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心身疾病是一类以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导致身体功能异常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表现,心身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症状。

诊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2. 心理评估,心身疾病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卷、临床面谈等多种方法,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

3. 生活事件,心身疾病的发病常常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

诊断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事件,排除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4. 排除其他疾病,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不能片面地只关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症状。

2. 严谨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不能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而将病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3. 个体化,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地套用标准化的诊断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诊断。

4. 长期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考虑其长期性,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的症状表现,需要了解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1. 多学科参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内科学等专业的专家,以确保诊断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临床实践,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医生和患者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疾病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疾病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 材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 身疾病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的应 对、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的致病 因素。
2.熟悉:应激的结果、临床上常见心身疾 病的护理。
3.了解:应激反应。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2.应激是一种反应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2.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心身疾病概述
所谓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 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 躯体功能性障碍。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 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 2.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 3.生理因素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1.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应激是维持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 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
2.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 境、保持心理的一种手段,是个体减轻 或消除应激状态及伴随的情绪痛苦的认 知性和行为性措施。
第二节 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
1.情绪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人格特征 4.不良行为因素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二)冠心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
1.心理社会因素 2.人格特征 3.不良行为习惯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四)支气管哮喘 (五)癌症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

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心里健康的重要性及意义

心里健康的重要性及意义

⼼⾥健康的重要性及意义关⼼健康的⼈越来越明⽩,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且还包括⼼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

以往⼈们总把事业的成败,较单⼀地归咎智⼒因素,关注的是,IQ(智⼒商数)值的⾼低。

近来,⼈们不仅认识到⾮智⼒因素的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HQ(健康商数)与⼈⽣的质量关系,⽽且越来越明⽩社会⽣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因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的⼼理压⼒,都与⼈的健康⼼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那么⼼理素质都包括些什么呢?⾮智⼒因素。

包括⼈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理想、⽓质性格、⼈⽣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

合理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态度等都是⼈们⼼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智⼒与能⼒因素。

这种因素与⾮智⼒因素有着⾮常重要的关系,其中智⼒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

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核⼼作⽤。

能⼒因素主要是创造⼒,在组织能⼒、定向能⼒、动⼿操作能⼒、适应能⼒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的作⽤,体现⼀个⼈的健康⼼理素质。

⼼理现状因素。

⼈们在社会⽣活中,如何⾃信、⾃爱、⾃尊、⾃律、⾃强、⾃⽴,如何⾃我评价、⾃我认识,以达到正确接纳⾃我;不断取得⼼理平衡,提⾼⼼理承受能⼒,以达到良好的⼼理状态。

社会适应因素。

任何⼀个⼈都有其双重属性,社会属性是⼈们的⼀个重要特征之⼀。

⼀个⼈的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他的⼈际关系以及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平。

在此基础上,学习⼼理、竞争⼼理、责任⼼理、⾓⾊⼼理、事业⼼理都可能有所提⾼。

⼼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们的⼼理健康就显得愈发重要。

⾸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理健康。

⼀、什么是⼼理健康⼼理健康是指个体⼼理活动在本⾝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般来讲,⼩学⽣⼼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1。

具有稳定的情感;2。

具有和谐的⼈际关系;3。

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理特点;4。

智⼒正常;5。

意志⼒发展良好,⾃控⼒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它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紧密联系的产物,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探讨,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化障碍、功能性身体症状障碍,是指那些不能用已知疾病解释的身体症状,例如头痛、胸闷、腹痛等,这些症状造成了明显的痛苦或丧失功能。

