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大事作用

合集下载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Guangzhou Shisanhang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

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

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商行。

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

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

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

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

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

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旧有十三行“沿明之习”的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

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乾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

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福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福建商民往来买卖税务。

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

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账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

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

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

十三行名词解释

十三行名词解释

十三行[ shísān xíng ]基本解释1.法帖名。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

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

俗亦称“[[洋行]]”。

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详细解释1.法帖名。

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

故名。

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

参阅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

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

俗亦称“洋行”。

清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来,即遣去。

” 清黄遵宪《羊城感赋》诗:“独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护画楼居。

”3.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闻名的小楷法帖。

晋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称为「十三行」。

据元赵孟頫《松雪斋集》所载,墨迹有两本:一为晋时用麻笺所书,乃宋高宗先收得九行,贾似道再得四行,最后为赵孟頫所得。

一为唐人用硬黄纸所书,后有柳公权跋两行,世称为「柳跋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行数并不固定。

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

公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于其间也……
——赵翼
材料二:军机处有廷寄谕旨……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曰“马上飞递”者,或四、五百里,或六百

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 ——赵翼
材料三: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赵翼
原因: ①雍正帝,为了处理西北军务 ②加强皇权
西方为什么要与中国贸易? 世界市场扩张的需要 工业生产
中国为什么拒绝?
闭关锁国政策
自然经济
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中国历史新编》
故宫精品文物——奏折匣
特点: 迅速、机密
作用: 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军机处
努尔哈赤(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 满洲贵族组成决定军国大事
康熙
南书房
草拟御旨 处理奏章
雍正 军机处
(2)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帝
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乾隆帝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 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的加强 (1)奏折制度
皇帝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官员
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 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 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 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 自拆阅。

专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营建
明成祖
基础 元大都
北京城 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核心 宫城,也称紫禁城 特点 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
影响 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七下P43)
广州十三行(七下P105)
【唯物史观·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观点论述 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 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清朝前 期加强 专制统 治的主 要措施
文字狱 (思想 文化)
概念 影响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 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2)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 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结果
共同 影响
不计经济效益,加重了政府和 人民的负担,被迫停止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1)都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2)都得益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家都具有冒险精神,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监察
(1)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2)明成祖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 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 强化的一种表现

简介“广州十三行”由来

简介“广州十三行”由来

简介“广州十三行”由来灌南高级中学杨德志在高中历史各种新教材必修二中,叙述清朝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时提及广州十三行,但叙述太少,让学生甚至有一些老师也根本不知道广州十三行是什么性质的商行,从何年设立到何年寿终正寝,更谈不上帮助学生理解清朝实现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因此笔者特作如下此文,帮助广大师生了解广州十三行的由来:广州十三行系从康熙年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设关通商,并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

当时国内外运到广东海口的商货很多,行商却很少,造成货物“壅滞”。

为了加强管理,适应开关后发展着的对外贸易的需要,保证关税的征收,广东巡抚李士桢会同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关长)商酌决定的,沿袭明代前例,用牙行商人主持经营对外贸易。

《粤海关志》记述:“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

十三行的职权和性质根据广东巡抚李士桢“分别住行货税”的文告,初期广东行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三:其一,充当经营对外贸易的洋行商人要身家殷实,而又以自愿承充为条件。

