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建筑学中,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创造舒适、健康、可持续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引入 passivhaus 的理念,通过良好的保温隔热系统、热能回收等技术手段,降低建筑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建筑还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如气候、地形等。

在热带地区,建筑应采用适合热带气候的设计,增加通风、散热设施,降低室内温度;在高海拔地区,建筑应增加保温隔热层,防止能量流失。

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可持续性。

二、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市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

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都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保持整体性和连贯性。

同时,建筑还应尽量减少对城市的阻挡、遮挡,提高城市开放性和通风性,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建筑还应与城市的交通系统相结合,便于居民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人行道、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

此外,建筑还应注重空间布局,使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形成具有社交功能的城市环境。

三、建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满足人们居住和工作需求的关键。

建筑应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筑的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活动空间和私密性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办公建筑设计中,合理规划办公空间和公共区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理空间,环境是建筑存在的背景和条件。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互为影响、互为依存。

本文将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耗与碳足迹:建筑耗能占据了全球总消耗能源的40%,建筑产生的碳足迹也相当可观。

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因此,建筑能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

2.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和硬质表面会吸收太阳辐射并反射热量,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

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绿化覆盖等因素都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3. 水资源利用:建筑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水资源紧缺地区。

建筑的节水设计、雨水收集利用以及废水处理等都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4. 建筑垃圾与废弃物:建筑产生的垃圾与废弃物不仅污染环境,还占据大量土地资源。

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考虑垃圾的减量化、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天气与气候: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例如,寒冷地区的建筑需要保温性能良好,而炎热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隔热和通风等因素。

2. 土壤与地质:土壤的稳定性和地质条件对建筑的基础施工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地质条件会对建筑的选址、地基设计和建筑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3.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水资源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水源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有些地区的建筑在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等水文地质问题时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和洪水等对建筑的影响非常显著。

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地震抗震、风防、防水等因素,以提高建筑的抗灾能力。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创造物,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只有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我们才能创造出美丽、宜居的城市和社区。

本文将从建筑外观、体量与环境、材料选择以及生态适应性等多个方面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一、建筑外观的协调建筑外观是人们最直观感受到的,因此它的协调与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新建建筑应保持与当地传统建筑相一致的风格,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次,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也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高度过高或者体量过大的建筑容易产生视觉冲击,破坏了周围环境的整体和谐感。

二、建筑体量与环境的协调建筑体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紧密。

首先,建筑体量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不应突兀。

例如,在山水环境中,建筑体量应与山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

其次,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也要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以避免阴影效应和空间封闭感。

这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与布局来实现,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材料选择与环境的协调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程度。

一方面,建筑的外墙材料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绿地丰富的城市中,建筑外墙可选择绿色植物覆盖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材料的可持续性也要考虑。

建筑应尽量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生态适应性与环境的协调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愈发重要。

建筑应该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科学的 pass以下。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遇。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仅有新颖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力氛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彼此呼应。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慢慢增加,对景观的明白得慢慢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慢慢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阻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融合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融合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阻碍程度。

复杂的大气进程和不确信的数据促令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阻碍产生疑心。

咱们必需改变咱们的生活,这需要咱们尽力探访世界而且学会与世界的进展相和谐,而且服从它的限制。

在全世界的生态可持续进展进程中,建筑师、计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

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爱惜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让人们清醒地熟悉到生态环境进展的程序。

在面对以后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计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奉献,专门是在城市地域进展计划方面,做出城市计划如何融入大自然当中的决策。

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融合中的复杂问题。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进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

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趋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当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

时刻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留的美好的历史性经历,因此必需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成果,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建筑与自然对话的一些定律。

定律一:互惠互利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建筑需要自然环境提供支持和资源,而自然环境也需要建筑保护和维持其生态平衡。

建筑应尊重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定律二:相互融合的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观,采用自然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同时,建筑设计也应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阳光、风向、地形等,通过设计来改善室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定律三: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筑应该保护和维持周围的生态系统。

建筑的规划和施工应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建筑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绿化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从而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定律四:节约资源的原则建筑应该遵循节约资源的原则。

建筑的设计和使用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和水的使用量。

建筑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定律五: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建筑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强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等,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定律六:公众参与与教育建筑与自然对话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教育。

公众应当了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中。

教育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对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是人类为生活和工作而建造的物理空间,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为影响、互为依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建筑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在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些能源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

2. 废物排放: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水,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排放到水源和土壤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土地利用:建筑的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城市热岛效应:大量的建筑和混凝土使城市表面的温度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气候变化等问题。

二、环境对建筑的影响1. 地理条件:不同的地理条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需要考虑抗风和防潮的特性,山区则需要考虑抗震和防滑的特性。

2. 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舒适性有很大影响。

在炎热的气候中,建筑物需要考虑隔热和通风,而在寒冷的气候中,建筑物需要考虑保温和供暖。

3. 生态环境: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在绿地丰富的地区,建筑物应该融入自然景观,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

4. 人文环境:建筑应该与周围的人文环境相协调。

这包括建筑风格、材料选择、文化符号等方面。

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应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三、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倡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的原则包括:1. 节约能源:采用高效的绝热材料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2. 循环利用: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倾向于选择可循环再生的材料。

