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文言文08愚公移山同步讲义学生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愚公移山》教育教学PPT课件(带内容)
愚 移 公 山列 子
Y U G ONGY I SHAN
壹
主要内容
肆
课 前贰 导课 读文
学 习
展 叁开 随讨 堂论 思 考
壹
课前导读
K EQ I ANDAODU
此部分主要内容 文章出处、生字词学习等
课前导读
列子
列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
子
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
年且九十。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
工具简陋 运土路程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随堂思考
“在为课
太愚什文
行公么题
、身文目
王上章是
屋,一“
二 山 ?
而 是 先 写
开 头 不 落 笔
愚 公 移 山 ”
,
因 为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 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随堂思考
河本方太
阳在七行
之冀百、
北州里王
。
之 南
, 高
屋 二
,万山
仞,
。
课文学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将近
面对
苦于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汝吾与汝毕力平险 ,
绕远,曲折
商量
全部 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一直
南岸
赞成
课文学习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
情孀为写
节妻什愚
?弱么公
子要及
"
"
跳 往 助 之
穿 插 京 城 氏
其 子 孙 们 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4课愚公移山(学生版+解析)
第24课 愚公移山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背诵优秀诗文,阅读文学作品,正确理解故事中所所蕴涵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义。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识记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寓言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 理解愚公精神,领悟“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文题解读“愚公”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是故事的主人公。
“移山”是主要事件。
题目概括了本文的故事情节。
4、主旨点睛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即学即练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课件(共73张)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 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 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 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 的教育。
朗读欣赏
整体感知,正音正字。
给下列字注音: 仞(rèn) 塞(sè)迂( yū ) 遂( suì) 荷( hè) 汝(rǔ) 箕(jī) 畚(běn) 龀(chèn)叟(sǒu)匮( kuì) 冀(jì) 朔(shuò)曾(céng)雍( yōng) 孀(shuāng)惩( chéng)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 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且:将近
面:向着 惩:苦于
之:的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你更 孙平天谈闻胆太木脊
感难 喔川
行屐背
叹
了
磨压
却
穿弯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 二、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四、了解本课运用对比和衬托写法表现 人物的写作特点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阴,无陇断焉。
操:持、拿。 已:停。
负:背。
厝:通“措”放置。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经典ppt课件(人教版)
你太不聪明了!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动动脑 筋
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以太行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作的艰巨。
笑 谈
想 起 来 不 是 奇 闻 谈 起 来 不 是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笑 谈
听 起 来 是 奇 闻 讲 起 来 是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 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 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 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 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之于
通“慧”,聪明
通“措”,放 置
阳 阴 指 曾 诸 荷 毛 息 虽 已
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古义:还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扛 今义:荷花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止 今义:已经
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同步课程课件
)
智叟(sŏu )
zē曾ng(
)不若
亡( wú )以应 一c厝uò(
)
陇( lŏng )断
穷ku匮ì (
)
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
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二、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以 以残年余力 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来
词语积累
二、一词多义
焉 始一反焉 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 哪里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其
惧其不已也 代词 他
三、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苦 古义:担心 今义:愁苦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已 古义:止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战国 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 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 尊为前辈。本文出自《列子·汤问》。
文学体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 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 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对比
(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 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 不愚,“智”者并不智)。
3Hale Waihona Puke 情节曲折归纳总结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 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 懈奋斗的道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精品课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 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2.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目录
01激趣导入 02文学常识 0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04疏通文义 05布置作业
激趣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 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文学常识
《列子》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 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 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 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 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之”
“这件事”。如:“操蛇 之神闻之,吿之于帝”。
人称代词,“他 们”。如:“跳往 助之”。
“他”。如:“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词多义
副词,“将”。 “且”
如:“年且九十”。
连词,“况且”。 如:“且焉置土石?”
介词,“到”。 “于”
如:“达于汉阴”。
“向”。 如:“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如:“毕力 平险”中“险”指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中“箕畚”,用土筐。
特殊句式
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 他的诚心感动了)。01
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且焉
置土石?