承商的办法,是经商人自愿呈明广东地方官府批准,并领取官府发给的行帖,方能开业。

其二,在广州和佛山原来经营商业的“商民牙行人等”,有自愿转业承充洋商的,可以自由选择,“或呈明地方官承充,或改换招牌”。

其三,洋货行商人对粤海关承担的义务,是负责把外洋进出口货税在洋船出口时亲自赴海关缴纳。

禁止税收人员从中勒索。

康熙五十九年(1720),行商发展到十六家。

他们为统一贸易规程,减少内部竞争和限制行外散商,在广东官府支持下,成立了垄断性的“公行”,它具有行会的性质。

并订立行规十三条。

这些行规主要有:外船专择某行商交易时,该行商只能承受此船货物的一半,其余一半归其他行商摊分,违者罚;行商中对公行负责最重要的头等行,可在外洋贸易中占一全股,二等行占半股,其余占四分之一股;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除极少数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图画等许行外商人贩卖外,其余商品的进出口买卖归公行独揽,但公行还未得到政府的正式批准。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详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详表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德意志宗教改革。随后瑞士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逐渐形成。
,荷兰成为17世纪标准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海外殖民扩张道路
●1632一1704年英国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洛克在世,主张君主立宪制和分权学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经济上:汉代发明播种工具耧车,一犁两牛三人的耦犁,推行代田法,后出现区田法。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世纪初,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失去区别
●公元533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在形式上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在结构上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其作用和目的: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其意义是欧洲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其影响: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西方法律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诉讼原则:近代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均受其影响。
◆公元前428-前348年柏拉图在世。代表作《理想国》
公元前384-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诞生,标志成文法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
秦朝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秦统一六国。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1276年
◆政治上:
1、、基本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分割相权;分化地方事权;收军权;收财权
◆经济上:
1、农业:南宋时期,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国家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中国近代史题目

中国近代史题目

1、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 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取消,乃日趋没落。

2、虎门销烟:广州禁烟斗争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的事件。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

1839 年6 月3 日至25 日,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1)中国将香港一岛割让给英国;(2)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3)赔偿英国2100万元《南京条约》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4、《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

该书初刊于1842 年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

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

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5、《瀛寰志略》《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

该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经济史)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经济史)
欧洲共同体成立。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互联网出现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西方能源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后出现滞涨,凯恩斯主义失灵
里根上台,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主张,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戈尔巴乔夫改革。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苏联解体
美国经济持续增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海南建省,经济特区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连入Internet第一根专线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繁荣
世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词的兴起苏轼李清照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陆九渊创立心学
(诗)陆游(词)辛弃疾
王祯完成《农书》
郭守敬完成《授时历》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指南针、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印刷术经波斯传入欧洲
12世纪
大学的创办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电影《渔光曲》获国际奖项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族工业困境。
1840年前后
19世纪中后期
隋朝
隋炀帝时

十三行是什么?

十三行是什么?

十三行是什么?十三行是什么?大洋新闻时间: 2013-01-20 来源: 信息时报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讲人:范小静(原广东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赵春晨认为,清代广州“十三行”名称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可以是指行商,也可以是指行商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一个特定的地域,即广州的十三行商馆区。

十三行是从明代开始的,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它并不是十三家那么齐整,只有少数的年代刚好十三家。

有时候多于十三家,有时候少于十三家,不过大家习惯把它叫“十三行”。

十三行的黄金时代是在清代,特别是在乾隆以后。

最初是1685年(康熙24年)的时候设了4个海关,分别是江、浙、闽、粤。

到了乾隆22年,也就是1757年的时候,乾隆把其他三个海关关掉了,就剩下一个海关,那就是广东广州。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打输了以后开放了5个海关,叫五口通商。

所以1757到1842年是一口通商。

清政府选择广州是有多重考虑的。

一是因为广州有长期的外贸传统。

广州比较偏远,远离北京政治中心,对北京的威胁大大减少。

二是珠江口具有得天独厚的防卫功能。

像国内其他很多的关口,海船可以直接从海到港口,但是广州有个非常好的条件,外国船想要进广州,比如从珠江口进广州的话,经过这里的时候突然收窄一个地方,那就是虎门。

虎门两边架着炮台的话,外国商船如果有些什么动静的话,两边火炮一封锁,外国船就没办法。

实际上广州一口通商的“一口”并不是单指广州,其实包括四个地方。

我有一个比喻,像我们现在看病一样,首先要挂号,如果外国船要来广州的话,先到澳门挂号,澳门有我们广东的官府,要在澳门要先挂号,拿官方的单据再到虎门。

在虎门这里海关要检查,就等于拿到挂着要在科室的护士站那里去,这个护士站就等于虎门。

护士让你去看病了,你还不能看上进去,一般还要在走廊那里等,那么“走廊”就是黄埔。

黄埔不是现在的黄埔区的黄埔,而是我们海珠区的黄埔,外国的商船全部停在那里。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作者:王树恩来源:《档案天地》2010年第10期17世纪末,广东广州有一片对外开放的商馆区,由总揽外贸的专业组织接待远方商户,统购进口洋货,营销中华物产。

