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作者:宫玉涛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8期众所周知,在中印边境上有一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让中国和印度争论了几十年,甚至引发过边境战争。
目前,在两国争议区域内,中国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中占区,印度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印占区。
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在“麦克马洪线”两侧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珞巴族。
珞巴族的概况珞巴族是分布于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两侧的一个民族,在我国境内(不包括印占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山南地区。
其中,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是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而一些人对这一提法则存在异议,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珞巴族的人口分布有关。
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965人。
经过10年的繁衍,现在的人口有所增长,但不会超过3300人。
而据估计,在有争议的印控区的珞巴人可能超过60万人,而这些人口是无法普查的。
领土的争议,也导致了对珞巴族人口数量的争议。
珞巴族人口不多,但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迫”、“塔金”等不同的部落,他们分居在不同的区域。
珞巴族的部落基本按父系氏族血缘关系聚居。
在珞巴族部落中,实行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与其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其父名又与其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
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所透露的信息来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对很多珞巴人而言,熟记氏族的谱系是一门生存的必修课。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珞巴人学习并通晓藏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一定的“藏化”和“汉北”迹象。
珞巴族婚嫁习俗 珞巴族的奇特婚俗
珞巴族婚嫁习俗珞巴族的奇特婚俗
珞巴族的旧式婚俗一、童年已订婚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一般是在孩子七八岁时就进行。
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婚,可以由男方的父母直接去,也可以委托介绍人去求婚。
双方谈妥后即可订婚,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猪、米、酥油、酒等礼物。
订婚后,男方开始向女方陆续送去婚价,大概到十五六岁时交足婚价就可以迎娶。
过去珞巴族盛行买卖婚姻。
在珞巴族语中,没有“娶妻”这一词汇,只有买老婆的说法。
一个男子“买”一个同等级内的女子为妻,要用七八头至十多头奶牛,外加奴隶和铜锅、粮食、酥油等。
由于普遍盛行买卖婚姻,所以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家族中连财产的继承权都没有。
二、鸡肝纹路定吉凶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
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
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
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
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
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
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珞巴族
崩尼部落家长制家庭长屋叫“南塔”,是一种 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居建筑,分三层。第一层称为 “那贡”,作堆放柴火和圈养猪、牛之用;第二层 住人,叫“郭基”;第三层即顶棚,供存放工具杂 物。
• 4.解放后的交通新貌
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 政府十分重视珞巴族聚居地区的交通 建设,拨了巨款修路架桥。今天,一 条条公路取代了昔日的“猴子路”, 一座座钢索吊桥取代了简陋的竹木桥。 除墨脱外,凡是有珞巴族聚居的地方, 不管路途多远多险,都有蜿蜒的公路 和坚固的桥梁通向他们的村寨。珞巴 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珞巴族信仰的图腾 有虎、豹、熊、猴、野 牛、猪、牛、羊、狗、 老鹰、乌鸦、布谷鸟、 蛇、刀、太阳、月 亮„„多达30种。珞巴 人的图腾崇拜又和图腾 神话结合在一起。珞巴 不准猎虎,视虎为他们的祖先。
人对图腾物有一系列崇有一系列崇拜仪式和禁忌,
二.文化•信仰
珞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珞巴语。 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长期以来, 珞巴族同藏族往来较多,在语言上自然就 要受到藏族的影响,从藏语里吸收不少词 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因为同藏族接触频 繁,珞巴族学会了使用藏语进行交谈。现 在藏文、汉文是流行在珞巴族地区最普遍 的文字。
三.民风•民俗
1.婚姻习俗
在珞巴族社会中,曾经存在着买卖婚姻。在 语词的使用上,婚价都可用买卖来代替,不讲 “娶妻子”而说“买老婆”。 珞巴人除了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外,还有试 婚制。珞巴人认为,父系血缘不能婚配,姨表不 能婚配。
2.丧葬习俗
珞巴人的丧葬除了土葬外,就是树 葬。尸体处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 肉。将胎儿状的尸体置于他曾经用过的 藤筐里,根据死者遗愿悬于村头的树杈 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晒。
珞巴族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珞巴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属于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
