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评论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2018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十二)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 2018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十二)“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徐彬彬。
林白水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
1918年欧战结束后,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采访该会唯一的中国记者。
张季鸾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 。
《新青年》 ( 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
陈独秀主编。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
《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每周评论》是4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四大副刊” 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名词部分
名词部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外形就像中国的线装书,采用木版雕印,一直出版到1821年。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方面:首先,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
其次,宣传伦理道德,它把忠孝仁爱作为神的意志加以颂扬。
再次,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一些诗歌、寓言一类作品以及“告帖”,《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告贴》是最早的广告;《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22年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外形很像《察世俗》,都采用中国纪年,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
内容相较于《察世俗》有了明显的变化,没有了阐述教义的长文章,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传“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
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地方新闻。
新闻材料大部分译自外文报刊,也有部分转载京报的。
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新式报刊。
于1838年停刊。
目的:《东西洋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的。
《蜜蜂华报》: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周刊,澳门葡人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的喉舌,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
1823年9月27日,因立宪派被推翻,保守派上台,该报改变了政治方向。
同年12月26日停刊。
《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具有强烈革命色彩,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邹容等8人。
7每周评论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作用
• 以《每周评论》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 报刊统一战线,它们为运动呐喊助威,进而引导运动深人发展。 • 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全国各地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谴责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要求 外交公开及人民言论集会出版的自由。 • 《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 型上也是1种创新。这张4开4版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在 《每周评论》的影响下,当时全国各地曾相继出版了一批和它相 类似的时事评述性周报。 • 《每周评论》刊登文章的作用是结合当时国内外的现实,旗帜鲜 明地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 专制制度,广泛宣传和报道俄国十月 革命后的苏俄状况和欧 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 重要贡献。由胡适担任主编后的《每周评 论》改变了革命的 政治方向,成为了宣扬实用主义的讲坛。
、《每周评论》办刊宗旨对今天报刊事业的借鉴 意义
• 1. 报刊应有明确的宗旨 报刊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众民生 的 一个重要媒介体,是社会运动的喉舌。因而,一份报刊必 需要有明确的宣传目的 和宗旨,宗旨是报刊的生存和发展的 关键。 2. 报刊应服务于现实社会 报刊的出版和发行是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只有扎根 于现实,并与现实紧密联系,自觉为现实社会服务,报刊才 能真正发挥其历史作 用。 3. 报刊的出版与发行应有创新意识 当今,报刊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琳琅满目, 令人眼 花缭乱。在巨大的竞争和压力面前,办好一份报刊,需要报 刊在编辑、 出版和发行的过程中要有一种极强的创新意识 4. 新闻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应秉持客观、公正 和公平的原 则,应坚持正确的立场,坚持真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 职业道 德,抱着对读者、对大众负责的态度
拓展典例:《每周评论》
拓展典例:《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
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
《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信、新刊批评、名著等。
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
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
在“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的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
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
这反映出“五四”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1/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其中的作用。
答:(1)《新青年》的创办经过①《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同时,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鼓吹复古思想。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
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
《新青年》杂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②《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
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新青年》的发展阶段《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3、《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4、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5、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7、《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8、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迅速传播的原因:内、外1、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资级民主共和国感到失望和不满,在寻求新的救国救民方式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救亡道路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论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李大钊的贡献:第一,开辟专栏,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
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
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匏安:1919、11,《马克思主义》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国情相似根本解决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列位要晓得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强权呢?简单说起来,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
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这“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人,都应该明白,无论对内对外,强权是靠不住的,公理是万万不能不讲的了。
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
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
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我所以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我们发行这《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只希望以后强权不战胜公理,便是人类万岁!本报万岁!
