医学领域,理论的指导使得医生们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医疗水平。

其次,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完善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管你的理论多么美妙,不管你的想法多么聪明,如果它们与实验不符,它们就是错误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知道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因此,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反方辩手: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二者总是和谐共存。

首先,理论可能会限制实践的发展。

有时候,过于理论化的观念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导致创新和实践的受阻。

比如,过度依赖于经典理论的科研工作者可能会忽视一些新的实践现象,从而错失重要的发现。

其次,实践也可能会挑战理论的合理性。

有时候,实践中的现象可能与理论不符,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完善理论。

比如,爱迪生曾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永远比你所能想象的要大。

”实践的结果可能会推翻我们之前的理论观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理论,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结论: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性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关系,它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互挑战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又要注重实践的检验和完善。

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说,“理论无法脱离实践,实践也无法脱离理论。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批评与回应——围绕杨国荣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批评与回应——围绕杨国荣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无 疑 , 理 的学 科 划 界有 其 正 当性 和 必 要性 , 合 这基 于 各 学科 历 史 上形 成 的性 质
和 特点 , 如特定 的理论 预设 、 概念体 系 和方法 框架 。而 这都 是为 了切实 有效 地服 务 于 特 定对 象 的研究 。学者 在没 有充 分 了解 和掌 握各 学科 的 内在 要求 和 适用 范 围之 前 , 应 当谨守 学科 的分 际 , 可轻 率地 越界 。然 而 , 并不 意 味着 学科 的分 界是 一成 不变 不 这
读 杨 国荣 教 授论 著 的最 突 出感 受是 , 他有 一 个较 为 开 阔 的理 论 视 野 . 自己对 有 当代 哲 学性 质 的理 解 , 能够 广 泛 地利 用 中西 马 的各种 思 想 资 源 , 照 自己的哲 学 理 按
念 给予 运用 和综 合 , 图贯通 融 汇 , 一 家之 言 。他 以其孜 孜 不倦 的努 力 、 理 的观 力 成 合
作 者 简 介 :张 曙 光 , 北京 师范 大 学 价 值 与文 化 研 究 中 心 暨 哲 学 社会 学 院教 授 。
4 ・

存 在之 思与价值 之维 ——读杨 国荣《 道论》 等论著有感
的 。一方 面 , 学科 的划分 本来 是 相对 的 , 边界 有一 定 的模 糊 性 , 人文 学 科 与社会 其 如 科 学 之 间 , 没有 非 常严 格 的界 限 ; 就 学者 也 并非 只 能在 某一 学科 中讨 饭 吃 , 许多 学者 即使 不 是几 个 学 科 的专 家 , 对相 关 学 科 也有 相 当深 入 的 了解 , 们 完 全可 以运 用各 他 学 科 的知识 和 方法 , 去解 答他 们所 要解 答 的 问题 。何 况对哲 学这 一 思想性 的学 问 , 本 来 不应 当有 什么 “ 一级 学科 ” “ 或 二级 学 科 ” 说 。另一 方 面 , 之 也是更 为 重要 的 . 于研 在 究 对象 的复杂 性 和系 统性 要求 综 合 的研究 。现代 社 会是 高度 复 杂 的社 会 . 中许 多 其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引言概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智慧的实践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实践智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

通过实践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一、实践智慧的重要性1.1 匡助解决问题实践智慧是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实践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践智慧匡助我们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1.2 培养创新思维实践智慧要求我们不断思量和探索,寻觅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通过实践智慧,我们可以培养创新思维,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智慧让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1.3 增强自信心实践智慧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通过不断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自信心。

实践智慧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难点。

二、智慧的实践方式2.1 学以致用智慧的实践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学以致用是实践智慧的基本要求,通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学以致用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故意义和实用,从而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竞争力。

2.2 多角度思量智慧的实践需要我们具备多角度思量的能力。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思量问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多角度思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潜在因素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和质量。

2.3 不断反思和总结智慧的实践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从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不断反思和总结让我们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三、实践智慧的关键要素3.1 实践经验实践智慧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智慧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本文将探讨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重要性。

一、实践智慧的概念1.1 实践智慧的定义实践智慧是指将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1.2 实践智慧的特点实践智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注重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应用知识,使知识变得更加实用和有价值。

1.3 实践智慧的意义实践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智慧的实践方式2.1 实践是智慧的源泉智慧的实践是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来获得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出智慧。

