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文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范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范文前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实践,积极培养自己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在我将对我自己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总结和反思。
主体一、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我认为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首先,我能够主动积极地掌握课程知识,并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善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我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我也会主动寻求学习资源和与老师、同学交流经验,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首先,我会主动关注时事和新领域的发展,积极了解新技术和新思维,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其次,我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创新解决方案。
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沟通能力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在集体中和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我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善于用平等、友善的语气进行交流。
同时,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人提高。
我通过参加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四、团队合作在团队合作方面,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我能够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乐于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在团队合作中,我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他人的权威。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我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献汇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素养,根据《辞海》解释,有以下四个含义:①修习涵养;②平素所供养;③素质与教养;④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可见,素养一词,相比“素质”,更倾向于后天的习得与养成。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一词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修养”一词,则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或“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由此,我们可以把“素养”理解为“人经过日常的学习与锻炼养成的能力与态度”。
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也都大致聚焦在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褚宏启与北京市教育督导与评价研究中心的张咏梅、田一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一文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或者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也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在很多行业和国家,大部分需求最多的职业和专业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没有产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这意味着,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 王丽华,教师探究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素养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
2. 张晓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期。
3. 林宇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
4. 陆媛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中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5. 王英,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引言: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界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广泛研究探索。
本文将从教师探究活动、策略与实践、新课程背景、探索和培养等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教师探究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素养发展的影响教师探究活动是一种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教育方式。
研究表明,教师探究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素养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将这些改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探究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与实践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和实践方式。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专注于育人在技能、价值观、态
度和知识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指示学生抓住日常机会构建自己的素养,也帮助到学校实施儒家伦理和社会价值观,把学生教育进入新的领域。
核心素养是美国在国际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被用来改善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缺陷。
主要内容包括:责任心、批判
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全球人文理解、市民参与、利他主义、生态可
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常识。
英国教育家弗朗兹·约翰斯曾提出,核心素养可以分为知识性素养、技能性素养、感知性素养和价值性素养。
知识性素养是指培养学
生学习知识、批判性思维、理解复杂知识和最新技术的能力;技能性
素养提供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能;感知性
素养鼓励学生发展新的思维习惯,改变已有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价
值性素养的宗旨是形成和维护利他主义和友爱的品质。
一些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
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和多元文化技能差距。
因此,核心素养应
在当今的国际教育中受到重视,可以将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
潜能发展 and 自立能力建设,从而更有效地造福学生。
阅读教学中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阅读教学中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具备语文核心素养,就有能力通过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给予重视。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阅读的书籍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内涵、发展策略一、前言我国部分小学生素质教育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随着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小学生的阅读教育问题开始逐渐引起社会人们的广泛关注,小学时期已经是学习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阅读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早一些的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或者生活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争取在不断的阅读教学中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生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学生中心 nbsp;素养核心——《以阳光教育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中心 素养核心——《以阳光教育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学生中心素养核心——《以阳光教育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亦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灵魂。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学术界的阳光教育及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第一,对阳光教育的再认识;第二,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第三,阐述以阳光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思考。
关键词:阳光教育,校本课程,核心素养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教育目标的共性与特性,决定了它们在选取素养要素与搭建框架方面存在异同,如oEcD、欧盟、美国P21、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俄罗斯等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均各具特色。
18项核心素养及其受关注情况提醒素养框架开发者:既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应关注自身需求:既应关注素养框架内部层级结构,也应注意素养发展进阶研究等。
[1]而“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指出“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国民与终身学习者,可作为各领域/科目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核心。
“国民核心素养”系指每一个“国民”都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具有“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之多元学习面貌。
[2]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六大核心素养正式敲定: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优越的区域环境,积极构建富有学校特质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通过“阳光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特色培育等有机整合,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灿烂的阳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 作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 背景介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部发布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 核心素养内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明确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认知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素养等五大方面。
其中,道德品质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诚实守信、恪尽职守、正义勇敢等品质。
认知素养涵盖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
学科素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素养包括对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社会实践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读书共享会等,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科竞赛、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 核心素养的意义遵循《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6. 结语《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发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要求学生在道德品质、认知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素养等五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本文概述《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21世纪学生所需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和界定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目标。
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需求,界定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内容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核心素养框架。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力求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文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个概念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
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多样,它包含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这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技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情感和态度也是核心素养不可忽视的方面,它们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当掌握和发展的,对其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旨在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核心素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实证研究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核心素养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二、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内涵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解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在中国,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概念的界定主要源于对国际教育理念的借鉴与本土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核心素养首先被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种能力不仅指学术知识,更包括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这些能力被认为是学生在21世纪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也是教育应重点培养的目标。
同时,核心素养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素养,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这种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学科之间的融合,也体现在知识与实际应用、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结合上。
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求他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在中国,核心素养的界定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
这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教育目标的期待。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期望他们不仅具备现代社会的各项基本技能,还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18个基本要点。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述,系统地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education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has become a common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education field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among students in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extremely high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on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core literacy for students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sorting and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界定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 引言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2. 审视现状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面临一些挑战。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启发和引导,难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应该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学习。
