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星球》和《舌尖上的中国》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之我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心灵感受。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

每一种味觉,每一种美味,其中蕴藏的不仅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是中国百姓所寻求的一种根,一种温情,一种同民族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舌尖上的中国,是每个国人的中国,是一种归宿,是一种内心地踏实。

品种多样的中国菜,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特色,更体现了中国博而同的认同感,传承千年的文化历史,不仅是民族的历史,更是国民意识的体现。

在当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下,这种工序繁杂的中国美食逐渐退出江湖,应运而生的快餐在逐渐兴起,但从饮食就表明了人们的心态,一部这样安静,内敛,又温和的纪录片,冲击了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停下来仔细的回味、琢磨,思索,感悟,在当今这个人性冷漠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一碗暖心菜?
曾几何时,童年的味道随着岁月的流失便无踪可寻,内心地依靠更是难觅踪影,人变成了漂泊的船,无根的叶,再也找不到归宿,浮华的生活,浮躁的的状态,让中国人多么需要一晚冰镇的绿豆汤,清清燥气。

也许我们都忘了,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大地上还有这样震撼心灵,暖人脾胃的美食,我们走得太快,灵魂却没有跟来,他依然在故乡的灶台边迷恋着让它难以迈脚的滋味。

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作者:周盛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在影视业迅猛发展的中国,纪录片是一个相对低产的门类。

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作的都是说教意味极浓的影片,作品本身不具备任何市场性。

但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许多专家在观摩之后都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抄袭了BBC的佳作《人类星球》,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则表示这是对国外纪录片的模仿,存在致敬的成分。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方面入手来对比《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由此探讨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视听语言;标准化生产;《舌尖上的中国》;《人类星球》作者简介:周盛楠,女,汉,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纪录片由于它的纪实特性,让许多观者认为视听语言是这个片种所不应过分要求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是由真实生动的故事和恰当运用的视听语言共同组成的。

在这一点上《人类星球》做的尤为出彩,其精良的视听语言运用技巧也演化成为了一条标准化生产的道路。

作为向《人类星球》的致敬之作《舌尖上的中国》,则将前者运用娴熟的视听语言方面的技巧进行了继承与模仿,对过往中国纪录片视听语言的运用进行了一次刷新和颠覆。

(一)真正意义上的长镜头美学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通常是指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镜头持续时间较长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因为长镜头具有纪实的美学意义,所以它大多应用在纪实类的电影作品当中。

在《人类星球》中,长镜头的运用是非常精彩的。

以《海洋》为例,影片最后一个故事中的一个长镜头的运用非常典型。

巴乔村的瑟宾可以在海下停留五分钟以上,但是怎么将这个时间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呢?长镜头在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范文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范文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范文中国电影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霸王别姬》到《流浪地球》,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在这些优秀的电影中,有一部影片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介绍和展示,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极高的评价,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影片的制作、内容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评价和分析。

影片制作《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共分为两季,每季八集。

影片的制作团队历时三年,走遍了中国各地,采访了大量的人物和场景,拍摄了大量的素材。

影片的制作水平非常高,画面质量清晰,音效逼真,剪辑流畅自然。

影片的导演陈晓卿在制作中注重细节,对每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说。

同时,影片还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动作镜头,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道菜品的细节和美味。

影片内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影片以食材为主线,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菜品和烹饪方法。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和故事的讲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影片中的每一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影片艺术价值《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艺术品。

影片的制作水平非常高,画面质量清晰,音效逼真,剪辑流畅自然。

同时,影片的导演陈晓卿在制作中注重细节,对每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说。

影片还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动作镜头,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道菜品的细节和美味。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优美,配合画面和情节,使观众更加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

纪录片课论文

纪录片课论文

对《舌尖上的中国》认识看法摘要: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子,尤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日益严峻,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敏锐察觉这一变化,以食物为纪录片的主角,来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蕴藏的中国人情和风貌。

当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社会变更;抄袭;争议燧人氏五万年前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开始烹饪,随着时代的进步,饮食文化慢慢丰富。