尽管这些症状缺乏明确的身体病理学证据,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或加重。

二、病因心身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1.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人天生就存在对压力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此外,某些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的改变也与心身疾病的发生相关。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是诱发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工作压力、家庭冲突、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诱发或加重身体症状。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也会对心身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持续的恶劣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症状心身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肌肉紧张、疲劳、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各类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增强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3. 身体疗法:有些患者对心身疾病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身体感知,因此采用一些身体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紧张感。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将个人所爱或所崇拜的人 或事物完美化。
16.合理化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 给自己找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加以解释。 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A同学下决心要在考试中考第一 名,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几名,于 是他便用不屑的口吻说:“为了 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 可不想做书呆子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和不安全感。
1.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担心会发生不好的结果 恐惧:面对危险而感到害怕,试图逃避 抑郁:因无法应对困境或严重后果而产
生无助和无望感 愤怒:由于目标受阻、自尊心受到打击
而引起
2、认知反应
认知反应
警觉性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观察更加细致 记忆效果更佳
注意范围狭窄 注意难以集中
记忆减退 思维混乱
3、行为反应
三、常见的防御机制
1.否认
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完全否定, 就当它根本没发生过, 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压抑
把那些不能被社会道德规范或 自己意识所接受的冲动、 观念或回忆、情感 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 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 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 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 去, “遗忘”了。但她每年十月份均会 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药物治疗也无效。
两种类型:
❖ 不适应性反应
❖ 适应性反应
1.逃避 2.退化、依赖 3.敌对、攻击 4.无助、自怜 5.物质滥用
1. 改变自我
2.改变应激源
(二)生理反应
1.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系统 3.免疫系统
四、应激反应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个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

心身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ppt课件(1)

心身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ppt课件(1)

分类:
• 特定恐惧症
a.动物恐惧症 b.伤害或疾病性恐惧(见到血莫名的惧怕等) c.非生物性恐惧(怕登高,坐飞机,黑暗,拥挤,幽闭等)
• 场所恐惧症 • 社交恐惧
定义:
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 为主的神经症。患者往往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 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医生 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 见。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常伴有焦虑和抑郁,并为此 深感苦恼。有些时候,病人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躯体障 碍不足以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或程度,或病人的痛苦和优势观 念与现实不符,也属疑病症。
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
生理 心理 社会
你知道吗?
定义: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 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 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 能紊乱症状。
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 A:衰弱症状 B:兴奋症状 C:情绪症状 D:紧张性疼痛 E:睡眠障碍 F:其他生理心理障碍
1、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的六个重点时段: 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季节交替前后 2、容易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十类重点对象: 家庭贫困;言行异常;父母离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 本人有精神病史;经历了重大打击性事件;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失恋;网络 痴迷。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几种表现形式: 1)缺乏自信,自卑,有的甚至悲观、绝望; 2)逃学、离校出走; 3)极度的抑郁、孤僻和焦虑,怕与人交往; 4)对社会、对他人康标准 心理疾病综述
• 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 轻度心理疾病:(神经症) • 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身心疾病是指身体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疾病,通常包括心身疾病和躯体化障碍。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是解释和理解身心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学科。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

它们的特点是在身体机能没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最经典的例子是焦虑和抑郁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胸闷、乏力等。

这些症状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却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遗传、环境、ストレス等。

躯体化障碍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冲突、情感压力或精神问题时,将其表现为身体症状的一种心理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主要特点是患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心理问题,而是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内心的困扰。

这些症状可以涉及任何器官系统,如头痛、腹痛、胸痛等。

躯体化障碍使患者经常进行医学检查,但往往结果显示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异常。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与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思维、情感、意识、学习、记忆、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在解释和理解身心疾病方面,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

在心身疾病的解释中,心理学提供了多种理论和观点。

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法处理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的冲突会导致身体症状。