一九一八,十二,二二。
自考“新闻学概论”各章知识点(5)
3、李⼤钊:是《新青年》团体中和陈独秀并肩战⽃的⼀员猛将。
他在《甲寅》上发表《孔⼦与宪法》⼀⽂,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将孔教写⼊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提出了历代封建帝王利⽤孔⼦为偶像来巩固其专制政治的⽬的。
李⼤钊⾸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法俄⾰命之⽐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热情歌颂⼗⽉⾰命的⽂章。
李⼤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命的第⼀⼈,把新⽂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4、鲁迅:是《新青年》团体中的⼜⼀员猛将。
他给《新青年》写的第⼀篇⽩话⼩说《狂⼈⽇记》,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本质。
鲁迅继《狂⼈⽇记》之后,⼜在《新青年》发表了《孔⼄⼰》、《药》等⼩说。
鲁迅的⽩话⽂学作品,树⽴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争紧密结合,“显⽰了‘⽂学⾰命’的实绩”。
5、《新青年》的主要撰稿⼈易⽩沙在《新青年》上发表长篇政论《孔⼦平议》,是该刊的第⼀篇批孔⽂章。
6、《新青年》的另⼀主要撰稿⼈吴虞写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与礼教》等,⽐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内在联系。
他被誉为“四川省只⼿打孔家店的⽼英雄”。
7、1917年初,《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学改良刍议》拉开了⽂学⾰命的序幕。
胡适是《新青年》倡导新⽂学和⽩话⽂的主将之⼀,曾被称为“⽩话圣⼈”。
紧接着陈独秀发表《⽂学⾰命论》⼀⽂,提出⽂学⾰命的三⼤主义,反对“⽂以载道”和“代圣贤⽴⾔”的为封建主义服务的旧⽂明。
1919年《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是坚持反封建⽂化运动的战⽃宣⾔,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8、陈独秀、李⼤钊等《新青年》同⼈决定另外创办⼩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星期评论》作者:杨宏雨肖妮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05期摘要:《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
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
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关键词:《星期评论》;进步期刊;影响力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5—0048—10《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的重要期刊,它接受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改名为中国国民党)的指导与经济支持,是国民党人响应“五四”新思潮的产物。
当时,它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后来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鉴于《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一书对《星期评论》的介绍过于简单,且评价有失公允,本文对该刊作一些重新介绍。
一、宗旨、性质宗旨就是办刊方针。
1919年6月8日,《星期评论》创刊号出版,登载了沈玄庐执笔的《发刊词》,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其办刊宗旨的文字。
除此之外,涉及该刊办刊宗旨的文字还有:1919年6月3日,戴季陶、沈玄庐和孙棣三联名在《民国日报》上刊登的《星期评论》出版公告;1919年11月30日,在该刊第26号上以“本社同人”的名义发表的《星期评论半年来的努力》;1920年6月6日,在《星期评论》最后一号(第53号)以“本社同人”的名义刊登的《星期评论刊行中止的宣言》,以及刊登在该刊第2、3、5号中缝处的“海外同胞注意”。
综合以上五篇文字,可以看到,《星期评论》的办刊宗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的精神沈玄庐在《发刊词》中写道:“我说,我是我的我,一切世界,都从心里的思想创造出来。
《每周评论》杂志名词解释
《每周评论》杂志名词解释
《每周评论》杂志是一本中文杂志,由香港出版。
该杂志主要以评论和分析为特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种话题。
以下是一些杂志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分析: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对特定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2. 评论:对特定事件、现象或作品进行个人观点的陈述和评价。
评论可以包括思考、推理和批评。
3. 政治:关于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权力分配和决策制定方面的活动和讨论。
政治评论通常关注政策、政治家和政府行为。
4. 经济:关于资源分配、生产、消费和财富创造方面的活动和讨论。
经济评论通常关注市场、经济政策和商业趋势。
5. 社会:关于社会结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的活动和讨论。
社会评论通常关注社会问题、文化变迁和社会运动。
6. 文化:关于艺术、文学、音乐、电影、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和讨论。
文化评论通常关注创作、表演和观众体验。
7. 话题:杂志中讨论和评论的具体主题或问题。
话题可以是时事事件、经济趋势、社会现象、文化作品等。
8. 内在机制:指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内部运作过程进行分析和
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原因和结果。
9. 影响因素:指可以影响一个事件、现象或决策结果的各种因素,例如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态度等。
以上是《每周评论》杂志常见的名词解释,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解和欣赏该杂志提供的评论和分析内容。
每周评论名词解释
每周评论名词解释看过上周末的《每周评论》后,记者感觉到了一丝欣慰:虽然刊登的文章不多,但颇具新意。
虽然没有了“天方夜谭”式的夸张,却又“石破天惊”般的思考;虽然没有了直奔主题的干脆利落,却也巧妙地穿插了诸多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
这篇稿子写得很平实、很朴素。
但当我们品味其语言时,却能深切地感受到该作者那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读出一个积极上进的少年学生跃然纸上。
1、话题小学生要做“人梯”——参加班级大扫除。
