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有大福报的人,往往具备三大特质,有一个也不赖
有大福报的人,往往具备三大特质,有一个也不赖有句古话:“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我们大多数人营营役役、奔波辛苦,也不过得来一粥一饭维持生计。
而有些人仿佛做什么都有如神助,总能碰上好契机,收获成功,就算危难关头,也能在关键时刻遇见贵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好坏,福报多少,都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个人言行长期积累之后,在某个时间节点呈现出来的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先看见了那些有大福报的人身上发生了多么走运的事情,却从未注意到人家之前做过的努力与坚持。
因此,没有谁幸运到仰头张嘴就能接住天上掉的馅饼,也没有谁不幸抬腿就踩进深渊陷阱。
凡事均是因果呈现。
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自我审视,而非对那些有大福报的人羡慕嫉妒恨。
况且人家的好福气都是有原因的。
一位相识多年的寺庙住持曾告诫过我:“有大福报的人身上往往具备这三大特质,有一个也会好运相随。
”01善忍辱:能屈能伸,百忍成金的气魄老僧说:“有大福报的人第一大特质就是——善忍辱。
善忍辱的人平时吃点小亏,被人误解,也不过多辩解,更不会大动肝火。
不论现实如何风雨大作,他们依旧一脸云淡风轻,心底有百忍成金的气魄。
”生活中有些人自负自大,听不进一点批评,一见别人给他提建议就立马炸毛,跟人破口大骂;还有些人轻率冲动,一听人挑拨,就立即提枪赶赴战场与人决战。
有些人矫情焦躁,受到一点质疑,就开始自我怀疑,左想右想,严重到当众情绪失控,一边哭一边指责别人不善良。
这些都是没有忍耐力,毫无城府的表现,说得好听点是心直口快,说不好听就是情商低。
通常这种人,特别容易得罪人,做事也会极没耐性,很难做出成绩。
而善忍辱的人正因为能屈能伸,能忍能放下的性格,才不会纠结于别人的误解,也更容易接受建议。
即便在困境里也能蛰伏沉淀,逆风成长,闪亮众人。
正所谓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人,同样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果能看透“忍辱”的这一层含义,那么世人就不觉得有“辱”可忍了。
我们可以把别人带来的打击跟伤害,当做一次磨练提升的机会。
智慧与福报
圣严法师:智慧与福报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1-6-11 23:07:00繁體版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也可能会带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困扰。
有福报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会知道如何运用福报和增长福报。
要兼具「福慧双修」或「悲智双运」,才是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修行观念。
不论是福慧双修或悲智双运,都要知道如何培植和运用自己的福报,至于如何培植?就必须靠智慧。
譬如,有人希望从商赚钱,就得先学习工商管理、学习企业经营。
我曾经遇到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财务管理博士,我问他赚了多少钱?他回答说:「我只知道怎么替别人赚钱、管钱,但是自己没有钱。
」知道如何替人赚钱、管钱,而自己没有钱,就是有智慧而福报不够。
很多企业的经营者本身并没有读很多书,但是他们能够任用很多具有学历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协助他们管理公司、经营事业。
像这类的企业家,虽然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但不能说他们没有智慧。
但是,有用人的智慧,还得要有赚钱的福报。
一个人如果做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是极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如何待人处事。
又如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凡此种种也都是没有智慧再加上缺少福报的缘故。
善于待人处事是智慧;受人善待、事事称心如意则是福报。
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认识的及不认识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自己虽然有钱,不过,能将这群人聚集在一起,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则不仅仅是财富,而且是福慧双修。
福报从那里来?是靠无私的智慧累积而来。
把许多个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愉快地工作,这是需要人缘和智慧的。
人缘就是一种福报,再加上智慧的运用就是另外一种财富。
佛教典籍所讲的智慧,不全然同于一般所谓的知识或学问。
知识或学问是可以从书籍中或师师相授中学习而得;智慧则是要从自己内心的体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用而获得。
有些人虽然学富五车、博览群籍,但是没有人缘,不通人情、不谙世故,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受人欢迎;想做任何事,也都没有人愿意认同、参与。
千万不要急着让福报现前
可怕:千万不要急着让福报现前(转)在三宝门中做了善事,都不要急着让福报现前。
没有福报,修道很困难,但是生活太安逸了,什么都好了,对修道来说,也是障碍。
有的人学佛诵经后,就求着生意,求的钱财,这样不好。
不要刻意得去求。
凡夫的自制力都比较差,没有钱时,想着钱。
钱来了,又想着更多的钱。