2.2 实践是智慧的检验智慧的实践是通过实际验证和检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智慧。

2.3 实践是智慧的传承智慧的实践是通过传承和分享经验来实现的,只有将实践经验传递给后人,才能让智慧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实践智慧的重要性3.1 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智慧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激发个人的创新思维,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智慧可以提高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更加熟练地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3.3 培养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实践智慧可以培养人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更加熟练地应对各种实际情况。

四、实践智慧的案例分析4.1 科学家的实践智慧科学家通过实验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4.2 创业者的实践智慧创业者通过实践中的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功创办了一家又一家的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4.3 教育者的实践智慧教育者通过实践中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为社会培养了各个领域的人才。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

“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引言概述:“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是两个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着微妙差别的概念。

实践智慧强调的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经验来获得智慧,而智慧的实践则是指运用智慧来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个概念,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实践智慧的含义及特点1.1 实践智慧是通过实际行动和经验来获得的智慧。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形成自己的智慧。

1.2 实践智慧强调的是知行合一。

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智慧。

实践是检验智慧的唯一标准。

1.3 实践智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积累,人们的智慧也会不断提升和完善。

二、智慧的实践的含义及特点2.1 智慧的实践是指通过智慧来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

在实践中,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从而取得成功。

2.2 智慧的实践强调的是理性和思考。

在实践前,人们需要充分思考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以确保取得成功。

2.3 智慧的实践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实践智慧与智慧的实践的联系和区别3.1 实践智慧和智慧的实践都强调实践和智慧的结合。

实践智慧通过实践来获得智慧,而智慧的实践则是通过智慧来指导实践。

3.2 实践智慧更加注重经验和积累,强调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获得智慧。

而智慧的实践更加注重理性和思考,强调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和明智决策来指导实践。

3.3 实践智慧和智慧的实践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如何提升实践智慧和智慧的实践能力4.1 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要提升实践智慧和智慧的实践能力,首先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见识。

4.2 注重思考和反思。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注重思考和反思,分析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从杨国荣教授新著《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说起

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从杨国荣教授新著《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说起

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从杨国荣教授新著《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说起黄颂杰【期刊名称】《哲学分析》【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杨国荣教授的新作《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是一部熔中西哲学于一炉的实践哲学专著。

实践哲学须解决三个问题:何谓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否要取代思辨哲学?实践哲学有没有一般(或基本)原理?实践哲学有双重含义:作为哲学的性质、形态,与思辨哲学相对;作为知识学科的名称,与思辨哲学中的第一哲学、本体论和知识论相对。

可以从与思辨哲学相对的意义上理解实践哲学。

思辨和实践同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两个方面,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有发展先后和成熟程度之分,并无地位上的高低优劣之分。

传统思辨哲学经历长期发展,有过繁荣辉煌的历史,如今已走向式微;实践哲学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但并非要取代思辨哲学。

实践哲学并不排斥理论或思辨,无论作为哲学的性质还是作为知识学科的名称,实践哲学都需要自己的基本原理。

【总页数】8页(P4-11)【作者】黄颂杰【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3【相关文献】1.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从杨国荣教授的实践智慧理论谈起 [J], 刘宇2.实践哲学与“具体的形上学”--“《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综述 [J], 俞跃3.批评与回应——围绕杨国荣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J], 张曙光4.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J], 冯琳;宋锡同5.通向智慧之思——杨国荣教授的哲学研究 [J], 方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实践智慧

论实践智慧

论实践智慧摘要: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实践智慧最为深刻的内涵:实践智慧是关于实践或行为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

但是,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实践智慧的。

实践智慧是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智慧是服务于理论的。

与理论智慧相比,实践智慧具有三个特征:一、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二、更加关注特殊性和具体性;三、协调和处理相互矛盾的因素。

把王阳明教授的良知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很多类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理论智慧一、实践智慧的涵义特征实践智慧,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讲,就是关于实践的智慧。

实践就是指的人类活动,就是指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

智慧就是一种知识,一种理性能力,常常被人们和“聪明”联系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使用了这个概念,指一种能够选择正确的手段来实现道德的目的,政治的目的的理性能力。

道德的目的和政治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能够选择适当的手段,以适当的形式来实现“善”。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人可以获得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表明人就具有了道德。

人必须还能够具有关于如何将道德的知识化为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手段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亚里士多德将那种仅仅谈论道德而不努力实践道德的人比作得病的人,“很认真地听医生所说的话,却不做医生所吩咐做的事。