珞巴族人民的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珞巴族传统民居以干栏式为主。
在林芝米林县藏东南的墨脱县,多见用竹材搭成的“竹楼”。
这种建筑十分简陋,却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
这类竹楼,以当地出产的竹子为原料,结构为纵横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牲口。
外墙由大小约15厘米的方木垒成,缝隙间用原始土坯泥灰粘合。
屋顶坡度较陡,外壁向内倾斜,形成一定的角度。
珞巴族地处中国最南端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跨热带、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具有高寒山区和河谷平原双重特点,历来缺乏砖瓦,故以竹为墙体的干栏式建筑独具特色,有“会走路的房子”之美称。
从外形看,竹楼的底层为一长方形大屋,左右及后面留有门道,前面敞开,其余三面则为高耸的壁面,整体呈凹形,通风采光良好,底层一般还辟有火塘,是家人团聚,进行农事活动或日常生活的场所。
底层两侧有平台,安装两至三根长圆木作支柱,供人们坐卧;后墙设一供台,也是用圆木作支柱,上挂一幅弓箭,象征和平;外墙底部处有吊楼,既可遮阳避雨,又可供作储藏用。
楼上的地板和竹席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竹垫,四周放着各种农具或杂物。
3、因受汉文化影响而有不同于其他民族建筑的特点。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大屋顶为半悬山式,房檐上覆有牛皮。
房檐上方,系有木制的上拉钩,供狗爬梯子用,窗户较大,便于采光,窗台下沿有宽2— 3厘米的“亮子”,用来防止房檐落下物件砸伤人。
(2)竹墙厚实。
4、每家的房顶上都是一样的,但在各家房顶上各自栽种一棵树,并且只能用一棵树做篱笆,即一棵树栽在正房上面,另一棵树栽在后院。
屋顶多数是茅草覆盖,人畜不易进去。
一般修一两米宽的路通向家门口,在这里可以烧水煮饭,或清理屋顶上积累的雨雪,随时使屋内保持干燥温暖的状态。
房子的构造十分坚固,从未听说过哪栋房子倒塌。
珞巴族历史 古代的珞巴族什么样
珞巴族历史古代的珞巴族什么样
>珞巴族和藏族的先民彼此之间的交往见诸文献记载者,始自吐蕃王朝时期。
藏文典籍《红史》在记述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疆域时就讲到:“南自珞与门,西自香雄,北至霍尔,东自咱米兴米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
明末清初,格鲁派在逐渐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之后,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珞渝地区的管理。
1680年,五世达赖发给梅惹喇嘛的文书中,明确指出:“珞渝人等亦入我治下”。
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奚谷组织对珞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曾一度把珞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
波密土王于1881年在地东村(今墨脱县境)建立地东宗,委派宗本辖五“错”、六寺。
20世纪初,波密土王为进一步巩固对珞渝的统治,将地东宗的达岗错扩建为宗,即嘎朗央宗,并在此先后委派过八任宗本。
西藏地方政府也经常派人到珞渝地区巡查。
1927年,西藏地方政府同波密土王发生矛盾,罢黜波密土王割据势力,将嘎朗央宗仍划属地东宗,恢复达岗错建置。
又在达岗错及其以南地区,委“错本”和“学本”,负责收缴租税。
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为巩固边防,还派军队到达珞渝南境与印度阿萨姆交界处巡边。
西藏地方政府当时对珞巴族的统治办法是:对靠近藏区的地方,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对珞渝中部和南部地方,则责成山南十八宗宗本在藏族转山朝圣的时候,准备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同珞巴族进行商品交换,通过加强物质交流来巩固对珞巴族的羁縻统治。
珞渝地区虽然环境优越,但由于和外部接触较少,珞巴族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50
年代还保留着父系氏族制的浓厚残余。
珞巴族宗教信仰
民族简介 服饰特点 饮食习惯 民族节日 宗教信仰 民族音乐
民族简介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 在中国实际控区内(能够普查到)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 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 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 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zhàn) 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 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 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 至今还在沿袭。 从19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 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 领土。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珞巴人 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珞巴族的主要部落包括: 义都;密几;迪加罗;在中国境内 多为 博嘎尔部落。
服饰特点
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 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pǔ lu)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 和用藤条编制的园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 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 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 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 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 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lián)等。珞巴族的饮食各地也不一样,洛渝北部地 区,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 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 酒。