也就没有时间去念经了,去搞世俗法去了。
在一个,能量是守恒的。
你去念经做善事,很辛苦,那这样子会产生一种正能量。
这个能量可以转化成智慧,转化成善知识,转化成色身健康,或者转化成钱财。
都可以。
但如果一味的求财,就是把他转化成钱财了。
有了钱财后,应该更要节约,更要布施,更要惜福。
那凡夫一般很难,终于发财了,就买车或者开始享受了。
没有那么多钱时,还能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就是培福报。
生活安逸后,就开始骄奢淫欲,那就是消福报。
看起来是好事,其实是坏事。
有的人,很少做事,就喜欢拜神。
他去许愿发财,那神也会帮他。
怎么帮他呢。
要知道,钱财不会无缘无故的来,好像土地公变来给你的。
不是的。
就是说把未来要用的钱,甚至下辈子用的钱,都给你拿来了。
要知道,福报是守恒的,总数是一定的,是靠自己努力付出而来的,不是拜神出来的。
那做生意也一样,不要想着好像哪个行业比较赚钱,然后一直变换行业,或者一直换工作。
大钱靠福报,小钱靠努力。
也有的人,喜欢看风水,摆一个招财的东西来招财。
凡是看风水,看相,这些靠外力的东西,都不好。
钱是靠福德的,有了福德,钱自然跟你跑。
没有福德,钱进来了,未必是好事。
没钱时做苦力可以消业,有钱时享受就是消福报了。
真正富贵的人,会很谨慎钱财,好比王永庆,他就是很珍惜福报,用纸张写名片,都是写小张的。
但在布施上,就很舍得。
我去柏林寺拜访明海和尚,他递给我一个名片,也是上面有简单的涂改过的,其实他可以换新的,但大和尚珍惜福报,就是用旧的。
还涂改过。
一叠名片其实很便宜的。
但不能因为便宜就浪费现在人用纸张,大张的一撕,就扔掉了,看起来好像只有几分钱的问题。
你的福报不够,再多的财富也守不住
你的福报不够,再多的财富也守不住福报和财富实际上就是因果关系,因为有了种福报的因,所以才能收财富的果,故此佛家总是强调福报的重要性,认为人活一世,什么都可以少,唯独福报不能少。
有福报才能坐拥财富,没有福报,就算人生获得了财富,也终归是守不住的。
佛法有曰:人的命运就是因果业力,三世循环。
广种善因,未来自然命运顺坦,福报深厚。
而福报缘浅的人,就算人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也往往守不住。
有的人通过努力打拼,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笔财富,结果却在守业的时候败坏掉了。
就算自己守住了,来日也会在子孙后裔的手中亏空。
而这就是福报不够的原因所导致的。
相较于积财,人们更应该重视的其实是如何“积福”。
一个人无论有多少财富,背后若无福报加持,就容易变得骄奢淫欲,蛮横自傲。
不懂得行善积德,积累福报,那慢慢所有的福报享受完了,所谓的富人也就变成穷人了。
因此,很多人之所以可以成就,跟他的德行和福报不无关系。
一个只会赚钱却不能修缮福报的人,即便他坐拥金山银山,最后也是无福消受。
而一个有福报的人,即便他不向财富走去,财富也会向他走来,有多少福报就能守得住多少财富。
01财运旺的人,其他方面却难如意有财富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财富太多了,却也不见得有多么享受。
就好比那些有钱的富豪就时常会问自己:自己明明很有钱,但为什么身体欠佳,感情坎坷,家庭不和。
事实上,一切不顺的根源实则是因果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财运旺的人,此消彼长,其他方面就多半不尽如人意。
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人的福报不仅仅表现在财富方面,其实它包括五个不同层面:第一家庭,第二儿女,第三事业,第四身体健康,第五要有修行的智慧。
而我们总是片面的把金钱当成福报的唯一,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为什么说财运旺,其他运势就会跟着减弱呢?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它所针对的对象,其实就是指现实中那些不懂得惜福培福之人。
这种人相较于常人而言,确实财运过旺,但是在得到财富的同时,也往往弄丢了很多淳朴的本性。
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2-28 21:31:49繁體版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
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
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遭人白眼。
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
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联合贸易组织」、「国际关贸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举世人类都能安定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
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
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
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
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
以上是星云大师于二○○三年八月七日,在三峡金光明寺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举行「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以下就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间:二○○三年八月七日下午一点三十分至三点三十分地点:三峡金光明寺主持人:星云大师对象:中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五百多人--------------------------------------------------------------------------------一、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经济做后盾,国家的各项建设就难以开展。