正如言谈不能改善就医者的身体状况一样,这样的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

”因此,要实践道德,必须要具有实践智慧[1]士多德认为,善是人类最终极的追求,“所有的科学都在追求某种善,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充实,而把善自身摆在一边。

”而只有德性,亦即道德才能实现这种善。

“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

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关系反思与重建

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关系反思与重建

作者: 赵艳红;徐学福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24-22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理论智慧;实践智慧;能力概念;知识概念;关系
摘要:当实践智慧成为各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时,而智慧的另一形态"理论智慧"却为得到应有的关注。

根据亚里士多德严格区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使得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一直以来呈现二元对立的关系状态。

本文试图对关于二者之间的几个差异的命题进行了建设性反思。

阐释理论智慧的两个层面的含义,由此视角来重新探讨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关系。

论实践智慧

论实践智慧

作者: 杨国荣[1]
作者机构: [1]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4-2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实践智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
摘要:实践智慧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渗入人的现实能力。

以成已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融合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体现了说明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

在制约和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智慧既渗入了“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也包含“应当如何做”的理性判断,既涉及“是什么”,也关乎“怎样做”。

基于“度”的观念,实践智慧一方面注重度量分界,另一方面又审时度势,由此沟通普遍的理论引导与具体的情境分析,从而展示了独特的方法论趋向。

作为德性与能力的统一,实践智慧以实践主体的存在为本体论前提,内在于人并与人同在。

可以看到,在实践智慧中,价值取向、知识经验、行动方式、存在规定彼此交融,形成为统一的观念性形态并凝结于实践主体,它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又使实践获得了智慧的内涵。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杨国荣教授访谈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杨国荣教授访谈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杨国荣教授访谈杨国荣 刘梁剑等【摘要】以事观之,主要是从“事”这一角度出发来对人和世界加以理解,而不是对“事”本身做出某种终极的哲学论述。

现实世界与真实存在的生成过程,与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人所作的多样之事———无法相分。

西方没有类似“事”这样的概念,这表明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意义:中国哲学包含不少其他文化传统所缺乏的概念,后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就意识层面而言,作为意识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反观对象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实在地发生于做事过程。

在事的展开过程中,知识与价值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做事既需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从事的角度来看,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不同特点。

道家以自然为第一原则,主张“为无为”,儒家则更重视参与活动的合目的性。

从事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和人,既着眼于大的哲学问题,也关注于伦理学、语言哲学等具体领域的思考。

【关键词】事;人;世界;以事观之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3-0111-07作者简介:杨国荣,浙江诸暨人,(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刘梁剑,浙江永嘉人,(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一、“以事观之”问:突出“事”这一范畴,是出于哪些考量?如果不特别将“事”提出,哪些问题容易被遮蔽或讨论得不彻底?答:先做一点澄清。

用“事哲学”或者“事的哲学”来概括我的思考,似乎不很恰当。

当然,相对说来,从表述上看,“事的哲学”要比“事哲学”好一点。

总体上,“事哲学”或“事的哲学”容易被理解为专门对“事”这一特定范畴做哲学考察。

但是我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更多地是以“事”作为视域来理解或说明世界与人类活动,简言之,就是从“事”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人和世界,而不是对“事”本身做出某种终极的哲学论述。

为什么会提到“事”的概念?当然有各种具体的因缘。

作为实践智慧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实践智慧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实践智慧的马克思主义范志同( 东南大学 哲学与科学系 , 江苏 南京 210096)摘 要 : 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是实践智慧 , 实践智慧是实践形态的或内在 于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存在方式 。

作为实践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理论见之于实践 、 理论完成向实践飞跃的过程中生成的 。

通过理论的内化和外化 , 通过走群众路线 , 实践智慧在 实践中被构成 ; 随着实践的深入 , 实践智慧亦随之不断地扩展和自我增长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 实践智慧 ; 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 :B0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1605 (2004) 04 - 0004 - 05一种理论体系 , 而在于是一种科学的和革命的方 法 , 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指南 。

显然 , 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理论体 系 , 撇开它在实践方面的功能 , 肯定是片面的 , 这 直接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自身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 相统一的原则 。

或许有人会说 , 马克思主义作为 一种理论体系 , 并不是无关乎实践的 , 而恰恰是一 种关于实践的理论体系 , 因而把它看做是一种理 论体系并不违背原则 。

果真如此吗 我们知道 , 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不仅是指 理论来源于实践 , 而且也是指理论应用于 、服务于 实践 。