人们已经从果腹的基本需求,到饕餮的物质享受,再到养生的健康追求,对美食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样美食电视节目也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迅速丰富起来,它既迎合了人们的饮食需求,又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舌尖上的中国主题及立意该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整个纪录片中,“吃”作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本能,现阶段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已不简单将基本功能作为延续的本质,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深层次的含义,不再是“食肉”便是幸福的时代,“情”在美食中便赋予了更多的深层含义。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人们为什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一、人们喜欢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舌尖上的中国》是以食物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媒介,视频制作通过精心策划,展现了我们中国灿烂辉煌、多姿多彩的一部充满人文情怀、饱含文化底蕴的美食纪录片。

本小组认为,人们喜欢这部纪录片有以下主要原因:1、以食物所为题材选择,符合观众心理需求。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食物属于生理需求层面。

2、中国饮食文化深入人心,食物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比如说,我们把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收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大家一见面,最常见的招呼也是“你吃了吗?……3、人物角色平民化,唤起观众乡土情怀。

该纪录片很多反映的是家乡的事,它的人物视角选择以平民化为主,让观众容易接受,从而勾起很多人对家乡的记忆,感受到家乡的温暖、父母的温暖。

4、为观众提供返璞归真的绝对理想状态的中国饮食世界。

(一)对食品安全的认同。

如今人们面对复杂食品安全问题,该纪录片其食材绝大多数取自天然,不但远离污染,更远离各种化学添加剂、色素,都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也正是因为其健康、绿色、无公害,所以才赢得了普通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二)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认同。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选择吃快餐面、速冻饺子等。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每秒中国有1300人吃方便面,接近全球总消费量的50%。

2011年,中国人吃了483亿包方便面。

该纪录片非常专注于从原材料的收集一直到摆在桌上的全过程,即这些美食怎么做的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5、视频精心策划,画面自然逼真。

整个视频制作耗时长(13个月),通过调研选取全国大江南北具有代表性的拍摄点(70个),视频制作团队规模大(导演8个,摄像师15个,后期剪辑师3个),使用高清摄像设备,为观众展现出食物色香味的画面似乎有呼之欲出感觉,非常逼真。

《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案例分析一、《舌尖上的中国》简介:《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二季已确定于2014年4月18日播出。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媒介营销方式营销一:微博营销•微博的大力风行,在舌尖之处,每开播一集都有一个专题专门为舌尖造势,而在开播中,更加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户为其大力宣传,而在一传十,十传百的精彩传播之下,无处不在吃,无处不在谈,微博的魅力,让舌尖的造势突围成功,而关于各种精彩的回访,以及容的直接宣传,造就们现在这种效应,各种舌尖,都出现了,在节目的播出期间,网友们吃的豆腐,叫做舌尖上的豆腐,竹笋叫做舌尖上的竹笋,苹果叫做舌尖上的苹果,而且发布在各自的微博中也在为舌尖营造宣传的氛围。

营销二、淘宝营销•淘宝的接力促销,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在淘宝上热力大卖,舌尖上的鸭脖,舌尖上的奶茶在淘宝上誉名不断,而在淘宝中也为舌尖上营造了一部专题,名为舌尖上的淘宝,从而用淘宝上的庞大流量为舌尖这个词营造了最美好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舌尖,从而带来庞大的销售数据。

•“为了满足各地的“吃货”,淘宝网于5月24日零点顺势推出美食专辑“舌尖上的淘宝”,将纪录片中出现的几十种美食特产“一网打尽”。

该专辑一上线就成为全国各地“吃货”们的大本营,短短24小时超过31万人关注,浏览量高达1千万次,成交7万多件。

在此活动的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环比增长了16.71%,直接成交额达到了2195万元,购买人数增加了13.44%。

营销三、央视宣传该片在央视一套开播,央视一套足够的媒介影响力促进了其传播力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千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千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在刚刚结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美食的盛宴中。

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故事,都让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们不仅仅看到了中国人热爱美食的一面,更深刻地领略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对于家庭的热爱和执着。