此题目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关键在于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少先队员的基本义务之一——热爱劳动。
只有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因为劳动光荣,所以无需多讲。
同时告诉人们,热爱劳动,就是承担责任,为他人服务,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
2、创设情境引导说话——介绍《我最喜爱的儿童文学名著》。
通过创设的情境引导说话,引导少年儿童读书,值得借鉴。
3、紧扣时事热点选编题材——关注“神舟六号”。
这里的“神舟六号”,是指神舟飞船第六次升空。
4、营造语境训练说话——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独木桥”是指像马拉松一样赛程长的体育竞技项目,其特点是赛制独特、规则严密、比赛过程漫长、有观众喝彩。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通常是指那些有定型的结构形式并表示一般意义的词。
它往往是古代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一般说来,一个成语里面往往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它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而且大都有出处。
因此,成语有历史的积淀,故又带有古色古香的韵味。
成语和谚语、歇后语等语言材料一样,属于语言的范畴。
例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谚语、歇后语同样也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特点。
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谚语、歇后语是口头传授的语言材料,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以新的内容补充进去,使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一庞大的语言体系。
《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
《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摘要】《每周评论》是中国早期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刊物,对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每周评论》在中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历史,分析了《每周评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融合。
通过对《每周评论》在中国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的探讨,揭示了《每周评论》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深远贡献,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每周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影响、知识分子、历史、思想融合、重要性、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每周评论》是一份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办的政治经济学杂志,在19世纪的欧洲广泛传播,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这本杂志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引入,成为引领中国知识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指引他们理解和改造社会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周评论》的思想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们的重要参考,对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每周评论》,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观念,并启发了他们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每周评论》的影响不仅仅止步于表面,更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们的思想观念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每周评论》在中国的影响《每周评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每周评论》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传播,这份杂志激励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探讨和研究,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每周评论》还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
简要评述《每周评论》的特点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简要评述《每周评论》的特点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通过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下是《每周评论》的特点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特点:1.反对封建主义:《每周评论》积极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陈旧观念和道德束缚,呼吁推进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
它倡导科学、民主和人权,追求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
2.文艺与思想的结合:《每周评论》注重文艺创作和思想内容的结合。
它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批评的作用,成为新文学运动和思潮的重要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方式。
3.独立性和激进性:《每周评论》在内容上具有独立性和激进性。
该刊物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触及社会和政治敏感话题,致力于揭示社会矛盾和不公,并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1.思想启蒙和觉醒:《每周评论》通过批判思想和文化的旧观念,向年轻一代传递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
它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新文化的向往,进一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兴起。