行为学派关注人的行为模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行为干预来改善身体症状。

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负面的思维模式和信念会导致身体症状的发生和加重。

心理社会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在身心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治疗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减轻身体症状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2-11中医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2-11中医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突然的超强刺激 持久的劣性刺激
抑郁症 心
焦虑症 强迫症
理 疾 病
不良情绪
心 身 疾 病
现在 68%死因: 心脏病、 脑血管病、 肿瘤
不良情绪:指强度、长度超过 正常情况或个体可承受程度。
基本情绪: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国内门诊和 住院中心身 疾病约占1/3
关于心身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的 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 良 情 绪
神 经 系 统
内分泌 免疫
全身器官及功能
激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头晕 头痛 心跳心悸 耳鸣 失眠 血压升高
心身疾病
超负荷,强大持久,交感副交感 平衡,病理生理变化 关于杀猪
胸闷腹胀 腹泻便秘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认为:
☺不同心身疾病中介途径不同。 ☺不同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同。 ☺同一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遗传个体的致病性不同。
心身疾病的特征
为什么会发生心身疾病
1. 致病因素中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刺激与疾病发生有相应时间关系 心身疾病的演变与心理社会刺激呈正比
2.明确的躯体症状,且非躯体疾病和神经症 单纯药物治疗,疗效较差。
3. 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
心身疾病的治疗
原则:心、身同治
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 症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溃疡病
情绪与溃疡病: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怒
等消极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明显,胃酸持续增高, 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糜烂。
心理分析学派:若婴儿的口部需要,没有能满足,儿
童以后就可能产生包括吮指、咬指甲、咬铅笔、抽烟和喜欢 嚼口香糖等相关行为,以“补充”口部需要。而过强的未能 满足“口部需要”常常会导致溃疡病。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第12章【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与健康相关的概念1.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1)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还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3)健康心理学定义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健康预防等。

2.健康模式的变迁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表10-1 健康模式的发展阶段3.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④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两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研究发现,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

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应激或情绪反应,并进而出现身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总结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除了人格特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表10-2 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考点二:压力1.生活事件(1)定义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

(2)生活事件与应激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个体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被称为应激,它是身体对威胁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Holmes和Rahe发现,应激的产生取决于人们在应对外界事件时所做的转变及适应的程度:转变越多,应激就越强烈。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心身疾病是指一类具有明显的心理和生理症状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和生理变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心身疾病又被称为功能性障碍、功能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是心理和躯体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心理创伤等,而躯体因素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心律失常、功能性胃肠病、失眠等,还有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心身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排除其他有明确生理病因的疾病。

因为心身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但检查未发现明确的病理改变。

因此,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心理评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压力,并学会应对和管理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反应。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控制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适应性药物等。

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放松技巧对预防心身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应对应激的技巧、寻求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治疗来实现。

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获得来自朋友、家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类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它们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影响个体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复杂疾病,包括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身体功能异常、症状或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其病因往往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方面。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心理因素可以作为一个触发和维持因素,加重了疾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身疾病的典型表现是身体上的疼痛或其他生理症状,但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解释这些症状。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个体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生理和神经途径的改变,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影响行为习惯,例如饮食和运动,而进一步增加身体疾病的风险。

其次,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生理疾病可以导致心理症状,而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

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进而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最后,心身疾病的发生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机制有关。

一些人具有更大的心理弹性和身体适应能力,他们更容易应对压力和适应心身疾病。

相反,一些人可能具有较差的应对机制,他们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疾病。

治疗心身疾病通常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旨在改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

药物可以用于改善心理症状和身体疼痛,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处理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

行为改变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习惯。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疼痛和其他生理症状,同时也伴随着心理症状。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或功能性障碍,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或不适,其症状无法完全解释为任何已知的生理疾病,而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是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人们对压力、情绪和心理紧张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持续而过度的焦虑感和担忧感,没有明确的对象。

它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胃部不适等身体上的症状。

焦虑症常常与抑郁症共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卫生障碍:心理卫生障碍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和健康问题的一类疾病,如心绞痛、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到个体心理抵抗力的影响。

3.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一类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过敏反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都可能使过敏症状更加明显。

4. 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身体损伤、炎症、神经损伤等,但也有很多患者的疼痛无法用生理因素解释。

心理因素和情绪状态在这类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自我劝告都会影响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5. 体质性功能紊乱:体质性功能紊乱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运动性头痛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于应激、压力和情绪的异常反应引起的。

心身疾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身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应对压力、情绪和焦虑等。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另外,饮食、运动、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心身疾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心身疾病的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并促进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健康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探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 生理因素的作用:身体的疾病和机能障碍往往是心身疾病的基础。

例如,慢性疼痛、炎症、代谢紊乱等身体疾病可以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从而进一步加重身体疾病。