首先,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让人领略到了中国的地域多样性和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从北至南,从东到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美食特色。

比如,长沙臭豆腐、云南过桥米线、广东煲仔饭等等,每一道菜肴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

观看这些片段,不光是一场美食的饕餮盛宴,更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次奇妙之旅。

其次,纪录片中呈现了做菜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用心。

从选材到烹饪,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心思和技艺。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在做菜,更是在传承着一种文化,传递着一种情感。

每一口菜肴都承载着厨师的心意和对食客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家的味道。

最后,纪录片中展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或是对亲情的怀念,或是对故乡的眷恋,或是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故事让人感受到食物的魔力,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通过这些故事,观众们更深刻地理解到了食物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食物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每一道菜肴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口美食都是一种体验,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在体会生活的滋味。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家乡和亲人有了更加深沉的眷恋。

在舌尖上感受中国,每一口食物都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每一段故事都是一种思索的启示。

生活因美食而精彩,世界因“舌尖上的中国”而更加美好。

央视资深编导谈《舌尖2》:越炒越热 越骂越红

央视资深编导谈《舌尖2》:越炒越热 越骂越红

央视资深编导谈《舌尖2》:越炒越热越骂越红2012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1》)一炮而红,赢得口碑鲜花无数,也创下单集4万美元的国产纪录片海外发行纪录;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又以每周一集的速度开始在央视播出,仍然引发了轰动效应,不过,这一次是一拨接一拨的吐槽。

有媒体报道,《舌尖2》放映时曾进行过一个网络调查,希望观众点选自己收看时的状态,设置的选项是:“1,眼含热泪;2,口水四溢;3,流下的不仅是口水还有泪水;4,静静观看。

”结果,除了很多观众选第三项,更多的网友选择了好事者补充的第五项:“奋力吐槽。

”数数《舌尖2》有“几宗罪”根据《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楚天都市报》以及豆瓣等网媒的报道,梳理下来,观众的吐槽基本上有如下几点:涉嫌抄袭:第一集《脚步》被指出有数个桥段与英国广播公司经典纪录片《人类星球》第四集《丛林树林生存者》很相似。

特别是白马占堆爬树为弟弟采蜜的那一段,“爬树的拍摄角度、手法以及父亲出现的时机都一样”。

还有第三集《时节》里的飞鱼场景,除了左右位置对调,和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生命》中的镜头完全一样。

涉嫌造假:植物学专业人士对第一集《脚步》中白马占堆爬上40米高的树采集蜂蜜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发出质疑,因为根据专业知识判断,这里的蜂巢不可能也那么高;同一集中为女儿苦练钓跳跳鱼技术的父亲,实际上是请隔壁村的“钓跳跳鱼冠军”当的“替身”。

此外,观众还“揭发”,第四集《家常》中河南琴童母女的生活并不像片中表现得那样困顿等。

过多的“人文情怀”:不少观众觉得《舌尖2》着力靠人物故事引出美食,像当下综艺节目中每个歌手背后都有一个凄惨的故事一样过分煽情,让自己有泪水无口水,是“偏题”了。

“人文可以讲,但融入讲故事中应该润物细无声,不能让吃货们产生逆反心理,美食不能成了陪衬。

”网友说。

剪辑快而乱过于跳跃:不少观众觉得《舌尖2》看得很累。

从《人物》到《舌尖上的中国》

从《人物》到《舌尖上的中国》

从《人物》到《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闫大众专访提起闫大众、任长箴、白波等名字,圈外人知道他们更多是从2012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开始,电视纪录片对于他们不仅仅是职业,也有一种情怀和热爱潜移默化到他们的生活中。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成为过去式,但是这几位当年的主创人员作为自由人,有怎样的从业经验和心得与读者分享?我们有幸采访到闫大众,从他的交谈中或许对喜爱纪录片以及有志于创作纪录片的人士有所启发。

从《人物》学会讲故事闫大众在交谈中提到他并不是电视编导科班出身,当然他的专业也和影视有密切联系,从1997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以后,他就来到北京,因为自己的兴趣使然,开始了自己的电视编导制作生涯。