珞巴族的住房各地区也不相同,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 构的二层干栏。多在户外另建粮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 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 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 男子一般穿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 袍,外罩称为“纳木”的黑色套头大坎肩,戴熊皮压制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 毛向四周伸张,帽后缀一块梯形带眼窝的熊皮,据说这种装扮在围猎时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 妇女们则喜欢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短袖上衣,下身穿过膝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 珞巴族 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特别喜欢 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镯、耳环、铜铃 银币、铁链、小刀、火镰、海贝等饰物,有十几斤重,可装满一个竹背筐,并被视为家庭财富多 寡的标志,不可缺少的嫁妆奁(lián)。每当节日到来,妇女们都穿戴起来,起舞高歌,互相妣美。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西藏珞巴族是中国特色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珞巴族的村寨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珞巴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推进,珞巴族村寨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保护与发展两方面对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特色村寨的保护特色村寨的保护是珞巴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
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1. 人文遗产保护人文遗产包括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资产。
保护人文遗产首先需要加强对珞巴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记录,搭建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要加强对特色村寨的保护区划工作,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和修复建筑物、古迹等历史遗存。
要加强对珞巴族民俗和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组织相关活动,传授珞巴族传统手艺技能,并组织珞巴族文化艺术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珞巴族的文化。
2. 自然环境保护西藏地处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特色村寨的自然环境保护是保护珞巴族特色的重要保障。
保护自然环境首先需要加强对珞巴族特色村寨生态的研究和保护,确保特色村寨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
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保护有特色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推动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特色村寨的发展是促进珞巴族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关键。
1. 旅游开发西藏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特色村寨作为珞巴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提升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珞巴族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特色村寨的原住民文化,避免过多商业化和文化侵袭。
2. 生态农业发展西藏是高原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特色村寨的发展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畜牧业、农家乐等形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少数民族服饰 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一、民族介绍“珞巴”,是藏族对居住在这一地区古老居民的习惯称呼,“珞”,在藏文里有“附近”、“智慧”、“南方”、“没有开化”等几种词的意思;“巴”,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取“南方人”之意。
珞巴族的祖先是珞渝地区最早的开发者,早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和考古工作者在上珞渝的墨脱地区发现了大批磨制石器。
这些石器与在西藏其他地区采集的同类石器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极其相似。
考古资料表明,珞巴族先民同藏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
在珞巴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其先民最初居住在墨脱一个山洞里的传说。
珞巴族聚居的珞渝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纬27度至30度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山高林密,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丹巴河等穿越其间。
珞渝北部高山区雪峰连绵,层峦叠嶂。
历史上,人们依据地理形势,把珞渝分作上珞渝和下珞渝。
上珞渝泛指古称的白马岗(即今墨脱县)、马尼岗、梅楚卡一带;下珞渝则泛指永木河、锡约尔河、巴恰西仁河流域,直至南部同印度接壤的广大地区。