这就是在中国外贸史上显赫一时、令中外商贾八方云集的“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但它是洋货行的统称,其实并无定数。

纵观中国的历史,那时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海外贸易始盛。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是清政府设在广州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

1757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一改前帝的开放思想,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管辖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

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从此,广州十三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十三行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

来自英、美等国的船队,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西方的工业品、工艺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华贵的丝绸、典雅的瓷器和芳香的茶叶,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

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景象,也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形。

从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帝每年都要亲自过问洋船到粤及海关税收情况。

一口通商之后,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迅速增长。

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

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

到19世纪中期,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是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的60%、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

广州历史大事年表 根据文献等整理汇总

广州历史大事年表 根据文献等整理汇总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进逼广州城,三元里乡民重创英军于牛栏岗,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众首发有组织地反击外来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1842年
清政府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外商与何商贸易,听其自便”,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代替“一口通商”,十三行失去外贸垄断的特权。广东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行商制度宣告结束。清政府让十三行商人筹款作战争赔款,令富庶天下的行商家庭也纷纷破产。
1917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1918年10月22日
广州成立市政公所,置总办、坐办职,负责拆除城垣,规划街道等市政建设事项。
1921年2月15日
广州市厅成立,广州正式建市。(建市后,广州致力于市区马路的拓宽和建设,使广州现代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1925年7月1日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采用委员制取代大元帅府的一长制。
1760s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6年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
1781年
瓦特改进了纽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生产力重大飞跃,工业革命进入高潮,这是新石器革命之后最剧烈的技术变革。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3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几十箱各种仪器、速射炮和舰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抵达中国,祝贺乾隆83岁寿诞,并请求通商。
广州历史大事(与贸易、城建相关)年表
时间
人物、事件
约五、六千年前
广州的先民古越人已在广州繁衍生息,生产工具以石器、陶器、骨骼为主,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统一岭南,将岭南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广州建城至此始。

清代最大的商人集团——“广州十三行”

清代最大的商人集团——“广州十三行”

清代最大的商人集团——“广州十三行”话题:休闲阅读中国文化行商十七世纪末,当世界贸易的大帆船驶入中国大陆南端的广州港,发现在珠江岸边有一片对外开放的商馆区,由总揽外贸的专业组织接待远方商户,统购进口洋货,营销中华物产。

这就是在中国外贸史上显赫一时、令中外商贾八方云集的“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洋货行的统称,不代表洋行的实际数目就如同同时代承德“外八庙”之名。

一口通商洋,关税占全国四成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海外贸易始盛。

一六八五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是清政府设在广州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

一七五七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一改前帝的开放思想,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管辖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

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从此,广州十三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十三行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

来自英、美等国的船队,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西方的工业品、工艺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

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景象,也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形。

从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帝每年都要亲自过问洋船到粤及海关税收情况。

一口通商之后,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迅速增长。

一七五四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

一七九~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时间轴)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时间轴)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时间轴)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公元1636年—-1840年(一)政治:1、中央:1661年-1722年康熙皇帝在位。

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地方:旗盟、自治区、行省(二)经济:大力发展封建经济,完善封建土地制度1、农业:继续发展,重农抑商2、手工业:制瓷业清代烧制出珐琅彩;著名丝织品种:“金宝地”3、商业:闭关锁国,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三)思想——三大进步思想家A、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耕者有其田B、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C、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知。

王夫之批判“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唯物主义体系。

(四)科技文艺:1、京剧:乾隆和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2、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为代表。