关于布施,不懂这3点,你的损失巨大
关于布施,不懂这3点,你的损失巨大常言道:“存钱不如存福”,人生就是不断修行,不断积攒福报的过程。
关于人生在世如何修行修福,佛家便给出了六度法门以作参考,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
作为六度法门的第一位,布施是人们积攒福报,离苦得乐之必修,关于布施之举,世人对其的理解大都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布施就是散布钱财,有人认为,布施就是无尽的给予,认为只要付出了,就是行善积德,功德无量了,其实这些都是理解不到位的说法。
过去我在一山涧之中有幸偶遇一高僧,他就曾告诫过我,有关布施,这三点必须要弄懂,倘若不清不楚,损失巨大,且听高僧是如何分析的。
01有功德的布施,并不需要钱财高僧说:“布施之举,是将福缘善果施予众生。
发自本心,能切实让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帮助,即可称之为布施,此等义举无需钱财附庸,心善,一样能够功德无量。
”过去曾听过这么一则禅意故事:一盗贼正在偷取某庙堂中的香火钱,刚入庙不久,便与寺庙中的老僧人碰了个正着。
盗贼见状心生怯意,正打算扬长而去之时,那老僧却是不急不躁地笑道:“能与施主相遇实乃缘分,奈何小庙简陋,鲜有财物,如今最值钱的东西便是我身上的破袈裟,今日我便赠送与你,希望你能够披上袈裟,受佛菩萨加持,早日脱离苦海,阿弥陀佛。
”说完,便直接脱下袈裟,赠于盗贼。
那盗贼看了看手里的袈裟,犹豫再三,还是面带忏愧的拿走了袈裟。
直到第二天清晨,老僧刚出庙宇,就发现门前有一件整整齐齐的袈裟摆放在地上,老僧面带微笑,双手合十的说道:“我佛慈悲,相比财物,我布施给他的是一颗如同皓月般明亮的内心啊。
”故事中的老僧并没有布施钱财,只是施舍了一件破烂不堪的袈裟,但因为其举动背后代表的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帮助小偷脱离苦海,让其良心发现,这种布施下得到的功德,才是最为深厚的,最具意义的。
佛讲布施有三,分别是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其表现形式就是施予物资、普及法门、使人无畏解脱,这些都隶属于能够积累功德福缘的布施。
智慧与福报
智慧与福报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3-10-28 22:14:00繁體版一、福慧双修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就可能带给我们困扰。
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运用福报和增长福报。
因此佛教主张“福慧双修”,主张“悲智双运”,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双修还是悲智双运,都要知道如何来培植和运用自己的福报,至于如何培植,就必须靠智慧。
譬如,有人希望从商赚钱,就得先去学习工商管理、学习企业经营。
知道怎么替人赚钱、管钱,而自己没有钱,就是有智慧而福报不够。
很多公司的老板本身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他们能够用很多具有高学历的专家、学者来替他们赚钱。
类似的老板,虽然未受多少正规教育,但也不能说是没有智慧,不过,能有用人的智慧,还得要有赚钱的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
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
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识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来在一起生活,自己虽然没什么钱,能够有人,则不仅是财富,且是福慧双修。
福报是从哪里来?是靠无私的智慧来,就像上面所讲的,把许多个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这是需要人缘和智慧的,人缘就是福报,再加上智慧的运用就是一种财富。
佛教所讲的智慧,不全同于知识和学问。
知识和学问可以从书本中或学校里学习;智慧则是要从内心的体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用而获得。
有些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没有人缘,不通世故,走到哪里都不受人欢迎,想做任何事,别人都不愿认同、参与,这种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
这种人可能有满腹的经纶,同时也有满腹的牢骚,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骄气。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难。
”可是,识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报。
如果没有人来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
人应该存福报,胜过存钱
龙源期刊网 人应该存福报,胜过存钱作者:来源:《晚晴》2014年第08期人应该储存的是福报,有福报,走到哪里都有的吃,做什么行业都能赚钱,因为福报在的缘故。
没有福报,钱也守不住。
而且钱只能这辈子用,那福报呢,生生世世都可以用得到。
在佛陀时代,波斯匿王有个公主,名叫善光,长的很庄严漂亮,众人爱敬。
王就很傲慢的说,你能得到大众欢喜,是我的原因。
善光公主说,是我的福德因缘,不是因为父王的原因。
波斯匿王问了她三次,三次都这么回答。
王就很生气,把她嫁给一个贫穷的人。
说:看是因为你的自力,还是我父王的原因。
嫁给穷人后,夫妻两人努力的做事,不久有发财了,两人就变得很富贵。
波斯匿王很惊讶。
就问佛,佛说,善光公主在过去迦叶佛时,很喜欢用饮食来供养修道人。