珞巴族总人口约296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起察隅、西至门隅、南达中印边界的广大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另有少数散居在拉萨、林芝、山南等地、市。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从寒带到热带的立体气候,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青稞、小麦、鸡爪谷、玉米、水稻、荞麦、高粱、豆类和香蕉、菠萝、柑桔、柚、桃、梨、葡萄、西瓜等水果;家畜有黄牛、犏牛、猪、鸡等。
珞巴语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种独立语言,各部落之间方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文字。
二、罗巴族的神话历史珞巴族阿宾肯日造弓箭天父和地母的子孙有个叫阿宾肯日。
他是个优秀猎人,力量很大,技术高明,经常打到野兽。
他家里墙上挂满了兽皮,地上铺满了兽皮,架上摆满了兽肉,壁上排满了兽骨;他头上戴的是兽皮帽,身上穿的是兽皮衣,脚上套的是兽皮靴。
少数民族文化--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少的⼀个民族,有2312⼈。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林、墨脱、察隅、隆⼦、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等。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
新中国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各地⽅⾔差异较⼤,少数⼈通晓藏语和藏⽂。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字,长期保留着刻⽊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法。
珞巴族⼤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拐弯处以西的⾼⼭峡⾕地带,⼭⾼林密,⼈烟稀少,交通⼗分不便。
架栈桥、过独⽊、爬“天梯”、飞溜索、穿藤,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耕⽕种兼营狩猎,⼤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习俗,⾄今还在沿袭。
粗犷的⾐着 珞巴族长期⽣活在⾼原峡⾕,在其⾐着上也能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
充分利⽤野⽣植物纤维和兽⽪为原料,是珞巴族⾐着较突出的⼀个特点。
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种叫“阶邦”的草裙,是⽤鸡⽖⾕的秸杆编成的。
现在。
妇⼥们穿上⼟布⾐裙,还习惯在外⾯罩上⼀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
珞巴族妇⼥喜穿⿇布织的对襟⽆领窄袖上⾐,外披⼀张⼩⽜⽪,下⾝围上略过膝部的紧⾝筒裙,⼩腿裹上裹腿,两端⽤带⼦扎紧。
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镯、戒指外,还有⼏⼗圈的蓝⽩颜⾊相间的珠项链,腰部⾐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珞巴族妇⼥⾝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重,可装满⼀个⼩⽵背篓。
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每逢节庆之时,妇⼥们⼀个个盛装打扮,互相⽐美。
男⼦的服饰,充分显⽰出⼭林狩猎⽣活的特⾊。
他们多穿⽤⽺⽑织成的⿊⾊套头坎肩,长及腹部。
背上披⼀块野⽜⽪,⽤⽪条系在肩膀上。
内着藏式氇氆长袍。
博嘎尔部落男⼦的帽⼦更是别具⼀格,⽤熊⽪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
珞巴族
五、文化特色(2)
文学
珞巴族的文学,主要是该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由于珞巴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 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以,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其浓郁。神话,在珞巴族文学中 是发展得尤为充分而且保留得也非常完整的一个门类,其中,“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 神话”、“人类诞生神话”、“祖先神话”和“英雄神话”等,应有尽有,各成系列。《九个太 阳》,是一则开天辟地神话,讲述了世界出现之时由于天与地婚配而生了九个太阳的故事, 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天体观念。《三头神牛》的神话,把大地上的万物,说成是由死去的铁 神牛的皮毛、骨骼、血液和内脏变成的。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中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 人类是大地母的一双儿女婚配而繁衍的后代,二是认为人类是一批短尾猴吃了用火烤熟的 食品才变成的。长篇神话《阿巴达尼》是著名的珞巴族祖先神话,由几十个彼此互异而又 相关的故事组成,全面地同时又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珞巴族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婚姻形 式、家庭形态、社会关系、生产水平、宗教崇拜等情况。英雄神话《阿宾肯日》、《普苏 达东和罗马达当》等,则形象地描述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珞 巴族的民间传说,也与该民族的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民族历史的传说《阿巴达尼的 四个儿子》和关于民族间交往的传说《宾鸟追马》,都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在珞巴族 的民间故事中,动物故事占有较大的比重,《蝙蝠》、《白头翁》、《猴子的屁股为什么 红》等故事,寓意深刻,曲折地表达了人世间的社会关系。珞巴族的民间歌谣以其所表现 的内容来划分,有“劳动歌”、“情歌”、“习俗歌”和“古史歌”等类别;从歌体上,又可以分 为“夹日”体和“博力”体两种,“夹日”体民歌多用于赞颂和祝祷的场合,诗行偏长而带有衬 字,而“博力”体民歌则往往在喜庆场合演唱,其风格欢快明朗,篇幅短小且富有变化。
珞巴族习俗 珞巴族的生活禁忌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珞巴族习俗珞巴族的生活禁忌有哪些导语: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
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
多数部落的人崇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
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
多数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树,认为它是石神、树神栖息地,每逢过年、春播和秋收要进行三次祭祀活动,每次以猎鸡供奉。