在为多个频道栏目制作过一些节目后,2002年一个机遇使他加入了中央电视台10套的《人物》栏目。

这个在2001年成立的栏目,由当时的制片人赵淑静带领,吸引到一批当时电视行业的高手精英。

闫大众还是非常感念那段时光,“每周的审片时间,特别像一个学校,审片就是大家聚起来学习的机会,有一种参与感。

”在《人物》栏目闫大众有机会拍摄不同行业的名人,拍得越多也慢慢琢磨出门道,他体会到无论主人公是医生、画家、哪一行业有影响力的人,最终都归结到人,男人、女人,爸爸、妈妈,儿子、女儿,这些关系身份属性上。

而这些人物的专业和职业只是附着在人物上的“衣服”。

有的人物内容“好看”,有的“衣服”好看,有的是“好看”的人有“好看”的衣服,这就相当训练编导讲故事的能力。

就看在当时30分钟的节目时长里怎么讲,侧重讲人物的哪个侧面,慢慢找到讲故事的感觉和方法。

在他看来当时《人物》栏目会聚了电视圈里的一些精英,正是在这样一个职业氛围中,使得他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不断学习的机会。

在那样的集体中,每个编导都有各自的喜好和特点,大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人物》栏目锻炼了闫大众用影像讲故事的能力,在他看来无论是拍剧情电影还是纪录片,重点都是用镜头语言讲故事,如何讲得精彩。

从《人物》到《舌尖上的中国》

从《人物》到《舌尖上的中国》

从《人物》到《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闫大众专访提起闫大众、任长箴、白波等名字,圈外人知道他们更多是从2012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开始,电视纪录片对于他们不仅仅是职业,也有一种情怀和热爱潜移默化到他们的生活中。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成为过去式,但是这几位当年的主创人员作为自由人,有怎样的从业经验和心得与读者分享?我们有幸采访到闫大众,从他的交谈中或许对喜爱纪录片以及有志于创作纪录片的人士有所启发。

从《人物》学会讲故事闫大众在交谈中提到他并不是电视编导科班出身,当然他的专业也和影视有密切联系,从1997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以后,他就来到北京,因为自己的兴趣使然,开始了自己的电视编导制作生涯。

在为多个频道栏目制作过一些节目后,2002年一个机遇使他加入了中央电视台10套的《人物》栏目。

这个在2001年成立的栏目,由当时的制片人赵淑静带领,吸引到一批当时电视行业的高手精英。

闫大众还是非常感念那段时光,“每周的审片时间,特别像一个学校,审片就是大家聚起来学习的机会,有一种参与感。

”在《人物》栏目闫大众有机会拍摄不同行业的名人,拍得越多也慢慢琢磨出门道,他体会到无论主人公是医生、画家、哪一行业有影响力的人,最终都归结到人,男人、女人,爸爸、妈妈,儿子、女儿,这些关系身份属性上。

而这些人物的专业和职业只是附着在人物上的“衣服”。

有的人物内容“好看”,有的“衣服”好看,有的是“好看”的人有“好看”的衣服,这就相当训练编导讲故事的能力。

就看在当时30分钟的节目时长里怎么讲,侧重讲人物的哪个侧面,慢慢找到讲故事的感觉和方法。

在他看来当时《人物》栏目会聚了电视圈里的一些精英,正是在这样一个职业氛围中,使得他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不断学习的机会。

在那样的集体中,每个编导都有各自的喜好和特点,大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人物》栏目锻炼了闫大众用影像讲故事的能力,在他看来无论是拍剧情电影还是纪录片,重点都是用镜头语言讲故事,如何讲得精彩。

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一、概述《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产纪录片,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美的画面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更以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该片通过展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让观众在品味美食的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国产纪录片在创作理念、技术手段和市场运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不仅提升了国产纪录片的整体品质,也推动了其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这些纪录片在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和故事叙述,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国产纪录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形式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产纪录片需要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