因此 ,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 义 , 最多只是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前一个 方面 , 而顾及不到后一个方面 。

反过来 , 如果把马 克思主义看做是方法 , 则虽然顾及到了后一个方 面 , 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 但不幸的是又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同时是源 于实践的理论体系这前一个方面 。

而且 , 这样的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些年来 , 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 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 。

这些思考虽然很多 , 但 大都围绕着理论与实践 、体系与方法这两个角度 展开 。

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作者: 冯琳[1];宋锡同[2]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100872;[2]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5-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特聘教授;实践哲学;学术研究;杨国荣;中国现代化进程;“思”;“史”;国际学术刊物
摘要:人物名片:杨国荣。

1957年生。

浙江诸暨人。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v编委。

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2000年以来出版的专著包括:《王学通论》、《善的历程》、《伦理与存在》、《思与所思》、《存在之维》、《杨国荣讲王阳明》等,同时主编《现代化过程的人文之维》、《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文学术·哲学卷》等著作。

另有论文数十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and可%st、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学术影响蜚声海内外。

在2013年8月的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杨国荣教授当选为新一任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

学以成人-杨国荣

学以成人-杨国荣

学以成人-杨国荣学以成人——杨国荣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2014年09月04日 16:58:51来源:文汇报作者:杨国荣字号:【大中小】“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

狭义之“学”主要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相联系,以“成人”为指向的广义之“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

这一视域中的“学以成人”相应地意味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其中既涉及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也关乎性与习的互动。

学以成人的讨论,既涉及如何理解“学”(何为学)的问题,也关乎如何“成人”(如何成就人自身)问题。

以中西哲学的相关看法为背景,可以注意到以上论域中的不同思维趋向。

由此作进一步考察,则不仅将深化对“学”与“成人”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在更广意义上推进对如何成就人自身的思考。

为学的广义内涵“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

首先可以关注的是以认知或认识为侧重之点的“学”,其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

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之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

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人,认识人自身,旨在把握人之为人的特点。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以上看法一方面意味着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关乎人和神之别:人既不是动物,也不是神。

在此意义上,认识人自己,意味着恰当地定位人自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

这里的美德主要是指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正是这种规定,使人区别于其他对象。

把美德和知识联系起来,体现的是认识论的视域。

作为与知识相关的存在,人主要被理解为认识的对象。

以“美德即知识”为视域,与人相关的“学”,也主要展现了狭义的认识论传统和进路。

在近代,对“学”的以上看法,依然得到了某种延续。

康德在哲学上曾提出了四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人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具有综合性,涉及对人的总体理解和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 从 一个 对象 与另 一个对 象 的“ 同” ( “ 同质性 ” 或“ 同类 性 ” [ h o m o g e n e i t y 1 ) 中看 到彼
式 筹 划 实践 活动 。 范 畴 归属 不 当便 是 实践 思 维 中的 范 畴 错 误 , 也 就 是 实践 判 断 的 错
误 。只 有 以确 切 的 经 验 分 析 和 判 断 为 前 提 . 杨 国荣 教 授 所 倡 导 的 形 而 上 的 综 合 性 实 践 智 慧 才有 可 能
关键词 : 杨 国 荣 ;《 人 类行 动 与 实践 智 慧》 ;实践 智 慧 ;范畴 错 误
第 5 卷 第 2 期
2 0 l 4 年 4 月
哲 学 分 析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n ly a s i s
Vo 1 .5 . No . 2
Ap r , 2 01 4
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 中的范畴错误
— —
从 杨 国 荣教 授 的 实 践 智 慧 理 论 谈 起
刘 宇
摘 要 :杨 国 荣教 授 在 新 作 《 人 类 行 动 与 实践 智 慧》 中提 出一 种 形 而 上 的 实 践 智慧理论 , 将 事 实与 价 值 、 理 论 与 实践 、 实 然与 应 然等 概 念 统 一 起 来 。 尽 管 实践 智 慧 的 实 际运 作 会 综 合 地 涉及 诸 多方 面 , 但 要 清 晰 呈 现 其 内在 结 构 , 须 首 先 详尽 分 析 每
性 的阐释 , 发前 人之 所未 发 . 体 现 了哲学 家 的本 色 。 汉语学 界关于实 践智慧 问题 的研 究 , 大致 上可分 两种情 形 : 一种是 介绍 、 解释 和研
究西 方哲学 家 的实践 智 慧理论 , 如 亚里 士 多德 、 阿奎那 、 维柯 、 海德格 检 讨 , 对 实践智 慧做 出一种 新 的或作 者独有 的 阐发 。 杨
先 生 的研 究无 疑 属于后 者 。 而 在有所 发 明 的研 究 中 , 笔 者认 为亦 有两 种不 同进 路 。 一 是经 验 主义进 路 , 另一 便是 杨先 生 的形 而 上学进 路 。②就 结构 而 言 , 经验 主义 进路 的 实 践智 慧注 重 对实 践 的“ 区分 ” 和“ 划界 ” , 形 而 上学 进路 则 主 张 “ 综合 ” 与“ 统一 ” 。一 般 的实践 哲学 主要 涉及 实践 的 “ 应然 ” 层面 , 探讨 人 们“ 应该” 做 什 么或 做什 么才 是 “ 好 的” , 这 是实践 的规范性 方 面 。但 对 于人们 面对 实 际时该 “ 如何” 实践 , 即实 践 的“ 事 实 性” 或“ 有效性 ” 层面, 则 甚少 究极 。 而这 正是 实践 智慧所 关 注 的。因此 , 完整 的 实践哲
中图 分 类号 : B0 1 3 文 献标 志 码 : A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0 4 7 ( 2 0 1 4 ) 0 2 — 0 0 2 2 —1 2