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历史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历史与地理、政治、文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也应该了解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5. 提出建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学校可以加大对历史教学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评台,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也需要引导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共同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6. 总结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需要重视和改进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文献综述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文献综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为未来应对各种挑战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针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形式,它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相关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并发展核心素养。
本文将综述关于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的相关文献,探讨该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点方面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比如,张伟敏(2024年)从认知、情感、社会三个维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特点和培养方法。
罗纳德·维斯特国际研究中心(2024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八个维度,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单元教学是以其中一主题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
研究表明,单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黄光明(2024年)研究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李明研究(2024年)发现,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刘敏(2024年)则探讨了问题导向学习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应用,发现问题导向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和研究。
王继国(2024年)对中学实施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进行了评估,发现该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
蔡烁(2024年)研究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高晓慧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自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构建各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培养符合21世纪的人才。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三方面来解析美国,芬兰,日本,澳大利亚四国的核心素养体系。
2013年5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项目掀起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帷幕。
笔者在知网上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自2013年至今一共16721篇。
从主题上来看,主要分布在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的解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从时间上来看,2014年有70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文章,到2016年数量急剧上升,共有2547篇,到2018年超过一万篇,可见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此热衷,但对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以欧盟和OECD的核心素养为主(张娜;裴新宁;姜亚洲)。
由此,本文选取了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中,美国,芬兰,日本,澳大利亚四个典型国家的核心素养为代表,对四国的核心素养进行解析。
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内容瑞辰和萨尔加尼克认为:“核心素养是为了个体获得成功的生活和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的能力。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强调的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素养能力。
从具体的培养模式上看,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地学习各学科知识。
”21世纪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个人自身的发展更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1.1 美国核心素养的内容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统领下联合微软,苹果,全美教育协会等多方社会和教育机构构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对21世纪美国学生所具备核心素养做出了规定。
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内外两层,外层包括核心素养的三大指标:生活与职业,学习与创新技能(4C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创造力,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内层包括关键学科(英语,阅读,语言,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地理,历史,政治与公民等)和21世纪主题(全球意识,商业与创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与环境素养)。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前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这些基本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综述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
文献综述1. Bowen, W. G., & Rudenstine, N. L. (1992). In pursuit of the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Bowen和Rudenstine的研究旨在理解Ph.D学位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发展的影响,并将其称为“智力核心素养”。
作者提倡教育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单纯地专注于知识的传授。
2. Wagner, T. (2008). 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 Why even our best schools don’t teach the new survival skills our children need - and whatwe can do about it. Basic Books.Wagner在他的书中谈到了“全球成功素养”,这是21世纪人们所需的核心素养。
这种素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学术能力,而是涵盖了社交技能、跨学科思维、创新性思维、团队合作和数字媒体素养等多种能力。
作者呼吁教育改革者必须为学生培养这些素养。
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2).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该研究委员会认为,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21世纪社会,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和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它主要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
其中,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这些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这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核心素养体系,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馈一——马校长好,开题报告收到,总体来说还是做了不少思考,也非常反映当前教育改革需要。
提两点建议,一是现在感觉略微有点大,因为核心素养涉及到的内容太多,9个方面,培养路径各不相同,而且培养本身也是一项范围很大的工作,担心在短时期内完成有困难,所以,可以考虑从影响核心素养某一方面要素入手,比如学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发展等等;或者也可以聚焦核心素养的某一个方面呢,特别是巴蜀小学学生最需要关注和提高的素养,比如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这样是否更容易把握一些,请酌!同时,我的学生梳理的学生核心素养文献也一并发你参阅。
希望有所助益!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梳理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国纷纷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对教育进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急剧变化的人力需求。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质量观里,质量评判依据主要是“入学率”、“毕业率”、教学资源和设施等,然而,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依靠学生考试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能力。
在“素质教育”、“全民教育”质量观的带动下,对教育输出结果的相关信息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需要一个权威的参照框架,即一个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各学科开展教育输出结果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这更有利于地区间教育结果的比较和相互借鉴。
传统分科教学的弊端。
分科设计将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强行分割,使教学陷入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囹圄,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实践中,也有部分学校和地区对不同学科教材同一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主题课”,或者对将同一学科程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并且教学时间也不再是传统的40 分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我们发现课程整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
将已有课程或教材中相同部分整合在一起,仅仅解决了课程的零散和重复性问题,对于“为什么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未给予回答。
不同学科教师仍然坚守向学生传授某一科目课程的任务,难以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人格的人。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
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在国际上,与“Key Competences”同样火爆的一个词是“21st century skil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包含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
实际上,英文中的Competences和skills,在描述1赵茜,席蓉.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J]. 今日教育,2016,02:22-25.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
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1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着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
”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
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
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
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纪素养”。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
3辛涛等人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
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2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3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这些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
4中国教育学会拟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如下界定,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一)经合组织(OECD)的观点经合组织(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
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素养的功能是实现个体生活的成功和社会的健全;基于此,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生活需求;进而研制核心素养的理论要素,集合多方观点,并对之进行分类,最后形成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见图1),具体包括“互动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互动地使用工具(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关注的是个体使用计算机之类4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5-11.的物理工具以及语言等社会文化的工具,实现与世界的相互作用。
工具不只是被动的媒介,也是个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之间积极对话的手段。
自主行动(acting autonomously)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把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转化为有目的行动的能力。
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inter-acting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尤其是与自身不同的他人的互动。
这种素养要求个人与他人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
具体见表1:5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1)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2)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4)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6(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观点(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早于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界定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
7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又提出了学会改变的主张,并将其视为终身学习的第五支柱。
(见表2)表2 UNESCO终身学习五大支柱的具体指标8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质量框架和支持有质量教育的10个关键方面的标准,其中将学习结果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括:知识(所有学6OECD. 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R]. OECD, 201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张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 教育导刊,2015,07:93-96.习者须达到的基本认知成绩水平);价值(团结、性别平等、包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权、非暴力、尊重人类生命和尊严等);技能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与他人相处、学会学习)和行为(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