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突厥政权

合集下载

历史上史上被中国灭掉的国家

历史上史上被中国灭掉的国家

在中国东汉时期,开始中央 集权,向周边扩张,并摆脱汉朝 的控制。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高句丽与曹魏政权攻打辽东郡(地方土豪)。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 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 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毁丸都城 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于是撤离了。 与周边国家的冲突 70年后,高句丽重建了丸都城,袭击辽东地 区。开始与百济、新罗激烈对峙,史称三国时代。 342年,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袭击高 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后突厥的兴亡
东突厥虽平,但后来仍有复国思想,并发生过一定叛乱。 682年阿史那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开始了后突厥时期。攻打单 于都护府,被唐将薛仁贵击溃。
683—686年数次犯边,被唐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击退。
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后,东征西讨,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 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
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联合新罗渡海发 动了对百济的攻击,百济首都最终被攻陷。整个战 争持续不到10天。 百济遗臣鬼室福信致书日本,拥戴故百济王送 予日本作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为王,并要求日 本派出援军支援百济复国。在鬼室福信以及日本援 军的努力下,一度收复数个郡县。然而鬼室福信功 高震主,在谗言下,怀疑福信有意谋反,将之处死。
史上被中国灭掉的国家
突厥
最早生活在咸海周边,后东迁到叶尼塞河、阿尔 泰山、伊犁河、巴尔喀什湖一带,受当地部落同化。
5世纪中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
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 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河,西到咸 海,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阿姆河。

突厥的分布变迁大趋势

突厥的分布变迁大趋势

突厥的分布变迁大趋势突厥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庞大的游牧民族,其分布变迁大趋势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左右。

突厥的出现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突厥的起源开始,一直到突厥帝国的分裂和衰落,详细探讨突厥的分布变迁大趋势。

突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至6世纪,他们最初是北亚的骑马游牧民族。

在公元6世纪,突厥开始向西扩张,并与周边的众多游牧民族、中亚各国和中国发生了接触和冲突。

在突厥的领导下,许多游牧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盟。

公元552年,突厥首领毗伽可汗统一了各部落,建立起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迅速成为了当时中东和欧亚大陆的重要力量。

他们在北方边境与中国北魏发生了多次冲突,并在公元581年击败北魏。

随后,突厥汗国开始向西扩张,与拜占庭帝国、萨珊王朝和高加索地区的国家发生了战争和贸易往来。

然而,突厥汗国的扩张势头在7世纪出现了转折。

这个时期,伊斯兰教的兴起及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对突厥汗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突厥与阿拉伯帝国进行了长期的边境战争,最终在公元751年被阿拉伯帝国击败。

此后,突厥汗国开始分裂为众多的小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厥人逐渐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和文化。

他们在欧亚大陆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一部分突厥人留在中亚地区,与其他游牧民族和当地的伊斯兰教国家形成了新的政治实体。

另一部分突厥人则迁移到了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与当地的蒙古族和鞑靼族等民族形成了新的社群。

到了10世纪,突厥人再次崛起,建立了康国和卡爾汗國等新的政权。

他们在西亚地区重新成为了重要的力量,并与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等国家展开了战争和贸易。

然而,这些政权在11世纪后期又陆续被摧毁或衰落。

总的来说,突厥人的分布变迁大趋势体现了他们作为游牧民族的特点。

他们始终处于不断迁徙和变动的状态,与周边民族和国家不断发生接触和冲突。

突厥帝国的繁荣和衰落,也反映了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变化。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突厥人的分布变迁之大趋势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和亲失败 突厥一位和亲王子是怎么被辱回国的

和亲失败 突厥一位和亲王子是怎么被辱回国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和亲失败突厥一位和亲王子是怎么被辱回国的导语:东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唐朝击灭,此后唐中央经常役使他们东征西讨,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为了摆脱唐朝的统治,突厥人民重新建立政权,史东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唐朝击灭,此后唐中央经常役使他们东征西讨,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为了摆脱唐朝的统治,突厥人民重新建立政权,史称“后突厥”。

后突厥的可汗称为“默啜”,他给东突厥人带来了好运气、使他们达到了鼎盛时期(697-716)。

他反对篡位的武则天、维护李氏唐朝正统,他治军有方,战无不胜,在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说,默啜可汗突厥的历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首领。

默啜可汗成为可汗的时候,高宗皇帝去世(683年12月26日),武则天掌权。

她是一个凶狠专横的女人,但很有才干,有统治天赋(684-705年)。

尽管她在她自己的国内实行专制统治,恢复了以往中国的对外政策。

但是,她在对付东突厥的势力时却很少成功,完全失去了李世民时期的光和色彩。

默啜成为后突厥可汗之初,曾于693年(长寿二年)腊月进攻灵州,杀掠当地官吏和人民。

在这以后,他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册万岁元年)冬十月,默啜可汗派遣使者向唐朝请降。

这时早已称为周朝皇帝的武则天非常高兴,封他为迁善可汗。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讨伐契丹时,唐朝正式册立默啜可汗为迁善可汗、归国公。

武后认为默啜可汗已经永久地被争取过来了,于是,对他给予自己的帮助大加褒奖。

而默啜可汗可不这么想,对于篡位的武后呲之以鼻,却以重新进攻宁夏附近的灵武作为回答。

默啜可汗见自己的进攻没有反响,就给武则天上了一表,请求做则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外交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外交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西



唐三彩胡人骑马俑
唐 代
唐三彩胡人骑马俑


山 西
陶 俑




西





俑 唐代胡人俑
突厥文化
突厥是目前已知中国北方民族
中第一个使用自己文字的民族。突
厥文现存资料主要有19世纪在鄂尔
浑河流域所发现的《阙特勤碑》、
《苾伽可汗碑》、《暾欲谷碑》和
开元、天宝以后,随着周边少数族势力的日益发展,羁縻府州逐 渐不适时宜,以后为节度使体制所取代。
唐乾陵前61位少数族及外国使者石像
唐代周边民族 与国家形势图
东突厥强盛时东突厥与唐关系
隋末唐初, 东突厥趁中原内乱再 次强盛。 隋炀帝曾被东突厥数十万骑 兵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 隋末兴 起的刘武周、梁师都、 李轨等割据势 力都依附东突厥, 唐高祖也一度向东 突厥称臣。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 汗屡屡进攻, 甚至进逼到唐朝首都长 安。 国力尚未恢复的唐朝只得采取克 制态度与之结盟。627年后,东突厥内 部矛盾激化, 连年的战争和苛重的贡 赋使突厥所属 数十个民族和部落不堪 忍受, 纷纷起兵反抗,或归属唐朝。 颉利可汗重用西域粟特商人理政, 又 使突厥贵族离心, 加上大雪袭击,六 畜大批死亡,实力严重削弱。
迁 后 ,
鹘中 文国 写历 本史 长博 卷物
馆 藏 新 疆 出 土 回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西藏高原原来的土著居民称孟族。战
国以后,有一些古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

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 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铁勒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铁勒

铁勒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546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

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

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

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

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

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

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

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

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

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 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