同时,建筑的设计应考虑到拆除后材料的再利用。

3. 水资源管理:通过采集雨水、回收废水和使用节水设备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建筑环境学

建筑环境学

病态建筑内主要四大污染源:
(1)物理污染:主要指空气中的粉尘、油烟、悬 浮微粒等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2)放射性污染:普通建材中的花岗岩、大理石、 页岩、硅等 (3)化学污染:主要有:甲醛、二甲苯、氨气、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4)生物污染:包括:霉菌、细菌、尘螨、病毒、 生物皮屑等等。
风水是什么?
玄学:
– 前人的经验+神秘主义 迷信 – 原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手段
科学:
– 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 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手段
关于风水(堪舆)的一些说法
以八卦五行、河图洛书等易学文化为基础; 注意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 “背山、面水、向阳”为最佳方位,宅院地势应 适当前低后高,“水口”、“气口”方位要重 视…… 认为不好的住宅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导 致影响人的命运; 涉及环境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 划学、建筑学等; 对自然现象解释不清的地方,陷入巫术,如消除 不利因素的“符镇法”。光、电、磁等波动均称 之为“气”,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湿热地区的 中国民居
云南干阑竹楼:防雨, 防湿和防热。
湿热地区——干栏建筑:吊脚楼/鼓楼
一般为三层。楼板以下为 “地层”,顶棚以上为楼 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就 其功能而言,地层一般为 牲畜圈及杂物间,也有将 厨房及碓房设置在此间的。 楼层主要是贮藏层。
湿热地区——干栏建筑:吊脚楼/鼓楼/土掌房
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雪屋
将兽皮衬在雪屋内表面,通过鲸油灯采暖, 可使室内温度达到15℃
年较差30.5℃
月份
埃及的民居:干热地区建筑
干热地区——吐鲁番地区的半地窑式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如何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促使二者和谐共生的方法和策略。

一、共生环境的定义与意义共生环境是指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一个共生环境里,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共生环境的实现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原则1. 自然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绿化空间。

例如,可以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同时注重保护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 节约资源与能源的原则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板、节能灯具等,可以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3. 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可以减少对人工空调和照明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合理设置建筑朝向、窗户和天窗的位置,利用自然风和阳光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

4. 绿色建筑材料的原则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至关重要。

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材料,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5. 生态景观的原则在建筑周围或屋顶设置生态景观,如绿化带、花园、种植屋顶等,可以增加绿色空间的比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三、推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策略1.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并支持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提供经济激励措施和减免税收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筑与环境结合分析

建筑与环境结合分析

历史文化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历史传承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形式、风格和空间布局等往 往受到历史传承的影响,如古代建筑中的斗拱、飞檐等元 素在现代建筑中仍有应用。
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会对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产生影 响,如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 展。
文物保护
对于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需遵循文 物保护法规和相关原则,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和传承。
环境对建筑的塑造作用
01 0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会对建筑的形态、布局和风格产生 深远影响。例如,寒冷地区的建筑通常厚重且密闭,而热带地区的建筑 则轻盈通透。
社会文化环境
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也会对建筑产生独特的影响。例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和谐,而西式建筑强调个性和创新。
0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废弃物的处
理上。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理念正是基于对环境友好的考虑。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01
适应性设计
02
景观融合
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通 过适应性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和谐 共存。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 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境的破坏。
生态系统恢复
02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生
物多样性。
雨水收集与利用
03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建筑内部的非饮用水和景观用
水,节约水资源。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实践案例
历史建筑修缮
对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历史 文化遗产。

建筑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

建筑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

建筑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建筑和人居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需要的,同时也同时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的,能够支持我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建筑和人居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之一,它通常为我们提供住所、办公场所,娱乐场所和文化场所等功能,有时还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而人居环境则是一个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环境概念。

它包括社区、城市和区域的持续性规划和设计,以及建筑物、公共空间、绿地以及公共设施等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

因此,建筑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首先,建筑设计要关注环境友好型。

环境友好型是指建筑材料和能源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少,同时在其生命周期内得到有效的管理、使用、转化和处理的建筑。

建筑的可持续性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负责人应该在建筑选址和设计阶段中考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对气候、土壤、水资源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上,在材料选择方面,应当尽量选择环境友好型材料,例如可再生的材料、经过再利用的材料和有机废弃物等。

同时,引用环境友好型建筑技术,例如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再生能源,以及光照和通风方面的天然资源也应被特别考虑。

这些环境友好型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建筑排放产生的污染和浪费。

其次,建筑设计还应考虑人居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创造出合适的人性化建筑。

人性化建筑是指将人放在建筑设计的中心,以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为中心,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色彩造型、照明和通风设计,创造出人们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人性化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出舒适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对于环境的感受非常敏锐,它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健康。

建筑内部的通风和空气质量要保持良好,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光线也需要充足,所有这些条件都被认为是创造出舒适环境的重要因素。