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包括创作理念的更新、技术手段的创新、市场运作的变革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趋势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国产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概述及影响《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出品,陈晓卿执导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该片以食物为载体,深入探讨了中国人与美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美食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历史传承。

观众得以领略到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舌尖上的中国》自播出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美的画面呈现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这部纪录片迅速成为国产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还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该片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销售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

适合初中道法课看的纪录片

适合初中道法课看的纪录片

适合初中道法课看的纪录片哎,今天咱们聊聊适合初中道法课看的纪录片,真的是个好话题哦!想想现在的孩子们,天天忙着上课、写作业,偶尔放松一下,看看纪录片,挺不错的选择吧!有些纪录片不仅有趣,还有教育意义,简直是“寓教于乐”的好东西。

比如说,《人类星球》这部纪录片,听名字就感觉很酷吧?这可是带你走遍世界各地的旅程,让你看看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你能看到在阿拉斯加的土著人是怎么和寒冷的环境斗智斗勇的,也能看到亚马逊丛林里的部落是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的。

哎,真是让人开眼界啊,想象一下,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真是个新鲜事儿。

看完之后,肯定会让你对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嘿,不仅是课堂上那些干巴巴的知识了。

再说说《我们这个星球》,这部片子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讲述了地球的变化和人类的影响。

哎哟,这可不是吓唬人的内容哦,而是让你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你能看到冰川融化的场景,简直让人心痛。

想想那些可爱的北极熊,原本在冰面上优雅地行走,现在却得为生存而苦恼。

看着看着,心里难免会有点惆怅,真希望大家能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

感觉啊,这种纪录片就像是一种呼唤,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别让地球妈妈再伤心了。

说到这里,咱们不能忘了《舌尖上的中国》。

这可是让无数人垂涎欲滴的纪录片!美食文化真的是一个国度的缩影,看看每道菜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

每一个地方的食材和做法都有它独特的历史,真是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比如那香喷喷的北京烤鸭,配上那脆皮和果酱,啊,光是想想就流口水了!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吃东西也是一种文化,懂得品味的同时,也是在了解一个地方的习俗和历史,哎,真是好吃又好玩。

还有一部《奇妙的自然》,这部片子更像是带你走进大自然的秘密花园。

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那些奇奇怪怪的现象,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

比如说,蜜蜂是怎么工作的,乌鸦是如何学习的,这些小家伙们都在默默地为生态做贡献。

看完后,你会发现大自然的奥妙无穷,哎,这可不是光靠书本能学到的。

人类星球纪录片观后感

人类星球纪录片观后感

人类星球纪录片观后感《人类星球》是一部由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各种自然环境时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也让我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部纪录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许多场景中,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都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比如,在沙漠中生活的游牧民族,他们能够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资源,包括水源、植物和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而在北极地区生活的因纽特人,他们能够利用冰层和雪堆建造房屋,抵御严寒的天气。

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也让我对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这部纪录片让我对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包括沙漠、丛林、草原、海洋等等。

每个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但人类总能够找到适应它们的方法。

比如,在丛林中生活的部落,他们能够利用树木和藤蔓来建造房屋和捕猎动物;在海洋中生活的渔民,他们能够利用海洋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也让我对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类文化,包括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非洲的部落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但它们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在中国古代,人们会利用河流和山脉来建造长城和防御工事;在印度古代,人们会利用水资源来建造泰姬陵等等。

这些文化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也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人类星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各种自然环境时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也让我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初一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初一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观看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和地域特色。

这部片子共分为四季,每一季都通过讲述不同地域的饮食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这种饮食文化。

第一季:孤品第一季以“孤品”为主题,讲述了中国北方的饮食文化。

在这一季中,我深刻体验到了北方人对于小吃的热爱和对于食材的讲究。

比如,锅盔、居然之家酸辣粉等美食,无不展现着北方人对于美食的用心与热情。

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南方比较亮调的一些美食,通过这一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南方人对于调味料的独到运用和对于口感的追求。