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

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

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

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

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

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

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

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

中亚咸海﹑里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

浅议唐与突厥的和亲

浅议唐与突厥的和亲

浅议唐与突厥的和亲作者:王琳琳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1期摘要:唐朝和突厥之间曾多次商讨和亲之事,有些成功达成了和亲的目的,有些则是请婚之后并未进行和亲。

在简要梳理唐与突厥和亲概况的基础上,从时间、背景、成功与否等方面具体分析和亲事件,并进行总体评说。

探讨唐与突厥之间的和亲,有利于了解唐朝与周围民族所建政权的关系,对处理我国当代民族关系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朝;突厥;和亲;可汗突厥崛起于新疆的东北部,开皇三年(583年),由于内部斗争分裂成了后来所说的东、西两支。

颉利政权在贞观四年(630年)被消灭,东突厥也就随之覆灭。

后突厥是突厥原先的部分贵族再次建立的政权,于天宝四年(745年)被回纥所灭。

显庆三年(657年),唐派兵灭亡了西突厥,招纳了其残余部落。

一、唐同突厥结亲的概况以上共有唐与突厥之间超过十四次关于和亲的记录,其中关于东突厥的有五次即始毕可汗、颉利可汗、阿史那忠、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时期,关于西突厥的有四次,分别是统叶护、俟毗、咄陆、乙毗射遗可汗时期,关于后突厥的在默啜、毗伽可汗时期都有多次。

双方成功和亲的有五次,分别是始畢可汗时唐高祖主动与其结亲,阿史那忠、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时期唐太宗的赐婚以及唐玄宗时默啜可汗之子迎娶南和县主。

从以上的记录来看,有关于突厥与唐朝之间的和亲之事,多是突厥向唐请婚,唐朝有答应的,也有起先拒绝后来答应的,也有答应之后又悔婚的,当然还有突厥悔婚的。

而且,和亲不仅仅是可汗迎娶唐朝公主,也可以是可汗之子、部落首领迎娶唐朝公主,或者是可汗之女嫁入李唐皇室。

二、唐同突厥之间的具体结亲事件(一)唐同东突厥之间的结亲。

1.唐高祖时期与始毕可汗的结亲。

隋末,咄吉继承君位即始毕可汗,刘周武、世充等当时在中原地区拥有较大势力的人基本上都对他们表示臣服。

当初李渊于起事时,还派人员去突厥“赍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

”①p11495作为回报,对方同意支持李渊。

2.颉利可汗向太宗请婚。

默啜可汗时期的后突厥汗国

默啜可汗时期的后突厥汗国

Vol.33No.4Apr.2012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后突厥汗国复兴并建立政权后,共存在60余年(682-744),历任可汗有9位,默啜可汗在位时期(天授三年至开元四年,692-716)堪称后突厥汗国最辉煌的时期。

颉跌利施可汗去世后,其子尚幼,默啜遂篡其位,自立为可汗。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正值唐朝内部权利更替频繁、局势多变之时,短短的二十余年内,唐朝最高统治者连易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主,高层政局动荡不稳,而后突厥汗国则借机发展壮大,步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突厥汗国的这一丰功伟绩,同默啜可汗的内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对外,默啜可汗采取和战并行、软硬兼施的策略,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都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征服了许多政权或部族,在汗国内部,则加强自身政权建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设法提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等。

一、默啜可汗和唐朝的关系此一时期内,默啜同唐朝的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欺骗和打击并重。

默啜采用两面手法对付唐朝,一方面是不断地武力进攻唐朝的边境,掠夺财富、彰显武力,另一方面是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假意同唐朝和好,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或腾出人力和物力对付其他方面的势力。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仅《资治通鉴》记载的后突厥汗国对唐边境的骚扰、掠夺的记录就有7次,其中以圣历元年(698)、长安二年(702)、中宗神龙二年(706)这3次进攻的规模最大,対唐朝的危害也最深,下面分而论述之。

“(圣历元年),八月,默啜移书数朝廷曰:‘与我蒸谷种,种之不生,一也。

金银器皆行滥,非真物,二也。

我与使者绯紫皆夺之,三也。

缯帛皆疏恶,四也。

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妄冒为昏,五也。

我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

’……(唐廷)以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咜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下圭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将兵三十万以讨突厥默啜;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将兵十五万为后援。

突厥历史发展演变

突厥历史发展演变

突厥历史发展演变摘要:突厥的历史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比较短暂,但它的历史演变也是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有其起源、形成、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

它带有漫长的变迁过程。

本文将从它的族源、建立政权、内部分裂、后起发展来讲述突厥族历史地理变迁过程。

关键词:突厥族源兴起、分裂后突厥突厥是我国古代多民族中一个游牧部族。

公元6世纪兴起于新疆东北的部其后势力扩展大漠南北及中亚一带,至8世纪叶衰落,在我国和中亚活跃了近200年,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影响。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包括三大族系,突厥就是其中一支。

一、丁零突厥最早来源于丁零,丁零在3世纪前后与匈奴同时兴起,游牧于北海,即今贝加尔湖一带,在匈奴北边,是我国最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在匈奴冒顿时,丁零常被南边的匈奴掳掠,沦为匈奴的奴隶,公元3世纪至1世纪多次与匈奴抗争,至2世纪,丁零已在抗匈奴中不断壮大,成为强大民族。

从西汉末年开始,漠北的丁零开始有少量的人南迁或投西汉王朝,至三国时,除大部分丁零仍游牧与北海,有些丁零向西迁徙游牧于乌孙以西及康居以北,故有“北丁零”“西丁零”。

至汉末魏晋期间,五胡内迁,丁零族也不例外,纷纷入塞。

二、高车丁零在南北朝时叫高车,仍有一部分游牧于北海附近,而大部分则逐渐迁移到今土拉河以西一带,随后不断向西发展,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部族,包括很多部落。

4世纪末,高车人日益强大,成为柔然和北魏的威胁,后由于北魏的不断攻击,最后不得不(除仍在贝加尔湖东部的高车外)归顺北魏王朝。

随后由于柔然和呀哒对高车的军事打击以及高车统治集团内部对王位的争夺,高车力量日益衰弱,高车世系从此中绝,当时北魏已分东西,突厥代替高车这个名词出现。

三、突厥族的兴起突厥之名最早于《周书》卷二七《宇文测传》记载西魏大统八年以前,突厥每岁于河水结冰后即来侵掠西魏北边。

据此可见,突厥兴起于6世纪中叶,公元五世纪,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称之为“锻奴”。

李治(唐高宗)

李治(唐高宗)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开耀元年(681年),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兵寇边。李治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 管,曹怀舜、李文暕为副将,率兵讨伐。两军相遇,阿史那伏念借助顺风攻击唐军,唐军被扰乱,曹怀舜等弃军 逃走,唐军大败,死者不可胜数。曹怀舜等收集散兵,并用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与之谈和,杀牛为盟。阿史那 伏念便撤兵,曹怀舜等得以回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 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 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 治回京。
武则天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 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 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 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 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 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 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
显庆元年(656年),李治下令重建被毁的洛阳乾元殿与应天门, 并于次年(657年)二月移驾洛阳, 颁 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 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唐初少数民族