他丈夫阻止她,她说,我已经发心,不要让我退心。
她丈夫就同意了。
因为善光公主过去供佛的因缘,这辈子很富有,而丈夫因为阻止他的因缘,就变得贫穷,但后来丈夫同意了,遇到了善光公主,才得到了富贵。
人有福报,自然會感召到富贵家庭。
而且嫁给穷人,都会把穷人给旺成富人。
这就是福报的重要性。
钱别人会抢走,但福报不会被抢走。
很多人做什么都赚钱。
那些人赚到钱的,都是本来自己有的福报。
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怎么努力,赚来的钱,也是小钱。
有的人做什么都赚钱,有的人做什么都只能养活自己。
这就是福报问题。
一个人的成就,靠的是智慧加福报。
单有智慧,很会读书,没有福报,走到社会上赚钱就很困难。
读书要会读,但赚钱和读书,是两码事。
做生意,做企业,靠的是福报,智慧是第二个。
人的福报都是自己培养的,哪怕亲人都是无法代替的。
孩子有他的福报业力,父母无法代替。
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让孩子培养福德。
古人讲的,留钱给子孙,子孙如果能发达,不需要留。
子孙不能发达,留了钱也会败坏。
所以不如留下阴德给子孙。
现在人喜欢存钱,其实正确讲法,大家要去存福报。
那福报存在哪里,多多布施给修行人,给贫苦的人,给最需要的地方是最好的。
把钱财布施出去。
为什么人不能喊穷
佛家说:修一张富贵嘴,享一世富贵命。
一个人想要富贵,首先就要有富贵嘴和富贵的心。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喊自己穷,殊不知,越事喊穷的人会越穷。
你喊穷就是你不知足的表现,舍不得拿出钱财布施,上天就会把贫穷带给他。
喊穷是最损福报的,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这种心理会导致你越来越穷。
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喊穷。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无论干什么都成功不了?是因为你不会布施。
也许你会很疑惑,我都这么穷了,拿什么去布施?了凡四训讲:善事阴功,皆由心造。
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谦德之心,并不花钱。
只要存利他之心,依然福报厚重。
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但你依然可以助人。
从命理的视点上看,因忧闷、纠结、沉痛而叹的气,很可能使自己的元气呼出去,因此导致真气外泄。
元气都伤了的人,还能有好的事业财运、情感婚姻、健康的体魄吗?所以朋友们要多感叹日子的美好,千万不要乱叹息,不然简单导致一叹穷三年。
别的,从现实视点说。
叹,存在恶性循环,因为不顺,所以叹息,又因为叹息,选择抛弃,所以没有激情,没有斗志,没有斗争,没有成果,得不到注重,更短少机会,导致更不顺。
所以,一叹穷三年是有必定的道理的。
富有的人,要有富有的心,就有富有的嘴。
人工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
但嘴巴很富有者,往往后代发达,门庭昌盛。
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个孙子都生了儿子。
这也是祖上阴德。
人不要喊穷。
喊穷的人是很贫贱相。
人喊穷,便是不知足,或者要施舍时,就舍不得拿出金钱来而喊穷。
这么一喊,上天就把穷的磁场给他了,成果就越来越穷。
那人要富有,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种成果相。
对什么事情都要知足,渐渐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富有,不然都会越来越穷。
人不仅对物质日子,金钱要很知足。
一起对周围的人,事情,都要知足。
一个家庭中,相互抱怨,相互瞧不起,渐渐的这个家庭就衰落了。
夫妻之间要相互知足。
你遇到什么姿态的人,都是自己业力和福报。
没有那个福报,想要找个大富有的人来结婚,很难。
有福气的人,身上会有这两个征兆
有福气的人,身上会有这两个征兆曾经,有一位高僧说:有福气的人,身上会有这两个征兆,错不了!这位高僧,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圣严法师。
法师所说的两个征兆,指的就是——征兆一、心清净圣严法师: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云在天空,水在瓶中,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像晴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也就达到一种做人的境界了。
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没有分别矫饰,不加强求的心态,是超越染净对待自然生活、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
圣严法师说:“我们佛教赞成对亡灵的慰问,用佛法给他开导,教他如何解开心结,使其不平衡的地方获得纾解,这时纵然不到佛国净土,也必转生天上享乐,或生在人中富贵环境。
”佛经上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李翱非常钦佩惟严禅师的禅道,做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但都被拒绝了,所以李翱决定亲身去拜见惟严禅师。
李翱去拜见禅师的那天,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书,但禅师却毫无起迎之意。
随从提醒他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
”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是一个急性子的人,看到禅师这种冷漠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缓缓地说:“太守为何相信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李翱听了大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