此外,一些寄生虫、病毒和细菌感染也会对心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因素包括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失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都会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如过量饮食、酗酒、吸烟等,也会增加心身疾病的风险。

3. 社会因素的作用: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等。

社会环境的不良条件,如贫困、战争、自然灾害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加了心身疾病的风险。

社会支持的缺失和社交网络的贫乏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身体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的人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运动和足够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2.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的人更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对自己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互相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1. 保持积极心态:积极心态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寻找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来保持积极心态。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关联知识点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关联知识点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关联知识点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定义、相关研究结果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状态处于良好且稳定的状态,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生活压力,并具备积极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

而心身疾病则是指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上的功能异常或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之间的关联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即心理因素可以引起或加重身体不适,而身体疾病也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相关研究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关联。

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

一方面,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诱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出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压力激素,长期累积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等身体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心理问题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如失眠、不规律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除了以上直接的生理机制,心理因素还与一些特定的心身疾病密切相关。

例如,心理压力和抑郁症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焦虑与消化道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有关;心理因素也与头痛、面部疼痛等慢性疼痛症状密切相关。

三、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了解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的关联后,我们应该重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积极应对压力: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通过适当的放松和休息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和艺术创作等。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疲劳。

3.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获得支持和理解。

4. 学会放松: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温暖浸泡浴和瑜伽等。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心身疾病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心身疾病1.(单选题)心理健康的意义是()OA.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OB.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OC.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OD.以上三项均是2.(单选题)心理健康指以积极有益的()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OA.文娱活动OB.教育OC.心理引导OD.团体活动3.(单选题)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反抗期从()岁开始OA.1岁OB.3岁OC.6岁OD.8岁4.(单选题)()是儿童的重要心理需要OA爱抚OB.沟通OC.教育OD.感统训练5.(单选题)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OA.