唐初少数民族

突厥的由来突厥是中国古民族。

在南北朝时住在现在中国西北地区。

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8年建立的政权的北匈奴。

公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族。

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攻灭东突厥,显庆四年(659)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但是在武后(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突厥政权,约在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

最后亡于回纥。

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

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弟语言。

松赞干布小传松赞干布(617--650),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他像佛祖个大德高僧一样给西藏人民所世代供奉。

松赞干布出生的时候,吐蕃王朝的都成还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正是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成长以后,南征北战,统一了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并建新都拉萨,带领雅隆部落走向更为辽阔的天地,开辟了藏族历史的新纪元。

由于他对藏族历史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

唐代的历史书,称他为“弃弄赞”。

松赞干布3岁的时候,其父率兵灭掉了北方的苏毗部落,初步统.了西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

松赞干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成为精通骑射、角力、击剑,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文武全才的王子。

唐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13岁时,父亲被人毒死。

诸族一起举兵叛变,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苏毗旧贵族也在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

松赞干布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继承了王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

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对叛乱,经过3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

贞观六年(632),松贊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到拉萨河畔的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新高考历史-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新高考历史-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素养达成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认识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的主要表现和影响;认识唐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国、强国意识。

知识点一隋朝兴亡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设立仓库,供应朝廷、赈济民间。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以及沿岸城市发展灭亡(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轻巧识记隋朝的大运河(1)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河: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视角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材料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