同时,人性化建筑还需要考虑建筑的使用者的需求,例如针对儿童、老人等特定群体的特殊要求。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房屋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居住场所和生活之地,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房屋建筑在当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建筑与环境之间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一般而言,人们往往都是从某些方面强调了建筑的文化、艺术以及技术特征,从而忽视了建筑对环境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而且往往存在着顾此失彼等现象。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对环境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要善于辨证地认识和看待建筑。

环境对于建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房屋建筑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行业。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节能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性的强制性推广政策。

我国正积极倡导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等,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设计的节能问题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筑在具备居住性、实用性、技术性等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艺术性、文化性、审美性、和谐型等内涵。

近年来,众多房屋建筑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过多的注重房屋建筑的外在造型以及外观,把注意点集中在与房屋建筑配套的相关工程建设和房屋建筑的绿化景观设计上,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房屋建筑和周遭环境的协调性,没有综合地区的地理、社会、环境、人文等信息。

再加上城市建筑有着严格的功能要求和空间特征,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和不随意性,所以要想做好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面临很大的困难。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并将环境与经济、社会同等对待,充分发挥环境的优势因素。

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民居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简介

民居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简介

民居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简介民居的位置、分布、形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简单介绍:
1. 位置:民居的位置通常受到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它可能位于城市中心、郊区、农村或偏远地区。

2. 分布:民居的分布模式可以是集中式或分散式,这取决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等因素。

3. 形态:民居的形态多样,包括别墅、公寓、平房、楼房等,不同的形态适应不同的生活需求和环境条件。

4.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民居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

例如,建筑风格可能与当地气候、文化传统相适应,同时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也可能考虑到环境因素,如采光、通风和景观。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

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

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

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

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

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合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

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

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我们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欣赏着城市的繁华和灿烂时,我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空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和相互依存的,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充分融入自然元素。

建筑应当被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非与之隔绝的存在。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景观中。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选择颜色与材质与周围的植被相呼应,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其次,环境保护应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物应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建筑选择中,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等,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再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参与与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之外,居民和使用者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和谐的建筑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自然元素的融入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度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其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最重要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为保护自然环境产生更深的认识与意识。

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一环,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方法。

一、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等。

例如,在热带地区,建筑师需要设计适应高温多湿的建筑,采用通风和遮阳装置等措施保证建筑内部的舒适度。

而在山区,则需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此外,自然景观也对建筑的外观设计产生影响。

人们常常希望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使建筑与自然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因此,在设计建筑外观时,建筑师通常会参考周围自然景观的元素,如山水、树木等,赋予建筑以独特的美感,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建筑的环境友好性设计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师和设计者提出了一系列环境友好性设计概念。

环境友好性设计注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环境友好性设计的实践方法:1. 节能设计:通过合理的隔热、保温和通风设计,减少能源的消耗。

建筑师可以利用自然光线和风力等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照明和通风设备的依赖。

2.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建筑的供水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例如,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冲厕,减少对自来水的使用。

3. 废物管理:设计合理的废物处理系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建筑师可以考虑使用可降解材料和循环利用废物,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4. 绿化设计:通过增加绿化面积和设置植物景观,改善环境质量。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通过以上环境友好性设计方法的应用,建筑可以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

三、建筑与自然的案例分析1. 竹子建筑:竹子是一种具有天然美感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重要性
聚居需要环境,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以聚居为必要条件的,只有相聚而居、集体协同,人类才能维护其生存与发展,这是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起点。

环境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可以创造和利用环境,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二者共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建筑与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对地球的高度关注是和工业社会的到来有着密切关系的。

正是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及其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人类生活质量的下降,最终使人们得到了共识:保护地球这个的环境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当务之急。

自联合国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人类环境宣言》以来,建筑及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1年第14次国际建协华沙宣言明确提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的学科含义,为建筑学与环境科学的沟通融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而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产生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建筑(包括城乡规划)必将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

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理论的实践,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
1.相关的理论研究
2.结合气候和地域特点的设计研究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研究
4.对原有传统建筑的改造与提高
5.实验研究型综合创新设计
6.建筑节能、减污措施和技术的应用
面对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卫士效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作为能源占全部能源将近1/3的建筑业,也很早将可持续发展列入核心发展目标。

绿色建筑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源于建筑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最早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建筑的影响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去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着所生活的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开始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建筑运行、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

中国现在建筑总面积月400亿㎡,未来中国城乡每年新建筑面积月20亿㎡。

建筑需要大量的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能号接近30%,加上建材的生产消耗16.7%,约占全国总能耗的46.7%,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地提高。

在可以引用的水资源中,建筑用水占80%左右,使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40%。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中国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综合考虑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发展战略对建筑业提出发展的要
求,必须把绿色建筑研究与实施放在首要位置上。

如果建筑领域不能够首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也谈不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绿色建筑的呼声日益高涨,什么样的建筑才可以成为绿色建筑?各国对此的说法也不全相同,但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应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最低限度消耗资源的同时又能提供更加环保、舒适的居住空间。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包含四方面的内涵:(1)全寿命周期。

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关注的是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拆除。

(2)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资源的节约和材料的循环使用是关键,力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到“少费多用”。

(3)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

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4)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地协调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