《红楼梦》把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3、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4、对外关系:公元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来华,中英首次正式通使;公元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明清时期特征的基本线索政治上: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上: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丧失了世界领先地位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面临欧洲国家的侵略总体特征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 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 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 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
反映出流人(B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南 方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治理边疆
地 域
成就
内容
( 2 0 2 1 ·重 庆 高 考 ·5 ) 清 军 入 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 2 0 2 2 ·湖 南 高 考 ·5 ) 嘉 庆七年( 1802 ),户部 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 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 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 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
平定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 蒙古族地区设盟、旗统治
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 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
西
管辖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 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
意在( B )
南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
南 方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马 戛
遥远省份频繁的起 义是百姓真实感情
尔 和愤怒的明确警示。

《乾隆英使觐见记》
白莲教起义
▋经济危机

玉版十三行名词解释

玉版十三行名词解释

玉版十三行名词解释玉版十三行是指清朝乾隆年间(约1736-1795年),官方所编制出的一部词典,共收录了13种不同的行业或领域的名词解释。

这13个行业或领域分别是:器物、建筑、人物、动植物、钱币、服饰、文具、乐器、食品、船舶、兵器、医药和术数。

器物器物是指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如碗、盘、杯、壶、筷子等。

玉版十三行中涵盖了各种器物的名称、种类、用途、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建筑建筑是指各种建筑工程,包括房屋、宫殿、庙宇、城墙等。

玉版十三行中涉及到建筑的名称、结构、设计、施工、装修等方面的内容。

人物人物是指历史人物、武将、政治家、文学家等各种人物。

玉版十三行中包含了各种人物的姓名、出生日期、家族背景、主要事迹、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动植物动植物是指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名称、分类、栽培、医疗药用等方面的内容。

玉版十三行中涉及到各种动植物的特点、生物学知识、药用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钱币钱币是指各种货币系统的名称、种类、货币价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玉版十三行中包含了各个朝代的不同货币系统、钞票、硬币等方面的内容。

服饰服饰是指各种衣物和配饰,包括衣服、鞋子、帽子、袜子等。

玉版十三行中包含了各种服饰的名称、种类、用途、材料、款式等方面的内容。

文具文具是指各种能够记录文字的工具,包括笔、纸张、印章等。

玉版十三行中涉及到各种文具的名称、制作材料、用途、印章图案等方面的内容。

乐器乐器是指各种能够发声的乐器,包括琴、瑟、笛子、鼓等。

玉版十三行中包含了各种乐器的名称、结构、演奏方法、音乐曲谱等方面的内容。

食品食品是指人们日常所需的各种食物和饮料。

玉版十三行中包含了各种食品和饮料的名称、制作方法、用途、食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船舶船舶是指各种船只、船类的名称、结构、用途、航海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玉版十三行中涉及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船只、航海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兵器兵器是指各种军用武器,包括刀、剑、枪、弓箭等。

玉版十三行中涵盖了各种兵器的名称、种类、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汉书》载:“诏贤良日:‘……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文中的“朕”指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答案】 D2、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这一条约是()。

A.《巴黎条约》B.《罗马条约》C.《布鲁塞尔条约》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答案】 D3、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位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答案】 B4、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答案】 C5、“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一顺口溜流传的时期是()。

A.20世纪50年代初B.20世纪60年代初C.20世纪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末【答案】 C6、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对于此战役,表述最准确的是()。

A.北洋军实力损失殆尽B.日军实力损失严重C.北洋军实力虽受损但有利于抗战的胜利D.充分显示了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首“避战派”的软弱7、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从1965年~1975年,三线地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

占全国同期基本建设3.5%。

三线建设成就是()。

A.改善了中国工业布局B.带动了全国经济发展C.保证“一五”计划实施D.彻底改变了西部面貌【答案】 A8、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人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史论史识
清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题二 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问题探究
视角1 清朝的边疆治理
材料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①,即“修 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②;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 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③;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藏传佛教,发挥宗教聚 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④;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 族事务;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 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事务⑤。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 成效。
情境再现
2. 康熙至乾隆年间,陆续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许多座大型寺庙,这些寺庙多融合了汉、 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提示 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免矛盾,维护和平。
拓宽教材
2.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并阅读相关解释。这一制 度有什么作用? 提示 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流域) 俄同意进行谈判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
巩固方式
北部、西 ①1757年,清朝将_准__噶__尔_ 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
部彻底击败
统治
北地区 (蒙古)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
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__伊__犁__将__军__,总领
兄弟发动的叛乱
军政事务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
1.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 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 机 2.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 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来审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古代文化孕育于广袤的内陆,然而对于海的态度是复杂的。