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

一方面,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

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优,覆衣天下”。

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

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

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

第39卷第4期2018年8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n g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o .4V o l .39A u g .2018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赵沈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㊀710119)摘㊀要: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从执政前期的有限进攻逐渐转向执政后期的收缩,以处理她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即契丹叛乱,西北边境吐蕃的威胁和国内的政治斗争.文章从武则天掌握政权的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论述其应对后突厥的政策.前期为从弘道元年(683)(永淳二年,十二月改元弘道)十二月武则天成为皇太后到万岁元年(695年)后突厥默啜可汗派遣使者请降,此时期主要以强硬的对抗为特点.后期为自通天元年(696)到神龙元年(705年)初武则天退位,此时期采取了和战相结合的应对措施,但以消极防御为主,武周政权在与后突厥的交锋中基本处于下风,不断地妥协退让.关键词:武则天;后突厥;应对政策中图分类号:K 242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G0313(2018)04G0077G05收稿日期:2018G06G17作者简介:赵沈亭(1995-),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㊁专门史研究.㊀㊀在唐高宗执政晚期,武则天已经以皇后身份帮助患有严重头疼病的唐高宗处理朝政,对于应对后突厥的进攻,在一些政策制定上,武则天已经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因为这种影响难以具体衡量,所以本文确定的武则天执政期间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到神龙元年(705).研究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对于理解武则天执政时期北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武则天统治时期承上启下,对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执政之前和武则天退位后唐朝统治者采取的北疆政策及其影响,如北部地区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此外,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还导致了唐朝北疆政策的收缩,使唐朝失去了对北疆地区的有效行政管理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玄宗末年北疆地区藩镇节度使割据的局面.一㊁武则天执政之前唐王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建国初期,政权不稳,而此时东突厥实力强大,唐王朝不得不对东突厥政权做出妥协与退让,这也为武则天执政时期对后突厥政权的妥协开了先河.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由于其内部不断激化的民族矛盾以及游牧经济自身的弊端而逐渐走下坡路.回纥与薛延陀迅速崛起,反叛东突厥的统治.正逢此时,东突厥汗国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军事政变,削弱了自身实力.唐太宗休养生息,蓄势待发. 在贞观四年(630)联合铁勒诸部,发兵东突厥,东突厥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获,东突厥政权灭亡 .[1]29从此以后,唐王朝扫除了北疆地区东突厥政权对北方草原的长期垄断统治.对于处理东突厥降众的问题,唐太宗采取了安置和优待东突厥降众的政策,在突厥统治地区设立羁縻府州,这一政策在当时对安抚突厥降众有积极的作用,但羁縻政策下,突厥降众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制,这为此后突厥的多次反复兴起提供了条件.高宗初期,基本沿袭了贞观年间的策略.永徽元年(650),漠南突厥的首领阿史那被唐朝俘获.唐朝在其占领区域内设置狼都督府,麟德元年(664),改称为单于都护府,统领狼山㊁云中㊁桑乾三都督府并苏农等24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㊁刺史.自此以后, 突厥尽为封疆之臣 殆三十年,北鄙无事 .[1]5163这一时期成为北疆最为稳定的时期.但是,唐朝的羁縻政77策相对宽松,东突厥在这种政策条件下,不断发展强大.30多年后,东突厥贵族不甘心作为唐王朝的臣属,又开始复国寻求独立.与此同时,唐王朝由于对东北边疆地区和高丽的长期征战,削弱了唐朝的兵力,耗资巨大,加之吐蕃的兴起等等,这些都对唐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二、武则天执政前期以强硬对抗为主的应对政策(一)武则天执政之初到称帝之前与后突厥的战争调露元年(679),东突厥降部首先发兵,联合契丹㊁奚打败了唐王朝单于都护府驻军.唐王朝对此次叛乱相当重视,派重兵前往平叛 .[1]5166 683年(永淳二年,十二月改元弘道),阿史那骨咄禄统一了东突厥人残部,在其故地成功复国 .[1]5167学界将其称为后突厥汗国.后突厥不断向唐王朝发动强大的攻势, 二月.突厥寇定州,妫州之境. [1]106 三月,庚寅,突厥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等围单于都护府. [1]2437唐军在此次战役中大败.唐高宗命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来征伐元珍㊁骨咄禄㊁贺各军等.程务挺在出任单于道安抚使后,起初计划调发蕃㊁汉歩骑大举北伐,消灭后突厥汗国于摇篮之中.程务挺十一月就职,十二月高宗病卒,中宗李显继位,武后专权,唐王朝忙于国内的皇位交替始终未对后突厥发兵.中宗不甘心受其母挟制,暗地结交后党,志在获得政治权力主持朝政.684年正月,中宗被武后所废,武后又把雍州牧豫王旦立为皇帝,但也只是傀儡皇帝,朝廷政事都由武后亲自决定. 豫王旦居于别处,不得直接参与政务 .[2]6418这一时期唐王朝陷入了皇位不断更迭的过程中,武则天急于掌握政权而无心应对骨咄禄进攻,结果造成了骨咄禄势力的强大. 文明年突厥猖狂,潛伺寇掠 .武则天又下诏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安抚大使来抵御其进攻,由于此时阿史那骨咄禄确定了 南扰,北抚,西征 的总体策略,并未率领大量军队进犯,且唐王朝此时用人得当. 突厥此时十分惧怕,相继逃走,短时期内不敢再侵扰边境. [1]2785但唐王朝内部政治斗争导致的另一结果是削弱了唐王朝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内耗,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杀戮李氏宗亲和御边名将,同时,大量的名将被疏远,而武则天重用其亲信,如任命武氏亲族和宠臣僧怀义等率军出征,而这些人都不懂军事,严重影响了唐王朝北边的防御能力.在此之后,唐王朝在北疆的战局形势再度陷入不利的局面. 垂拱二年(686),骨咄禄可汗入侵朔州㊁代州等地,唐军与突厥军交战,唐军惨败.武后不得不战前换将,任命高丽族将领黑齿常之主持防御北边事务. [1]5167687年(垂拱三年),后突厥又侵扰边境.二月, 寇昌平,杀掠人吏 ,七月 咄禄寇朔州. [3]1132武后下诏黑齿常之和李多祚统领军队北征, 大破突厥于黄花堆,追击四十余里,突厥皆散走碛北. [2]6445这次战争突厥军大败,振奋了唐军的信心与士气.永昌元年,武则天任命僧怀义发兵两次远征后突厥,但两次都未碰到后突厥军队.而在这一年,屡次击败后突厥入侵的名将黑齿常之因被控告谋反,死于狱中.(二)武则天称帝后至万岁元年期间与后突厥短暂的和平延载元年,默啜发动了对灵州的入侵.为了应对默啜的入侵,武后调动大量边将反击后突厥的入侵,但并未遇到后突厥军队,最后返归.由此可见,在此时期和之前一段时期,武周政权对后突厥的反击经常出现无遭遇后突厥军队而返的情况,这也反映了武则天应对后突厥政策的失误以及在任命将领等方面的不当之处,这又给了后突厥政权喘息的机会.万岁元年(695),默啜可汗派使者求降,但之后的事实表明,默啜可汗的这次派使请降是不真诚的.其派使来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策略上的转变,争取后突厥发展的稳定和平的环境,以伺国力强盛时再南下入侵;不再采取一直武力入侵的措施,改为和战并行,想从武周政权得到更多的好处.同年,契丹李尽忠率军反叛武周政权,默啜率部众镇压,契丹大败.默啜一味讨好武则天并不是对武周政权的妥协与退让,而是想借武周政权的力量来巩固其篡位的合法性,同时在镇压契丹叛乱的过程中,后突厥政权可以从契丹境内搜掠巨大的财富和人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总体来说,公元695年默啜可汗派使求降标志着武后执政前期与后突厥斗争的结束.这一阶段,武则天采取相对强硬的对抗政策,与后突厥进行了持续的战争,双方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总体来说,后突厥占了优势,完成了复国,并且争取到了稳定发展的时间,控制了原单于都护府管理下的大部地区,铁勒诸部也服从其统治,后突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汗国.中原王朝虽然在短时期内解除了后突厥的威胁,但不得不87面对西北边境吐蕃的进攻和契丹的叛乱以及国内复杂的政治纷争,因此,自这段时期后,后突厥把握了战事上的主动权.此后,武则天应对后突厥的政策由强硬的军事对抗逐渐转化为消极的防御和妥协退让.三、武则天执政后期以消极妥协为主的应对政策这一阶段武则天应对后突厥的政策逐渐发生了转变,采取了妥协与退让为主的应对策略,虽然也有反击与进攻,但都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武周政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镇压北部契丹的叛乱和应对来自西北吐蕃的威胁.在这一时期,武周政权不想面对突厥与契丹的联合对抗,为了在这一关键时期使后突厥保持支持武周政权甚至是中立状态,武则天不得不重新考虑默啜可汗之前提出的要求,但后突厥考虑到武周政权急于镇压契丹叛乱,同时契丹在叛乱后期也曾要求与后突厥合作,默啜可汗想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武周政权的脆弱与妥协来威胁武周政权而谋取到最大的利益,后突厥一直持观望态度,待时机成熟时对武周政权提出自己的要求. 突厥默啜可汗主动提出请求成为太后义子,同时为可汗之女向皇室求亲,把河西降户全部归还,并率领部下征伐契丹 .[2]6498武则天为了集中精力平定契丹叛乱,所以对其做出了积极回应, 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㊁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左卫大将军㊁迁善可汗 .[2]6499默啜可汗在得到武周的赏赐后, 乃引兵击契丹,会尽忠死,袭松漠部落,尽得孙万荣妻子辎重,酋长崩溃 .[4]6045但是,契丹叛乱并未到此正式结束, 697年三月,名将王孝杰统帅的十七万大军与契丹军的东峡石谷之战,契丹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和正确的指挥战术,武周军队大败 .[2]6513在镇压契丹叛乱的过程中,武则天不得不任用良将和派遣大规模军队,这也为默啜可汗吞并松漠创造了有利的机会,同时更助长了默啜可汗的野心.神功元年(697),后突厥陆续入侵灵州㊁胜州等地,放纵军队烧杀抢掠,但被驻守的武周将领击败,但后突厥在侵扰边境遭遇挫折后,明知武周政权疲于应对,所以又请求和谈.企图利用武周政权北部边疆复杂的形势谋取利益.武则天采纳了阎知微的建议,答应默啜可汗的要求以换得和平,于是双方正式达成了共伐契丹的协定.这一年四月,武周军队军自南出发,后突厥军自北进攻,两路夹击,最终平息了契丹叛乱.契丹叛乱的平息,耗费了武周政权的国力与兵力,在这一过程中,后突厥政权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不仅损耗了对手的势力,而且在镇压契丹的叛乱中从契丹和武周政权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后突厥政权不愿安于现状,武周与后突厥短暂的相对和平局面也将结束. 圣历元年(698)五月,默啜可汗请求嫁女和亲 ,[4]6047武则天答应了默啜可汗的请求,七月,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可汗王庭,迎娶默啜可汗之女,武则天任命阎知微为春宫尚书,一同前往突厥可汗王庭,并带去了大量的金银丝帛.但是默啜可汗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请求联姻,默啜可汗此时已下定决心与武周政权交恶,所以借助这次联姻成为后突厥大规模发兵进攻武周政权的导火线.八月,武延秀等到达西沙后,默啜可汗因为淮阳王武延秀不是李唐皇室子弟为由,用数千名骑兵围困延秀,并将武延秀囚禁.他还质疑武则天统治的正统地位,打着恢复李唐皇室的旗号.此外, 默啜可汗还捏造了许多武周的罪状,说武周政权赐予的谷种不能发芽,金银器和丝帛等都是劣质品,而武延秀身份卑微,配不上可汗之女 .