03
主谓倒装 甚矣,(谓)汝 02之不惠(主)。
定语后置
遂率子孙荷担
04
者三夫。
省略句 省略主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精品课件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 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 “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 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 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 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 “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 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 作者的情感倾向。
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 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 领全家人移走大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 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品读课文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
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
第1课时
作品简介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 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 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 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23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 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 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 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 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 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 的嘲讽讥笑了。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精品教学课件
相同点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不同点
态度不同 情感不同
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 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 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 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 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sè
y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yù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xiānɡ
zēnɡ
kuí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hè
rǎnɡ jī běn
bó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杂然相许 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与朱元思 书》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
荡胸生曾云
同“层”,重叠
《望岳》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汝心之固
形容词,顽固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求之下
动词,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 作品。今本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 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 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出处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成语典故的文化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成语典故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对于理解文章和扩展知识面至关重要。
举例解释: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掌握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的方法,如通过“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来理解愚公的智慧。
-句式分析:例如,“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倒装句式,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其结构,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优化实践活动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课堂参与度。
3.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欲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强化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讨论、复述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将个人理想与集体目标相结合,勇于面对挑战,具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学生需要分析愚公不仅仅是个人,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
-成语典故:如“愚公移山”,学生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成为比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成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克服困难的情况?”比如,学习上遇到难题,你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到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精神奥秘。
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 愚公移山 名师教学PPT课件(5)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 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 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老师认为:愚公留给我们更多的,不是方法上的对错,而 是精神的巨大力量.
归纳总结这则”寓言的灵魂“,即寓意: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
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派来 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两座 大山都背走了.从此,冀州成了一 片平原,再也没有大山阻挡交通 了.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6
解读故事:愚公移山
人
谁主张移山 谁支持移山 谁反对移山
愚公
全家人
智叟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7
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表演
• 找出两场争论内容, • 一场是愚公与家人争论. • 二场是愚公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叟的争论.
太行、王屋二山 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 出路,给他们的生活、劳动 带来了很多困难.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4
解读故事:愚公移山 ☻ 移山困难
1、山体高大
两座直插云霄的大山
2、年老力衰,人力缺乏
年且九十;就一家子人
3、工具简陋
箩筐,锄头
4、路途遥远
运到渤海,往返一趟,要大半年时间.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5
解读故事:愚公移山 ☻ 移山结果
愚公移山
《列子》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奎屯市 第八中学 初中语文组王燕
1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现实意义.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
自主学习,解读故事:
人:
事:
谁主张移山 谁支持移山 谁反对移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山的规模巨大,更加体现移山的艰难
(反衬的写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把……怎么样”
况且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jī běn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用箕畚装运土石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
遗孤,孤儿
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返”
sǒu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甚矣矣,汝汝之之不不惠惠。 以残年余力老,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通何“慧?””
•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面对愚公移山这件事,文中有持反对意 见的人物吗?请同学从文中找出反对者所说 的话,并思考下列问题:
•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 2、愚公又是如何反驳智叟的呢? • 3、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产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chéng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
yū 将近
苦于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曲折,绕远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全
通“直”
zēng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加强语气 “连…都…”
如···何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置土石?”
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 愚公移山 名师教学PPT课件
玛黑扎·曼索尔汗
六老汉的故事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作者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 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 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 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 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 事之中。
1.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2.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 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1.故事的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他们对移山的态度分别是 怎样的? 3.分析讨论愚公的形象。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 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 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 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 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当今社 会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愚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公
谈起来不是笑谈。
移
望望头上天外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2021年八年级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愚公移山-《全套讲义教师版》
愚公移山知识集结知识元o愚公移山/ 《列子》知识讲解一、导入同学好,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重难点分析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重点虚词的用法“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例句:①以君之力②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③京城氏之孀妻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汝之不惠③虽我之死④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3.古今异义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古义:扛今义:荷花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4.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 愚公移山 名师教学PPT课件(6)
6
二、分析人物挺移山(合作探究)
2.启示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 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7
三、拓展升华赞移山
现在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你认为还需 要愚公精神吗?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8
三、拓展升华赞移山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 不平?”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5
二、分析人物挺移山(合作探究)
愚公: 有远大理想,不惧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不怕吃苦,敢于斗争,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大智若愚.