“海”在他们的心目中形成相对稳固的意像内涵:蕴藏着海洋那无比绚烂的诗词颂歌,既有宽恣肆,涵茹极广的伟大,却同时充满变幻无常,不可足摸的神秘,古代中国人对于大海怀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山的亲近远多于对海的关注。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潜在神秘感,有疏远的感觉,有时还会寄寓着畏惧甚至怨恨的心理。

古代描写海洋的作品只是沧海一粟,明、清两代这种情况有所攺覌,有资料认为就海洋诗歌数量来说,这一时期的就占到了海洋诗歌总数的二分之一强,尤其清诗在内容上和风格方面都拓宽了领域,可见这时,我们的先人与海洋的关系比之前密切得多、这是人们的眼光不断放大的表现、精神日益丰富的有力表征。

置于中国全球化的宏观审视,十八世纪开始,海洋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海上船舶的往来造就华洋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引起中国人海洋观的变迁。

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从海洋发展与全球视野来来看广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是内陆边缘,频临大海,恰是海洋国际交通的枢纽,是世界多元文化汇集碰撞、比对、吸纳、融合的重要场所,广州历来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是窗口与门户,清代广州作为清朝对外贸易的经济特区,成了为对西方开放的唯一口岸,这一特殊政策促进了广州口岸的发展与繁荣,广州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

广州十三行是海洋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国和西方的商品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三行处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与近现代商业接轨、与全球经济接轨的时代前沿,广州贸易的发展见证了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成果,为广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更创造光辉异彩深刻影响。

广州与各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了诸多有益的交流与合作,孕育了独特中西合璧的岭南的商贾文化,岭南商业文化的背景就是海洋文化。

海洋交通与贸易带给广州乃至中国西方文明。

海洋文明就是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是陆地的文明,海洋文明是陆地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发展,进而海洋贸易活动创造了西方文明,因而领先其它国家近五百年。

带给中国人新的思想、新思维与新观念,这是岭南人的褔祉。

这些诗篇浮现了最早的进入在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的粤商所起的作用。

十九世纪二
十年代开始,鸦片的非法大量走私贸易逐渐压倒正常的商品贸易,对中西正常贸易带来重大的冲击,十三行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地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激起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与忧虑,为救国图强而奔走纳喊。

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的海洋诗歌数量激争和内涵的拓宽,传导出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国人思维的变化,十九世纪古老的封建帝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枪炮冲击,鸦片入侵古老的中国,中国遭遇到到严峻的挑战,岭南人最早感受到时势大变异的讯息,意识到在传统古老的封建文化难予承受先进海洋文化的冲击,国人透过这样的意识,开始思考该如何适应这充满竞争和不断进步的世界。

我们看到中国人在觉醒,开始正视现实,突破封闭自锁、夜郎自大的积习,开始抒发出保卫家乡的悲壮情怀,响起了必须变法图强的大变局的前奏。

清海洋诗歌的特点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注重联系实际,内容贯通中外,融汇东西,极为鮮明的时代气质、赋予浓郁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地域文化特征,并有强烈的民族情感。

从海洋丝绸之路诗歌中可看到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其中也包括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的十三行先进行商,他们不仅要捍卫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还主动去了解西洋科技的进步和文俗风情,以扩展开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从诗歌中这些诗把粤商精神向世人展示,粤商文化不仅属于广东,也属于我们的民族。