[4]6047此外武则天对于默啜可汗要求的六州之地并没有悉数归还,只是把突厥降众归还后突厥,这进一步加剧了默啜可汗的不满.显然,这些都是默啜可汗发兵南侵的借口.此后后突厥宣战,开始向武周边境进犯,入侵静难㊁平夷㊁清夷等地,静难军使寡不敌众,率部众五千人投降. 后突厥军首战告捷,之后又进攻妫㊁檀等州. [4]6048但武则天此时也不甘于一直妥协逃避与退让,调集大量的兵力对后突厥的进攻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击, 后诏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张仁亶为天兵东道总管,兵凡三十万击之;右羽林大将军阎敬容㊁李多祚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兵亦十五万. [4]6048但是,此次反击也并没有阻挡后突厥的进一步南下,默啜可汗从恆岳道出兵,入侵蔚州,攻陷飞狐县.不久后侵扰定州,刺史孙彦高被杀,后突厥军掳掠男女,杀害百姓.后突厥的这一系列举动都使武周政权不能坐以待毙,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边境的稳定和挽回武周政权的威严.武则天下令用重金㊁封授王爵等作为赏赐,以求得默啜人头,此外,为了蔑视后突厥汗国以求得内心的满足,把默啜号改为斩啜.然而,默啜的入侵并没有因为武则天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而中止.97继续入侵攻破赵州,杀赵州刺史高睿.此时,后突厥在武周北疆造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威胁了武周政权边境的稳定和国内的统治.武则天不得不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权宜之计,她首先在内政方面做出调整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减少朝臣对她的反对.她召回之前被废的中宗李显,恢复其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以安定朝臣和国内民心,增强抵御外敌的能力.同时,武则天下诏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鼓励将士的士气和募得更多的兵丁.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此后,武则天命宰相狄仁杰做河北道副元帅.武则天采取的这些措施在短时期内鼓舞了武周军队的士气和收服了民心,而且使默啜可汗心生恐惧,不敢再在边境轻举妄动,此外还由于默啜可汗的本意也并不是与武周军队进行大规模的交战,而是在边境劫掠获得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所以,后突厥军队在搜掠一番后,未与武周军队正面交锋便主动撤军离去,武周军队并未深入后突厥腹地追击也撤军返归.后突厥通过此次一系列的入侵获得了大量的粮食与人口,又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实力,默啜可汗返归后,有军队四十余万,西北各部族听从于他,不时入侵武周边境,给武周北疆边境的安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武周因为自身兵力的限制与此时吐蕃在西北边境制造的威胁的考虑,不敢轻易对后突厥进行出击,只是加强边境的防御能力以维持边境的稳定.圣历二年(699),武则天在河南㊁河北等地设置武骑团来提高边境防卫能力,防范后突厥入侵. 久视元年,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馀匹而去 .[2]6549长安二年(702),后突厥再次寇边, 空厥寇盐㊁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并州 .[2]6551武周将领韩思忠率军依靠地形优势据守石岭要塞,与后突厥军队大战.但最终因主将魏元忠未派兵增援韩思忠军队而武周军队战败.这一年七月,后突厥军队又入侵代州.面对此次侵扰,武周政权消极妥协并没有采取措施应对.长安三年,默啜之子匐俱向西开疆拓土而遭遇挫折,后突厥停止了对武周边境的入侵,再次请求和平,以和亲来获得利益.默啜可汗遣使者率众抵达长安. 请求将可汗之女嫁皇太子之子 ,[1]5169默啜可汗还派遣移力贪汗入长安,进献良马千匹以及大量的奇珍异宝来答谢武则天答应和亲的旨意. 武则天重赏后突厥使者,后突厥使者返归时带回了大量金银财物 .[1]5170但是,此时要求和亲也只是默啜可汗的缓兵之计,因为此时后突厥内部诸西北部族爆发了反抗默啜可汗的起义,默啜可汗想争取前线短暂的和平以平定国内的叛乱.但是,在此之后直到武则天退位,双方没有大的战事.武则天执政后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总体上比执政前期更加消极被动,这一时期武周政权与后突厥的关系主要是后突厥主导.此时,吐蕃实力大增,并吞并了吐谷浑,吐蕃给武周政权造成了巨大的边疆危机,武周政权不得不分散大部分的精力来应对吐蕃带来的威胁.而由于吐蕃的地理位置,离武周政权的政治中心长安更近,所以解除吐蕃的威胁是武周政权必须解决的首要的边疆问题.武周政权与吐蕃的一次次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军费,削弱了武周国力,转移了武周军队的注意力而助长了后突厥默啜可汗的嚣张气焰,使武周北疆的防御出现空虚的局面.这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周后期应对后突厥妥协退让的态度.此外,武则天执政后期,为了巩固其统治和政权的合法性,武则天杀害了大批边防名将,同时为维护武氏家族利益而多次任命不懂军事的武氏子弟为将率军应对后突厥的进攻,这造成了北疆防御体系的虚弱.默啜可汗请求和亲时,武则天为显示武周统治的正统性派武氏子弟武延秀娶可汗之女,这为后突厥的大举入侵提供了借口,默啜可汗以武氏子弟门户不配为由而拒绝和亲并率大兵南下.对于立武氏子弟还是李唐皇室为皇位继承人这一问题,武则天态度的摇摆不定也严重影响了国内政治以及聚集民心,直到庐陵王李显恢复了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时,这一问题才最终解决.总而言之,武则天执政后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外部势力后突厥和吐蕃的不断强大对武周政权带来的压力,也有内部因素武周统治的不稳定以及武则天任人唯亲和错杀良将等造成的策略上的失误.四、武则天应对后突厥的政策对唐朝历史的影响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执政时期也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繁荣发展时期,上承唐太宗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开元盛世.虽然自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建周代唐,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只经历了短短15年的时间.但是武则天自唐高宗在位后期便开始对唐王朝进08行有效的统治,所以其执政时期相当长久.武则天执政时期,正值东突厥政权灭亡,后突厥复国不断迅速发展时期.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对唐朝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则天执政之前,由于东突厥在唐太宗在位时期被灭亡,突厥各部处于分崩离析的局面,唐王朝对北部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统辖,设置了单于都护府统治漠南地区,安北都护府统治漠北地区.但唐高宗在位后期,突厥集中各部力量寻求复国独立,逐渐发展壮大,屡屡侵扰中原王朝的北部地区.由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应对后突厥的政策比较软弱与妥协,同时中原王朝此时王位更迭相对频繁且面临西北吐蕃的威胁和契丹叛乱所造成的北疆危机,所以无暇集中主要力量应对后突厥的一次次侵扰,对其采取姑息放纵的态度,导致了后突厥力量的不断长大,后突厥此时默啜可汗在位(691年 716年),在位时间较长,其应对中原王朝的政策有很好的连贯性,他善于外交,灵活机变,不断从中原王朝获得利益.武则天退位时,中原政权所设的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已基本形同虚设,后突厥政权的统辖区不断向南扩张,中宗即位后,唐王朝已基本失去了对北疆的有效行政管理权,而北疆地区变为唐王朝应对北方民族南下的防线,更多的起防御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北部地区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唐王朝北部边境地区小农经济的破坏和边疆防御体系的崩溃,直到唐玄宗时期,唐王朝在北部地区设立节度使制度,造成了节度使实力强大,进而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产生.直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北部地区已基本形成藩镇林立的格局.而唐王朝后期衰弱的国力和腐朽的统治更无力应付北方地区回纥和契丹的崛起.北部边疆只是形式上属于唐王朝的行政区域,而真正意义上却成为唐王朝抵御北方民族威胁的国防边区.这严重削弱了唐王朝对边疆的直接统治权,破坏了北部地区的均田制与府兵制,也为唐王朝后期北方地区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参考文献:[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编校㊀邓胤龙)O n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t oP o s tGT u r k i s h i nP e r i o d o fW uZ e t i a nZ h a oS h e n t i n g(S c h o o l o fH i s t o r y 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S h a a n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S h a a n x i71011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W uZ e t i a n s p o l i c y o f c o p i n g w i t h t h e p o s tGT u r k i c p e r i o d,f r o mt h e l i m i t e d o f f e n s i v e e a r l y i n t h e r u l i n gp e r i o d,s h i fGt e d t o t h e c o n t r a c t i o no f t h e l a t e r p e r i o d i no r d e r t od e a lw i t h t h e p r o b l e m s s h e t h o u g h tw a s u r g e n t l y n e e d e d,n a m e l y t h eK h iGt a n r e b e l l i o n,t h eb o r d e r t h r e a t o f t h en o r t h w e s t b o r d e r a n d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i t i c a l s t r u g g l e.T h e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o l i c y o f d e a l i n g w i t h t h e p o s tGT u r k i c f r o m W uZ e t i a n s e a r l y a n d l a t e s t a g e s o f t h e r e g i m e.E a r l yp e r i o d f r o mt h e f i r s t y e a r o fH o n g d a o (683)D e c e m b e rW uZ e t i a nb e c a m e t h e e m p r e s s t o t h e f i r s t y e a r o f t h e y e a r(695y e a r s)a f t e r t h eT u r k i c s i l e n t s i p K h a ns e n t m e s s e n g e r p l e a s e,t h i s p e r i o d i sm a i n l y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t o u g h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696)t o t h e f i r s t y e a r o f t h e d r a g o n(705)e a r l y W uZ e t i a na b d i c a t e d,t h i s p e r i o d t o t a k e a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w a r a n dr e s p o n s em e a s u r e s,b u t t h em a i nd e f e n s eo f t h en e g a t i v e, W uZ h o u r e g i m e i n t h e 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w i t h t h e p o s tGT u r k i c.B a s i c a l l y a t ad i s a d v a n t a g e,c o n t i n u e t o c o m p r o m i s e c o n c e s s i o n s.K e y w o r d s:W uZ e t i a n;p o s tGt u r k i c;p o l i c y r e s p o n s e18。