2.引导民众意识:《每周评论》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和政治运动,引导民众关注社会现象和政治进步。
它对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评论,提升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培养知识分子和青年领导力:《每周评论》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重要阅读材料,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和领导力。
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想空间,培养了一批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青年领袖,为五四运动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其独特的特点和思想观念,引领了中国的文化觉醒、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1、《新青年》“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王光祈与《每周评论》
阅读书报 , 吸取新思想 、 新知 识 , 关注 国 内外大事 , 王光祈便是其 中之一 。他 和 周太玄经常到这 里读书学 习 , 非常 关注 有关俄 国十月革命的报道 , 对于年 长于
自己 、 思想成 熟为人谦和 的师长李 大钊
时期创办少 年 中国和 参与 工 读互 助 团 等社会活动 的研究取 得 不少 的成 果 。 但是 , 为上述著名刊物 的参与者和 撰 作 稿人以及在 《 青年 》 《 新 、 每周 评 论 》 上 发表的时政性 文章 的研 究 , 术界 则 学
鲜于涉及 , 尚无专题研 究论 文④。
年》 周期 稍长 , 又着 重在 思 想文 化的理 论宣传与启 蒙 教 育 , 、 等遂 决 定另 陈 李 外创办一小 型政 治 时事 评论报纸 , 于是 《 周评 论》 每 应运 而 生。它和 《 新青 年》
EP0R TON SC I 01 2 乐探 索 X L A I SI MU I 2 音 N
王 光祈 与 《 周 评 论 》 每
口赵崇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川音 乐 学 院 社 科 部 四 四川 成 都 602 ) 10 1
摘
要: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 家、 少年 中国学会的创 办人。《 每周评论》 创办时他在 其 中起 了什 么作
法 、 。实 事求 是 地讲 , 思路 现存 的 资料
无法查证 王光祈 在 《 周评论 》 每 的创办 期间向李大 钊提 出 的意 见和建议 , 但我 们可 以从 李 大 钊 向他 约稿 为 《 周评 每 论》 j I 写社 论 之事 看 出 , 的 ̄ y 号 J 王光祈 在《 每周评论 》 创刊 期 间所发 挥 的重要
《星期评论》一个逐步被重视的五四和建党时期的进步刊物
Weekly Review: a Gradually-valued Progressive Journal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Founding of Our Party
作者: 杨宏雨[1];郭子愉[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4-3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星期评论》;《每周评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
摘要:《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响应五四新思潮的产物,是五四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研究劳工问题、宣传社会主义、倡导女子解放的进步期刊.受意识形态影响,该刊曾长期被定性为"一个不革命的刊物",相关研究停滞不前.从20世纪80年代起,《星期评论》逐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2010年以后,对《星期评论》的研究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学界围绕着《星期评论》的创刊、性质及停刊原因,该刊对新文化新思潮的宣传和推介,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学界目前的研究还很狭窄和粗浅,有待拓宽和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年轻幼师的不稳定因素太多。
首先,她们在面对孩子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由于她们自己没有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对于幼师的职责定位是管理。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她们会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办法让他们听话,这其中也包括体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自己不舒适的环境下,人会本能地寻求存在感和掌控感。
”现在大多幼师都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这些学校在报考时要求并不高,有些人甚至是把其当成考大学无望时无奈的选择,真正因为热爱孩子热爱教育而选择这个专业的少之又少。
因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心理上不能给他们舒适感,而且有时候面临的困境可能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们亟需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孩子身上,当孩子没办法回应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
要培养出一个好的幼师,一定要从更高级、更自律的伦理道德去规范她的行为,要训练和培养他们爱与被爱的能力,要给他们输入“关爱孩子”的信念,要用人性化的机制和无限的柔情去经营这份伟大的事业。
对孩子的教育,要把握好度。
老师不仅要与孩子进行直接的对话,还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用彼此的信任去构建和谐的关系。
因为我看这些虐童事件中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80后,为什么他们的情绪失控,我觉得来自于两点:一是独生子女长大了,总体来讲被家长呵护和以自我中心的总体是一代人的普遍状态。
二是这一代人毕竟他们生长的环境到物质的宽松条件、开放程度都是有史以来的好,这跟我们前几代人比都是比较好的。
所以他们非常社会化的状态就相对弱,个性化的状态就会很多。
北京好像出过高等私立幼儿园安装了监控,家长在家里通过一个软件或者一个地址就可以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个也从侧面反应出家长对幼儿园等其他机构的信任度在减少。
比如说不信任学校、幼儿园,也不信任老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信造成了这种隔阂和距离,这种情绪如果在幼儿园成年人和老师、家长当中有的话,这本身就会在孩子那里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