村人视这些石、树为洪水猛兽,恐惧万分。
阉猪时,主人在门口栽鲜树枝,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期间不外借东西,不准拿皮、毛之类的东西从灶前走过。
阉猪人三天内不准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说“死”、“无”字。
人分娩、牛猪狗生崽、人患病、狩猎进出门前均插忌讳树,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外村亲朋前来,要在门口征得主人同意后,连说三声“鬼怪不要入内”,由主人陪同客人进屋。
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入内,被视为带来了鬼怪和对主人不尊重,会被驱赶甚至引起械斗。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
珞巴人家家都养猎狗十多条,不咬人,不狂叫,对人十分亲善,对兽十分凶猛。
客人不得打狗、骂狗,否则,有被驱逐之险。
修房时,主人会高喊三声:“人畜健康,无病无恙,代代健康,粮食满仓”。
之后将混合粮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认真,千万不能讥笑。
猪被看作牲畜的首领,是频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宠爱,猪糟里严禁大小便。
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普遍现象。
动物是人们赖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对象,但有些人与人们处于对立状态。
人们对毒生活常识分享。
珞巴族饮食 珞巴族有何饮食习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珞巴族饮食珞巴族有何饮食习俗
导语:民族饮食文化,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饮食原料的不同,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少数
民族饮食文化,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饮食原料的不同,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因此,人民的饮食习俗就受藏族影响较深,但是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
珞巴族生活的喜马拉雅东部山区称作“珞瑜”,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给珞巴族的饮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珞巴族的许多食品来自采集,除种类繁多的野果、山芋、山薯等块根、野菜、竹笋外,这里还生长着珞巴话称作“达谐”、“达荠”、“达白”,汉语称木糌粑、棕心粉等的棕榈科植物,富含淀粉,是珞巴人的主食。
珞巴族的饮食制作方法,与他们的原料、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区相同。
饭食制作,米类是蒸与焖,面类是烙与烤,菜食制作,肉类是熏烤和炖煮,蔬菜是清煮或生食,没有蒸、炸、烹、炒的习惯。
珞巴族最突出的饮食嗜好是嗜酒好辣。
凡用餐,必有辣椒佐餐。
珞巴辣椒还是珞巴人与周边民族进行物资交换的主要产品。
珞巴辣椒辣味强烈而清香,备受青睐,远近闻名。
珞巴族善酿酒,一般不喝茶,只爱喝酒。
酒类极多,用稻米做的醪糟酒称作米酒,甘甜醇香;玉米或鸡爪谷做的水酒,清澈酸甜;用“达谐”、“达荠”和“达白”等做的酒,是珞瑜南部一些部落日常饮用的,清淡爽口,。
珞巴族
1、珞巴族概览
•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不到3000人。主要分布 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墨脱、察隅、隆子、 错那县等地最为集中。珞巴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 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采集和打猎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占相当的比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珞巴族的经济
•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各部落 主要从事农业,仍以刀耕火种的 原始生产方式为主。 • 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地区先后 获得解放。四十年来,珞巴族人 民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放弃了多年延续下来的刀耕火种 的耕作习惯,牧业生产也得到很 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过去珞巴族地区道路崎岖,现在 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还 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 了学校和医疗站。
•
4、珞巴族的艺术
• 音乐:珞巴族的音乐有声乐和器乐。珞巴族的民间乐器,有哨叶、竹 口弦、笛子和二胡四种 • 舞蹈:珞巴族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实践,其动作多以模拟动物鸟兽的 形态和动作以及人们捕捉、驯养动物的欢快场面。
5、珞巴族的习俗
• 生活习惯:粗犷的衣着。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 谷,在其衣着上也表现出 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佩 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 好。 • 习俗禁忌:珞巴村村有神 石,不得手摸、搬动、坐 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 得砍伐。 • 食俗:珞巴族生活习俗受 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 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 藏族农区相同。
3、珞巴族的文化
• • • • 语言:珞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珞 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文字:珞巴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定。 现在藏文、汉文是流行在珞巴族地区最 普遍的文字。 文学:主要是该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口 头文学。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 其浓郁。 姓名: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 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边连在一起的,父名 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 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 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 下来,构成一个谱系。 服饰: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 领窄袖上衣,男子的服饰多穿用羊毛织 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