默啜可汗时期的后突厥汗国

默啜可汗时期的后突厥汗国

默啜可汗时期的后突厥汗国作者:袁志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袁志鹏(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重庆 400037)摘要:默啜可汗在位时期,后突厥汗国成功地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和措施。

对外,默啜可汗采取和战并行、软硬兼施的策略,扩大汗国的领土范围,为汗国的发展谋取了较大的利益,对内,则加强自身政权建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步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唐朝北部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内外政策;汗国利益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13-03后突厥汗国复兴并建立政权后,共存在60余年(682-744),历任可汗有9位,默啜可汗在位时期(天授三年至开元四年,692-716)堪称后突厥汗国最辉煌的时期。

颉跌利施可汗去世后,其子尚幼,默啜遂篡其位,自立为可汗。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正值唐朝内部权利更替频繁、局势多变之时,短短的二十余年内,唐朝最高统治者连易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主,高层政局动荡不稳,而后突厥汗国则借机发展壮大,步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突厥汗国的这一丰功伟绩,同默啜可汗的内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对外,默啜可汗采取和战并行、软硬兼施的策略,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都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征服了许多政权或部族,在汗国内部,则加强自身政权建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设法提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等。

一、默啜可汗和唐朝的关系此一时期内,默啜同唐朝的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欺骗和打击并重。

默啜采用两面手法对付唐朝,一方面是不断地武力进攻唐朝的边境,掠夺财富、彰显武力,另一方面是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假意同唐朝和好,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或腾出人力和物力对付其他方面的势力。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仅《资治通鉴》记载的后突厥汗国对唐边境的骚扰、掠夺的记录就有7次,其中以圣历元年(698)、长安二年(702)、中宗神龙二年(706)这3次进攻的规模最大,対唐朝的危害也最深,下面分而论述之。

历史揭秘:唐朝灭亡突厥后,突厥人都去哪了?

历史揭秘:唐朝灭亡突厥后,突厥人都去哪了?

历史揭秘:唐朝灭亡突厥后,突厥人都去哪了?唐朝初年,名将李靖统军灭亡东突厥汗国,名将苏烈统军灭亡东突厥汗国。

武则天统治时期,原降伏于唐朝的突厥部族复兴于大漠,建立后突厥汗国,唐玄宗时期被名将王忠嗣攻灭。

此后突厥人陆续西迁,征服中亚、中东多个当地民族,使之突厥化,建立了多个声威煊赫一时的大帝国,最出名的当然是延续600余年,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大唐卫国公:李靖而留在中原和大漠的突厥人,则陆续被汉族和其他民族所同化,也包括源出西突厥、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的沙陀人在内。

历史上的突厥人,最早只是当时称霸漠北草原的柔然人的奴隶,柔然人虽然多次被北魏王朝讨伐,屡遭败绩,但仍然乘着北魏分裂的时机,短暂复兴,后终于被宣告独立的突厥人,联合西域的高车人击败,向东欧溃逃,后成为一度袭扰东罗马帝国的“阿瓦尔人”。

突厥人取代柔然,崛起成为大漠草原的主人后,在其首领阿史那家族数代英雄可汗的率领下,展现了极强的战略布局,甚至体现了纵观全球的战略眼光,东、西、南三个方向全线扩张。

突厥木汗可汗:阿史那燕都在远东地区,突厥汗国利用中国北朝的北周、北齐两国相互争斗、不死不休的世仇,与之连横合纵,令两国天子争相卑辞讨好,乞求援助,多次出动10万骑以上的大军,届入北朝内战,形同整个北中国的“太上皇”,将疆土一路南推到长城脚下。

突厥汗国向西扩张,面临的最大敌手是称霸中亚和西域数百年的囐哒帝国,该国攻灭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而崛起,和波斯帝国常年开战,一度迫使其称臣,还多次入侵印度,掠劫财富。

突厥人联合波斯,东西夹攻囐哒帝国,历时十年战争(公元558年~至567年),终于将之一举攻灭,然后和波斯人瓜分其土地,即波斯人得中亚地区,突厥人得西域地区。

随后就在公元568年,突厥使者访问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该国定下了夹攻波斯帝国的新盟约。

这场持续二十余年,导致东罗马、波斯两国两败俱伤的大战,却让突厥人趁势将中亚地区也收入囊中,从而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

土默特沿革概述

土默特沿革概述

今天的土默特地区,主要是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大约东经109°50‵~120°10‵北纬39°45‵~41°31‵之间的地区,总面积约为21000平方公里。

其东部为乌兰察布高原,西部和西南部与鄂尔多斯、河套平原相临。

“土默特”(Tümed)一名为蒙古语,是“万”或“万户”的复数形式。

作为专有名称,它出现于北元时期(明代),用以指称土默特部落集团、万户;入清,用以指称归化城土默特旗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历史上的土默特,既是蒙古族的一个部族名称,又是一个地区名称。

一土默特地区及其周围一带与中原紧相毗邻,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宜牧宜耕。

早在远古时期,土默特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20世纪80年代前后,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的大窑村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

大窑文化的发现、发掘,把土默特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大约50万年以前。

在土默特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甚多,其中,阿善文化遗存和白泥窑文化遗存、海生不浪遗址等具有代表性。