比如,广东的猪脚凤爪、重庆的火锅等传统美食,让我感受到了南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广博性。

第三季:风味人间第三季以“风味人间”为主题,主要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美食特色。

通过这一季,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美食,不仅在口味上有独特之处,更是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和利用方式。

第四季:舌尖上的安全第四季以“舌尖上的安全”为主题,主要介绍了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一季,我深深地意识到了食品安全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只有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美食,保障健康。

总的来说,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更加热爱中国美食,更加珍惜每一种饮食文化,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更加用心地品味每一道美食,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和快乐。

愿美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初一听风@2000。

浅谈媒体纪录片中的视觉人类学价——以《人类星球》、《舌尖上的

浅谈媒体纪录片中的视觉人类学价——以《人类星球》、《舌尖上的

影视大观浅谈媒体纪录片中的视觉人类学价——以《人类星球》、《舌尖上的中国》、《手工云南》为例阮睿璇(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以英国干播公司、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制作的媒体纪录片和人类学家拍摄 的人类学纪录片之间存在着不少两极分化的理念。

若以传统的人类学观念来评 价媒体纪录片,其几乎和故事片无差。

但媒体纪录片却有着人类学纪录片无法 比拟的优势,更容易传播和产生影响力。

如果媒体纪录片拥有一定的人类学价 值,是可以通过其影响力和传播度来促进人类学研究的。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前 提下,去探寻媒体纪录片存在的人类学研究价值,为视觉人类学研究在“对立 面”寻找助力。

关键词: 媒体纪录片,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价值一. 媒体纪录片与人类学纪录片的界定与对比自纪录片诞生至今,纪录片的制作理念、种类、拍摄手法及设备、传播途径、理论体系都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诸多类别的纪录片中, 有两种纪录片似乎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对立的类型,它们分别是当下的媒体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

媒体纪录片泛指由官方媒体,如BBC、NHK等,所投资并拍摄制作的纪录片。

这类型的纪录片和其它的纪录片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并可以健康成长的。

媒体纪录片的拍摄者大多供职于这些官方媒体,他们团队庞大且训练有素,大都有着“把关人”的职业素养,也十分了解他们 的目标观众(Target audiences)。

制作者们可以专心投入制作, 不用操心资金问题和播出渠道,供职于媒体的专业制片人会申请到资金,而媒体本身就是播出平台,更有甚者是在纪录片还并未完成制作时,就已经定好了播出的档期,例如云南卫视 《经典人文地理》栏目于2015年出品的《手工云南》,早在2014年全片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已定档云南卫视播出。

媒体纪录片的观众虽然定位是“小众”,但实际上还是面向大众的,收视率和广告商亦是制作者和媒体的关注部分。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缘由解析基于符号学和媒介环境学视域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缘由解析基于符号学和媒介环境学视域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缘由解析——基于符号学和媒介环境学视域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生姓名:马雪莹指导教师:彭逸林教授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门类:艺术学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O一三年四月Study on TV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from Semiotics and Media Ecology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Master’s Degree of ArtsByMa XueyingSupervised by Prof. Peng YilingSpecialty:Radio and Television ArtCollege of Journalism of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April, 2013摘要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来说,2011年可以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

首先,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同步推出国内中文版和国外英文版,实现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其次,2012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原央视一套)在每周一至周五的22:30时段开播了一档全新的精品纪录片栏目《魅力·纪录》,这是第一次中国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以栏目化的新形式推广纪录片。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由央视纪录片频道耗时13个月,横跨中国60多个县市独立制作完成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5月14日在《魅力·纪录》首播,其新颖的选材视角,独特的叙述方式,创新的宣传推广手段,使得本片一经播出后在全国引发空前的关注和热烈的社会反响,将很多受众重新拉回到了电视机旁。

在享受喜悦的同时,我们更要深思这次成功背后的缘由,举一反三,总结经验为未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出建议。

现实的重构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类比

现实的重构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类比

声屏世界2021/8与易碎性对抗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兴起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一说以《冷血》为开山鼻祖。