经 验 的 与 形 而 上 的 实 践 智 慧
杨 国荣教 授 的新 作《 人类 行 动 与实 践智 慧 》 系统 地讨 论 了 实践 哲 学 的主 要 问题 : 人类 实践 的意 义 、 结 构和 方式 等 。它属 于实践 哲学 元 理论 ( me t a — t h e o r e t i c a 1 )  ̄ =面 的研 究, 不 同于对具 体 实践领 域 如道德 、 政治 、 法 律 的哲学 研究 。①在笔 者 的有 限视 野 内 ,
① 参 见畅 国荣 : 《 人类 行动 与实践智 慧》 , 北 京: 生活 . 读 书. 新知 联 书店 2 0 1 3 年版 , “ 自序 ” 第1 页。

2 2・
实 践 智 慧 与实 践 思 维 中 的范 畴 错 误 — — 从 杨 国荣 教 授 的实 践 智 慧 理 论 谈 起
无论 就其 所 涉 内容 和讨 论 的深度 广 度而 言 , 这 一著 作在 汉 语 学界 的实践 哲 学 研究 领 域均 属凤 毛 麟 角 。尤 其 是 书 中对 “ 实践智 慧 ” 这 一概 念 及 其相 关 理论 的探讨 , 既体 现 了杨 国荣 先 生博 古 通 今 、 融 贯 中西 的学 术 功力 , 更重 要 地 是 对 实践 智 慧 做 出 了创 造
作 者简 介 : 刘宇 , 西 南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学 院 副 教 授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受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项 目 “ 实 践语言 、 实践思维与 实践智慧 ” ( 项 目编 号
1 1 J J D7 1 0 0 1 0 ) 资助。
学 必须 把实践 智 慧作 为不 可或缺 的环节 。
经 验 主义 的实 践智 慧并 不 通观 实践 问题 的方 方 面面 , 而专 注 于具 体 实践 对 象本 身的 特殊性 。任何 实践 对 象都 是具 体 而特 殊 的 , 如 若单 纯 以“ 类” 观之 、 以“ 类” 取之 , 则对 该 对象 的 具体 特征 必 有所 遗漏 。此 之 为实 践 的 “ 异质 性 ”或 “ 异 类性 ” ( h e t e r o . g e n e i t y ) 。 而实践 智慧 要保 证实 践 的有 效 性 , 必 须 统筹 规 划个 别实 践对 象 的诸 种 异质
个 方 面在 实践 中 的 意 义和 作 用 。实践 活 动 针 对 的 是 复 杂 异 质 的 经 验 对 象 , 根 据 对 象
的不 同 可将 其 大致 分 为三 个 最 高 范畴 和 六 个 次 级 范 畴 或 类 型 。 实践 智 慧 的 洞 察 与
判 断 力就 在 于 分析 和 判 断 实践 对 象应 属 哪 个或 哪 些 范 畴 .进 而 以适 合 该 类 型 的 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