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听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换一个话题问道:“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悄悄对李翱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
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吗?”惟严禅师听到后哈哈大笑,说道:“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我姓‘热’吗?”气氛顿时轻松多了。
福报的来源
证严法师:福报的来源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证严法师发布时间:2011-1-13 19:56:08繁體版
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散。
今天我们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应庆幸我们有共同的福业,才能共生福地。
既然是共同的福报,这福报的来源,应该感谢彼此过去生中所播种的善因,常生布施的欢喜心。
贫病众生的苦难,不外是饥、寒、病痛等几种因素,要真正发挥长情大爱,必须对众生起怜悯心,身体力行慈、悲、喜、舍来救护一切:饥饿者给米饭,受寒者给衣物,病痛者送医疗,使他们欢喜满足。
富有的众生也有缺乏之苦,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虚。
富有者容易患有骄傲、瞋怒、贪婪的毛病。
因为有钱,生活讲究享受,在纸醉金迷的人生中,抽不出时间静思自省,既没有佛法的甘露滴入他们干燥的心田,又怎能获得滋润,长出智慧之芽呢?更有些为富不仁的人,只会把财产点滴不漏地存放着,就像把稻谷囤积在仓库中不用一样,无法真正发挥功能。
钱财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也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也散,一切都要看个人曾经播下多少善种子而定。
所以我们应珍惜这分福报,好好地利用它,随分随力发挥大爱的精神,造福人群。
佛弟子: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而是开智慧,增长智慧
佛弟子: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而是开智慧,增长智慧就是当你觉得有很多事很重要、必须做,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做时,你就会非常懊悔与痛苦。
然后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聪明和智慧的区别,来更好的判别自己该向什么方向增长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
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
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
比如做生意,他们做生意都能把利润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而是开智慧,增长智慧。
没有智慧,人生就会错失良机,光是收拾这些错误的抉择,就消耗自己半载的人生。
因此,生涯规划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学习,要成长,要长智慧。
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大学毕业以后,是不是比学生时代更用功了?很多人是大学一毕业就跟书本说拜拜了。
其实人生很多的本事,是出了社会才真正学习历练到的,可是我们的态度却是停止学习,难怪人生愈走愈沉重。
为什么如此多的事,都不如我们所想象的,而且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每天借酒消愁愁更愁,醒过来还是要解决。
人生要有所取舍,要赶快用更多的时间来跟圣贤学习。
曾经贾平凹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一个生命之所以为生命,是有其自信和自尊的,一旦宁肯牺牲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去奉承,那就有了企图。
而白落梅亦教育了我们,苍茫人间,有太多禁锢,世事总是与心相违。
这世上,无非爱与恨,无非你和我,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惊扰和无奈。
所以朋友们,我们谈论关于自已的事情时必须有所节制。
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同伴对所有这些事物很感兴趣就像我们自已一样。
人类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很很多人缺乏这种节制。
希望大家都能开心过好每一天!。
财富过重超过福报
财富过重超过福报,就会克到婚姻和身体我们对天道的规律不懂,就会有许多痛苦,尤其是财富上。
许多佛弟子都希望获取财富,然后来诵经祈福。
如果世俗欲望过重,你学佛就会越来越痛苦。
这可以说是个误区。
所以,佛法一定是大富贵之人学的,大富贵的人,就是知足的人。
对于财富,我们有两个误区。
第一,一般人都认为,我很有钱,为什么家庭不顺,求子求不到,身体不健康,甚至找人相亲,总找不到合适的。
我们认为金钱是背后非常重要的后盾。
人因为有这个观念,导致太多的痛苦。
要知道,天道的规律,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的福报就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家庭,第二,儿女,第三,事业,第四,身体健康,第五,要有修行的智慧。