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OB.情绪趋于稳定OC.人格逐渐成熟OD.意志坚定6.(单选题)心理应激反应最贴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O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O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O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O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7.(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心理应激源的是()OA.转学OB.失眠OC.休假OD.受奖励8.(单选题)关于心理应激的说法错误的是()OA.适度的应激可以促进健康OB.长期的超强度应激会损害健康OC.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焦虑OD.有效的放松训练可以降低心理应激水平9.(单选题)下列属于社会性心理应激源的是()OA.高温OB.风俗习惯OC.人际冲突OD.宗教信仰10.(单选题)关于心理应激,说法错误的是()OA.可引起生理反应OB.可引起心理和行为反应OC.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OD.经过认知评价。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共59页PPT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共59页PPT
பைடு நூலகம்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心身疾病防治与心理健康》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心身疾病防治与心理健康》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心身疾病防治与心理健康》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现实生活中人们有着切身体会,精神紧张, 心理压力大, 情绪不稳定、焦虑、悲伤等容易使人A注意力不集中B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C思维和判断能力变强D 免疫力增加2.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是人类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的A 数学基础B 生理基础C 天文学基础D 精神基础3.脑干具有维持个体生命活动A重要的心理活动B重要的骨骼肌活动C重要的生理功能D重要的肾脏活动4.免疫系统的紊乱可以使人变得A 健康活泼B 朝气蓬勃C 充满活力D体弱多病5.研究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免疫疾病对理解和认识精神活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A 有所帮助B 没有帮助C 没有意义D 帮助不大6.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比脑A高级B复杂C 原始D进化7.小脑的主要功能A 与排泄功能调节有关B 与情感调节有关C 与消化功能的调节有关D 维持身体平衡8.脑的功能:对指挥、调节着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A作用很大B作用不大C 有副作用D 作用很小9.人的认知评价、注意力往往与情绪和情感A 联系不大B 密切联系C 没有联系D 联系不紧密10.内分泌系统调节机体的特点是A 迅速B 短暂C 具有局限性D 缓慢11.甲状腺是人体A 最大的内分泌腺B 最小的内分泌腺C 不重要的内分泌腺D 全身呈网状分布的内分泌腺12.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A 不利于机体正常的生长和发育B 抑制神经兴奋性C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D 不利于人体消化功能正常功能发挥13.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A 能激发人的抑郁情绪B 能激发人的悲哀情绪C 能激发人的幸福感D 能提高人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14.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对于机体应付紧急状态时A 发挥重要作用B 不起作用C 作用不大D 起副作用1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B 分解C合成D代谢16.胰岛素分泌不足A 可导致血糖降低B可导致血糖升高C 可导致血糖分解D可促使机体对血糖的吸收17.天然免疫特点是A 通过个体先天遗传获得B 通过个体后天学习获得C 通过个体后天训练获得D 通过个体后天培养获得18.主动免疫是A将带有细菌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内B 将带有病毒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内C 将带有寄生虫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内D将疫苗、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内19.免疫系统组成包括A肝细胞B 免疫器宫C肌肉细胞D上皮细胞20.与动物行为相比,人的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更具有A 被动性C 目的性D 不变性21.挫折容忍力与个人A 英语听力B受教育程度C 动手实验操作能力D 身体平衡能力等因素有关22.心身疾病的产生实际是由个体的A 学习能力有关B 学习态度有关C 运动能力有关D生活习性有关23.心身疾病的社会预防主要从A 改善人的社会环境B 改善人的绘画环境C 改善人的音乐环境D 体育运动环境24.健全的性格与后天的A 身体状况有关B 业务能力相关C 培养有关D英语水平有关25.为了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个人主观意识的自我调节是通过对个体主观意识的自我调节以改善A情绪状态C运动状态D 消化和排泄系统状态26吸毒可A传播肝炎B传播流感C传播痢疾D 传播疟疾27人在感染HIV后2-6周内出现一种类似于流感样症状,表现为A头痛、全身关节酸痛、肌肉疼痛等症状B 皮肤溃烂C 股骨头坏死D 肌肉萎缩28. HIV的传播A 谈话交流传播B 血液传播C 握手传播D 踢球传播29心理卫生的和谐指A个体在求得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变化着的机体内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