智叟:
目光短浅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愚不可及 .
对比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3
谢谢观看!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4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9
三、拓展升华赞移山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 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0
好好学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向上
11
三、拓展升华赞移山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迎难而上,排除一 切艰难险阻,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精神.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2
教师寄语:
勤劳+汗水=幸福 耕耘+劳动=幸福 艰苦+努力=幸福 拼搏+开创=幸福
愚公移山
《列子》
哈密市第十二中学 王蓓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
法国寓言家 拉·封丹 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
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好好,学“习 天天灵向上魂”则是它的寓意.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优质课件
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1. 能理解并概括本文的寓意。 2. 会分析并能说出本文的人物形象 3. 学习愚公精神,培养战胜困难的
决心和勇气。
自主学习
1、指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本文写了愚公带领全家人移走大山的故事。
对学群学、展示交流
(A组:按要求回答问题) 1、表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结果的句子,说明了
什么? 2、表愚公移山艰巨性的句子,说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试做分析?
对学群学、展示交流
(B组:根据问题深入理解寓意)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愚公人人物形象? 2、概括本文的寓意? 3、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
(4)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副词,将近。(2)且焉置土石:安放。
(3)汝心之固:顽固。
(4)杂然相许 :赞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损坏。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4、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吗?
了大山,而以神话结尾呢?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愚公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结合
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学习愚公精神?
巩固提升
你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 故事吗?
歌曲欣赏
请体会
《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作业: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将自 己的感悟写在练笔本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愚公移山》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列子,名 ,又名 ,战国前期 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
它的特点是:。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
万仞 () 冀 州() 荷担() 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 穷匮 () 一厝() 雍南()
陇断() 惩山北之塞(
)
2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 且:
(2)惩山北之塞 塞:
(3)出入之迂也 迂:
(4)聚室而谋曰
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6)杂然相许
杂然: 许: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8)以君之力 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
……何: (11)且焉置土石
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夫: (14)叩石垦壤
叩: (15)始龀
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 固: 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无陇断焉
3
(三)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四)一词多义。
1.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方欲行
2.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3.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若金汤
4.亡: 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5.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6.苦: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7.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凶极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通: 指通豫南
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通计一舟
(五)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2)河阳之北
4
河:古义: 今义:
阳:古义: 今义: (3)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4)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 今义: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 今义: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9)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 今义: (10)虽我之死 古义: 今义:
(11)惧其不已也 古义: 今义:
(12)无陇断焉 古义: 今义:
(13)何苦而不平 古义: 今义:
(六)重点虚词
(1)之: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④.甚矣,汝之不惠。
(2)而:
①.何苦而不平 聚室而谋
②.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③.而山不加增
(3)且:
①.年且 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4)于:
①.达于汉阴
②.告之于帝
(5)其:
①.惧其不已也
②.其如土石何
③.帝感其诚
④.其妻献疑
(6)以:
①.以残年余力
②.河曲智实亡以应
(7)焉:
①. 无陇断焉。
始一反焉
②.且焉置土石。
五、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主谓倒置装,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
(3)何苦而不平
(倒装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
(4)帝感其诚
(被动句。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帝”是被感动者。
)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 甚矣,汝之不惠!
(6)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帝感其诚。
七、理解默写
1.愚公移山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
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5.愚公的精神是:
6.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
,深入研究时其妻 ,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
(用原文回答)
七、内容理解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3.愚心移山的艰巨性表现在哪里?
6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75.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8.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七、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 。
八.写作手法
1.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
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2.借助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