进入历史时期后,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这里你进我退,此消彼长,形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民族居住,或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犬牙交错居住的复杂局面。

最早出现在这里的是土方、鬼方、猃狁、荤粥、山戎、鲜虞、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此后,有林胡、楼烦等活动于此。

秦汉时期,匈奴人成为活动在今天土默特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民族,河套、阴山一带是其发祥地。

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建立了统一北方、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游牧民族政权。

匈奴之后,乌桓、鲜卑先后进入今土默特地区。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称“代王”,建年号“登国”,后“改称魏王”,建立了北魏王朝。

北魏迁都平城后,这里又出现了柔然人、敕勒人。

在柔然与北魏的交往中,有许多事件发生在土默特地区。

敕勒人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这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敕勒人的驻牧,今天的土默川在当时被称作“敕勒川”,并且留下了被人们千古传唱的民歌“敕勒歌”。

后突厥汗国的衰亡

后突厥汗国的衰亡

后突厥汗国的衰亡摘要:后突厥汗国在毗伽可汗之后,虽与唐朝保持了一定的政治经联系,得到唐朝中央的认可,但其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其统治已是落日余晖,走向衰落。

关键词:后突厥汗国;唐朝;衰亡;基金: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16040)研究成果之一。

后突厥汗国建国之后,经骨咄禄可汗的重建到默啜可汗时期强大起来,威震唐朝北疆。

但是默啜后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毗伽可汗乘势而起,开始汗国的中兴。

但开元二十二年(734),突厥毗伽可汗为其大臣梅録啜所毒死,其子继位,是为伊然可汗,这是后突厥衰落的开始。

关于伊然可汗的在位时间,史学界的说法不一。

林幹先生、马长寿先生认为其应为两人,登利可汗即位当在伊然可汗之后;薛宗正先生认为伊然可汗和后来的登利可汗是为一人,称其为伊然登利可汗。

伊然登利可汗在位八年,之后其弟苾伽骨咄禄可汗继位(其母为暾欲谷之女娑匐),个人比较赞同林幹、马长寿先生的观点。

伊然可汗在位八年就死去,其异母弟继位,是为登利可汗。

两位可汗的继位,唐玄宗都派官员进行册封,在《新唐书·突厥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伊然可汗立八年,卒。

……其弟嗣立,是为苾伽骨咄禄可汗,使右金吾卫将军李质持册为登利可汗。

”这种和平友好的关系在伊然可汗去世之后便被打破。

开元二十八年(740),伊然可汗去世,其弟登利可汗继位,因为年幼,由其母后突厥谋臣暾欲谷的女儿娑匐监国,但不为诸部所服从。

这时的后突厥政权掌握在登利可汗的从叔父左、右杀二人手中,汗国的精锐兵马也大多数掌握在此二人的手中。

登利可汗及其母娑匐害怕二者势力太过强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与母诱斩西杀,夺其兵”[2],左杀判阙特勤害怕登利可汗母子会威胁自己的性命,于是“攻杀登利”[3],“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4]自为僭主[5],开始大肆屠杀异己,迫使暾欲谷的女儿娑匐不得不逃到唐朝避难。

天宝元年(742)九月,“上御花萼楼宴突厥降者,赏赐甚厚”[6]应该是宴请登利可汗的母亲娑匐以及其追随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后突厥政权早期根据地考暾欲谷第一碑西面7行载云:“颉跌利施向南杀死了大量汉人,向东杀死了大量契丹人,向北杀死了大量乌古斯人。

我成为他的参谋和军事指挥官。

我们那时居住在čoγay quz及 Kara-Kum 地区。

”又,阙特勤碑南面3行及6-7行载云:“只要突厥可汗在ötükän山实施统治,境内便无忧患。

……如果你们试图移居到南方的čoγay yiš及吐葛尔统平原,突厥人啊,你们便将死亡。

”在此,暾欲谷碑(下文简称“暾碑”)所谓的“颉跌利施”即是突厥称衔“elteriš”的汉文对译名,有“监督”、“管束”之义,是为突厥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美称之一。

它在这里即是指后突厥汗国的奠基者和第一任可汗骨咄禄。

所以,颉跌利施建立政权之初的居地čoγay quz或čoγay yiš与 Kara-Kum ,便是后突厥汗国早期的主要根据地。

至于阙碑所述阙特勤的事迹,大多在毗伽可汗时代,其时已处后突厥政权的中期,汗国的主要根据地业已移至漠北的ötükän山区。

因此,碑文告诫突厥民众不要南下čoγay山区(“yiš”有“山林”之义,各家对此多无异议),以免陷手汉人的圈套,遭受伤害。

上引两段文字,是本书所收有关后突厥政权的五大古突厥文碑铭中,提及“čoγay (quz)”与“Kara-Kum ”两地名的全部资料。

这方面的古突厥文原始资料虽然为数甚少,并且语焉不详,但是其重要性却并不因此稍减。

后突厥汗国早期的根据地究竟位于何处?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问题,它更涉及到突厥与周邻诸政权,尤其是与中原政权的各种关系,以及汗国早期历史之真相等重大问题。

所以,碑文中“čoγay (quz)”与“Kara-Kum ”的地理方位必须搞清楚。

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的解决。

诚然,有关“čoγay (quz)”与“Kara-Kum ”之地理位置的讨论早就展开,不过,一百年来依然众说纷纭,即使对于它们的大致方位,也多大相迳庭。

因此之故,这里仍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认真的探索。

第一节诸说概述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čoγay (quz)”和“Kara-Kum ”地理方位的观点可以粗分为两大类:“漠北说”与“漠南说”。

丹麦学者汤姆森是早期持“漠北说”的权威人士之一,他认为“Kara-Kum”肯定是指杭爱山的西部分支;至于“čoγay (quz)”则是指杭爱山脉南端的平原。

1法国学者格鲁赛将“Kara-Kum”置于赛音诺颜之南,2而赛音诺颜即是色楞格河以南、鄂尔浑河上游,以及土拉河、翁金河流域,易言之,在他看来,后突厥政权的早期根据地也位于漠北地区。

去今不远,持“漠北说”并考证较详的一位学者,乃是法国人勒内·吉罗。

他认为,“Kara-Kum”是翁金河中游以北的一片沙漠地区的名称;而“čoγay (quz)”之义即为“l'endroit ombragé des Saponaires(肥皂草林荫地)”,其地是杭爱山脉的东南分支,在翁金河的上游附近。

吉罗是如此描述骨咄禄可汗的这些早期根据地的:蒙古的自然地形图(1954年莫斯科出版的地图集,第57页)指出,在东经 103°和北纬45°15′的地区周围,有一片沙漠地区,从东至西近65公里,从南到北有近40公里。