非虚构写作发展至今成为一种写作门类,是一种介于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写作方式。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基于真实的“题材”写作,更建立在大量真实“素材”的基础上。

如《冷血》的作者卡波特在1959年看到一则新闻之后,花了6年时间采访记录了6000多页的笔记,以“非虚构”的手法再现了堪萨斯州一宗轰动全美的灭门凶杀案,而后连载于1965年的《纽约客》,当时《冷血》冠以“非小说文学”的副标题,这种写作方法当时甚至被称为“当代文学的巅峰”。

时至今日,作品出版已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读者仍能通过阅读《冷血》这部非虚构作品,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同时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共情”的阅读感受。

这种感受是超越时空的,与新闻的“易碎性”相比,具有对抗时间的特性。

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档案性质(documentary )的影像艺术,无论是媒体纪录片还是艺术纪录片,都具有素材纪实、以真实感打动观众的特性。

在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之间,两者有相似的纪实性,这也是其以档案功能对抗时间、再现历史的原因。

有些纪录片甚至时间跨度巨大,如迈克尔·艾普特拍摄了纪录片《人生七年》(《7up 》),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的生活进行记录,而后每隔七年爱普特会重新访问这些孩子,到目前为止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在ITV 和BBC 播出,至2019年以《63up 》完结。

在这项跨越时间的记录中,纪录片呈现的已经不仅仅是“跨越社会阶层”的话题,而是英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写照。

比如,英国经历的经济危机削减救济金发放对Jakie 的影响,Tony 对2006年经济危机的“预言”等,都与时代息息相关,这些构成为影片赋予“时代切片”的意味。

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纪录片和非虚构写作中的优秀作品都具有时代的印记,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档案,具有拒绝“易碎性”、对抗时间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 相对在电视收视和关注度 上也 比较冷 门 , 但是今 年来 , 一些 优秀 的中外纪录片从平庸的作品中脱颖 而出, 受到观众 的热议。 在中国, 受《 人类星球》 的启发而拍摄 出的《 舌尖上 的中国》 自播 放 以来受到广大观众 的喜爱和推崇 , 在国内掀起 了一场美食 潮 ,
呈现 出浓浓的爱意。在大街小巷被 大肆热议 , 在网络 , 各大传媒 里更是火爆。为何《 舌尖上 的中 国》 会 如此受欢 迎 , 它和《 人 类 星球》 之 间 的微 妙 关 系又 是怎 样 的 , 这 是今 天 我 要 和大 家 探
两部纪录片都是通过记 录一 些特殊的人 的生活 , 来让人 们 了解 他们 , 同时 了 解他 们 背 后 的 文 化 。是 想 要 通 过 这 种 记 录 的 方 式
展 现 人类 的文 化 。 2 细 微 之 处 的 不 同 既然要谈 《 人类 星球》 和《 舌尖上的 中国》 的不同 , 那就先来
生活状态 的时候 , 这些活着 和谐 、 活着矛盾的力量就会激发 出更 多的火花 , 让人与 自然达成一种奇妙 的平衡 。
3 文 明 层 次 的殊 途 同归
不管是《 人类星球》 还是 《 舌尖上 的中 国》 都通过 不同地方 与此主题相关 的地方的人和事来展现此集的主题 , 紧扣主题 , 用 典型的事例 , 细微 的动作或眼神 , 传达出镜头 中人物 的特征 和所 处的环境 , 看似只是几个特别的人 , 实际上却代表着一类人 。这
结构上《 人类 星球》 和《 舌 尖 上的 中国》 , 都是 设定 一个 大 的主 题, 确定想要 向观众讲述 的主题范围。比如是要讲述人类 , 还是
介绍仅限中国本土 的, 然后再在大主题下设小的主题 , 利用 这几 个小的主题来完美 的诠释大主题。不管是《 人类星球》 还是《 舌 尖上的中国》 都是在确定大主题和人类 的食物有关 , 并且是在 自 然界 中获取的 , 之后通过每集的主题来展现 , 人们和 自然之 间微
◎人文科技 ◎
《 人 类星 球 》 和《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的对 比研 究
马 艺 函
( 大连艺术学 院 , 辽 宁 大连 一 些优 秀的 中外纪录片从平庸的作品 中脱
是我们却不会感觉 到任何 有蔑视和丑化 的意识 , 我们也 能 自然
讨 的。
1 大 局 上 的相 同
《 人类 星球》 和《 舌尖上的 中国》 同属于纪录片 , 都采 用记录 的形式 , 展现人类的生活方式 , 生活状态 , 将 人类生存 的一个 最
基本 的环节 , 并且尽可能完整 的呈现出来。他们 的表 达方式 样, 都是选择人和大 自然之 间的关系作为展现 的内容 , 通过 人类 和 自然界的相处方式 , 来展现人类是如何从 自然 中获取食物 , 或 者更好地利用 自然界 , 使 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 或者 活得 更好。在
从生活中脱离 出的艺术 。透 过《 人类 星球》 能让人感 受到一 种 生活状态 , 一种心态 , 发 现现代人很想拥 有的那种状 态 , 一直 在 寻找的那种感觉 , 事实上不是没有 了, 只是我们在现代 化的生活
中抛弃了。《 人类 星球》 也 让我 们学会 了尊重 , 不管他 在哪里 , 是什么人 , 过着怎样 的生 活, 有着怎样 的容 貌 , 他 的人 生是糟糕 与否等等 , 他们都应该被我们尊重他们 的一切。《 人 类星球》 让 我觉得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纪 录片 , 一开始可能我们不太接受 , 不 太理解 , 但是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 , 静静的分析一下这部
妙的关系。
作品 ,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其中收获 自己独有的理解和启迪 , 那是 种对 自然的敬畏和对 人类生存极 限的重新理解。《 舌尖上 的 中国》 在 国内如此的轰动 , 自然也有它 的魅力之所 在 , 不仅是美