可我们片面的把金钱当成福报的唯一。
其实福报除了金钱,还剩下四个。
这个观念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标准的。
如果钱财过旺的人,却不知道,他很容易因为财富过旺,而克到其它四个方面。
有的人钱很多,身体不好,就是身体被克到了。
或者求子求不到,乃至孩子不听话,成为嬉皮二代,乃至离婚。
这都是被财富克到。
古人讲,一两黄金四两福。
但你看现在人拼命地透支,通过各种手段来。
只有五十万的福报,却偏偏要使用两百万。
那你就容易被克到了。
拼命透支后,就导致身体不好,寿命不长。
讲到婚姻,许多人经济太好,一直在选对象。
这也是误区。
经济好,只代表一个人事业好,不代表他家庭,儿女,身体,智慧都好。
也就是说,不代表福报大。
要记得啊。
不要被你现在很能赚钱给迷惑了,你觉得你能赚钱就是福报大,不一定啊。
还要看其它的四个方面。
有些人业力就是如此,财富很多,其它很少。
而有些人是家庭儿女很多,但却没有钱。
这就是业力。
你要扭转这个业力,就要靠你的智慧。
你把钱财布施出去,然后求菩萨力量,把他转化为儿女,或者身体的健康。
有些人经营卖鱼肉之类,很会赚钱,但钱里头也有业力因果,就导致他身体不好。
所以,我们都被赚钱两个字给迷惑了。
赚到了钱,你是无形福报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果你拼命花,自然无形福报就减少了。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读后感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读后感读了关于圣严法师的一些事迹和他的理念后,真的感觉像是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股清泉。
圣严法师就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站在人生的高地上,向我们这些在生活的泥沼里扑腾的人喊话。
他讲的“福慧自在”,乍一听,感觉像是那种很高大上、玄玄乎乎的东西,但实际上就像他在跟你唠家常一样,把很深奥的佛理变得很接地气。
就说这个“福”吧,以前我觉得福就是有好多钱,每天能吃山珍海味,想买啥就买啥。
但圣严法师让我明白,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有时候,你能平平静静地看一次日落,内心充满感恩和喜悦,那也是一种福。
就像有一天我忙得焦头烂额,突然在下班路上看到一只小猫咪在路边舔爪子,那一瞬间,我心里就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原来这种小确幸就是福的一种。
这就好像圣严法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福的更多面。
再说说“慧”。
他讲的慧不是那种死读书读出来的聪明,而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本质的洞察。
我经常在生活里犯傻,遇到事情就着急上火,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
读了他的理念之后,我就想,要是能像圣严法师那样,有一颗充满智慧的心,是不是就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那么慌乱了呢?比如说,和朋友闹矛盾了,要是有慧,就不会只想着自己的委屈,而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这矛盾说不定就很容易化解了。
圣严法师的存在,也让我觉得信仰这件事很有力量。
他自己的修行之路,就像一部励志大片。
从他的经历里能看到,一个人要是有坚定的信念,真的可以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难。
他能在艰苦的修行环境下,不断地提升自己,还把这种智慧分享给大家,这真的很了不起。
读完关于圣严法师的这些东西,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点了一下脑袋开窍了似的。
虽然还不能完全做到像他说的那样福慧自在,但至少我知道了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方向可以去努力。
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生活中多一点觉察,慢慢向着福慧自在靠近,做一个更加豁达、快乐的人。
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
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很多人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
其实,三分是努力,七分是培养来的福报。
你有福报,做什么都赚钱。
也见过一些人,很努力,但也剩不下几个钱,这就是他先天福报不足。
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古语说,人找钱,两条腿,钱找人,八条腿。
人追钱,钱会跑。
现代人比较急忙的一点,就是想赚大钱,一心想要当老板。
其实,当福报不大时,你就算能上天下地,也搬不动几个钱。
这个社会宣传给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后成功的经验,但是忽略了一直失败的事情。
为什么会一直失败呢,都是因为福报不够呀!古人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一帆风顺。
但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来的,或者说,是自己修来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讲:“知足之足,常足矣。
”福深福浅,全在人心,不知足千金嫌少,知足陋室能安,命好命坏,都在自己,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其实是一场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一颗心。