对于心身疾病广义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广义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广义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的广义理解
心身疾病是一类广义的疾病,涵盖了身体和心理健康和疾病的范畴,其中后者指的是一种身心共存的疾病,它有强烈的心理因素,因此,它也被称为“心身综合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就是,它既包括心理疾病,又包括身体疾病。

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情感失调、精神分裂症等;身体疾病包括慢性疼痛、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息肉、肝硬化等。

心身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它不仅涉及到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也涉及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虽然心身疾病的治疗与身体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不同,但它们的治疗方法是一致的,即以综合治疗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此外,在心身疾病治疗中,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它们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

总之,心身疾病是复杂的,它既涉及到心理因素,又涉及到身体因素,因此,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充分考虑家庭、工作和社会等环境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身疾病不是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因为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改变
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如:更年
期综合征。
简要介绍: 1、心理生物学理论——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2、心理动力学理论 3、综合模式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发病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 理 社 会 刺 激
——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关于心身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的 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饮食结构 → 代谢性疾病 ☺长寿→老年疾病
☺恶性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等
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总称。
躯 体 疾 病
心 身 疾 病
精 神 疾 病
心理生理障碍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癌症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3.心理社会因素:有以下心理行为特点的患者,平均生存期 明显延长。 ①能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 ②能及时表达或疏泄负性情感;
③能积极投入有意义的和有快乐感的活动
④能与周围人保持密切联系。 相反的消极心理行为, 则加速癌症恶化。
告知讨论病情:个性化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溃疡病
1.个性特点:患者具有趋向好斗和过分谨慎、急躁易
怒、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敌意、好斗等。 2.社会压力: 3.不良行为:
社会环境因素
个性
情绪 下丘脑 功能失调
认知 评价
不良 行为
小动脉 痉挛
血管 紧张素↑
高血压
高血压的心理生物学机制示意图
高血压 遗传素质者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癌症
癌症的心理生物学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与溃疡病
溃疡病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 1.生活事件因素 ①严重的精神创伤 ②持久不良的情绪反应
③长期的紧张剌激
2.个性因素:
猴子实验
①争强好胜,不能松弛。
②情绪易波动但又惯于克制。
③过分关注自己,不好交往。 ④独立和依赖的冲突。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溃疡病
情绪与溃疡病: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怒
1. 致病因素中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刺激与疾病发生有相应时间关系
心身疾病的演变与心理社会刺激呈正比 2.明确的躯体症状,且非躯体疾病和神经症 单纯药物治疗,疗效较差。 3. 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
心身疾病的治疗
原则:心、身同治
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 症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
心身疾病的发病综合模式
心理中介因素 认知 评价 应对方式 人性特征等
心身疾病
脆 弱 器 官
其它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心理 社会 刺激
心理 生理 反应
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
简要介绍: 1、高血压
2、癌症
3、胃溃疡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高血压
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确立的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同一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遗传个体的致病性不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
心身疾病的发病心理动力理论
潜意识 神经 内分泌 免疫系统 功能改变
心理冲突
如:高血压是对自 己攻击性决断的潜 意识压抑。 溃疡病是企图 得到他人喂食与款 待的潜意识欲望被 压抑。
脆弱器官 病变
遗传素质 生理特征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综合模式
胆固醇对心脏产生的损伤更可怕。
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
长期或过度的心理紧张→内分 泌失调→影响胰腺分泌→血糖和尿 糖↑→糖尿病
人道屠宰
想吃好肉就 温柔的杀我
高度紧张状态,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 等激素和毒素,出现免疫力下降、胃溃疡、 疲惫、组织出血、坏死、突然死亡等症状, 同时,产乳量下降、诱发产生PSE肉(即苍
等消极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明显,胃酸持续增高,
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糜烂。
心理分析学派:若婴儿的口部需要,没有能满足,儿
童以后就可能产生包括吮指、咬指甲、咬铅笔、抽烟和喜欢 嚼口香糖等相关行为,以“补充”口部需要。而过强的未能 满足“口部需要”常常会导致溃疡病。
为什么会发生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征
心理社会因素→免疫中介→癌症

经历不幸事件者 免疫状态不良 如:丧偶者
常见心身疾病:关于癌症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1.生活事件:发病前生活负性事件发生率较高:持续
较长时间消极情绪或曾遭受重大情绪挫折。最明显的是
亲密感情丧失。如丧偶、近亲死亡、离婚。 2.个性和应对方式:生活负性事件与癌症的发生,取 决于个性和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如过分谨慎、细心、忍 让、追求完美、情绪不稳而又不善于疏泄负性情绪,即 习惯于克制、压抑者,癌症发生率较高。
思伤脾
怒伤肝
忧伤肺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其他 脏腑,而引起疾病。 心 为五脏六腑 怒则气上 气有余便是火 之大主 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
情绪变化会引起明显生理变化
情绪变化会引起明显生理变化
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常生气对心脏产生明
显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比吸烟、超重以及高
目前公认心身疾病按器官系统分类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泌尿与生殖系统:遗尿病,经前紧张综合症等 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 其它:癫痫、口腔炎等
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辅的和躯
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的,侧重心理治疗。
我怎么就没想过 聊天也能解除烦恼呢
心身疾病的治疗
记住: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患病的人。
不 良 情 绪
神 经 系 统
内分泌 免疫 全身器官及功能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头晕 头痛 耳鸣 失眠 心跳心悸 血压升高 胸闷腹胀 腹泻便秘
心身疾病
超负荷,强大持久,交感副交感 平衡,病理生理变化 关于杀猪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认为:
☺不同心身疾病中介途径不同。 ☺不同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同。
白、多汁、柔软的猪肉)和DFD肉(即黑色、
坚硬的牛肉)。
突然的超强刺激 持久的劣性刺激
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心 理病
现在 68%死因: 心脏病、 脑血管病、 肿瘤
不良情绪:指强度、长度超过 正常情况或个体可承受程度。
基本情绪: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国内门诊和 住院中心身 疾病约占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