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有哪些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4.1 结构脉络图4.2 本章要点详解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我国报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B.我国最早的报纸是在民间流传的小报C.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D.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答案】B【解析】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报纸的发展和印刷术关系密切,以下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B.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C.“开元杂报”是中国第一份印刷报纸D.“进奏院状”不是印刷品【答案】ABD【解析】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
中国的印刷术在中唐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当时主要用来印刷佛经,还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和“进奏院状”都还不是印刷的。
3.民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环节的顺序是()。
①六科②提塘③通政司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D【解析】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最后是提塘。
提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抄传“邸报”。
4.“邸报”稿件的来源大多是()。
A.进奏官采访得来B.民间“线人”采访得来C.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D.宫廷发放【答案】C【解析】“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就这一点来说,进奏官的这一部分工作。
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5.关于“定本”制度,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A.唐代开始实行B.宋代开始实行C.“定本”是即将送审的邸报样本D.“定本”是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答案】BD【解析】宋代各时期都很注意对“邸报”传报工作的管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6.1 结构脉络图16.2 本章要点详解一、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事业1.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1)“报禁”时期的台湾报业①“报禁”1951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报禁包括“三限”,即限证、限张和限印。
1955年4月21日,台湾当局公布了《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通令所有的报纸版面一律限在对开一张半之内,迫于报界要求放宽限张的呼吁,该办法做过多次修改,但到报禁解除之前,一直没有突破三大张。
限印是指台湾当局规定每家报纸只能在其登记地点的印刷厂印刷,这一措施给在全省出版发行的大报带来了很多不便。
1988年1月1日报禁正式解除。
②《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8年迁台,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继续出版。
除在台湾发行五个分版外,还在香港和世界其他几十个城市发行航空版。
该报社出版《中央星期杂志》和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
在台北出版的《大华晚报》实际上是它的晚刊。
以《中央日报》为核心的台湾官报报业集团,直接控制了台湾三分之一的报纸,成为当局控制舆论的基本力量。
③《新生报》《新生报》是台湾省政府的机关报,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创刊,是当时台湾各报中读者面最宽、订户最普及的一份报纸,内容多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为重点,1949年成立新生报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高雄分社发行南部版。
1961年改组为台湾新生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南部版更名为《台湾新闻报》单独发行。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0.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1.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①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
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②战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管了《申报》《新闻报》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心的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手法,复刊或新办其党营报刊。
③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④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1945年8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
(2)《文萃》周刊《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1946年6月,《文萃》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后又陆续吸收陈子涛等参加编辑工作。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改名为《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读开元杂报
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 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 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 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 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目;“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 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大学, 见丛甓负上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日,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 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 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势不可控, 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 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咋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 罢乎?安有延奏诤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 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 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 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败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 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录自孙樵:《经纬集》)
②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加之封建王朝对官报舆 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 的真实情况,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报应时 而生。
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 重要现象。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 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 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 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 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 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 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 往不能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报界黄金时代”指的是()。
A.1912年2月以后B.1932年2月以后C.明末清初D.五四青年运动时期【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横三民”指的是()。
A.《中华民报》B.《民国新闻》C.《民权报》D.《国民公报》【答案】ABC【解析】自由党在上海创办的《民权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五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等激进的口号。
由此,《民权报》和“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3.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活动积极方面的表现为()。
A.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B.副刊有了大的发展C.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D.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答案】ABCD【解析】这一时期,在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的大气候之下,当时的新闻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但是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副刊有了大的发展;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为()。
A.国闻通讯社B.新闻编译社C.新华通讯社D.中新社【答案】B【解析】邵飘萍“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在北京有通讯社之始。
”由于该通讯机构重视新闻采访,可以获得不少最新最真的消息,新闻编译社的稿件很受欢迎。
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主要内容简介:这项近百万字的巨著,从学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总结了的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这是继《中国新闻通史》(三卷)之后的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的又一力作。
书面。
整本书以“历史记录风格”撰写,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一般性评论,子注释和补充性注释。
引言部分探讨了中国新闻通讯业近30年发展的总体历程和基本形式。
通常,从新闻传播系统的发展全过程中,提取出四个线索,即新闻传播系统,新闻传播概念,新闻传播规则和媒体管理,以梳理其历史背景。
从横向的角度讨论了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社,新闻与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过程;附录讨论了台湾禁令解除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新闻业和传播业的发展以及1978年后华侨媒体的历史。
每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论述:概述,主要编年史事件,发展轨迹,媒体案例,典型人物以及经验教训。
《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第二版)涵盖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主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和广告学三个学科。
进入21世纪,以完整的体系集力量,改写一系列新闻与传播教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21世纪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编辑是各个教学领域的专家,其中许多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该系列教材包括国家级重点教科书和部级重点教科书,其他教科书也是精选产品,充分保证了它们的质量和权威性。
这套教材的特点如下:首先,内容是新的,涵盖面很广。
其次,写作是新的。
第三,作者阵容强大。
简而言之,这套教材的出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闻与传播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并熟悉其总体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学对新闻和传播的实际商业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由方汉奇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 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 为遒人的政府官员, 摇动木铎, 巡行于各地, 既以宣达政令, 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 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 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 传播活动更为频繁,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采取了修筑驰道、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 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 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 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 然造纸术已经出现, 但是由于工匠不多, 产量不高, 还不普及, 传播载体以竹简、 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 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 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 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于它的性质, 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 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 是一种类似 “进 奏院状” “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 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2、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 1900 年在敦煌莫 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 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 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 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其特点(1) 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 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 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 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3、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 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士人的传播活动,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主要的传 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 壁上,公之于众。 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 闻信息。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1、邸报(宋代邸报(朝报) 、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 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 是都进奏院。 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 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 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 就 是邸报。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是宋代社会动 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2.)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 固定报头和名称; (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上有人以出版小报为业; (3) 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 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5)有手写的也有印 刷的;(6)读者面很广。 3) 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时期,也往往被各阶层的主战 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 归根到底是由于小报满足了人们 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信息的需求,因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 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 ,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 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 “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 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 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 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 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 行体制。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 内 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 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 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 分普遍。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 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政通司:来自地方和在京 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其次是六科, 主 要是将皇帝看过的, 做了批示的, 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 供在京各衙门和 “邸 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即承担了采集、 记 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再次是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 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 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 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 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 头。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 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 元的,有抄定的也有印刷的。 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中叶以后, 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 作的专门行业。 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 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除抄传和发 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 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 四、 《万历邸钞》 《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1)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 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 新闻传播工具;2)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3)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 报、刑罚等活动。4)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 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5)其任务主要是 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 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6)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 分子。 2、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 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 经本院监官编好送 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 行发报。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 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 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进奏官抄录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1、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 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 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 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 使臣、 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 家;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 者和派官员的查禁。 小报是一种从 11 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 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 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 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 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2、宋代小报的主要特征?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 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 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 布政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 403 年下 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 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 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 由 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 发给各藩镇, 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 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 露布。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 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 《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备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 势 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 (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 实行科举制度,知识 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二、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开元杂报(06 年名解)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 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 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