这是该地区唯一一块真正的沙漠地区。

此地四周为泥潭沼泽,因此是一片潮湿地。

其高度略超过海拔1000米。

它完全具有冬牧场的特点。

我们证据十足地认为,这里确实是指 Kara-Kum,即骨咄禄可汗的冬帐。

在英文地图中,这一地区附近有一个村庄,叫霍勒特(Kholte),在翁金村以南。

为了更加具体地确定肥皂草山林的地点,我们还使用了蒙古植物图。

严格地说来,此地名应该考证为čoγay yiš。

为了能够顺利地进山放牧,必须找到一个山林区,它离前一个地方不远。

我们确实在前述地区的北-东北方和翁金河上游的南鄂尔浑河上游的南方,发现了森林区,那正是杭爱山脉的东南分支。

这一地区位于赛音诺颜周围,在东经102°和北纬46°的地方。

从直线距离来看,它也位于距前者 200公里左右的地方。

此地就相当于突厥可汗的牙帐。

翁金河就发源于那里。

在英文地图中,此处叫作科尔切洛(Korchelot)群山区。

3以上所述,可以说是“漠北说”的几种典型观点。

至于“漠南说”,则似乎以德国学者夏德意见为代表。

夏德利用了不少汉文史料对此进行比定,他首先肯定,突厥碑文中的“Kara-Kum”即是汉文载籍中提及的“黑沙”,因为从含义上来说,“Kara”义为“黑色的”,“Kum”义为“沙(碛)”,是完全没有疑问的;同时,据汉籍所载,骨咄禄在起事之初曾占据过“黑沙”或“黑沙城”,也是很清楚的。

至于“黑沙”的具体位置,夏德则根据《大同府志》所载,认为骨咄禄所据的“黑沙城”,即是辽振武县以北七十里的“黑沙碛”,约在阴山以北的Kuku Ilikung(即今武川)地区。

至于“čoγay (quz)”,则可能是汉文史料中的“总材(山)”,尽管就语音而言,似乎还不能完全吻合。

4夏德将“总材山”和“黑沙”置于阴山北麓的观点,为此后的许多学者所接受,因此“漠南说”或“阴山地区说”的影响也很大。

泽格莱迪在其《Čoγay –quzi,Qara-qum,Kök-öng》一文中,便对“阴山说”进行了相当具体的论证。

5他的主要论据之一即是:“čoγay-quzi”一名在词义上与汉籍中的“阴山”吻合。

泽格莱迪说,汤姆森曾谓“čoγa”义为“阴影”,由于“čoγa”毕竟不全等于“čoγay”,故而此说仍有缺陷。

但是,丹尼在研究后缀“-ay”时发现,“čoγa”的一种辅助形式也可以是“čoγay”。

亦即是说,“čoγay”完全含有汉文“阴”的意思。

另一方面,“quz”在“čoγay -quzi”一名中也具有“阴”的含义:据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quz”义为“山上从未被阳光照到的那一部分”,岂非也义为“阴”?有鉴于此,“čoγay -quzi”之词义确切地相当于汉文中的“阴(山)”。

泽格莱迪并引证了不少汉文资料,从而使后突厥汗国早期根据地位于阴山地区的说法看上去更具说服力。

在中国学者中,亦多从“漠南说”。

例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转译古突厥文碑铭的韩儒林、岑仲勉等,均将“čoγay(quz)”比定为“阴山”或“总材山”。

岑仲勉在其《暾欲谷碑》的译注中提及“čoγay”时说道:“汤氏云,似在杭爱山脉南部。

余按:夏德以为总材,韩儒林考为阴山,自属可信,地不在漠北也。

”6他显然倾向于“漠南说”。

他与异于某些国外学者之处,是未将“quz”作为整个专名中的一部分,而是疑心它即汉文“谷”字的音译,故把暾第一碑南7行的此语译作“吾人时方居总材谷及黑沙”。

另一方面,岑仲勉又将“čoγay”比定为《汉书》等古籍中多次提及的塞外的“涿邪(山)”。

7但是,一旦与“涿邪山”发生关系,其方位却又产生了问题。

岑氏在其《阙特勤碑》的译注中说道:“总材亦可为涿邪之唐代异译。

我国旧说多疑涿邪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汤氏谓Čoγai属杭爱山脉,如两说均不误,固足互相发明。

”接着引班固《燕然山铭》,得到的结论是“亦似说涿邪在漠外。

”然而,他下文引《后汉书·南匈奴传》之语(“匈奴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彤及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虏闻汉兵来,悉度漠去。

”)后,却不能不承认:“又位其山于大漠之南。

”8有鉴于此,被视同于“涿邪”的“总材”或“čoγay”的方位也就变得飘忽不定,时而漠北,时而漠南了。

显而易见,即使这些关于“čoγay”与“Kara-Kum”方位的各种观点的简介,即使如此,也很令人无所适从了。

何况,纵然接受其中一说,——例如中国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漠南说”或“阴山说”——也很难找到骨咄禄起事之初根据地的具体位置。

因为汉文古籍中所谓的“阴山”,乃是昆仑山的北支,发自黄河河套的西北方,向东延绵而去,经数千里后与内兴安岭相接,其势犹如中原北方的屏蔽。

显然,骨咄禄当初的据地绝不可能如此广大,而至多是“阴山”中的一小部分。

出于这样的原因,本章仍有必要对“čoγay”与“Kara-Kum”的方位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突厥文碑铭中的这两个地名,确实相当于汉文载籍中的“总材山”和“黑沙”。

为了易于辨认,下文便 多以这两个汉文名指称碑文中的相应地名。

而“总材山”与“黑沙”应该位于漠南,其具体方位则约在今白云鄂博周围几百里的地区内。

兹就此问题作如下考证。

第二节突厥在漠南拥有坚固的根据地一.颉利可汗的突厥政权主要以漠南为基地颉利可汗是所谓的“突厥第一汗国”(创建于公元6世纪50年代)的第十一任可汗,亦即“东突厥”的最后一任可汗,于620-630年在位,最终被唐军所擒,其政权也随之而亡。

而颉利可汗的权力重心便始终位于漠南。

颉利在继承可汗之前,就置牙于漠南了。

《旧唐书·突厥上》载云:“(颉利)初为莫贺咄设,牙直五原之北。

”其时尚属隋代,而隋代的“五原”则位于河套西段的北岸,在今五原之北。

因此设在五原“直北”之地的牙帐,便应当在阴山之北的漠南地区。

颉利出任可汗之后,其汗庭也设在阴山地区。

《旧唐书·温彦博传》载云,武德八年(625 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

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

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

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寒之地。

”温彦博在唐高祖治下任中书侍郎,封河西郡公,许多国家大事,高祖都要垂询于他,这次出战突厥,又是行军长史的身份。

因此他与当时唐政权军政大事的关系,显然十分密切。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颉利可汗绝不会轻易放过,所以必然严加管制,以免温彦博脱逃,或者被中原方面救走。

因此,囚禁他的地方,也就肯定是突厥势力最为巩固的所在,那么,这岂非暗示了“阴山”正是颉利可汗的稳固根据地吗?如果说,上引《温彦博传》还是一个间接的证据,那么《贞观政要》所言诸语则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颉利时代突厥的主要力量位于漠南。

卷二《任贤》记述李靖击灭突厥政权的过程道,贞观三年(629 年),李靖“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

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

……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

太宗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 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

’以功进封代国公。

此后,颉利可汗大惧,四年,退保铁山,遣使入朝 谢罪,请举国内附。

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

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诏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