食的呈现 , 更是美食背后 的文化的传承和展 现。它更 多展示 出 的是 自然与人文的互动 , 当人作 为 自然界 的一份 子来 力求改变
颖而 出, 受到观众 的热议。《 人类星球》 和《 舌尖上的 中国》 都是 很棒 的纪录片 , 通过这些纪录片, 不同的人将会有不 同的感 受和
认知。
关键词 : 纪录片 ; 《 人类星球》; 《 舌尖上的 中国》 ; 人类文明 在影视发达 、 高产 的现代 生活 中, 纪 录片是 一个低 产 的种
而然的接受这个现实 , 这是他们的生活我们要尊敬他们 , 我们要 懂他们 , 是他们生活的环境 , 塑造 了他们的生活模 样 , 他们 为 了 生存而生活 , 他们 为 了生 活而 冒险 , 他 们没有 很多现 代化 的东 西, 他们不知道很 多在我们看来很高科技 的产品 , 他们么没有在 我们认为很精彩 的生活 , 但是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 他们有他们的 幸福之道 , 他们有着 自己对生活对幸福 的理解 , 但是却没有现代 人的工作压力 , 他们也 会为了生活而担 忧 , 但是却 不是房子 、 车 和升职等等。 ’ 当然《 舌尖上的 中国》 也则更 是 区域 一部人类生 存 的进 化 史, 它更加贴近现代人 的生活 , 而其 中的文化根基 , 让 国人 能够 非常容易地找 到认 同感 , 并 从这种认 同感 中发现细节生活 的美 好之处。这些也是《 舌尖上的中国》 的魅力所在 。虽然《 舌 尖上 的中国》 因为一定 的技术限制等原因, 没有将镜头语言像人类星 球的放大化 的震撼 , 但是人物选择上更加大众化易接受 , 是 真正
《 人类 星球》 和《 舌尖上 的中国》 都是很棒的纪录片 , 通过这 些纪 录片 , 不 同的人将会有不 同的感受和认知 , 付 出艰辛和不断
努力 的作 品总 是 能够 得 到 观 众 的认 可 和尊 敬 的 。 而这 种 认 知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