珞巴族生活
珞巴族生活
珞巴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
他们以勤劳、勇敢和热情著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珞巴族的生活方式非常简朴,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玉米、小麦、大米等
粮食作物,同时也养殖牛、羊、猪等家畜。
在高海拔的地区,他们还会种植一些高原作物,如青稞、青稞等。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尊重大自然,依靠大自然生存。
珞巴族的家庭生活非常和睦,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他们有着丰
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如唱歌、跳舞、织布等,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他们会经常去寺庙参加宗教活动,祈求神
灵的保佑。
他们对宗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宗教活动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珞巴族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结婚、葬礼等。
他们会举行盛大
的婚礼,用民间舞蹈、歌曲等方式庆祝新婚的到来。
而在葬礼上,他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珞巴族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他们尊重大自然,热爱
生活,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
希望珞巴族的生活方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尊重,让这份独特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多民族大家庭--珞巴族
多民族大家庭——珞巴族八年级(1)班姜子昱在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乃人中王道,而55个少数民族也是众多民族之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珞巴族。
一.简介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
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
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从19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
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
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语言文字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三.历史起源“珞巴”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内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珞瑜地区即归入吐善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统辖之下。
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
在1965年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珞巴人才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到与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1985年的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诞生。
四.珞巴族活动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间都挂着火镰,显然是为了野炊或吸烟取火方便。
珞巴族
珞巴族一年要过三次新年。
11月1日过第一个新年,这时庄稼全部收获完毕休息三至五天,每家杀3只鸡,做40升鸡爪谷的甜酒和20升玉米的白酒,用米粉炸制20斤的油饼。
其间内部互相请客,家家户户向氏族内的年长者敬送甜酒和白酒竹桶和10个碗大的油炸饼。
体息期间任何人不得干包括砍柴在内的劳动,不狩猎,不捕鱼,顿顿佳肴美味,尽情畅饮狂欢。
之后在准备好充足的食物,特别是肉。
准备过后两个年。
12月1日为大年。
不管农业丰欠,都是隆重而热烈的庆祝。
11月29日开始杀猪宰牛。
30号在粮仓内杀鸡.每种粮食要杀一只鸡,一般要杀五只鸡,并将鸡血洒在粮食上,祈求粮神保佑年年丰收。
元月1日过第三个年。
初三初四晚上照例讲故事.在村内公房或大树下烧堆篝火照明,取暖,由部落首领和长者给大家讲传统、讲故事。
珞巴族没有文字,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回头流传,盛兴不衰。
珞巴族家家户户在房前或屋后建一个高脚粮仓,离地一人高,搭一个活动竹梯。
全家的贵重物品放在里面而不上锁,但不会有丢失东西的现象,真不愧为“不上锁的民族”。
珞巴人选择房宅地也别有意趣。
如一家有五口人,要拿五颗稻谷,外加牛、猪、鸡各一颗.共八粒为一组.要预造三个地方,共需三组稻谷,将预选的宅地砸平一尺见方,在太阳落山后其中心放一组谷粒,上放鲜树枝,再压一块石板。
翌日太阳出山前察看,若八颗谷粒中有散开在外的,就说明这里不好,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若谷粒中有蚂蚁,说明在此地筑房建屋,主人会得病;若谷粒仍在一堆又无虫子,说明这里地气好,宜建房。
宅地确定后,便开始了繁杂的祭祀活动。
占卜是古代社会用来决定人们生产行动的一种预卜举动。
在远古民俗中十分常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珞巴族普遍流行杀鸡占卜、看征兆是他们这种占卜的主要形式。
鸡卜也叫杀鸡看肝,杀鸡察看鸡肝的正反两瓣的挂位卦符,从其呈现的颜色、凹凸以及血脉纹路折向,粗细等征象,判定吉凶。
若纹路纵横交错、模糊不清,则象征不吉利。
有时还煮蛋占卜。
珞巴族有哪些传统习俗