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知足行善,命才会越来越好,福才能越积越厚。
福从心生,福自己修《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所谓修来的“福”,不过是行“善”的果,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利益别人。
心心念念为他人着想,善人,我善待之,不善人,我亦能悲悯,这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成仙之前,拜钟离权为师,钟离权对他说:“你功德善行尚未圆满,我教你点石成金之术,用来济世救人。
待圆满三千功德、八百善行,我渡你成仙。
”吕洞宾满心欢喜,却忍不住问道:“点石成金的金子,还会变回石头吗?”钟离权道:“三千年后,石头终归是石头。
”吕洞宾说:“这法术弟子不敢学!”钟离权问为什么,吕洞宾说:“三千年后,拥有这黄金的人只剩下一堆石头,富者叹息,穷者更穷,岂不是害苦了三千年后的人吗?”钟离权不禁赞叹:“三千功德、八百善行,你一念之善,已修行圆满!”于是收他为徒,吕洞宾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了一代高仙。
如何追求真富贵
如何追求真富贵(惟觉老和尚)如何追求真富贵(一)世间上的富贵、幸福与快乐是假的,好像花儿一样,今天开了,明天又谢了。
--------------------------------------------------------------------------------佛法浩如烟海,一般人常说佛法无边,确实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无所不包,内容非常深广。
既然佛法是如此深广且无所不包,所以人生的一切道理、一切真理都不离佛法,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追求真富贵”。
相信每一个人无论信佛教也好,不信也好,都想追求富贵,但是佛法对富贵的看法与一般人有些不同。
人除了物质上的生活,还有精神上的生活,社会上极大多数的人都以物质的丰富为目标,当做是人生所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可是反而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富贵与幸福,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把追求的方向走反了。
世间上是否有富贵、幸福与快乐呢?有是有,可是这些是假的,好像花儿一样,今天开了,明天又谢了。
看看历史,从过去到现在,朝代兴替荣衰,一个个的过去,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变异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永久存在的事物,以佛法来说,一切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我们如何在无常当中找寻最安定、最幸福、最快乐的心境,也就是真富贵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如何追求真富贵(二)希望事业登峰造极,必须注意三件事情:身体,福德因缘,当前这念心性,要时时维护这三项事物。
人就好比是一部车子,你想找一部跑得快且载重多的车子,必须是车身完整,而且车子的机械、底盘、钣金、引擎都没有生锈、没有故障。
其次,车子必须有燃料,否则虽然是新车,还是不能发动。
即使有了燃料,但是电瓶没有电,这部车子依然无法发动。
若要车子能够开动,既要车身完整、有燃料,还要有电源。
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
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
佛法里面讲的福报,是这一生有福、来生有福、后世有福,生生世世都有福,这才是真实的福报。
现在人眼光短浅,只看眼前,不看未来,这是没有智慧,这是愚痴。
现在人一味追求财富,他不知道财富从哪里来。
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财布施是因,财富是果报。
我过去讲经也常讲,你这一生得财富,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善因得的果报;果报现前了,是福是祸很难讲,问题在:你有没有智慧?“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你要是没有智慧的话,你的钱用得不恰当就造罪业,那就变成祸,不是福。
几个人会用钱?你看,造极重罪业的人,往往都是富贵人,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想造极重的罪业,他没有能力,他也没有机会,这不能不知道。
由此可知,真正会用钱,是要靠大智慧。
大智慧还是从教学当中得来的。
吉凶祸福的关键在教育,人有智慧,自然能够趋吉避凶,而趋吉避凶的手段是断恶修善;再能破迷开悟,这样就真正能够离开凶灾,趋向吉祥。
这是圣贤的教诲,诸位一定要记住。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事实上,金钱只是假相,能带来财富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事实上,金钱只是假相,能
带来财富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
事实上,金钱只是假相,
能带来财富的事情才是真相;
然而,事在人为,事情也是假相,
人,才是唯一的真相。
钱源于事,事源于人,
懂人才能懂事,懂事进而成人,
成人才能成事,成事自然钱来。
可惜的是,太多人却搞反了,
贴近人,了解人,影响人,你将无所不能。
钱只是万事万物的价值尺度,
人才是万事万物的永恒主宰。
红尘一念,众生颠倒。
破妄惟真,你要进入人的世界,
洞见人心,洞察人欲,洞悉人性……禅门商道·鬼谷钱经!。
修行人眼中的“钱”
修行人眼中的“钱”金碧辉煌佛世界,福寿齐全乐无边。
石头本是佛国币,谁能参透迷中仙。
前些天和几位朋友聊天,朋友问修行人对于钱的看法。
现在社会上的人的价值观主要就是抓钱,整日想着如何挣更多的钱财。
