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凉州词》。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所作,展现他们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诗歌才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首唐诗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朗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例如,描述一个登高望远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时豪情壮志。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每首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并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1)主题思想:描绘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和对民族英雄敬仰。
(2)艺术特色: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泰山雄伟壮观。
(3)文化背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
2. 作业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解诗歌发展历程,拓宽文化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理解。
2. 课堂实践情景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分析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东皋、萋萋、燕然、荆门、白沙堤。
3.诵读五首诗,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4.体会各首诗的写作手法。
教 学 流 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探究品析
相互释疑
巩固拓展
总结提高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唐诗五首
课 题
唐诗五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重点难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诵读感知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诗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4.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3、赏析《黄鹤楼》。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四、赏析《使至塞上》
1.本诗哪个词语暗示作者奉命出使?
2.诗歌在颈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象?
五、赏析《渡荆门送别》
1.对诗歌中送别的情绪该如何理解?
2.尾联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情感?
六、交流疑点, 解决疑难。
七、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3.《唐诗五首》
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野望》1.导入。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2.初步感知。
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人赶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并不相识,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诗人弃官后隐居于此,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出诗人迷茫和失意的心绪。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板书设计:标题:12唐诗五首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白日依山尽》。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望洞庭》、《浪淘沙》、《乌衣巷》五首诗。
通过学习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们对自然、历史、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展示鹳雀楼、洞庭湖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2. 朗读:让学生分别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五首唐诗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意象。
结合诗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4. 对比阅读:将五首唐诗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各自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改写句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五首》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凉州词:王翰望洞庭: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乌衣巷:杜甫重点词语、句式、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示例答案:《登鹳雀楼》艺术特色:描绘了壮阔的河山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感受: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五首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赤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静夜思》。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唐诗的韵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唐诗的深度理解和赏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唐诗意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唐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唐诗的内容,了解诗文的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唐诗,了解诗文的作者和背景,尝试理解诗文的内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了解律诗,感受音韵之美;2.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意境;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意境难点:结合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检测导入课前改:改为第二个环节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唐诗五首》,看看你们的预习情况,请快速填写表格。
课前改:朗诵五首诗歌,说说有什么异同?同:创作时代:唐朝;文学体裁:律诗(板书)——知识卡片P63①五律、七律、排律②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通常上下句对仗③押韵。
;内容上,都是写景抒情,自然山水。
师:我们发现,从诗歌体裁来看,这五首唐诗都是——律诗,什么是律诗呢?请阅读P63知识卡片,圈画关键信息。
预设:律诗是近体诗,字数整齐划一,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是首联、颔联、和尾联,一般颔联颈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押韵。
设计说明:了解本课五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借此了解律诗的特点,作为文学常识加以积累。
(二)回顾单元目标课前改:改为第一个环节师:本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三峡》,还记得学习本单元的要求吗?预设:先读景,再读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景情设计说明: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再次明确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野望》课前改:过渡,明确了律诗的特点,这将作为文学常识,请积累。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野望》的内容。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唐诗,齐读标题,想想你产生了什么疑问?预设:望什么?产生了什么情感?野是什么环境?……师:那我们首先来看作者在什么环境下“望”?预设:东皋薄暮望,东皋(注释2),薄暮(注释3)交代了望的地点和时间。
师:隐居之地就照应了标题的“野”。
课前改:有一个词叫“在野”与“在朝”相对,就是不为官,不当政。
在野党,就是不执政的党派。
师:那么诗人望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思考这个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了解作者。
3、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思考探究: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书设计:略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王之涣2. 《凉州词》——王翰3. 《望洞庭》——刘禹锡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5. 《登高》——杜甫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唐诗,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品味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意境和韵律特点。
难点:《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修辞手法和《登高》的深刻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唐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意境和韵律特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其他四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唐诗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五首唐诗的题目及作者3. 每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意境和韵律特点4. 重点、难点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选择一首进行仿写。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深入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诗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修辞手法和《登高》的深刻内涵。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五首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13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枫桥夜泊》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通过对这五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大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人生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句式结构,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正确朗读、背诵,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对唐诗的韵律、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一猜这些唐诗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唐诗,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
(2)对每首唐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
(3)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五首唐诗之间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朗读、背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某首唐诗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首唐诗的鉴赏。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并做好笔记。
教师对五首唐诗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诗歌的韵律、意境、表达手法等要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1)五首唐诗的题目、作者、背景(2)五首唐诗的韵律特点、意境、表达手法(3)课堂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朗读、背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牢固欣赏现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考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了解作者。
3、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考虑探究: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甚么感化?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 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了解作者。
3、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思考探究:1. 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提问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提问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三、板书设计四、诗歌小结:《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黄鹤楼、激趣导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崔颢(公元704?—754 年)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 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2、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品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1: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明确: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提问2:“日暮” (时间)和“烟波江上” (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明确: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提问3: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提问4: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 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四、板书设计五、诗歌小结:《黄鹤楼》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第2 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一、导入新课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使至塞上(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 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合作探究: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 、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3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王国维赞叹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其中的“直” 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提问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提问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三、板书设计四、诗歌小结:《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 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提问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写景的句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所写。
提问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 ),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提问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