岭南文化学术研究,包括不同类型和层面的文学创作,岭南海洋诗歌和有关广州十三行的诗是代表清人的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这些珍贵资料了反映时代的发展的特征,记录其时历史和人民的思想,成为中华诗学的一朵奇葩,是一笔极为丰富宝贵档案史料,也是留给后世研究重要的海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这些诗中可以从中见到在南海开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广州地区不仅在经济活动充满活力,在文化方面更能保持开放的态度。

但是虽然有活跃的社会群体和一定的经济力量。

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官员的贪污腐化,殖民主义者的侵略等原因,终不能发生社会经济产生质变。

编者以为诗史相证的关系,不在于诗与史的相吻合,而贵乎诗能记载史书外之事作为史实记录的佐证。

本书收录的作品,其中多有精华,但亦有糟粕,为保留原历史风貌,对于原作者在作品所显示的文化覌和历史观令今人看来存在的问题不作删刈。


洋诗不是一个人能说的清楚,也不是只是一个学者的活动范围,而是一个时期群体对历史的评价,评价有轻,也有重,有虚,更有实。

这些诗中含有对史事议论异同,持不同观点的着眼描述,有可能见到其信实比一般书籍能使人见到更全面、更为可靠的历史。

相信读者是有足够的能力以明鉴是非。

前人有不乏钟灵毓秀、学识渊博之士。

他们的诗作论述及评说、包含着许多精辟的见解与论断以及创新精神,弥足珍贵,又如今人陈永正先生的关干古海洋丝绸之路诗集的汇集及箋注、章文钦先生的关于的澳门所汇诗集及箋注等,李穗梅女士主编的镇海楼诗集及箋注等专集,以及其他作者在不同方面系统整合和研究前人优秀诗作,这些著述深为学界所关注,可视为高屋建瓴之论,面对这艰难缔造的硕果,令人信服,本书作者从中吸取教益,多收入于本书内容中。

因此,作为一个研究十三行的学人对学术传承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术研究中做学问中一定要了解和继承前人的成果,掌握这一学科历史和文学的现状演变进程,以达肩承负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这种“继往开来“,有如清代方志学家所谓“撰述”具有“别识心裁成一家言”。

论述事物,必须合乎科学性,必须尽可能穷尽追求网罗搜集所有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础,理顺事物前后上下的互相关系,对资源加以源流考据,分析、琢磨、消化、梳理、整合、评估其历史价值和阐释,进行相关的系统研究工作,继而钩出条理以形成有序列构思表述框架,再以文字表达。

弄清其含义也是有一定的困难。

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以图深入挖掘和弘扬光大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便于是提升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为研究广州十三行学者提供一份较为集中,而又丰富的文学史料。

本书收集的作品,以有关十三行和清代海洋丝绸之路的诗为主,传世的清诗数量颇多,涉及面很广,涉及史事、史料、政治、外交、军事、宗教、科技、天文、地理、人物、事物、掌故,故事、风土民俗等诸多方面,而十三行的诗歌文献领域范围整体上是比较分散的,写海洋丝绸之路的诗歌相对来说资源分佈比较遮蔽,从茫茫无边的多历岁月,沉寂的史迹,发掘诗源征采颇艰。

诸多作者亦诗亦史的文学描写,多姿多彩,或多或少藏有真知灼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作为研究十三行历史的佐证,足以传世,以惠学人,可以弥补十三行诸多资料未列入史书方志之罅漏。

笔者承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之邀,命下写书的任务,笔者深明工作意义
重大,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文化工程,恐难胜以大任。

然而又感到义不容辞,盛情难却,深思藉此边写边学,不断充电,温故而知新,从而得以提升对历史与文化认知的机会,遂欣然从命、勉力而为之。

笔者自愧学识浅薄,见闻寡眇,对诗文涉猎不深、不广,虽展转挖掘、蒐集,虚心请教,将勤补拙,然谅遗漏尤多;又琢磨不精,恐事实有考核未悉之处,笔误之处在所难免,欣切希望读者谅解和赐教,指示其失,以便更正为幸。

期望阅者通过审察诗迹,鉴旧推新,开拓新境界,对振兴乡邦政教,研究地方经济、旅游文化,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或可有所启发,寄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今天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笔者谨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