从每月的几百元,变成了每月几千元。
然后不知足还要挣更多的钱。
等衣食无忧的时候还嫌钱不够,运用手段得取不义之财。
人就是这样不满足,贪婪无度。
有的人细胞都变成钱了,就为了钱活着。
可能有人说那有什么不好啊!人不知道,知足常乐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人一旦满脑子都是钱的时候,他会把他身体自带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换成了钱。
可是在强大执着,欲望,贪婪,自私心理的带动下,他会做出无数的坏事,等这些福分都耗尽的时候,要饭都要不到,满身疾病而无钱可救甚至是无药可救,但是你让他收手,他岂能做到?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话说得太邪乎了吧?其实一点也不。
人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执着名利,欲望,贪婪,美色,都逃不过一个“私”字。
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也就是说基本上人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为私的。
为了自己好过,舒服。
有人说我是为了我们家人,为了我的孩子…… 往纵深想下去不还是自私的吗?人跳不出这个私,就会有意无意的做坏事而不觉,就会伤害别人。
就会造下恶业。
为什么很多修行人说要修成“无私无我的正觉”。
这话说的太对了。
那么修行的人怎么看“钱”的问题呢?先说修行人的福德,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修自己的德行。
遇事忍让,不去有意伤害别人,处处与人为善,在修掉无数执着欲望的时候所经历的苦难无计其数。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不去有意伤害别人,遇事忍让。
他能够守住自己的德,不损德,不失德,按照老百姓的话讲叫做“不缺德”。
那么他在处处与人为善的时候还能够积德,在忍苦精進,修心去执的时候,他还能够偿还欠下的一切恶业从而用德补偿…… 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人都是大德之士。
如果他不修行的话,他可以富有天下,世间的一切都为其所用。
这不是大话。
但是修行人追求的不是世间的一切。
圣严法师《如来也是如去》
圣严法师《如来也是如去》《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来,为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意思。
广钦老和尚往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已有很多人奉为金玉良言,这句话和《金刚经》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如来如去?譬如你昨天买股票,股票上涨,一夜之间使你变成富翁,明天股票下跌,又使你一夜之间变成穷人。
究竟,钱来了没有?它好像是来了、使你发财,结果钱又到哪里去了?钱不是你的,这就叫如来如去。
来的时候不必兴奋,去的时候不需难过,因为这是正常的事。
世间人的烦恼痛苦,是因为没有把环境中遇到的人事物看清楚,所以才会‘迷’,才叫‘凡夫’,也因此才有烦恼。
我们往往以假当真、把不真实的事情当成永恒,对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执著何者为我、为我所,何者为多、何者为少、何者为来、去、生、死等等,这种种执著都使我们心里产生烦恼的反应。
佛法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因果相循、变幻无常。
因缘是由许多因素相加,所产生的结果,所以现象的出现、消失,都是不同的因素所形成。
‘无常’这一名词,常使人误解佛教徒消极、悲观,其实恰好相反。
无常是变化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物可永久不变。
所以‘无常’有其积极的意义,便是教我们要努力不懈。
恶运当头,无常变化,岂非好事;好运当头,无常变化,不必难过。
只要继续努力,好运还会再来。
坏的事情临身时,那不是永恒的,故也无须伤心绝望。
禅宗《五灯会元》卷一六中白兆圭禅师说:‘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性命。
’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不担心自己非要天空不可,因为天空够宽阔的了。
又如水中的鱼,水对它是必需品,可是它并不把这想成非常重要的事,而操心忧虑。
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态度积极努力的生活,不处处起烦恼,生活必然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严法师: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最大大中小最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1-7-27 21:19:30繁
體版
有位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年多,过去的种种我觉得很愚痴,老是追求钱,我赚了还不算少,现在我学了佛,师父您看我的钱该怎么办呢?”
我告诉他说:“钱,并不等于有,也不等于无。
一个穷人穷得一文不名的时候,如果他心中想有钱,做梦也梦到钱,那还是心中有钱的人;相反的,如果他在银行里和事业上有很多钱,可是心中没有执着钱,这个人的心中,是没有钱的人。
”
先师东初老人曾告诫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钱,银行存钱,头脑里无钱。
”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佛法讲“有”,是指心中执着;讲“无”,是指心中不执着,并不是说“无”就什么也没有,说“有”就有很多东西,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