珞巴族有哪些传统习俗珞巴族有哪些传统习俗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珞巴族尽管人数少,可是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俗,那么珞巴族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珞巴族的传统习俗习俗粗犷的衣着。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
充分利用野生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秆编成的。
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性地在外面置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长刀和弓箭。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
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受自然条件的驱使,它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
珞巴族人不仅用它来抵御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
待客礼节珞巴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
客人进门,他们总是让坐在火塘旁的上座,然后拿出他们喜欢吃的肉干、奶渣、养麦饼和酥油茶款待客人。
珞巴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主人给客人端出吃食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高兴。
客人吃以前,主人还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酒和饭无毒和对客人的款待真诚。
客人来到村里如遇上婚嫁喜事,就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表示祝贺,饮酒唱歌。
珞巴人把能挽留住客人,讨客人喜欢视为光荣,如对待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就会遭到舆论遣责,被人瞧不起。
食俗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区相同。
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
蔬菜有白菜、油菜、南瓜、圆根(芜菁)和土豆等。
普遍嗜酒,除饮用青稞酒外,还常饮用玉米酒。
珞巴族狩猎一般都习惯于用野生植物配制毒药,涂在箭头上射杀野兽。
婚俗珞巴族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
婚礼上,新娘、新郎一共要杀三次鸡。
珞巴族的饮酒习惯已发
珞巴族的饮酒习惯
珞巴族是中国人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和林芝地区。
珞巴族人待客喝酒的习惯很特殊,在请客人喝酒之前,主人自己要先喝一口,并将所有的实物都当客人的面先行品尝一口,以表示酒与实物是安全无毒的,借此表示对客人的真诚相待。
按照珞巴族人的习俗,主人如果先尝了酒饭,客人就必须吃光才同样表达信任和感激,否则主人就会不高兴。
珞巴人热情好客,以能够挽留住客人为荣耀,如果待客中出现微小的差错或失误,会让他们遗憾终生。
摘自——《中国酒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有:珞巴族视火塘为最圣洁的地方,禁止 任何人从屋内的火塘上跨越和在火塘上方挂放衣裤、裙子等
专对妇女的禁忌有:家里悬挂的牛头骨,妇女不能随便触摸
谢谢 !!!
珞巴族的原始烧烤
婚俗
• 珞巴族与其他民族婚姻观很 不同,他们不是自由恋爱, 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 大事。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 办,订婚一般是在孩子七八 岁时就进行。
丧葬
重视为死者治丧,力图以此 慰藉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 怀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 葬和树葬,礼俗相当复杂, 禁忌繁多,以示尽了孝道。
一对珞巴族夫妇
珞 巴 族 的 节 日
旭独龙 节 尼乌节
按照本族历法 推定,过节时 间虽不一致, 但都是在一年 劳动之后。 年节 昂德林 节 调更谷 乳术
莫朗
禁忌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 不得砍伐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
农业生产上禁忌更多,从刀耕火种开始到秋收要集体进行5 次祭祀,祭祀之日禁止劳动,违者遭首领鞭打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 最可恨之事
语言文字
•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 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 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节日】吉祥年节
3。宗教&风俗
宗教信仰
珞巴族原始宗教 信仰建立在万物 有灵和灵魂不死 的认识基础上, 因此便有了多种 的崇拜形式和丰 富的崇拜内容
自然 崇拜
图腾 崇拜 巫术
祖先 崇拜
生活习俗
穿戴
Hale Waihona Puke 禁忌 风俗节日 嫁娶
饮食
婚丧
穿戴
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 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 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 无论男女均赤足、留长发, 额前的头发剪齐至眉际以 上,其余披散在肩后。
珞巴族的服饰
饮食
• 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 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 与藏族农区相同。喜食烤 肉、干肉、奶渣、荞麦饼, 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 并喜以辣椒佐餐。 • 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 抽烟和饮酒。
珞巴族
人口
•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 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 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 (MacMahon Line)。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 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
主要分布
•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 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 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